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62.00

数字化孤独:社交媒体时代的亲密关系 [美] 米歇尔·德鲁因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为什么技术越发达,联系方式越简单,我们的孤独感越强烈?

  心理学家的研究观察手记 现代人亲密关系的诊断书

  直面当代社会的“亲密饥荒” 解读科技对人际关系的深刻影响

  知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崔庆龙诚挚推荐

  l 人生各阶段亲密关系的诊断书

  童年时代的“拥抱饥渴症”,恋爱关系中的“备胎心理”,中年夫妻的“无性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技术成瘾症”,老年时期的“社交孤立”,后疫情时代的“孤独大流行”……描绘现代社会人生各发展阶段的典型生活场景,展现现代人的“孤独困境”,原来你不是一个人!

  l 深入剖析现代科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为什么技术越发达,联系方式越简单,我们的孤独感越强烈?社交媒体、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在线诊疗等新技术手段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积极/消极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拉近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l 扎实的实验数据+鲜活的个体经历+真诚幽默的讲述+积极的生活态度

  无需“烧脑”参悟心理学理论,丰富的实验+案例+典型生活场景,助你理清情感需求的底层逻辑,思考处理亲密关系的生活智慧。

  l 资深心理学专家一致推荐

  知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崔庆龙,《时代》周刊总裁基思·A·格罗斯曼等人诚挚推荐

  《新科学家》杂志2022年度非虚构推荐图书

  内容简介

  著名心理学家的研究观察手记 ╳ 现代人亲密关系的诊断书

  直面当代社会的“亲密饥荒” 解读科技对人际关系的深刻影响

  ◤为什么技术越发达,联系方式越简单,我们的孤独感越强烈?◢

  ◈知名心理咨询师 李松蔚 崔庆龙 诚意推荐

  ◈《新科学家》杂志2022年度非虚构图书

  普通人每天接触手机2617次,重度手机用户每天接触手机5427次。

  当人成为“科技人”,一场旷日持久的“亲密饥荒”正在蔓延。

  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观察手记。从童年时代的“拥抱饥渴症”到中年夫妻的“性欲不匹配”,从后疫情时代的“孤独大流行”到互联网造就的新型“全景监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米歇尔·德鲁因描绘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亲密饥荒”现象,帮助人认识自身处境和问题,提醒“数字化孤独”背后,人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

  手机可以成为创伤期间的伴侣,也是社会和情感自我的延伸。

  不要把你的经历与他人的经历相比较,因为比较悲痛是没有意义的。

  我开始将数字记录看作我们在世上最隐秘的角落,它揭示了我们生活的后台,与我们精心策划的公开身份相去甚远。在一个以计算机为媒介,以通信为主导的世界里,手机和电脑已成为复杂的监视工具,捕捉着“我们所有人”。你的手机本质上就是一座可以放进口袋里的“圆形监狱”。

  根据社会交换论,我们决定是否要维持一段关系,取决于我们对这段关系的成本与收益的持续评估。

  在如今的技术时代,全景监狱被翻转了,社会技术机器中的产品成了“警卫”,让被冷落的人有机会站在“中央塔楼”之上,塔楼四周的“房间”里,所有人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我们找到爱情的机会既不公平,也不随机。

  已婚人士平均需要173天的时间才能确定自己选定的结婚对象是那个“对的人”。但这却又比单身人士所认为的211天要少得多。然而,用30秒感受爱情的喜悦,花6个月找出自己的终身伴侣,在长达一生的时间范畴下,这似乎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如果你认为自己在择偶问题上做出的决定太过草率,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婚姻实在艰难。两个不同的个体试图融入彼此的生活,在试图应对角色转变所带来的挑战,以及长期关系中经常爆发的冲突时,总会有一个适应期。而且,夫妻二人不一定会一起成长。他们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成长,更难达成一致,更难找到共同的兴趣和纽带。

  人并不总是因为一件大事儿突然离开这个世界,人的生命往往会被割裂成无数个碎片,最终彻底消散。

  “我还爱他,但我和他已经不再相爱了。”他们仍能感受到彼此之间高度的亲密感,但什么是“相爱”?也许当人们说他们不再相爱时,本意是那种最初的性吸引力、欲望和陶醉感已经消失了。

  人们有时会把焦虑感误认为是兴奋的感觉。

  以下标志才是长久爱情关系的里程碑:“我很高兴自己在面对爱人时不再感到紧张,胃里不再翻江倒海,这一定意味着我对他/她产生了真实的信任,并能轻松自然地与他/她相处了”。

  在所有65岁以上的人中,几乎有25%的人在社会上是孤立的;而在45岁以上的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是孤独的。

  老去意味着每天都要面临“失去”的痛苦:失去熟悉的人,失去自由,失去生存的能力。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米歇尔·德鲁因(Michelle Drouin,1974— ),牛津大学博士,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维恩堡分校心理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性关系、人际交往与技术发展,研究成果被《纽约时报》、CBS、CNN、NPR等媒体广泛报道并引用。

  【译者简介】

  周逵,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译著《群体性孤独》曾获第十届文津图书奖。

  颜冰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译有《广场与高塔》。

  精彩书评

  在社交软件、AI、线上办公、现代医学提供的便利背后,人类仍然是古老的动物,渴望真实的关系与亲密。当科技动摇了存在的边界,我们在关系中时常陷入“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双重困惑。这本书用一种柔软的,兼顾人性与技术性的笔触,为人类找到了一片在现代科技冲击之下的容身之地。

  —— 资深心理咨询师 李松蔚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症状,科技能让我们在手机上访问任何人,但这种便捷性又弱化了人们维持线下连接的热情和努力。我们更容易获得,在情绪上也更加饥饿。我欣赏本书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提醒,以及作者在当代诸多关系领域给出的真诚建议,这是我们需要的。

  ——资深心理咨询师 崔庆龙

  米歇尔·德鲁因的《数字化孤独》对后疫情时代的社会与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技术有朝一日会“顶替”人类,完成那些根植于人类社会性与生物性的活动吗?这位心理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

  ——《新科学家》杂志

  从限制屏幕时间到更果断地约会,德鲁因提供了如何拥抱网络世界而不损害现实生活体验的建议。她用冷冰冰的统计数据(据报道,平均每人每天接触手机 2617 次)、个人轶事和丰富多彩的比喻(使用Tinder“向右划”功能找朋友就像寿司传送带),证明了亲密关系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提醒我们不要因为意外的技术成瘾而失去亲密关系。

  ——《新政治家》杂志

  在科技似乎提供了无尽连接的时代,它也让我们奇怪地与世隔绝。在这本富有洞察力和娱乐性的书中,德鲁因指明了前路,让我个人对未来感到乐观。

  ——基思·A·格罗斯曼,《时代》周刊总裁

  这本书启发性强、引人入胜、文笔优美,巧妙地将奇闻轶事、科学证据和生存技巧编织在一起,将为所有阅读者提供有用且必要的指导。

  ——帕梅拉·赫斯特-德拉·皮埃特拉,儿童与屏幕:数字媒体与儿童发展研究所创始人

  这本引人入胜的书探讨了现代科技如何帮助我们满足人类对爱、亲密感和归属感的需求。它将个人轶事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智慧,告诉我们如何在技术不断进步和后疫情时代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

  ——苏珊·斯普雷彻,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特聘教授

  "详细阐述了人类的孤独现状以及技术平台(硬件和软件)的影响,这些技术平台在促进人类建立有意义的联系的同时,也减轻了这种联系的丧失。

  ——迈克尔·J.米罗,帕克维尤医疗系统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学术研究官,印第安纳大学医学临床教授

  随着我们无处不在的“屏幕”的扩散,如何满足我们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变得更具挑战性。在这本可读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书中,米歇尔·德鲁因将心理学、新技术、人工智能甚至生物化学熔于一炉,帮助我们理解亲密关系在生活中的作用。作为解决个人亲密关系问题的辅助工具,她为我们提供了直截了当的“生存建议”,既有说服力又有吸引力。一口气读完这本引人入胜的书,我对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希望,这是我研究科技对心理影响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感觉。

  ——拉里·D.罗森,加州州立大学多明戈斯山分校心理学名誉教授,《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合著者

  目录

  序  言 001

  绪  论  深思万物的未来 001

  整个夏天,我都在和机器人对话 006

  检查自己的“社交护航图” 013

  我们需要更多“亲密时刻”吗? 017

  错过“对的人”,时间都被用来玩手机 022

  过时的观念该消除了 026

  第一章  疫情生存指南 031

  “但是现在,我什么都不敢想了。” 033

  一位德国心理学家的观点 037

  领养一只小狗,填补空虚时光 043

  “亲密饥荒”已成定局 047

  今天有人拥抱过你吗? 051

  睡衣带来的安慰  053

  森林王子出现了 058

  疫情生存指南  060

  第二章  童年生存指南 065

  不抱一抱、亲一亲你的孩子吗? 067

  布猴子还是铁猴子 —— 触感和食物哪个更重要? 070

  我妈妈和汤姆·布拉迪的相同点  073

  罗杰斯先生 vs. 海绵宝宝,谁能胜出? 077

  来自硅谷的“花衣吹笛人” 081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草原” 086

  欧比旺,你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091

  童年生存指南  096

  第三章  友情生存指南 101

  双杰记  103

  女童子军、蒙奇奇和四年级那场难忘的拼写比赛 105

  与陌生人交谈的价值  110

  不社交,可能会折寿 115

  朋友就是财富 119

  需要多少冰激凌才能填满一颗空虚的心? 122

  友情生存指南 126

  第四章  网络生存指南 131

  社会技术的全景监狱  133

  我们都成了手机的奴隶  137

  社交网络  142

  社会支持网络  145

  清理你的大脑  148

  “阅后即焚”  151

  网络生存指南 157

  第五章  约会生存指南 161

  在社交软件上约会的灰姑娘  163

  天作之合  166

  你选啦啦队队长还是宇航员?  169

  返校节公主才能赢得彩票 175

  选择太多也有烦恼  178

  超心理现象与棉花糖人 181

  决策的艺术  185

  海里有许多鱼  189

  约会生存指南 194

  第六章  婚姻生存指南 199

  喝一杯吗,面对“难逃单调”的婚姻  201

  人生苦短,“春光”无限  203

  不牢固的联盟  207

  激情只是开始,却并非终点  211

  和我一起入睡吧,否则你将永远失去我  217

  是什么让激情耗尽  221

  一条毯子是如何影响亲密关系的  225

  婚姻生存指南  229

  第七章  老年生存指南 235

  无数个碎片  237

  胶原蛋白也救不了你  241

  进入缓冲区  246

  无论疾病还是健康  249

  “幸好我并不孤单” 252

  科技巨头正以超乎我们认知的方式改变世界 255

  补记:我与索菲亚最后的时光  260

  老年生存指南  263

  后  记 267

  致  谢 270

  注  释 271

  精彩书摘

  第五章 约会生存指南

  返校节公主才能赢得彩票

  如果能重返高一,我的愿望之一就是成为新生返校节的“公主”(homecoming princess),尽管有些人读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很老套:这也太符合对美国流行文化的刻板印象了,但这是我的真实愿望。我们学校有一支很厉害的足球队。作为返校节活动的一部分,每年秋天,在备受瞩目的球赛中场休息时,三位返校节公主候选人会身着舞会礼服,被护送到球场,在全校师生面前加冕。其中一个女孩被加冕为“公主”,剩下两位分获亚、季军,并被授予“公主”宫廷中的职位。虽然现在我已经可以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场“加冕活动”,但对于一个年仅14岁、看着迪士尼电影和20世纪80年代浪漫电影长大的女孩来说,这一切令人心醉。

  我们年级有大概200名同学,其中差不多有一半是女生。从纯统计学意义上讲,这意味着我可能有4% 的机会成为返校节公主。不过,实际上我的机会是0。而那个获胜的女孩则几乎是100%。事实上从一开始我们就不是平等的。她身上有着更多人们观念中“返校节公主”的特质:她更漂亮,性格外向,有很多朋友。她不搞小团体,与人为善。每个人都喜欢她,在任何方面都无可争议。她就如教科书所定义的那样受人欢迎。

  在线约会的概率就像评选加冕返校节公主,与买彩票完全相反。至少买彩票后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球,都有同等的机会赢得比赛。而在线约会的实际场景则是:100个人进入同一座竞技场,中间只有一个巨大的奖品 —— 爱情。彩票组织者会提前告诉我们,100个人中将有39个赢家,只需一个球,你就可以参与其中。很幸运,这里有足够的球可以分配 —— 彩票组织者手中有1000个球,

  但他们并不打算平均分。相反,得球的数量取决于你的个人特质。

  有些球代表你善解人意,有些代表你有魅力四射的外表,剩下的还有智慧、幽默感、创造力和适应能力等。这100个人中,有些人表现突出,能得到100个球,这相当于100次恋爱机会;有些人能得到50个、30个或10个;而有些人只有几个球,还有的人可能一个都没有,只能坐在场边看,好像他们在进入这座竞技场之前就已经输了。

  我们找到爱情的机会既不公平,也不随机。

  现实总是如此艰难:有些人觉得找到爱情很容易,另一些人则觉得这很难。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延展、扩张,这两类人试图在网上寻找爱情时,都面临着“大海捞针”的挑战。大约五年前,我进行了一项还未公开发表的研究,题目是“一个人在一天内能找到多少段爱情?”我的朋友安娜当时25岁,住在芝加哥附近,注册了三个比较流行的约会网站并上传了她的个人资料(基本与Tinder上的一致)。她在每个网站都上传了三张照片:一张大头照和两张全身照,包括一张抱着狗的照片。如果在Tinder 上看到感兴趣的潜在匹配对象,用户可以主动使用“向右划”功能添加好友;为公平起见,安娜计划在三个网站上都使用了这种主动的参与策略。在Tinder上,看到感兴趣的个人资料时,她会使用“向右划”功能,如果匹配成功,她就立即给对方发送一条信息:“我看了你的资料,希望能更好地了解你。”在其他平台上,她会通过主动搜索找出她感兴趣的个人资料,并发送同样的信息。该计划执行了一天:我们选择在10月4日(星期日)进行,从上午10点到午夜之间(下午3点到4点除外,我们花了1小时吃午饭),安娜一直在约会网站上“冲浪”,给每个她感兴趣的账号发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收到信息的人几乎就是芝加哥地区所有她可能约会的男人(安娜是异性恋)。同样,为公平起见,她每次在同一个网站上操作的时间为30分钟,然后依次交替。

  这漫长的一天,安娜向大约150名男性发送了信息。她在3个约会网站上共收到601个人发来的信息。其中108名男性回复了安娜的信息,493名男性(其中大部分是她不感兴趣的)在未经请求的情况下主动联系了安娜。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370条)都是在当天收到的,64条是在第二天收到的,其余的则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陆续收到的。信息的长度和内容各不相同,从“嘿”到更长、更吸引人的信息,人们会提到她的工作和兴趣,并提出见面的请求。有些人甚至给她发了不止一条信息,有个男人给她发了四次信息,但安娜都没有回复。在这一天中,安娜就收到了超过100个爱情彩票球。但即使她已经拥有这么多球,也不能保证这些男人中有适合安娜的那一个。

  选择太多也有烦恼

  在一些人看来,中了“爱情彩票”可能只是想象中的场景。当她真正面对如此多的选择时,安娜感到力不从心。这与社会理论家巴里 · 施瓦茨(Barry Schwartz)的观点一致,他认为拥有丰富的选择对生活满意度会产生负面影响 —— 就像我们在这个技术时代所感受到的一样21。过多的选择使决策变得困难,并可能使我们处于一种分析瘫痪(analysis paralysis)的状态,即因过度思考应做出的选择而无法向前迈进。希娜 · 艾扬格(Sheena Iyengar)和马克 · 莱帕(Mark Leppar)著名的果酱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现象。在田野调查中,他们选择了加州一家高档杂货店,购物者会碰到两种情况:面前有24种果酱或6种果酱。面对24种果酱时,的确会有更多人驻足,但两组停下来的人,基本上品尝的果酱数量相同。更重要的一点是,实际上选择较少的人更有可能购买果酱:有6种选择的人中,有30% 购买了果酱,而有24种选择的人中,买果酱的只有3%。

  已经有人将这项研究对应到线上约会的场景中了。世界各地的研究都表明,在约会方面提供的选择越多,搜索人做出决定所需付出的认知努力就越大。况且,选择太多还会对选择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为搜索目标的所付出的认知精力,会不断消耗人的资源、能量,使他无法做出最好的决定,产生“更多意味着更糟”的效果。当然,这种影响对每个人来说不尽相同,人们应对选择多样性的模式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是最大化者,他们总希望得到最好的,在面对选择时似乎更痛苦;有的人是满足者,他们知足常乐,面对选择没有那么大的负担24。用列夫 · 托尔斯泰(Leo Tolstoy)在《安娜 · 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中的话说:“如果你追求完美,那么你将永远得不到满足。”

  虽然海量的选择有时会对择偶的最初过程造成阻碍,但贯穿这个过程的首要问题是:寻找爱情的过程就像大海捞针(尤其是在网上)。信号检测理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认为,我们需要在噪声背景下破译出一个信号。将该理论大体应用于我们的情境,意味着寻找爱情需要你在茫茫人海中努力识别正确的选择。我们的在线约会研究仅仅关注了追爱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浏览个人资料,寻找感兴趣的人。事实上寻找爱情的过程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在关系形成的各个阶段所做的一系列决定。在每个阶段,人们要面对不同的人做出不止一个,甚至是许多个决定。以下是我罗列的“一个约会者可能要做的决定”清单:

  第一阶段:初始搜索

  在哪个场所寻找伴侣(线下实体空间还是线上应用软件)?

  是否与某个特定的人建立联系,与他交谈、发信息或打电话?

  在同一时间段内与多少人建立联系,与他 / 他们交谈、发信息或打电话?

  第二阶段:确认两人之间是否建立联系

  要不要回应某个人?

  回复对方的速度、频率如何?

  要不要将线上聊天转为语音或视频通话交流?

  要不要与对方“奔现”?

  在同一时间段内与多少人聊天或见面?

  第三阶段:确定关系的结构和时长

  对方是否适合短期约会?

  对方是否适合长期关系?

  要不要结束一段关系?

  如何结束一段关系?

  以上的每个步骤都要认真决策,要消耗宝贵的认知精力,而这些精力基本都是从工作、朋友或家庭那里分散过来的。那些寻找爱情的约会者也不一定完全按照上面的清单一步步来,或者只专注

  于一个约会对象。相反,人们可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已经在网上认识了一个不错的对象,也在线下见过面,却又看到了其他感兴趣的个人资料,这时他 / 她就要决定 —— 要不要给后者发消息,前者是否适合建立长期关系。如果做这么多决定还不足以让你相信寻找爱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以技术为媒介的世界里,那么请你再思考一下这个决策过程的潜在持续时间 —— 它可能会一直无限期地持续下去,直到这个寻找爱情的人决定要单身,或者找到一个(或多个)建立了强关系的伴侣,才会决定放弃寻找。况且,在生命中的任何节点,他们都可以改变主意,转换方向。

  超心理现象与棉花糖人

  如果说这么烦琐的步骤还不足以让你觉得,建立恋爱关系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的话,那么你可曾想过,每一步都有可能出现错误——你可能选择了一些自己最终并不喜欢的人和事。人们常常对他人做出错误的评估,导致我们去追求错的人,花时间与他们相处。在这里,我必须再次提出警告,其实并没有什么“错”的人。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错的人往往是指那些你确定对方不适合与你发展关系(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人。但这种错误是如何产生的,爱情中的错误决定又是如何做出的呢?

  达 里 尔 · 贝 姆(Daryl Bem)和 沃 尔 特 · 米 歇 尔(Walter Mischel)的研究能帮我们理解人们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当我还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贝姆就已经是学校里的知名教授了。我没有修过他的课,但他是心理学入门课的演讲嘉宾。课堂上,他带领在场的1000多名学生做了一个超心理现象测试(PSI Phenomena,即超感官知觉)。2011年,贝姆的一篇论文使他得到了很多关注,文章试图证明人的预知能力(即在刺激物显示之前对其作出反应)。这篇论文在心理学领域引发了激烈争论:有人要求他撤回论文,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发表了社论,指出保留这篇论文的理由。事实上,不仅在超心理现象领域,整个心理学领域都出现了大量相似研究。作为回应,贝姆和他的团队在2015年发

  表了针对90个实验的后续元分析,对贝姆最初的发现进行了巩固论证,并再次提供了人们可以预测未来事件的证据。此后,其他知名研究人员也在顶级期刊上发文,提供了对不同类型超心理现

  象的实证支持。然而许多学者对此仍持怀疑态度,甚至是强烈的批评。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对贝姆决定研究超心理现象刮目相看。通过研究超心理现象,贝姆确立了自己在该学科中略显反叛的学术地位。他不顾批评,走自己的路,这对学术界来说有时是很难做到的,我尊重他的勇气。

  尽管如此,真正影响了我对人类的认知的并不是贝姆的超心理研究,而是他的自我认知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人类并不擅长解读自己的情绪或态度30。根据贝姆的说法,我们从内部获取个人情绪线索的能力是很弱的,而且很难解读这些线索。因此,我们只能依靠对外部行为的解读来推断自我的想法和感受。如果将该理论应用到约会场景中,我们会发现:当有人问起你对正在交往的新对象有什么感觉时,你可能无法定义自己的情绪,因为这种感觉并不清晰、明确。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你可能会说:“嗯 …… 我上周和他出去约会了三次,所以我觉得进展

  还不错。”

  最新研究表明,人体生理反应确实有助于解读人类的情绪。一个芬兰科学团队一直在努力开发“情绪身体地图”,关注当人们感受到某些情绪 —— 如爱、悲伤和惊讶时,身体的哪些部分会被“激活”。2020年的一项研究调研了包括109个国家在内的6559人,研究人员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当人们感受特定情绪时,机体被激活的部位是高度一致的32。“激活”的模式代表了情绪的“生理指纹”,当我们开始识别这些指纹,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也许对“读心术”的研究还太过遥远,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读懂自己的心似乎完全有可能实现。以上研究表明,解释自己情绪的技能是可以培养的,但在没有明显生理线索(如心率或呼吸频率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很难确定自己对某人的感觉如何。不过感觉是会改变的,即使我们能有效解释某一瞬间的情绪,一时的情愫也不一定就能预测长期的感觉。况且,人的感觉会随着情境变化而改变,换一个环境,可能会完全改变我们对人的感觉。这就引出了棉花糖实验的发明者 —— 米歇尔。为了测试儿童抵制诱惑的能力,他在参与测试的孩子们面前放了一个棉花糖(或其他美味的食物),孩子如果能忍住不吃,就能在之后得到两个棉花糖的延迟奖励。米歇尔强调,情境是一种能塑造行为的强大力量。这对当时的人格理论学家提出了挑战,后者认为人格具有一致性,人们可以被准确界定为具有某种稳定气质类型的个体。但米歇尔认为,人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中具有很大差异;且行为变化不是随机发生的,也反映着个体的特质。确切地说,我们能够预想到,人们在家里和在工作环境中表现出不一样的性格;或者用更现代的角度观察——人们打字时和说话时的性格不一样,因为人的确在不同情境下具有差异性。那么,考虑到文本信息媒介的单一属性,用文字交流也并非同步,若仅通过网络交流就试图判断自己与对方是否合适,就很容易出错。即使对方并没有刻意隐藏真实的自我,他们在网络上呈现出的那个“自己”也很可能与现实生活中不尽相同。

  前言/序言

  序 言

  起初,我想写的是一本关于科技的书,以及科技是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想说的远不止于此。更准确地说,这本书的讨论范围发生了变化,因为我发现:生活并没有“线上”和“线下”之分。生活就是生活,既美丽又复杂的生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对心理学、信息技术、传播学和医学等领域都有过研究与创新,这让我确信了一点:随着对人类的理解越来越全面,我们反而会更聚焦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人得以茁壮成长,所需要东西并不多:除了食物和水,我们还需要安全和稳定的环境、迎接生活挑战的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爱和联结。诚然,在这趟美好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可能获得一些额外“奖励”:更丰富、更多样的人生经验能让我们达到更高的境界,成为更有智慧、更有创造力、志向更远大的人。

  “科技”就属于这种额外奖励,它仿佛是我们人生旅途中飞驰的摩托车上亮闪闪的酷炫挎斗。对于30年前的我来说,目睹如今的科技创新,会让我想起《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的情节:参观工厂时,迈克 · 蒂维被威利 · 旺卡缩小,发射到了电视机中。这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但如今,纳米机器人可以做手术,汽车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我们有移动电话、卫星定位,就连电视直播都可以回放。幸运的是,这个世界上有一群比我们聪明不知多少倍的人,他们的眼光比常人更超前。他们用自己的创造力,充分运用基本机械、基本物理、基本数学和基本生物学的力量,以不可估量的方式改变着世界。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