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85.00

胡荣华口述历史 胡荣华 著,丁旭光 编纂 上海书店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 他是蕞年轻也是蕞年长的全国冠军,被誉为“十连霸”“旷代棋王”。

  ※ 他是一个棋盘上播种的老农,为象棋艺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他纵横楚汉半个世纪的秘诀,就在于爱看闲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口述历史形式记录当代中国象棋宗师胡荣华先生称雄棋坛四十年的辉煌历程及其对推动象棋竞技、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兼及其家庭身世、亲人师友、成长道路、弈艺著述,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和全国的象棋竞技活动的一系列重要事件的亲历亲见亲闻,具有重要的体育的、文化的、社会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胡荣华(1945—),江苏建湖人,从15岁首次夺得全国冠军至今,称雄海内外弈坛40年,曾获得14次全国冠军,其中1960年至1979年的20年间蝉联10届全国冠军,被誉为“十连霸”“旷代棋王”。胡荣华是国际、国内一致公认的世界象棋界一代宗师,是我国当代象棋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为发展中国象棋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010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丁旭光,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象棋协会棋协大师,通篆刻、书画,精棋艺。著有《胡荣华:一代宗师 旷世棋王》。

  目录

  编撰说明 …… 1

  第一章 得益于天时地利与人和 …… 1

  一、 出生在上海的石库门里 …… 3

  二、 母亲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 …… 5

  三、 我学棋的时间比较晚 …… 7

  四、 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 9

  五、 心血凝聚在圆纸片上 …… 11

  六、 从坚决反对到让步的母亲 …… 15

  七、 在良好的象棋氛围中成长 …… 17

  八、 复兴中路顺昌路口的棋摊 …… 19

  九、 朱翰章带我拜见窦国柱 …… 22

  十、 窦国柱让我去得意楼应战来宾 …… 25

  十一、 第一次参加重大比赛 …… 30

  十二、 成了最年幼的上海市冠军 …… 37

  十三、 徐大庆成为我的老师 …… 41

  十四、 我被推荐“三代同堂” …… 43

  十五、 淮海公园里与名手相遇 …… 46

  第二章 没想到15岁成为全国冠军 …… 51

  十六、 14岁入选象棋集训队 …… 53

  十七、 100局之后终于开和 …… 56

  十八、 全国象棋赛前的试金石 …… 61

  十九、 一条颇为轰动的新闻 …… 63

  二十、 广州小吃和神来之笔 …… 67

  二十一、 受邀去复旦大学表演 …… 73

  二十二、 我成了最年轻的全国冠军 …… 75

  二十三、 一张引以为傲的合影照 …… 86

  第三章 飘浮的不安与动荡岁月 …… 87

  二十四、 81天的围棋生涯 …… 89

  二十五、 风波蔓延到上海棋社 …… 96

  二十六、 从谈恋爱到结婚 …… 105

  第四章 尝到了从波峰到谷底的人生滋味 …… 115

  二十七、 蝉联了10届全国象棋冠军 …… 117

  二十八、 鬼使神差地错拿了棋 …… 122

  二十九、 他曾是全国冠军的争夺者 …… 130

  三十、 与两位象棋前辈的神交 …… 134

  三十一、 随手飞象导致冠军水漂 …… 143

  三十二、 东山再起的1983年 …… 149

  三十三、 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 …… 159

  第五章 棋人棋事的文化乐趣 …… 161

  三十四、 与几位文人棋手的交往 …… 163

  三十五、 三棋论战的前前后后 …… 168

  三十六、 客串了一回电台主持人 …… 176

  三十七、 棋手们和棋牌的不解之缘 …… 182

  第六章 走出国门传播棋艺 …… 195

  三十八、 蒙目棋轰动东南亚 …… 197

  三十九、 赴美国、加拿大宣传 …… 211

  四十、 在巴黎和西柏林交流 …… 215

  第七章 扬帆于楚河汉界之上 …… 225

  四十一、 “271”似乎是我的幸运数 …… 227

  四十二、 纵横楚汉一生的最大回报 …… 229

  四十三、 象棋的智性才情和赛制的改革 …… 233

  四十四、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 235

  第八章 弘扬棋文化是我一生的使命 …… 243

  四十五、 创下了14盘的蒙目棋纪录 …… 245

  四十六、 棋盘上播种的老农 …… 249

  附录:胡荣华年表 …… 280

  后记 …… 292

  精彩书摘

  我成了最年轻的全国冠军(节选)

  比赛即将开始。赛前的我做了几次伸展运动。入座后,我闭目静思象棋古谱《橘中秘》里的棋谚:胆大如虎,心细如发,波平如镜。

  我抽到了后手行棋,但我丝毫没有怯阵。我抬头看了看纹枰对坐的杨官璘,很快就进入状态。此刻的我,已经是人棋合一。当一名棋手达到人棋合一时,对手是谁已经不是重点。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想办法赢——我要赢!

  杨官璘以当头炮进七路兵开局,我用“左炮封车”阵式应战。20二十世纪的上海市名手陈昌荣先走擅长横车盘头马,后走则惯用“左炮封车”布局,常与沪上诸强手角逐抗衡。1955年11月17日,在上海美华茶楼与我的老师何顺安做公开表演赛时,陈昌荣后走也是走了“左炮封车”。这一次,在与杨官璘的实战中,我对陈昌荣的“左炮封车”做了改进。

  弈至第八回合,炉火纯青的杨官璘连走怪辣之着:马跃河口暗伏马踩中卒、强渡七兵又能捉炮。这是一石二鸟的凶着。一时间,枰上局势突变,狼烟四起。面对杨官璘的凶着,我抱头沉思。二十多分钟后,我决定化实为虚“弃炮争先”,毅然决然地采取了“一炮换三兵”的大胆战术。以一炮为代价换取对方三个兵后,我控制了全局。

  媒体后来这样评价:胡荣华的这一着弃炮进车抢攻,显示出少年棋手胡荣华的锋芒,也体现了胡荣华敢于向老一辈棋手挑战的过人胆识。弃炮后的我,转换到化虚为实:全盘子力活跃。贪吃一炮的杨官璘,处处挨打被动,半壁河山被牵。而我的黑棋却是安然无事。经过78个回合的鏖战,我妙用车卒,直捣黄龙,拿下了关键的2分,为夺取冠军奠定了基础。

  输棋后的杨官璘,风度依然。

  这一战的结果,让我和杨官璘两人分先对局的成绩改写为平分秋色的2比2。在这一盘棋里,我的布局相当成功:中局弃子,判断准确,算度深远;在弃子取势后,攻守有度,战术灵活;进入残局时,在只占有微弱优势的情况下,始终掌握主动。从艺术角度去看,这应该是一篇杰作。

  本世纪初,我在香港《大公报》《敲棋漫录》的专栏中回忆了我当时的心情:“1960年,我在经过自己日夜砥砺的艰苦的棋艺学习后,终于坐在杨官璘这位前辈面前,而且竟是参与和其争夺全国冠军谁属的决赛了。在经过极其艰辛的连一兵一卒都得来回争夺的残局过程后,杨官璘含笑推枰,最后把冠军奖座拱手与我。能战胜如此国手,我自然心头充满了狂喜之情,也同时为他高雅淡泊的风度心仪不已。”

  前言/序言

  2017年初,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沈飞德老师数次约我交谈。交谈中,沈老师围绕着《胡荣华口述历史》,仔细询问我的写作情况,交代写作的注意事项,并让我带走《沈寂口述历史》《汪观清口述历史》《颜梅华口述历史》三本书做参考。这以后,沈老师一直关心书稿的进程,多次和我沟通。成稿之后,沈老师又几次审稿,还请文史馆馆员郭志坤先生审读书稿,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也正因为此,才有了今日此番。

  2017年3月26日的上午,我从一个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古镇出发,身着蓝色上装的我,背着一个蓝色的双肩包,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把自己交给了一大片油菜花的背景。我的目的地,是去静安悦达广场,观摩一场“五星运动汇•挑战胡荣华”的胡荣华1对5的车轮战。“五星运动汇•挑战胡荣华”,是上海首届市民象棋挑战赛,此举旨在让业余棋手有机会过招胡大师。

  我是应邀而去。就在上一周,应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王连云先生之邀,我和胡荣华老师等几位师友一起喝茶。茶叙中,上海棋院院长单霞丽请我为《上海棋牌》杂志“棋人棋事”栏目撰稿。

  在中国,胡荣华几乎是家喻户晓。这样的一位公众人物,南京路上散个步,王家沙里喝一碗粥,都可以成为新闻,都可能是留在史料里的一段文字。更何况,这么多年来,有关胡荣华的文字,点点滴滴聚在一起,就是一条大河。采访胡荣华,记录文字,是扬帆于楚河之上,在汉界的两边去芜存菁。但因为这尺半方寸,其实是八荒六合,可以神游,也可以是无法抵达的彼岸;又因为胡荣华13岁就入专业象棋队,他的生活,几乎是依棋而行。

  如果在《胡荣华口述历史》中就棋论棋,担心和者盖寡;如果平铺直叙,又恐不及方物。好在胡荣华的智田里是慧果满园,作为撰稿者要做好的就是条分缕析。

  《胡荣华口述历史》中的很多细节,都是首次披露。在本书中,胡荣华老师首次对外披露了他和太太方国英从谈恋爱到结婚的过程。胡老师的讲述,又一次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不仅如此,胡老师还对1960年全国象棋个人赛第三轮前的坊间有关传说,做了还原。提起窦国柱先

  生时,胡老师又让我们看到了窦国柱先生的另一面。胡老师说:“窦国柱先生是一个很有情趣的棋手,他曾经和国民党的一些要员关系不错,特别是和李济深先生渊源颇深。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有一天,我去他家里,不知道什么事让他兴奋得不得了,他居然打着节拍唱起了‘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而且,一开口,就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竟唱了好几遍。”

  胡老师的一番话,把我带到了六十年之前,那盏昏黄路灯下面对棋盘物我两忘的窦国柱先生。窦国柱先生是象棋名手,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象棋史上赫赫有名的“扬州三剑客”之一。窦先生和胡荣华有师生之谊。窦先生家是白墙小瓦,墙壁上,紧贴着的,是竹篱笆。窦先生的门外,是一条弹硌路。弹硌路的南面,是一大片农田。夏令时节,有蛙声一片。大概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常常会猫一般地窜到窦先生门前那盏昏黄的路灯下,看他下棋听他讲棋,听他说少年胡荣华。

  胡老师说窦国柱先生是一个很有情趣的棋手,其实,胡老师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位有情趣的棋手呢?2017年12月的一天,在上海棋院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象棋锦标赛开幕式上,胡老师和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王连云及中国棋院象棋部主任、象棋特级大师郭莉萍,应邀出席。与运动员合影后,胡荣华、王连云、郭莉萍来到上海棋院二楼贵宾室稍作休息。那天,胡老师也邀请了我一起到场。在贵宾室我问他:“你小时候在弄堂里玩侧身翻的事,还记得吗?”胡老师听了当即站起身,像孩童般地旋转起来。当时他已年逾七十,我立刻伸出双臂欲作保护,惹得坐在一旁的两位嘉宾忍俊不禁。胡老师说:“我的平衡力很好,小时候经常在弄堂里的无花果树下侧身翻,而且一翻就是十几个。”

  胡荣华的大名,在棋界与棋迷中是以顶礼膜拜的方式传播的。胡荣华行棋中的霸气,往往令对手噤若寒蝉。胡荣华对象棋布局理论体系的发掘和研究,无人能出其右。

  象棋名宿徐天利在评价胡荣华时曾说:“如果说1964年前的胡荣华,棋艺上还只是全面吸收和继承,那么自1964年后,胡荣华已经以他深厚的功力,独具慧眼的创新,对象棋的理论和战术进行了全面的战略性改革。胡荣华在布局中无数前无古人的创新,在实践中卓有成效,一次次成为棋坛众多高手的楷模。胡荣华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当代象棋的宝库,也为象棋艺术更上一个台阶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

  胡荣华的棋高在境界,高在他的创新意识。用胡荣华的肺腑之言来说,“创新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棋手的重任”。

  怀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胡荣华从60年代起师古而不泥古,面壁众多棋谱图破壁,让尘封多年的古老开局经过推陈出新后重见天日,变成刚柔并济,内线和外线同时能战,弹性又很强的开局。是他,革新了“中炮横车七路马”的开局;是他,发现了应付“中炮巡河炮”的最佳应着;又是他,创新了被古谱和今人否定的“飞相局”“反宫马”“鸳鸯炮”“龟背炮”和“过宫炮”等开局。“鸳鸯炮”和“龟背炮”开局,因为子力龟缩一角,极容易受制于人,不易反击,历来被棋界权威认为是偏局,因而舍弃不用,绝迹棋坛多年。胡荣华从孙子的“先为不可战,而后战胜之”,也就是后发制人的理念出发,对这几种偏局进行了大胆革新,巧妙地将龟缩的子力演化为集中的兵力,出奇地将受制于人变为制于人,将不易反扑的态势转化为迅雷不及掩耳的奔袭。被打入冷宫多年的“鸳鸯炮”和“龟背炮”,经过胡荣华的推陈出新后,攻守兼备:防守时可藏于千仞之下,进攻时可动于九天之上。

  上述开局,在象棋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胡荣华也因此成为中国象棋现代理论体系的重要奠基人。胡荣华以他的创新,丰富了象棋宝库,使这一门古老的艺术,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探索象棋奥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虽然一枰之间不过是“流血五步”的战场,河界之隔也只是“一衣带水”。然而,高手们却向大家展示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奏出了多少高山流水般的乐章,还有多少弦外之音要人们深品细尝才能领悟其中三昧。

  正因为斯,我们才如此迷恋象棋。

  在采访胡老师的过程中,我得益匪浅。因耳濡目染了大家风范,便自然而然地得乎其中了。2017年12月,我在中国象棋协会主办的全国老年象棋邀请赛中,超水平发挥,以3胜6和的成绩打进前8名,获得了中国棋协大师的称号。参赛选手中,有北京、上海、浙江和江西等省市冠军多人。回上海后,我向胡老师报了喜。胡老师说:“有意思,人家50岁都在退棋,你60多了,还在长棋。”

  我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棋手,研棋打谱,成了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一日,当我又一次神游楚汉时,那一声声蛙鸣又来造访。那一声声的蛙鸣,让我又一次想起了窦国柱先生,想起了弹硌路上的那盏路灯。

  (在采访记录整理《胡荣华口述历史》的过程中,得到了摄影家洪南丽、李昂、项秉康、吕昊、章昊豪、孟祥蓉,上海棋院办公室赵彦宏,上海棋谱藏家陈建国的支持,在此表示谢意。)

  丁旭光

  2022年10月10日于谷隐轩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