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98.00

从城堡偷糖 [美] 罗伯特·勃莱 著,陈东飚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悲伤是为了什么?它是一个仓库

  我们储存小麦、大麦、玉米和眼泪的地方。

  我们迈步走到门口一块圆石上,

  那仓库喂饲所有悲伤的鸟儿。

  而我对自己说:你会不会

  最终拥有悲伤?继续吧,要在秋天快乐,

  要坚忍,是的,要宁静,安详;

  不然就在悲伤的山谷里张开你的翅膀。

  ——罗伯特·勃莱《悲伤是为了什么?》

  作者简介

  罗伯特·勃莱

  Robert Bly(1926-2021)

  美国诗人。1926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包括约翰·阿什贝利在内的作家群体。他主编的十年诗选在美国诗歌界影响巨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勃莱创作了许多反战诗篇,并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他出版了十多部诗集和三十多部译诗集,包括翻译陶渊明和白居易的诗作。2013年,美国诗歌协会授予他罗伯特·弗罗斯特奖章。2021年11月21日,勃莱在明尼阿波利斯的家里去世。

  《从城堡偷糖》是勃莱的诗歌自选集,诗人从长达半个多世纪创作生涯中精选出两百七十首诗结集出版,可以说这部自选集是勃莱毕生诗歌创作的精华,完整体现了诗人不同阶段的写作风貌。

  译者简介

  陈东飚,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译有《博尔赫斯诗选》《博尔赫斯与奥斯瓦尔多•费拉里对话集》《玛丽安•摩尔诗全集》《华莱士•史蒂文斯诗全集》以及埃兹拉•庞德《阅读ABC》、帕斯《泥淖之子》等,现居上海。

  目录

  早期诗篇(1950—1955)

  一个黯黑草丛里的家…………………………………… 003

  当哑巴说话……………………………………………… 004

  我们必须寻求帮助的地方……………………………… 005

  苏醒……………………………………………………… 006

  雪域中的寂静(1958—1978)

  等待夜晚来临…………………………………………… 009

  夜晚……………………………………………………… 010

  午后降雪………………………………………………… 011

  深夜友人来访时………………………………………… 012

  旧木板…………………………………………………… 013

  惊诧于傍晚……………………………………………… 014

  三种愉悦………………………………………………… 015

  与一友人彻夜畅饮后,黎明时我们乘一艘船出去看谁

  能写出最好的诗…………………………………… 016

  三节诗…………………………………………………… 017

  晚间驾车进城寄一封信………………………………… 018

  驱车驶向拉基帕尔河…………………………………… 019

  情诗……………………………………………………… 020

  挽着手…………………………………………………… 021

  工作后…………………………………………………… 022

  沮丧……………………………………………………… 023

  月亮……………………………………………………… 024

  想起杜甫的诗…………………………………………… 025

  棚屋里的冬季遁世诗…………………………………… 026

  乘火车经过一座果园…………………………………… 028

  身体周围的光(1967)

  呼叫獾兽………………………………………………… 031

  梅里特大道上的冻雨风暴……………………………… 032

  经理人之死……………………………………………… 033

  随我来…………………………………………………… 034

  沮丧中写于罗马附近…………………………………… 035

  当亚洲的战争开始……………………………………… 036

  点数小骨头尸体………………………………………… 037

  对黑发之人的仇恨……………………………………… 038

  蚂蚁看约翰逊内阁……………………………………… 040

  牙齿母亲终于赤裸(1970—1972)

  牙齿母亲终于赤裸……………………………………… 043

  雷耶斯角诗篇(1974)

  十一月在麦克卢尔海滩的日子………………………… 053

  海星……………………………………………………… 054

  1970年驾车西行………………………………………… 055

  有我小儿子的登山幻象………………………………… 057

  在利曼陀沙丘欢迎一个孩子…………………………… 058

  死海豹…………………………………………………… 059

  一头章鱼………………………………………………… 061

  冰球诗给比尔·达菲…………………………………… 062

  坐在肖湾的某块岩石上………………………………… 065

  看着我手中一只死鹪鹩………………………………… 066

  一棵空树………………………………………………… 067

  八月的雨………………………………………………… 068

  对读者的警告…………………………………………… 069

  一块紫水晶……………………………………………… 070

  睡者挽着手(1973—1986)

  1926年12月23日………………………………………… 073

  一场对话………………………………………………… 074

  悼念背叛………………………………………………… 077

  中国陵墓守卫…………………………………………… 078

  在两个世界里爱一个女人(1978—1985)

  第三个身体……………………………………………… 083

  槽边的马匹……………………………………………… 084

  整个潮湿的夜晚………………………………………… 085

  夜蛙……………………………………………………… 086

  ......

  新诗(2012—2013)

  一年之计………………………………………………… 369

  《簧风琴》……………………………………………… 370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与人耳………………………… 371

  我父亲在黎明…………………………………………… 372

  对风的爱………………………………………………… 373

  要很长一段时间………………………………………… 374

  听蒙特威尔第…………………………………………… 375

  就是不要担心…………………………………………… 376

  致 谢…………………………………………………… 377

  译后记…………………………………………………… 379

  精彩书摘

  我相信每个诗人总会有一首或几首诗,一行诗或几行诗,会向我们提供一个真相,有关这个诗人,他的诗歌和诗歌本身的真相。在罗伯特·勃莱这样写过太多诗篇,多到无法完全收集和统计,而只能由他本人或别人选编若干本诗选或诗集的诗人这里,或许这真相会有不同的版本,对于不同的读者而言;而相应地呈现这真相的诗和诗行,也会因读者的不同而不同。这只是我的一个假设,或许并不是我的,但我清楚意识到这个假设的时间是在2021年11月23日,即罗伯特·勃莱逝世两天之后,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的朋友问我作为一个诗歌译者有什么想说的没有,我当时回答说:

  刚听到消息,只有远远地默哀一下吧。勃莱是我最早读到的美国现代诗人之一,还有詹姆斯·赖特,我的印象中他们很相似,我喜欢他们的诗风(通过王佐良等译者的汉语),但赖特很早就去世了,勃莱我在很长时间里也没有再关注,直到一年前才第一次阅读英语的勃莱,并为自己的公众号翻译了他的一两首诗,结果是接下来我用一年翻译了他的一本诗集《从城堡偷糖》。事实上这本书前几天刚刚译好,在我看来仿佛是有某种重合:一个诗人的时间和他的一个译本的时间。但生卒年份并没有什么意义,我觉得能够呈现勃莱的时间的,是“从城堡偷糖”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我被判的刑罚是一千年的快乐”。

  将这段几乎是脱口而出(尽管是用手机写的)的话复制在这里的原因是我现在能说的话依然大同小异,因为这就是属于我的(仅属于我的),有关勃莱的诗歌以及诗歌本身的真相版本。

  在我看来,勃莱的诗是一种直观,简单,细腻,微妙,由诗人的敏感与直觉即时构思,即时完成,然后由读者的敏感与直觉即时领悟的诗歌。更准确地说,诗人所做的也并不是构思,读者所做的也并不是领悟,两者所做的都是发现诗歌呈现为词语(或词语呈现为诗歌)的瞬间。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博尔赫斯曾经使用过的类比:美味存在于口与食物接触的瞬间,厨师是这瞬间的第一个发现者,食客是第二个,他将重新发现厨师的发现。前一种发现(诗人或厨师)的困难在于如何成为一个诗人或厨师,后一种(读者或食客)则只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中性或空虚的存在,然后向一首诗或一种美食敞开即可。然而博尔赫斯还说过莎士比亚和尤利西斯都是“无人”,因此也有可能两种发现就是同一种。总之,当你成为诗人/厨师/读者/食客或无人之后,发现本身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前所述,是一瞬间的事。

  因此勃莱写的是一种当下之诗:当下的感觉,当下的想象(我想到玛丽安·摩尔引述的叶芝:“想象的字面照录者”),它与西方文学从开端以来就试图抵达的诗歌理想,“史诗”正好相反,而成为禅与俳句所寄寓的东方的回响。事实上从庞德一代开始美国诗歌就已经是西方与东方的深度融合的产物,这种诗歌到勃莱与他的同道这里,又为从历史到当下的转变带来更多样、纯粹与极致的呈现。我猜想远不只是勃莱同时期的美国诗歌,世界范围的当代诗歌,包括当代中国诗歌,都呈现了这种倾向:诉诸当下即是我们的当代性,一种我认为是显而易见的共性。勃莱的特别之处或许正在他的平凡之中:他的当下是“凡夫俗子”(翻译家郑敏对“humanbeings”一词的翻译)的当下,贫乏或丰饶的日常世界里诗歌闪现的瞬间。勃莱从孩童般的好奇与惊诧到老人的平静与快乐,将这当下延续了足够的宽度与长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勃莱不仅是当代美国诗歌的代表,从80年代初次进入汉语诗歌至今,在很多当代汉语诗篇之中都可以找到他的影子,而每一首勃莱诗篇被翻开,我们品尝到的也正是我们的此时此刻。

  一种新鲜愉悦的独特口感,当我们朗读——默读是用你的想象之口朗读——这些由英语/美语口语构成的诗句时,便会有这样的发现,而勃莱是在我们之前的第一个发现者(用汉语再现它是我注定无法完全做到的事)。因此勃莱才会将“蜜”和“糖”这样的词或意象放在他的诗篇甚至书名里,作为一个诗歌真相的提示。只举一例,最打动我的勃莱诗句之一“悲伤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从生命苦痛的仓库或城堡里窃来的一份诗歌之糖与蜜?除了从词语中获取快感(快乐的口感,我认为绝不仅仅是语感而已——在这里可以再次引用史蒂文斯的“它必须提供快乐”)诗人还有别的什么工作、命运、罪责或刑罚?而在“我被判的刑罚是一千年的快乐”(My sentence was a thousand years of joy)这句诗中,“Sentence”一词除了“判决”“刑罚”以外,还有一个同义反复或自我指涉的意思:“句子”。于是我发现勃莱的一句诗变成了两句或N句,就在我写下这句话的当下,或“一千年的快乐”中的某个瞬间。

  陈东飚

  2021年12月20日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