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55.00

规则的力量 侯沁舲 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1、孩子10岁前总是大包大揽,10岁后才给孩子立规矩;为了让孩子养成“时间管理”的习惯,就制定详细的时间表,盯着孩子完成;规则就是大人说了算,孩子只是服从者和执行者……这些误区,会给孩子的成长道路埋下一个个雷。本书分析了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常犯的几十种误区,并给出了对应正确的养育规则,让父母们少踩坑、不焦虑地教养孩子。

  2、从家长们最头疼犯难的“家庭规则”“学习规则”“亲子关系”入手,每篇文章讲解一个养育误区,帮家长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再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给到1-3条特定的养育规则。内容针对性强、阅读过程轻松,一篇帮你攻克一个养育难题。

  3、作者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15年间为上万个家庭解决了养育难题。书中的案例和建议,具备很强的实操性。并获得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的好评推荐。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家教书。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陷入一些误区:“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规则的地方”“只要努力学习,成绩就能提高”“电子产品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水火不容”……侯老师在本书中,拆解了父母在孩子的品格培养、社交力培养、学习力培养、亲子关系塑造等几方面的常见误区。帮助父母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跳出误区,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制定“养育规则”。

  很多父母不重视,甚至排斥给孩子树立规则,认为这会阻碍孩子自由成长。其实,制定规则不是为了把孩子驯养成“无脑服从”的人,而是为了帮孩子获得自主、自律、自信、自由的能力。好的规则更有利于孩子建立内心秩序,养成安全、稳定的心理环境,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基。同时,通过规则的建立,也让父母们更容易与孩子达成合作,养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缓解不必要的育儿焦虑。书里提到的“养育规则”,都是作者根据多年儿童心理研究和家庭咨询个案得出的适合中国家庭的、可落地的实操法则。

  目录

  前言

  养孩子,复杂化Or简单化?

  第一章:规则,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适应力

  1、家庭只讲爱,不讲规则?错得离谱!

  2、家庭教育的5个步骤

  第二章:家庭规则篇

  1、孩子凭什么“听话”?

  2、为什么孩子的专注力训练总是无效?

  3、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要把握三个阶段

  4、如何养出自信的孩子?

  5、掌握“抗逆力”的认知误区,孩子受益一生

  6、跳出限制孩子独立思考的怪圈

  7、把握两个关键,有效培养孩子的社交力

  8、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第三章:学习规则篇

  1、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2、孩子厌学的3个真相

  3、你了解孩子真实的学习能力吗

  4、只要努力,成绩就会提高?家长别再误导孩子了

  5、父母不注意这两点,会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

  6、幼小衔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7、不必追求完美的学习环境

  8、电子产品和网络游戏,一无是处?

  9、时间管理管的不是时间,而是任务

  10、家有藏书500本,却仍然培养不出娃的阅读兴趣

  11、孩子阅读习惯难养成,为什么?

  第四章:亲密关系篇

  1、你是父母,还是在“扮演”父母?

  2、“无条件的爱”,是一个陷阱

  3、夫妻陷入“猪队友”误区,亲子教育有隐患

  4、家长的“坏”情绪,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5、亲子沟通的2大深坑:命令和说服

  6、一碗水端平,是多胎家庭的谎言

  第五章:教育观点篇

  1、学习到底是为了谁?

  2、千万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3、教育是场马拉松,“笨鸟先飞”是个误会

  4、批评孩子是一种惩罚方式吗?

  5、用鼓励代替表扬,我们都错了

  6、别用孩子一时的错误编造滑坡陷阱

  作者简介

  侯沁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前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学术经理。拥有15年儿童教育及心理行业从业经历,积累了近万个家庭咨询个案,参与全国500场以上家庭教育讲座并担任主讲讲师。编辑家庭教育系列丛书《孩子,我想成为更好的父母》。

  擅长儿童及青少年行为习惯调整、情绪与压力疏导,解决亲子关系矛盾、家庭教育纠纷等问题。是两个女孩的父亲。

  媒体

  现如今,我们的父母和儿童受高压养育环境所迫,普遍存在焦虑心理。侯老师的这本书,是在给大家松绑:不要总盯着孩子的不足,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体验正向反馈,培养孩子的胜任感。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在给孩子的内心注入能量。一个心理能量足的人,自然能够更有信心战胜困难、面向未来。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彭凯平

  养育孩子这件事,“紧”和“松”是相对的。这本书里,作者首先为父母们搭建起了“规则”的框架,然后再一点点去拆解其中的误区,帮父母们卸下紧绷的弦,从而能够更加轻松地和孩子对话、合作。

  ——帆书(原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

  精彩书摘

  养孩子,复杂化or简单化?

  养孩子,毋庸置疑,本质上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没有哪个父母不想好好爱孩子,但绝不会仅仅因为爱,就能养出一个人格、能力、学识均衡发展的孩子。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的工作者,我积累了多年的教育咨询经验,帮助无数家庭解决过棘手的、拧巴的、躲不过的养育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总结了很多经典案例和养育规则,都将在这本书中分享给你。

  首先,我想请翻开书的家长们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养孩子,到底应该复杂化还是简单化?事实上,并不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或者把孩子身上每个“部件”处理到极致,教育就成功了。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龄”而异。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家长对我说,教育孩子太不容易了,自己工作忙,没太多时间陪孩子,有没有什么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让自己拿来就能用的?

  我告诉他们,有,但使用年龄有讲究。尤其在孩子10岁之前,把养育这件事简单化处理,否则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也会让家长后期的教育更吃力。

  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初学者更有利,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老手”才更能够胜任。在孩子10岁以前,家长还处在父母角色的“初学者”状态,这个阶段的养育,就要学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万万不可偷懒或者投机取巧,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一带而过。当孩子10岁以后,父母随着学习能力、养育能力升级,逐渐就有能力成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智慧父母。其中的转变,是需要家长们不断精进、刻意练习才能达到的。

  10岁之前,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你有没有留意过或者经历过,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往往追求简单的教育方式,希望花最小的力气,来实现最佳的教育目标,常常容易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处理。比如,孩子吃饭很慢,很多家长觉得与其耐心地教孩子学习用餐具、引导孩子一点点尝试着自己往嘴里送,还不如自己直接喂孩子吃。又比如,孩子回家不愿意洗手,家长们与其花心思和孩子解释什么是病菌、,洗手有什么好处以及正确的洗手方法,不如干脆拉着孩子强制他们去洗手,因为这样很快就能解决问题。

  短期来看,简单化的教育方式确实很省心,很节约时间,也能让孩子快速实现我们想要的目标。

  而从长远来看,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到了三四岁之后,逐渐有了独立意识,他们就想要尝试自己吃饭和洗手了。

  可如果缺少前面的基础锻炼,他们刚开始会行动很慢,效果也不好,可能用半小时才能吃完一碗饭,洗手能把全身都弄湿。这个时候,如果家长的做法还是简单化应付,继续给孩子喂饭,拉着孩子洗手,快速解决问题的话,就会严重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轻则让孩子不能掌握基本生活技能,重则让孩子对父母养成习惯性依赖。

  父母大包大揽,孩子就很难学会真正的独立。更有甚者,会让亲子关系产生裂缝。

  就拿父母躲不过的辅导作业这件事来说,很多家长的做法是,当孩子回到家,就跟孩子说,你抓紧时间去把作业做完,给你1个小时,如果完成了,就可以玩游戏。如果没有完成,晚饭取消,不能玩游戏,甚至周末安排的出游计划也取消。

  很多孩子听到这里,会很害怕原有的计划被取消,就乖乖去做作业了。而有的孩子觉得,取消就取消,没什么大不了,家长往往就没辙了。因为随着孩子长大,很多家长原来那套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不起作用了。

  所以,我特别建议,在孩子10岁前,家长们一定要把行为模式反过来,简单的事情可以适当复杂化对待。

  以制定规则来说明,简单的方式是告诉孩子必须做到某件事,否则就要挨揍;而复杂的做法是,和孩子沟通规则背后的原因,或者和孩子协商更好的规则,乃至允许孩子为自己的失误辩解,由此来培养孩子的思辨力。

  在我家,我给孩子制定的“写作业规则”是,必须在晚上9点前把作业完成,如果没有完成的话,是要打屁股的,打三下。孩子一直遵守这个规则,但偶尔有一次,到了晚上9点30分才完成。

  本来,我可以用很简单的做法,就是直接打孩子屁股三下,不用1分钟就能完成。但我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把事情复杂化。我先和孩子讨论,这个延时的责任是谁的,孩子说责任是自己的,明明9点之前确实是可以完成的。听到孩子这么说,我依然可以选择简单的做法,就是直接指责孩子:“你看你没有按约定时间完成作业,这就是你的问题,我要揍你。”但我如果这样做了,并不能让孩子明白,如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于是,我又花了半个小时,来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经过分析,她明白了该怎么安排作业先后顺序,最后得出结论,她的作业9点之前确实可以完成。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我又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跟她讨论了一件事情,就是她犯了错误,所以要接受惩罚。这其实不算是讨论,更多的是我在告诉她,你对接受惩罚这件事情是知情的,再次和她强调规则。直到最后,孩子跟我说,她明白了,今天确实要接受惩罚,但她又问我:“下次不是故意犯错的话,能不能不接受惩罚?”我就跟她举例说明:“如果我开车闯红灯了,被警察拦下来,我跟警察说我忘了,那警察就会因此不罚我款吗?”显然不会。就这样反复沟通,直到让孩子彻底明白,没有遵守规则就是要接受惩罚。

  当孩子接受了这个结果后,又跟我说:“爸爸,我害怕。”我说:“好的,我给你时间慢慢去消化,同时看你能不能在消化的时候记住现在这种害怕的感觉。因为只有你记住这种感觉,之后才能避免再次犯错。如果你之后忘了害怕的感受,那可能还会挨揍。”

  孩子花了半小时调适心理,说:“爸爸,我记住了,我准备好接受惩罚了。”我就给了她一个拥抱,然后打了她屁股三下。

  大家发现没有,这个过程其实很漫长,原来只用10分钟可以解决的事情,我花了差不多3个小时。但我同时做到了以下三件事:

  一是关注孩子的情绪;

  二是让孩子明确了规则内容;

  三是引导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学会避免下次犯错。

  如果我用简单的方法,比如说“算了,明天你多注意”,或是直接惩罚孩子,提醒孩子记住,都不能达到教育目的,因为孩子并不清楚被惩罚背后的原因,也无法真正展开思考和受到启发。

  所谓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实际上是引导孩子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叫作思考。从小教会孩子思考,培养思辨能力,是早期家庭教育中,家长们要着重关注的事情。

  10岁之后,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当孩子长大一点,超过10岁后,家庭中最常见的一个教育误区,又会变成父母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处理了。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孩子长大了,掌握的知识变多,领悟力变强,可以慢慢跟他讲道理了。

  举个例子来说,在这个阶段,当家长发现孩子早恋,会如临大敌,马上和孩子聊早恋危害,如何正确对待异性,以及怎么不影响学习,等等。但结果往往是,孩子并不能理解家长的苦心,只觉得家长唠叨,和家长敌对、吵架,甚至离家出走。

  怎么避免这种情况?

  孩子10岁之后,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思考模式,这时候你再一直告诉他该怎么做,带给孩子的感受不是关心和爱,而是你对他的否定和不信任,亲子之间就会呈现敌对状态。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处理。还是拿早恋举例。早恋这件事情没那么复杂,它实际上是青春期孩子特别常见的情感认知现象,即孩子开始对异性有了好感。但很多家长容易想得复杂,担心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和情绪,所以会出现很多提醒、盯梢甚至阻止的举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简单看待这件事。一旦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别的异性了,不用把它想得那么复杂,你就告诉孩子,在和异性交往时,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就可以了。比如,允许孩子喜欢别人,但是不允许他们有过多身体上的接触,至于其他的,就留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处理。我们要多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方式,由此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举个例子,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应该怎么处理。按照上面说的方法来进行,孩子不到10岁时,我们要把这件事复杂处理,不能简单说一句“打回去就好了”,我们要做的,是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然后慢慢引导他去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反应。

  而孩子超过10岁后,我们就要反过来,把类似的事情简单化处理。可以问询孩子“你需不需要我?需要我就上,不需要我,我等着你有需要再叫我”,这样就可以了。

  至于说孩子怎么去解决,交给孩子去做评判。我们在正文中讲社交力的时候会展开来讨论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只是想告诉大家,孩子长大之后,要尊重他们的判断力。

  总而言之,教育孩子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却有很多不可或缺的规则,我们需要用好这些规则,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调整具体做法,从而帮助孩子铺就自己的人生底色。这是一本写给所有父母的“规则养育”指南,希望它能够帮助你在做父母的这条路上,少一些慌乱,多一份笃定。共勉!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