商品详情

48.00

21世纪战争演变与构想:智能化战争 庞宏亮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在汹涌而来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人类已处于战争形态演变的十字路口。这场革命将如何影响军事领域,未来战争又将走向何方,《21世纪战争演变与构想:智能化战争》从理论层面作出了解答。

  基于对战争形态演变周期和一般过程的规律性分析,《21世纪战争演变与构想:智能化战争》认为,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趋于终结,人工智能正日渐取代信息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和军事领域的主导技术,军事智能化革命已拉开帷幕,战争形态正加速从信息化战争向智能化战争过渡。在此基础上,从新战争理念、智能化力量体系构成、未来作战方式、智能化军队体制编制及智慧后勤等方面,着力对智能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力求从多层面、多角度揭示智能化战争本质,为读者提供全景式的前瞻思考。

  作者简介

  庞宏亮,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战略学博士,大校军衔,国防大学第三批优秀中青年教研骨干,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中央七台《讲武堂》栏目特邀嘉宾。2004年出版学术专著《智能化战争》,主持完成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军队级以上课题15项,在军内外重要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战争形态演变的几个基本问题

  何为战争形态

  主导军事技术(群)

  战争形态更替的时机、条件与周期

  战争形态演变的一般过程

  历史上战争形态的演变

  第二章 智能化浪潮兴起

  人工智能崛起

  信息技术革命的终结

  迈向智能时代

  第三章 军事智能化革命

  战场:信息能力困境

  战场:人工智能异军突起

  军事智能化革命爆发

  智能时代的战争形态

  第四章 新战争新理念

  谁是我们的敌人

  以平台为中心

  智能算法定义一切

  武器装备核心指标——自主性

  数据就是力量

  “零伤亡”时代

  第五章 力量的转移

  武器=基本战斗单元

  智能化武器装备

  智能弹药

  以智能为核心的军事技术体系

  全能武士

  谁是专家

  人人都有超级助手

  无网而无胜

  第六章 改变游戏规则

  以智能力发挥为核心组织作战

  实质——全面创新对抗

  核心作战理念——直屈敌志

  多维一体智能化作战

  主要行动样式

  第七章 重构军队

  “金字塔”的坍塌

  军兵种的消亡

  组织革命

  智能型司令部

  第八章 智慧后勤

  智能冲击波

  目标:恰到好处

  保障实施重心向两端迁移

  峰值保障能力

  后勤力量转型

  结束语

  后记

  精彩书摘

  《21世纪战争演变与构想:智能化战争》:

  自问世至今,战争形态一词已为学术界广泛接受,其运用范围和程度也不断扩展。但同时,该词内涵外延不清、阶段划分粗疏等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特别是在科技进步加速、战争演变周期缩短的新形势下,这些问题已日益成为战争发展演变研究的桎梏。严重缺陷有两个:

  一是概念过于宏观,影响战争规律揭示。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①但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多个层次,根据研究需要选取合适层次,并抽象形成概念,因此是理论研究的关键环节。如果选择的层次太低,会导致研究需要界定概念太多等问题,易陷于琐细繁乱,难以迅速抓住要害;而选择层次过高,又会导致概念所反映的对象过于抽象宏观,难以探查其中各重要方面,难以通过研究为现实提供有效的借鉴。长期以来,在诸多文献中,战争形态被界定或默认为主战兵器技术属性所表现出的形式和状态,并根据其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划分为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四种战争形态。其中,技术属性是关键词,但其含义不清,各主要辞(词)典也无收录。若根据上述四种具体形态,似可将技术属性理解为战斗力生成的技术原理。而从这一层次来界定战争形态概念,明显存在层次偏高的问题。以冷兵器战争为例。冷兵器战争始于公元前3千纪中期青铜兵器的使用,终于15世纪后期火药武器开始主导战场,绵延约4000年。其间,历经四次军事革命,并形成以青铜兵器、战车、铁兵器以及骑兵为核心的四种战争体系,战争规模从数百数千人扩展到数十万人,作战方式从列阵步战,发展到车战、骑战、多兵种协同作战,各阶段特征明显,演化转换跌宕起伏,对战争发展、世界格局演变均造成深远影响。对于如此纷繁复杂的战争演变历程,仅用冷兵器战争来概括显然过于宽泛。冷兵器战争概念重点反映的是战斗力生成是以金属兵器的物理性能,如锐利、坚固的发挥为核心,人与作战动物(如战马、战驼、战象)的体能是战斗力形成的基本凭借。而除此之外,对于一个战争体系的主要方面,包括主战兵器(力量)、作战方式、体制编制等诸方面的特点及发展演变,都未能呈现。可以说,冷兵器战争概念所掩盖的远超它所揭示的。如果是一般性地了解,它可以用作人类战争大的历史阶段的概略性分期,但对于以探寻经验教训与启示规律的学术研究而言,这一概念并不适宜。热兵器战争概念存在同样的问题。这反映出战争形态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着眼当时战争发展演变研究的需要,重点是区划界定出新的战争形态,而对现代以前战争形态演变未予详细考察,它给未来的战争研究埋下了隐患。

  二是形态划分自相矛盾,后续研究难以适从。目前,大多数研究沿袭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四阶段划分法。这一划法简单易用,但缺陷也非常明显。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是以武器杀伤力形成原理为标准划分。其中,冷兵器战争是以金属兵器的物理性能的发挥为核心,热兵器战争是以火药的化学性能,如爆炸、燃烧所产生的能量发挥为核心,信息化战争的划分,则是着眼信息能的运用——主要通过对弹药杀伤力和指挥控制系统的优化。而机械化战争形态的划分则是以武器系统的机动力形成原理为标准划分。这一划分方式造成诸多矛盾。因为实际上,坦克等机械化武器是滑膛武器、线膛武器等火药武器与内燃机驱动的机动平台结合的产物,它和冷兵器时代弓矛与战车的结合、弓矛与战马的结合并无本质区别。也就是说,若以杀伤力形成原理为标准划分,机械化战争应属热兵器战争,或是其一个阶段。若机动力形成原理也可作为划分标准,冷兵器时代的战车战争、骑兵战争也可如机械化战争一样单列为不同的战争形态,冷兵器战争也不能再作为一种战争形态。当前,战争形态划分标准不一所带来的最大问题是,随着以无人机、地面机器人等智能无人系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一场明显区别于信息化的新军事革命已拉开帷幕,以智能化武器为核心的新战争体系正在形成。

  ……

  前言/序言

  我们正处于一个战争演进的分岔口。

  向前走,艰难崎岖,却通向胜利;向后走,闲庭信步,却酝酿败亡。

  问题是,什么是前,什么是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刺刀挺进、骑兵冲锋和军人意志,被英国军事高层继续奉为战争原则,作为军事建设的前行指引。工业化的代表性武器——机枪,则被无视甚至敌视。机枪在英国非洲殖民扩张中的决定性作用,仅被看作文明白入对野蛮土著的屠杀,因此被认为不适合欧洲正规战争。机枪对军人在战场上核心地位的威胁,导致其被归为有辱军人尊严的“奇巧淫技”。结果,仅有少量机枪、缺乏相应战术探索的英军在“一战”初期接连失利。试问,英军力主的刺刀为前,还是遭排斥的机枪为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阵地战、要塞防御、步兵至上等“一战”经验,被法国军事当局奉为战争信条,修建马其诺防线成为应对未来战争的前瞻战略举措。在“一战”中崭露头角的坦克则被视作机动式野炮,分散配属到各步兵师作为辅助力量,空中力量建设更是被长期忽视。结果,坦克数量、技术性能均优于德国的法国,在德军闪击战中,仅支撑42天就宣布投降。试问,法军鲜血换来的阵地战经验为前,还是坦克飞机为前?

  今人常嘲讽英法诸军愚顽,殊不知,今日的理所应当,当时都晦暗不明;今日无争议的主战武器,当时不过是新事物之一;今日界定的革命,当时只是漫长的渐进发展。血与火的经验、新武器、军事传统交织形成的七彩图景,使何为前,何为后,什么是未来战斗力之源,什么又代表战争演进方向,都模糊不清,以至于选择错误成为大概率事件。

  今天,面对汹涌的新技术浪潮,军队再次面临生死抉择。

  技术热潮,还是技术革命?信息化革命深入推进,还是新军事革命?谁是核心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激光,还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人的战争,还是机器人战争?

  军人必须从理论上作出严肃回答。

  十三年前通过对阿富汗一伊拉克战争主要行动的分析研究,笔者在《智能化战争》(2004年出版)一书中提出,信息化之后是智能化,以新型无人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武器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宰,智能化巨轮已扬帆启航。这是信息化战争研究盛行之时的一次理论深化探索,也是智能化桅杆初露之时的一次学术冒险。

  十三年后的今天,智能化巨轮的船头日渐显露,厘清其轮廓,判断其作用,分析其内容,把握其趋势,已成为当前变革时代弄清“何为前、何为后”的首要课题。这也是本书勉力而为的基本目标。

  变革的年代是令人困惑的年代,在不确定中追求确定更是艰辛异常、风险难料。但中国崛起亟需一批砥砺前行的理论战士,亟需一批分析批判的理论靶标。如果本研究能为思想交锋提供些许原由或弹药,那将是对作者十数年研究的最高褒奖。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