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68.00

乐与怒:Beyond传 左安军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作为华语乐坛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乐队,Beyond的作品流传甚广。《乐与怒:Beyond传》以另一种形式,恰与Beyond的音乐形成互文。

  作者收集、整理、研究了大量文献,采访了十余位Beyond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发掘出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现了Beyond从创队到当红直至解散的曲折历史,尤其挖掘了黄家驹的成长史、创作史与思想质地。书中还首次梳理了家驹的感情史,以及乐队成员在世纪之交分别的诸多原因。

  作为Beyond的首部全传,作者以其专业的精神和诗性的笔触书写了一部Beyond真正意义上的“乐与怒”史,是广大歌迷和相关研究者深入了解Beyond的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左安军,穿青人,青年诗人、作家。生于贵州纳雍。毕业于四川大学。曾发起创办民刊《途中》并担任主编。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青春》《诗江南》《散文诗》《青年文学》等杂志及多种选本。著有诗集《第三人称的我》。

  精彩书评

  作者花了九年时间,尝试从生活细节、思想变化与时代氛围入手,去接近那个光辉名字与那段光辉岁月。音乐是人创作出来的,也是给人听的。正是音乐里的人文精神,让黄家驹和Beyond获得了永生。这本书不只是附丽于黄家驹和Beyond的传记,它也代表了一种尽可能广阔的认知,作为一份礼物,送给我们与Beyond同在的时代。

  ——杨早

  摇滚就是不沉默,沉默就不是摇滚。华人社会认可摇滚等于“乐与怒”,家驹和Beyond功不可没。三十年了,石亦有言,家驹的呐喊期待更大的回响。诗人作传,与摇滚魂惺惺相惜,一起把摇滚的义,刻录在我们的咽喉上。

  ——廖伟棠

  音乐在左,意义在右。作者以一种影像志式的生动书写,将诗人的激情与作家的笔法,交融成一种精致而美妙的平衡。这本罕见的音乐传记,娓娓道来的不只是Beyond乐队的音乐历程,更是寻找其本身的意义。Beyond在beyond中beyond,过去的是个时代, 超越的是一 种精神。如同音乐追求流传之意义,作者写下了值得书写的,读者读到了值得阅读的。

  ——陆正兰

  多年前认识左安军时,他还是个很年轻的诗人。虽然知道他喜欢Beyond,却没想到他会花九年时间去搜集各方资料,采访很多相关人士,写出这本传记,可想而知其整理资料的工作有多繁重。书中有很多细节是我也不知道的,我阅读时觉得非常有趣。Beyond 是个伟大的乐队,家驹是个伟大的音乐人,但真正认真、系统地书写他们的作品并不多见。历史总是包含很多真真假假的事情,因此,读这本传记是个正确的选择,如果Beyond和家驹真是你的心头挚爱。

  ——刘卓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少年和他的吉他

  Ⅰ 山上的孩子

  Ⅱ 生命中的两次奇遇

  第二章 在地下:尽情摇滚

  Ⅰ 王冠

  Ⅱ 长路无朋

  Ⅲ 不再等待

  第三章 黑夜中的微光

  Ⅰ 再见,理想

  Ⅱ 叛徒或异军

  第四章 一九八七的转变

  Ⅰ 双重突围

  Ⅱ 最后的电音

  第五章 荣光之路

  Ⅰ 大地上的秘密警察

  Ⅱ 见证无声岁月

  第六章 光辉岁月

  Ⅰ 爱无疆界

  Ⅱ生命接触

  第七章 悲伤之旅

  Ⅰ 孤独的异乡人

  Ⅱ 绝唱:人间的乐与怒

  第八章 灵魂的缺席之歌

  Ⅰ 伤口与阴影

  Ⅱ 千禧暂别

  第九章 摇滚神话的终结或开始

  Ⅰ 新生

  Ⅱ 光辉重现

  第十章 弦续:后Beyond时代的回响

  Ⅰ 怀念家驹

  Ⅱ 听见Beyond

  参考文献

  附录一 Beyond唱片年表(1983—2005)

  附录二 Beyond成员表(1983—2005)

  后记

  精彩书摘

  通过几年的曲折摸索,家驹逐渐意识到如果继续坚持自己喜欢的创作方式,乐队很难被大众广泛接受。现在,他决定改变以往那种很自我的创作心态,带领Beyond成为一支流行乐队。于是,他开始认真研究起那些伟大乐队的成功元素。这一时期,披头士就成了他重要的学习对象。没多久,他就在《随它去》(Let It Be)的启发下,创作了《真的爱你》。

  据小美回忆,1989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家驹兴冲冲地给她打电话,说自己写了一首新歌,想给她听听,看看她有没有什么素材可以用上。接着家驹便在电话中把这首歌的旋律弹了一遍,她当即就被吸引了。在小美的建议下,家驹决定把这首歌献给母亲。

  随后,家驹和小美在尖沙咀尖东的一家茶楼碰了面。家驹把曲子重弹了几遍,小美则用一张餐巾纸当草稿,边听边在上面写下歌词。“没法解释怎可报尽亲恩/爱意宽大是无限/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就是当晚的成果。虽然直到茶楼打烊他们都没能写出一个完整的版本,但家驹对这几句歌词相当满意。他对小美说,要是把歌词念给他妈妈听,她一定会非常开心。然后他又略带羞涩和愧意地对小美说:“我很久没对我妈妈说过‘我爱你’了!”小美则如此安慰家驹:“那就等着我们用这首歌向母亲致谢吧。”

  这就是小美记忆中《真的爱你》歌词诞生的过程。但有意思的是,乐队经理和其他几名成员并没有将《真的爱你》视为自然创作的结果,他们几乎一致认为这是唱片公司在背后操纵的结果。Leslie甚至认为家驹邀请小美为这首歌填词是新艺宝的刻意安排。家强同样有类似的看法,他说:“那其实是唱片公司的主意,当时唱片业也有很多政治游戏,有些词人根本不是我们选的,比如小美,虽然她也填得很好,但与家驹合作最多,也最称心如意的是刘卓辉。”

  阿Paul也认为《真的爱你》不过是母亲节的应景之作。“唱片公司想推广我们,可是首先得‘入屋’,那就写一首有关母爱的歌,哄妈妈开心,不再反对青年人听Beyond。写这首歌的时候我们都没怎么用脑,世荣当时还责怪我边打瞌睡边弹那段独奏。讽刺的是,这首歌成了我们最卖座的一首,还进了许多音乐教材。”

  《真的爱你》传遍大街小巷后,大姐黄小琼也认为“这首歌旋律朗朗上口,很大众化”。她甚至批评家驹:“你不是说自己的歌很另类吗?怎么这首歌朗朗上口!”家驹表示“因为母亲节将至,是唱片公司要求他制作的”。“他似乎在暗示并非他的意愿,我也并非你眼中那么俗套,只为了完成唱片公司的任务。他很有个性,只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做出改变。如果非要坚持己见,成功之路只会更加遥远。”

  关于《真的爱你》最初的创作动机,家驹从未做出过正面回应。他仅仅是在当年5月商业电台的一档节目中谈过这首歌的主题背景:“原本我们想写一首励志歌曲,但我觉得平铺直叙地写励志歌,显得没有缘由。我们经常都会听到别人说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玩音乐,但在我家这个问题就没有那么严重,我们比较幸运。催人奋进的不只是理想,报答也是一种力量,所以我们就加入一些对母亲的感觉,而不是单一地写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曲。”他甚至强调《真的爱你》写于七八个月前,并“不是因为要出唱片了才写”。

  前言/序言

  细读本书就像走进时光隧道,途中还配上动人的乐韵歌声,伴我回到那段逝去的日子,仿佛可以“再继续发着青春梦”。这段阅读旅程让我重拾几代香港乐迷的流金记忆,字里行间,边读边唱,一切有如回到耳边,就在眼前。我从来不算是一个狂热乐迷,成长过程中没有迷恋偶像,因此虽然喜欢八十年代香港的乐队组合,却不是任何一队的铁粉。Beyond固然是香港流行音乐的传奇,但书中那些细节我有些只曾耳闻,大多未有幸目见,如今有机会从头细看,实在要感谢左安军先生用心发掘不少难得的资料,还“亲手写上每段得失乐与悲”,还原这段香港流行音乐的光辉岁月。

  正如书中所言,关于Beyond队名的阐释有不同版本,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意思是“超越”。他们的确超越了不少界限,篇幅所限,姑且集中按“从地下到主流”这个最具争议的课题回忆他们是怎样超越的。1986年4月在中环艺穗会举办的“剖释聚会”是Beyond音乐生涯的分水岭,自此他们告别地下,开始走向商业市场的崎岖道上。作为一个主要听主流歌曲的乐迷,我衷心感激他们愿意走出这一步。不太留意地下音乐的我错过了经典的“永远等待”演唱会,虽然到过明爱中心礼堂,但当时出席的大多是中学学校音乐会。1985年7月“永远等待”演唱会上演时,我应该还在一边跟张国荣低唱“从前如不羁的风,不爱生根”,一边听谭咏麟高呼“这陷阱,这陷阱,偏我遇上”。如没记错,我到大学二年级才初次听到Beyond(实在太迟,迟得至今我仍感汗颜),时为1985年12月6日,地点是高山剧场。当晚Beyond出席了“小岛&Friends”音乐会,而那时我的注意力还集中在小岛,觉得他们1985年的专辑《小岛传说》正式掀起了乐队潮流。说实话,那不是一听钟情,我记不清那天晚上我听了哪些歌,只记得他们的歌迷跑到台前,现场气氛高涨,坐在后排的我在夜幕下(那时高山剧场后半部还是露天的)却只感觉有点吵(或因歌迷的热情叫声)。在地下音乐界已负盛名的Beyond对我来说不论外形还是音乐都太“重型”了——长发、皮衣裤和注重技术的艺术摇滚。因此,我也错过了1986年春天的“剖释聚会”,甚至后来才知道他们同年出版了自资的传奇盒带《再见理想》。

  直至1987年Beyond推出第一张签约EP《永远等待》,我才想起我听过Beyond,让依稀的记忆重新点燃我,碟中拍成MV的《昔日舞曲》更变成心头好。作为电影迷的我也惊觉原来他们曾在《恋爱季节》《肝胆相照》中饰演自己(后来才知道家驹也有在新浪潮电影《半边人》中出现)。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