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09016213
-
书名
不要用爱控制我1:如何识别和有效应对控制你的人
-
作者
[美] 帕翠丝·埃文斯 著
-
出版社名称
当代世界出版社
-
定价
68.00
-
开本
16开
-
出版时间
2023-11-01
-
纸张
涂布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人际关系领域的根本突破,不可不读的心理自助读本。
如果有人经常强迫你做这做那,丝毫不顾及你的想法,这意味着什么?你是否很希望摆脱这种状况?或者你是否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控制别人的倾向,以免伤害他人?
这本书正准备为你解决这些难题,本书以全新的观念阐释了父母专权、孩子逆反、夫妻莫名其妙的口角、朋友因为小事而反目、同事间无缘故地看不顺眼等一些人际现象的成因和并提供了解决方法。案例翔实,说理通俗易懂。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不经意的行为,正确理解和应对周围试图控制你的人,同时适度掌控自己对他人的支配欲,与周围的人和谐共处,从而走向自信幸福的人生。
许多人谈到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原因时,通常会说:“阅读《不要用爱控制我1:如何识别和有效应对控制你的人》,我了解了我与他人的控制欲,我知道了如何应对生活中被控制的困境。”
“震撼!人际关系领域的根本性突破。”
——美国《新闻周刊》
内容简介
人人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掌控一切;人人都可能不由自主地对别人指手画脚、随意评价。
有的人懂得校正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所以进退自如,生活的务必轻松。
有的人却不明白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结果婚姻失败、人际关系紧张、心灵扭曲,自己也异常苦恼。
人为什么会长生这种控制别人的欲望呢?为什么有人想改变这种行为,事到临头缺总是无法自控?真是百思而不得其解。
本书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些下意识行为。揭示了背后的实质,解开了我们的困惑和痛苦,使我们学会识别、理解和应对控制,让我们的生活远离暴力,更加和谐、幸福。
作者新颖独到的观点和概念,必将在全球掀起讨论“控制”的风暴。
作者简介
帕萃丝·埃文斯,埃文斯人际关系研究中心创始人,畅销书作家。埃文斯在全美建立了许多工作室,并在众多媒体上露面,为大众治疗心理创伤。其另一部著作《不要用爱控制我2:如何有效应对言语暴力》曾名列美国《商业周刊》《新闻周刊》的畅销书排行榜。本书被誉为人际关系领域的一次“根本性的突破”!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魔书,这本书,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一本。 ——武志红 著名心理学家
震撼!人际关系领域的“根本性突破”,绝佳的心理自助读物!——美国《新闻周刊》
目录
第一部分 暴力、冲突是从控制开始的
有些人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却一点都意识不到这些行 为的破坏性。当你遇到这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就被“抹 杀”了。
第一章 控制大多是无意识的行为/003
无意识不是控制的理由,它只是让控制成为可能。
每个人都会有交流不畅的时候/003
交流不畅是一方对另一方个性的抹杀/004
不沟通、不理解是问题的关键/005
对人对事适度掌控,生活才能惬意 /005
第二章 你有控制别人的行为吗? /007
一个难题就是一个好老师。如果一开始就忽略了答案的某一细 节,以后,它随时都可能给你带来麻烦。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无意识行为? /007
你存在这些问题吗? /009
意识到了自己的控制行为,却欲罢不能/010
无意识的控制者习惯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 /012
人际关系紧张的人,侵害行为的结果与初衷总是背道 而驰/013
行为发生的情境很重要/015
第三章 爱往往成了控制的理由 /017
目的很好,结果却不一定好。
无视别人的存在,即使目的很好,结果也不会好/017
再好的舵,也需要头脑清醒的舵手来掌控/019
第四章 失控是怎么回事? /021
失控的时候,他们该何去何从?
变故之后的失控是可以理解的 /021
正常情况下的失控行为,就让人难以理解 /022
第五章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024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
自我定义过程中,你创造出了自己的精神边界/025
精神边界是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分界线/026
身体边界的开放程度,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027
精神边界受到打击,就会产生失控行为/028
第六章 人格分裂及其后果/029
给自己下定义,这是我们的自由。
感觉、知觉、直觉和思考可以产生自我感/030
被动式人格分裂是父母对孩子不断进行的心理扭曲 造成的/031
孩子的边界往往对一切教育开放 /033
父母经常随便给孩子下定论,会使孩子失去自我/035
主动式人格分裂使孩子被迫与自我感觉决裂 /037
创伤导致的人格分裂 /038
文化环境导致的人格分裂/039
人格分裂会使感觉、知觉、直觉丧失/040
没有被逆向定义的孩子,真诚又充满爱心/041
第七章 非正常地建立自我/ 044
孩提时代,成年人是孩子的上帝,但即使是上帝也不能随便给 人下定论。
保持真实的自我,虽然痛苦,结果却很幸福/045
第八章 伪装及其影响 /047
只有在演戏时,别人才能够决定你的角色。真实生活中,如果 有人按他们的意志给你分派角色,他们就是在玩“伪装”游戏。
记住,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047
在有人试图强行控制你时,要懂得保护自己 /048
识别控制行为并不容易 /049
长期形成的习惯,容易削弱对控制行为的识别能力/049
所处的环境也会逼迫我们抛弃自我/050
需要明白的几个关键问题/051
与强制力为友,控制者和被控制者都能摆脱困境 /219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暴力、冲突是从控制开始的
有些人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却一点都意识不到这些行为的破坏性。 当你遇到这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就被“抹杀”了。
第一章 控制大多是无意识的行为
无意识不是控制的理由,它只是让控制成为可能。
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时,你是否时常会遇到交流困难的情形, 无论你怎么解释,也无法使对方理解你当时的所思所想。事情并不大,可让双方都很不愉快。
每个人都会有交流不畅的时候
梅走向公司会议室时,脑子一团乱麻,手头那些工作上的琐事,让
她有些心不在焉。
“噢……”她刚推开门, 一阵欢呼声扑面而来。
“生日快乐!”屋子里所有的人一起叫起来。
“哦,天哪!我都忘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梅又惊又喜,“谢谢大家!”
“嘿,梅,不会吧?”同事蒂嚷嚷道。
“真的忘了。”梅说。
“得啦,你肯定知道的。你知道我们要为你开生日派对。”蒂坚持说。
“我真的不知道。”梅认真地解释说。
“你知道我们为你订了蛋糕,你正等着呢。”蒂的口气已略带嘲讽。
“我发誓,的确不知道。”梅有点无可奈何。
“别这样,你就承认你是假装吃惊的吧!”蒂还是不依不饶。
“你们别争了,开始切蛋糕吧。”旁边有人不耐烦地说。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向了生日蛋糕,梅却觉得沮丧极了。
“蒂今天怎么了?这么固执,干吗非要强迫我承认我确实不知道的事情?”
梅不明白,屋里其他同事,对她们的争吵似乎也感到莫名其妙。
“没人想在开派对的时候看别人争吵。”梅想,“我并不想争论什么。”
她只是感到蒂的随意猜测侵犯了她,下意识进行反驳而已。这个生日被蒂弄得挺不开心的,而其他同事,在她们争论时也挺尴尬。
这件事,让她想起许多类似的情形。当她向朋友们说起时,他们常说:“小事一桩,我也经常碰到,你别太在意。”
忘记自己的生日是有点奇怪,但问题的关键是,蒂无法认真听梅的释,她也不想去真正理解梅的想法。
这就是控制欲很强的人的一贯表现。
交流不畅是一方对另一方个性的抹杀
确切地说,此时此刻,无论你与他们认识多久,无论你如何向他们表白,对方根本不会听你的解释,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你的想法,不会去真正了解你。他们可以对你说三道四,随意下定义,根本不认为你是个有独立个性的人,是个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特别的个体。
当你遇到那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常常会遭到“抹杀”, 对于控制者来说,你的想法根本不值一提。在夫妻或父母与孩子等一些特别的关系中,这种行为还可能会伴随着辱骂和毒打。
而为维持这些特别的关系,被控制者会觉得精疲力竭,并且要忍受
心理与情感上的巨大痛苦,连身体也可能受到伤害。
不沟通、不理解是问题的关键
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大到影响人类生存的各种暴力行 为,不沟通、不理解或是不愿理解对方都是问题的核心。反对他人的行 为——不管是轻微的,例如轻蔑的眼神,还是强烈的,例如对别人大发 雷霆——都是没有目的但又似乎可以理解的。这听上去有点自相矛盾。
因为这些现象,通常只是试图控制他人的一些表现而已。
现在,请你与我一起,从诸多无意识行为中寻找其真正的目的, 发现事情的真相。我想,我们之所以还不知道人们总想控制他人的缘 由,是因为生活中的无意识行为太普遍了,大家都觉得它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当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时,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
对人对事适度掌控,生活才能惬意
那些伤害我们情感甚至身体的人,都自认为有操控我们的必要。这一发现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挖掘这种需求形成的原因。
文化习俗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宗教信仰不同都是支配和控制 行为的主要形成因素。但我们不能完全归因于此,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控制别人的需求是一种很难抑制的冲动,控制者就像着了魔一般,一下子失去了理智。
产生这种冲动的主要原因,深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不挖掘出来是无法改变的。认识不到原动力,我们会一直困惑着、痛苦着。
为了揭示这种控制力量,需要考察它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旦弄清楚它的影响,我们就会知道它是什么,并尝试着化解这种力量,而不是忽视或者抑制它。
在认识了这种控制力量和它的影响(消极的或积极的)之后,我们还要与它为友,与它和平共处,避免因压制它而带来的负面结果。
前言/序言
这是一本魔书
这本书,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一本。
因为,最常见的恶性事件,不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亲人之间。
譬如,多个独立调查显示,刑事案件有三分之一发生在亲人之间。 在这些恶性事件中,至少有一小半看不到“钱权名利”等物质因素的参 与,那些肇事者经常以爱的名义行恶,当他们说,他们的确是因为爱才向对方泼硫酸,或者砍上几十刀的时候,还显得极其真诚。
这种恶性事件还包括大量的精神性伤害:譬如彻底控制对方,不论 有多大的物质损失,都坚持让对方与所有的亲朋好友断绝关系;譬如用 尽各种办法,伤害恋人,毁掉他们的生活和前程……这样做的时候,他们仍然会说,我太爱他(她)了,所以才这么做。
实际上,这不是爱,而是控制。把控制说成爱,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常见的谎言之一,而且我们很容易信以为真,并因此受伤或伤人。
关于对亲人的控制欲望,许多学者写了许多著作,但我还不知道有哪本书比帕萃丝·埃文斯这本著作写得更透彻、更有震撼力。
或许,你认为以上那些例子太“极端”了。那么,说一些普通的。
你肯定见过许多人,在同事、朋友和陌生人面前表现得非常有礼 貌、非常尊重对方,但唯独对配偶或孩子表现得特别没有耐心、特别粗 暴。你或许会猜,这个人一定是对自己的配偶失去了爱,但恰恰相反,当事人会表示,他爱对方,且根本离不开对方。
如果这些现象曾让你迷惑不解,那么,你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如果你特别爱控制配偶,或者你就是配偶的强烈控制欲的牺牲品,那么你必须读读这本书。
如果读懂了这本书——这不难做到,那么你会明白很多事情:为什 么开车时脾气大;为什么初恋失败其实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你的上司 那么难以相处;为什么不管你怎么做,你的父母都指责你做得不对—— 我一个朋友说,他把水杯放到桌子左边,父亲会斥责他为什么不放到右边,但他猜如果他放到了右边,父亲肯定会斥责他为什么不放到左边。
这是一本魔书,但又是一本写得极其通俗易懂的书,只是略少点趣味。
武志红
著名心理学家
楔子
我曾收到一位女士的来信,她一直在反抗她丈夫对她的控制。这位女士在信中详细描述了她丈夫的野蛮行为:
——经常对她大喊大叫,让她不知所措,
“你懂什么?一边待着去。”
“你总是这么不小心!”
“得啦,你就是这么想的,别再跟我争了。”
“你就不能温柔点,我看见你那个样子就生气。”
这些话,会从控制欲很強的人嘴里脱口而出。在家庭关系中,这种口头的责骂或威胁,有时还会伴随暴力行为的发生。
——满脸怒气地冲到她面前,从她手里一把抢过正在读的书,撕成 碎片,然后丢进垃圾箱。当我继续往下读这封信的时候,被这位女士的 勇气深深感动。“我恍惚地走到垃圾箱边,把碎片一张张全部捡了回来。
坐到餐桌旁,仔细粘了起来。”
六年后的一天,我正在为一本书签售。 一位女士从人群中挤了过来,递给我一本全部用胶水和胶带黏合而成的书,她说:“这就是我曾写信向您提到过的那本书。”
很多人问我:“他们(父母、爱人、同事)怎么会那么做呢?”
他们向我叙述自己的遭遇,更想搞明白一些人总想控制其他人的原 因。“为什么那些控制欲太强的人,从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多么让人难以忍受?”
另一些人则很郁闷,他们总是没有办法抑制自己想控制别人的念头,即使那些行为严重到使爱人离他们而去。
他们觉得有什么东西突然“控制”了头脑,然后糟糕的事情就发生了。而多数时候,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毫无意识,直到发生暴力行为,爱人离去之后才幡然醒悟,却悔之晚矣。
侵犯了别人,自己却没有感觉,他们真的着了魔吗?能简单地用 “失控”来解释对别人的控制行为吗?这一切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驱动力呢?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解答这些问题。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无意 识行为,本书将带着大家在无意识行为的迷宫中跋涉,进行全新的探索。这个旅途结束之后,我们会对控制问题有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