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88.00

何为灵知派 [美] 凯伦·L.金 著,张湛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一个以前和现在都不曾真实存在的宗教实体,却被认为是一种基督教异端。西方社会的图书馆里充斥着描述它基本教义的书籍,讨论它的起源,研究它的历史。1945年,一个埃及农民在拿戈·玛第镇附近山中意外发现一个陶罐,里面是4世纪的纸草书籍,包括近46种此前不为人知的作品。它们的出现挑战着宗教学家,需要重新思考基督教起源的标准解释,和什么是灵知派。本书以现代学术成果解析早期基督教的身份塑造问题,解析现代文献史学如何一步一步发明出一种新宗教——灵知派,解析那些古老的论辩术在当代文献史学中如何起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际知名的宗教史研究学者凯伦·L.金一部研究早期基督教史的学术著作。本书论及的灵知派,据说出现于古代地中海地区希腊和罗马的殖民地世界。灵知派被称作异端的、融合的、东方的、激进的、忤逆的和寄生的。本书通过检查现代文献史学如何一步一步地发明出了一种新宗教即灵知派来重写基督教史——这个灵知派出自早期基督教论辩而贯穿于后启蒙时代的历史决定论、殖民主义和生存论现象学。本书试图确定在哪些地方,那些在与古代异端的斗争中形成的假定在当代文献史学方法中仍起作用,为古代基督教研究和当代身份政治的动力学研究打开新视界。

  作者简介

  凯伦·L.金,哈佛大学神学院的霍利斯教授。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教职的女教授。作品有《约翰的秘密启示》《抹大拉马利亚福音》《耶稣与首位女性使徒》等。

  译者张湛,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译著有《西方二元灵知论》《灵知派与神秘主义》。

  目录

  前言 1

  导论 1

  第一章 为什么定义灵知派这么难? 6

  第二章 灵知派作为异端 27

  基督教的身份塑造 29

  异端 31

  创造外人:犹太人与异教徒 47

  犹太教 50

  异教 59

  现代异端 64

  第三章 阿道夫·冯·哈纳克与基督教的本质 80

  灵知派作为“基督教的急性希腊化” 80

  哈纳克文献史学中的身份问题 94

  第四章 宗教史学派 104

  思想背景 105

  新发现 114

  前基督教灵知派的东方起源 117

  莱岑斯坦 119

  波赛特 125

  布尔特曼 137

  对宗教史学派的反思 145

  第五章 灵知派再检讨 165

  鲍尔 165

  约纳斯 171

  类型学 176

  灵知 176

  动力特征:病变危机 177

  神话特征 178

  二元论 180

  不敬神 182

  人为 184

  特定的历史环境 187

  与基督教的关系 192

  约纳斯对灵知派研究的贡献 194

  灵知派拯救神话的破灭 197

  对曼达派起源的最新评估 198

  考尔普 202

  反思 209

  第六章 拿戈·玛第之后(一):范畴与起源 221

  当前的研究状态 222

  多样性带来的麻烦 226

  对分类的反思 226

  对灵知派起源的反思 244

  灵知派的犹太教起源 251

  灵知派神话中的反犹太教态度:恶的创世者的来历 258

  第七章 拿戈·玛第之后(二):类型学 286

  二元论 287

  灵知派伦理学:苦修与放纵 298

  幻影说的基督论 306

  第八章 灵知派终结了? 326

  对方法论的反思 327

  史学探索与源头寻找 328

  混合论作为不纯和不真的东西 330

  现象学与对本质的确定 333

  对历史学的反思 337

  时间与历史 343

  对方法的注释 347

  参考书目 366

  译者后记 432

  精彩书摘

  导论

  1945年,埃及农民穆罕默德·阿里到拿戈·玛第镇附近的山中挖肥料,意外地发现一个陶罐。陶罐里是4世纪的纸草书籍,包括近46种不同作品,多数是此前不为人知的。其中有新的福音书,包括《多玛福音》和《真理的福音》,讲述陌生的耶稣学说,不是从罪与赎来解释耶稣的死与复活,而是从战胜无知与痛苦的启明来解释;其中有宏伟的神话,讲解创世纪的恶神创造世界和人类,这恶神试图控制人类的神性火花并将其拘囚在人此世的肉身中;其中有改邪归正的玛利亚的故事,她是上帝属灵的门徒和领袖,也作为上帝的女性形象。

  几乎从一开始,这一发现就被称作灵知派文库。但什么是灵知派?尽管学者们付出了巨大努力来确定灵知派的起源和发展,界划其背景和出处,并定义其本质,但在以上任何一个问题上都没能确立共识。新文献的发现使局面更趋恶化,这些新文献对最底限地定义灵知派的一些基本要素提出了严重挑战。[ 参看比如Williams的《重新思考“灵知派”:拆毁一个含混的范畴》。]专家们越来越认识到,要解释新的文本资料,以前对灵知派的定义是不充分的,除非对这些资料做严重歪曲。

  定义灵知派为什么这么难?这儿的问题,我认为,是对雄辩术语和历史实体的混淆。如果我们指的是某种具有单一来源和一系列明确特征的古代宗教实体,那么,以前和现在都不存在灵知派这么一个东西。毋宁说,灵知派这个术语,是在现代早期为了界定规范性的基督教而发明出来的。尽管它已经逐渐被错误地思考为一种特殊的基督教异端甚至一种实实在在的宗教。而图书馆里充斥着描述它基本教义的书籍,讨论它的起源,研究它的历史。

  不过,如果说在古代并无一种叫做灵知派的宗教,我们仍需解释古代辩论家描述的所有观念、作品、人物和实践,更不用说在拿戈·玛第和其他地方发现的文本。它们如果不是灵知派,那是什么?我们如何历史地安置并解释它们?

  有人通过完全绕开定义任务(至少是年代问题)来回应这一挑战。对这种普遍情绪,沙勒姆概括说,“在我们这个时代,灵知派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离有信心建立有效的归纳尚相距遥远。这主要归因于流行的假设皆基础薄弱。对我来说,最需要的是仔细分析那些可能据以建立普遍结论的东西。”[ “亚大巴奥再思索”,载《H-C.疱克提供的宗教史混合物》(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74),405。]实际上,归纳必须基于对一手材料详尽精审的研究,以防浮皮潦草、主观武断和以偏概全。当这些研究推进到这种地步,就可以审慎地终止这一术语(以及与之相关的定义和分类)的使用,因为此时对灵知派的归纳已经显得事与愿违了。

  然而,学者们还没有发现可以完全消除这一术语的可能。尽管我们试图指出以前灵知派定义的不足,但很难想象我们可以完全抛开这一术语。[ 见M.Smith,“灵知派这个术语的历史”,806-807。]主要原因是,这一术语似乎依然承担着不可或缺的思想工作。但是,灵知派到底承担着什么工作?是什么问题或解释框架需要它?

  最初的洞见非常简单:灵知派的定义问题首先与规范性基督教的身份有关。灵知派主要是,在与对正统基督教变化多端的理解的关系中,作为异端他者被构建出来的。这意味着,对灵知派的现代史学构建,反映出了伊里奈乌和德尔图良所使用的诸多特点和策略,他们是构建异端的早期基督教辩论者。尽管这两个构建完全不同,但异端话题与灵知派特征描述之间的连续性显而易见。这既适用于对灵知派的类型学定义,也适用于通过查明其来源追寻其发展从而历史学地定义灵知派的努力。[ 虽然不好说所有学者都有这种叙事兴趣(H-M. Schenke及B. Layton的著作是极好的反例),但说对灵知派的定义中充斥这种兴趣则是公正的。因而对灵知派的研究几乎不可避免地与各种辩护企图纠缠在一起。]实际上,主要是出于保卫规范性基督教的护教目的,作为一个范畴的灵知派才完全清晰起来。

  正如在自我与他者(如公民/外国人、希腊人/野蛮人、犹太人/外邦人、基督徒/异教徒)这类相比对的二元范畴中,他者只有通过与自我的对照才能获得它的存在和身份。当试图理解那些他者巨大的社会和文化多样性,这些范畴完全不够,因为它们是被发明出来的,并不能充分恰当地处理它们所包含的团体与素材,而是要满足界定自我的需要。这样,灵知派范畴是通过关于正统与异端的基督教话题而产生的。结果就是一个人造实体的出现,通过把异教研究话题的要素应用到被归拢在灵知派这个名目下的历史素材上,这个人造实体实现了它的实体化。于是,灵知派被归为一种边缘的、偏执的、秘传的、神话的、融合的、寄生的、东方的宗教,以对应主流的、真正的、种族的、历史的、理性的、或普遍的宗教比如正统基督教。这种特征描述对于宗教辩论的政策比对史学研究更有用。

  只要灵知派范畴继续作为正统基督教的异端他者来使用,那么对一手材料的解释和史学重建,它就是不够的。尽管我完全赞同这一主张,即灵知派是一个无用的虚构的雄辩术构建——正如犹太教、基督教、东方宗教、异教、或其他宗教身份术语——我并不把这一术语放进引号中,这是很多其他学者慢慢形成的习惯。实际上,“宗教”这个术语本身就是一个构建,服务于一系列的论证和雄辩目的。[ 参见比如Asad,《宗教的谱系: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的权力规训与理性》。]这同样也适用于各类其他武断的范畴,比如正统与异端。对于任何这类术语,有意思的不在于它们是人工的构建,而在于它们是怎样和出于什么目的而被构建出来的。

  在这本书中,我将依次分析20世纪的灵知派研究,以说明这些研究在何处和怎样卷入了古代基督教关于正统和异端的讨论,并拆解这些研究。这个设想包含对框架、方法和范畴的再检讨,这一再检讨不但是对灵知派的,而且在更一般意义上,也适用于对古代环地中海地区宗教的研究。(更多有关本书使用的方法,参见书后“对方法的注释”)

  本书通篇质疑当前灵知派定义的适当,不过我仍然使用这一术语。这样做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一些困难。只要记住,在本书中,我不把灵知派看作一种古代宗教甚或古代的一系团体或素材,而是把它看作一个成问题的有待重新评估的术语,那么这些困难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消除。出于这一有限目的,我将给出20世纪文献史学中所使用的灵知派的定义。

  从史学上看,灵知派这个术语属于规范性基督教的身份塑造这一话题,在使用上主要有以下指谓:

  1. 所有早期基督教的变体,具有以下特点:对犹太教有极少或极反面的盗用;

  2. 对纯基督教的外部玷污,或者是作为一种力量玷污了基督教(把灵知派看作独立宗教),或者是作为被玷污了的基督教的一种形式(这种情况下灵知派被理解作纯基督教的一种次级衍生物);

  3. 据说是与这种被玷污了的基督教紧密相关的若干传统中的任何一种,不管它们是否包含清晰的基督教因素,比如赫尔墨斯学、柏拉图化的赛特派、曼达派、摩尼教、阿尔比派异端、或者中世纪清洁派。

  以下各章我要探讨的就是对灵知派的这些理解。

  前言/序言

  前言

  史学家正在重写最早期的基督教史,这要部分地依赖新发现的纸草文献,这些文献中包括大量以前不知道的早期基督教文本。我们不但有了新发现,而且在处理这些材料时也遇到了新问题。多元化、殖民化、差异化、边缘化这些论题频率越来越高地出现在我们的学术中。专家们开发新方法,并检讨过去的理论范式与理论框架。眼下我们只能概览一下对早期基督教史的叙述。但新发现至少确证了一点:早期基督教变化多端、形式多样,超出一个世纪前任何人的想象。而且,史学家将不得不撰写这样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基督教战胜了异教文化但基督教对犹太教的取代不再具有确定无疑的历史背景;在这个故事中,妇女扮演了积极角色。

  现存的古代文献表明,一世纪的基督教深刻地卷入了一些基本论题的争论,比如耶稣的教义、他的死的意义、妇女的角色、理想社会的意象等等。不过,当这些争论出现时,没有一个适当的结构来决定谁对谁错——没有《新约》正典,没有《尼西亚信经》,没有固化的僧侣领导层,没有教皇。早期基督教史既是关于这些争论的历史,也是对创始这些评判体系的描述。

  我的兴趣,首先是早期基督教的身份塑造以及对这些分析的当前学术分类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灵知派这一异端的研究形成的。灵知派,据说出现于古代地中海地区希腊和罗马的殖民地世界,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语境中都是通过差异和边缘来定义的。灵知派被称作异端的、融合的、东方的、激进的、忤逆的和寄生的。本书既不提供一个对所有归属灵知派的集团、文本和观念的描述,也不是对二十世纪灵知派研究一个巨细无遗的报道。本书从属于一个更大的计划,这就是通过检查现代文献史学如何一步一步地发明出了一种新宗教即灵知派来重写基督教史——这个灵知派出自早期基督教论辩而贯穿于后启蒙时代的历史决定论、殖民主义和生存论现象学。

  这本书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确定在哪些地方,那些在与古代异端的斗争中形成的假定在当代文献史学方法中仍然起作用。尤其是有关纯洁、起源、本质的那些建构,在其中差异被看作分裂、混合被看作污染、变革被看作离经叛道。我以为,这些假定不止被卷入了学术方法,而且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这些假定也继续支持身份政治的宗教规范与宗教行为的特定观念。作为一个研究古代世界的史学家,我也担心当前对灵知派的理解歪曲了我们对古代文本的解读,把对早期基督教史的解释过于简单化了,为神学思考而滥用了历史材料。问一问“什么是灵知派?”有助于消除上述问题,并为古代基督教研究和当代身份政治的动力学研究打开新视界。

  这本书的酝酿至少有二十年。期间我曾与大批同事、朋友、学生交谈,我从他们的批评和鼓励中获益良多。我愿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尽管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的姓名。我要向一些同事和机构表示诚挚的谢意,他们使我可以在不同场合提出初步设想:加斯东学术研讨会(俄勒冈大学,尤金);安嫩伯格学院(费城);古代和基督教研究所(克莱蒙特,加利福尼亚州);亨廷顿图书馆妇女研究讨论班(帕萨迪纳,加利福尼亚州);哈佛大学神学院(剑桥,马萨诸塞州);“公共生活中的宗教”研究中心(哈特福德,康涅狄格州);1999年Showers基督宗教讲座(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印第安纳州);Thomas L. King宗教研究讲座(沃什伯恩大学,托皮卡,堪萨斯州);Remsen Bird讲座(西方学院,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科普特研究第5届国际会议(1992,美国天主教大学,华盛顿特区);国际宗教史联合会会议(罗马[1990]和墨西哥城[1995]);北美教父学协会全会发言(芝加哥,伊利诺伊州);圣经文学协会及美国宗教学会的各种会议,在1998美国宗教学会地区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以及1999应邀在圣经文学协会上的演讲(赫尔辛基和拉赫蒂,芬兰)。

  我有些论点的早期版本出现在以下文章中:“翻译史:在后现代性中重订灵知派”,载《传统与翻译:宗教现象的跨文化可译性问题,卡斯滕•柯尔普六十五岁纪念文集》(柏林:沃尔特·德·格鲁伊特出版社,1994);“神话与起源上的阴谋”,载《重述基督教的起源:纪念伯顿•迈克学术研讨会》(哈里斯堡,宾夕法尼亚州:国际三一出版社,1996);以及“混合论策略与灵知派定义问题”,载《史学反思》,27.3(2001),461-479。

  衷心感谢Tom Hall,他不辞辛劳编订全稿,他的聪慧和一丝不苟使我免于英语使用上的诸多不当。我也要感谢哈佛大学出版社编辑Margaretta Fulton的支持,感谢Christine Thorsteinsson的编辑工作。

  我还要向我的同事们表达特别谢意,他们的反馈和鼓励不可或缺:Virginia Burrus、Anne McGuire、Patricia Cox Miller、Laura Nasrallah、Karen Jo Torjesen及Dale Wright。我对Daniel Boyarin、Elaine Pagels、Elisabeth Schüssler Fiorenza和Hal Taussig深表感激,他们提供了持续支持和有益批评,用自己宝贵的时间通读这个手稿的全部草稿。书稿未尽之处自然在我,但许多重要时刻他们的帮助给了我力量。拳拳之心,殷殷深情,同事友谊对我最可宝贵。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