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19448189
-
书名
锦时素韵——大朗民谣拾絮
-
作者
叶淑帆
-
出版社名称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定价
42.80
-
是否是套装
否
-
出版时间
2019-02-01
- 查看全部
目录
序言…………………………001
大朗村名歌(一)…………008
大朗村名歌(二)…………010
节气歌(一)………………012
节气歌(二)………………014
节气歌(三)………………016
节气歌(四)………………017
月令歌(一)………………018
月令歌(二)………………019
月令歌(三)………………020
月令歌(四)………………021
月令歌(五)………………022
中秋节歌(一)……………024
中秋节歌(二)……………024
中秋节歌(三)……………026
中秋节歌(四)……………026
月光光歌(一)……………028
月光光歌(二)……………030
月光光歌(三)……………030
月光光歌(四)……………032
月光光歌(五)……………032
月光光歌(六)……………033
鸡公仔歌(一)……………037
鸡公仔歌(二)……………038
鸡公仔歌(三)……………039
鸡公仔歌(四)……………039
鸡公仔歌(五)……………040
鸡公仔歌(六)……………040
鸡公仔歌(七)……………041
打髀仔歌(一)……………042
打髀仔歌(二)……………042
打髀仔歌(三)……………044
打髀仔歌(四)……………044
打掌仔歌(一)……………046
打掌仔歌(二)……………046
打屎忽歌(一)……………047
打屎忽歌(二)……………047
死妹髀歌(一)……………048
死妹髀歌(二)……………049
可惜惜歌……………………050
洒碌仔歌(一)……………052
洒碌仔歌(二)……………052
龙船歌(一)………………054
龙船歌(二)………………054
农忙歌(一)………………057
农忙歌(二)………………057
早起歌(一)………………058
早起歌(二)………………058
读书歌(一)………………062
读书歌(二)………………063
读书歌(三)………………063
娶心抱歌(一)……………064
娶心抱歌(二)……………065
新抱歌(一)………………066
新抱歌(二)………………067
新抱梳头歌…………………068
新抱出堂歌…………………069
水滴滴歌(一)……………070
水滴滴歌(二)……………071
嫁妹歌………………………073
嫁女歌………………………074
怕嫁歌………………………075
哭嫁歌(一)………………076
哭嫁歌(二)………………077
哭嫁歌(三)………………078
哭嫁歌(四)………………079
哭嫁歌(五)………………080
哭嫁歌(六)………………081
娶嫁歌………………………082
独得女儿嫁果远歌…………083
少妇怀春歌…………………084
洞房叹歌……………………085
床头床尾歌…………………086
过好姑娘无老公歌…………087
想娶老婆要钱歌…………088
劝寡妇歌(一)……………089
劝寡妇歌(二)……………090
顶哭嫁歌(一)…………091
顶哭嫁歌(二)…………092
大婆哭歌……………………093
哭女歌………………………094
哭母歌………………………095
哭丧歌(一)………………096
哭丧歌(二)………………097
哭丧歌(三)………………098
哭丧歌(四)………………099
哭丧歌(五)………………100
归家有仔喊爸爸歌…………101
勉夫歌………………………102
唔使忧愁歌…………………103
使乜忧歌……………………104
无钱饿到眼睁睁歌…………105
出门食几过凄酸歌………106
终归有日变富翁歌…………107
穷佬亦无代代挨歌…………108
柴歌(一)………………109
柴歌(二)………………109
柴歌(三)………………111
柴歌(四)………………112
挨芋头歌(一)……………113
挨芋头歌(二)……………113
叹穷歌(一)………………114
叹穷歌(二)………………114
叹歌(拆字歌)(一)……116
叹歌(拆字歌)(二)……118
戒赌歌(一)………………121
戒赌歌(二)………………121
戒嫖歌………………………122
戒毒歌………………………123
知足歌………………………124
人心不足歌…………………125
有人富贵有人贫歌…………127
摇钱树歌(一)……………128
摇钱树歌(二)……………128
笑歌…………………………129
笑微微歌……………………130
笑哈哈歌……………………130
笑死人歌……………………132
唔好笑人歌(一)…………133
唔好笑人歌(二)…………133
牛牛牛歌……………………134
马马马歌……………………135
牛马歌………………………136
骑牛牛歌……………………137
牛仔咩歌……………………138
蒸畀狗仔食歌………………139
做仔好歌……………………140
做妹好歌……………………140
娥眉月歌……………………142
阿妹靓歌……………………142
掌牛妹歌……………………144
落大雨歌……………………145
落雨大歌(一)……………146
落雨大歌(二)……………147
落雨仔歌(一)……………148
落雨仔歌(二)……………148
细佬哥歌……………………150
细时爽歌……………………151
大头仔歌……………………152
大食懒歌……………………152
荔枝黄歌……………………154
芒果仔歌……………………156
蔗仔歌………………………156
屋仔歌………………………157
谜语歌(一)………………158
谜语歌(二)………………158
谜语歌(三)………………159
谜语歌(四)………………160
谜语歌(五)………………160
谜语歌(六)………………161
乜嘢歌………………………162
点脚班班歌…………………163
点崩脚字歌…………………163
点趾鸡脚歌…………………164
点趾普佬歌…………………165
氹氹转歌………………………166
团团转歌……………………167
腾腾转歌……………………168
晕晕转歌……………………169
迷蟾蜍歌……………………170
迷八仙歌……………………171
孔明借东风歌………………172
猜拳歌………………………173
单身汉歌……………………174
隆隆谷歌(一)……………176
隆隆谷歌(二)……………177
偷谷精歌……………………178
讨债歌………………………179
童真歌………………………180
排排坐歌(一)……………182
排排坐歌(二)……………182
捉禾虫歌……………………183
夜啼郎歌……………………184
好乖乖歌……………………184
麻笔蓬蓬歌…………………187
犁田歌(一)………………188
犁田歌(二)………………189
唔好虾我细歌………………190
心莫慌歌……………………191
催眠歌………………………192
觉觉睡歌……………………193
月月月歌……………………194
烟烟烟歌……………………196
舞龙歌………………………197
游洒碌歌(一)……………198
游洒碌歌(二)……………199
车辘头歌……………………200
女或男歌……………………201
扭纹柴歌……………………202
赚钱归歌……………………202
水大大歌……………………204
萤火虫歌……………………204
报恩歌………………………205
序言
用民谣记住乡愁
叶淑帆
“点崩脚字,驷马良骑,和尚种田又种地……”我用地道的大朗话,和儿子玩着“点崩脚字”,两岁多的稚童并不知道我唱的什么内容,却听得津津有味,笑得前仰后合。这样有节律的民谣,像一颗多彩的果汁糖,汇萃了老时光沉淀的五味,一旦放进口中,味蕾中熟悉的味道便慢慢复苏,冉冉蔓延,浸润……
我是土生土长的大朗人,是在这样质朴的大朗民谣声中长大的一代。
“游鱼游硒碌,添油添蜡烛……”歌声响起,记忆中便有一群简衣素着的顽童,提着手扎的纸灯笼,哼着整齐的调儿,雀跃地结伴走在荔影婆娑的乡道上,烛光摇曳的红灯笼与天上皎洁的明月相映成趣。
“落雨仔落雨微,阿公锄地种沙梨……”脑中会显现精神矍铄的曾祖母,跟我们娓娓讲述很久很久以前清苦的生活,在烽烟四起的战乱时期,如何挣扎求存;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如何克勤克俭。那些在教科书上描述的峥嵘岁月,总能在朴素的韵律中跃现眼前。也正是这些记载了凄风苦雨的歌谣,提醒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应珍惜、感恩。
“打掌仔,打话话,有就食,冇就罢……”小时候母亲没教我们《三字经》《弟子规》,她只会用简洁的童谣,教会我们做人要诚实,要正直,要善良,不贪小便宜,不好逸恶劳,不斤斤计较……那些浅显直白的语言,尤如深夜里窗棂透出的稀微灯光,即便在许多年后,在星月兼程地从成长走向成熟的路上,仍能感受到这些话语微温的力量。
还有婉转唱彻出嫁女感念亲恩的《哭嫁歌》,反映勤劳致富逢赌败家的《戒赌歌》,在校园里广为流传的调皮搞怪的《卖龙歌》……每一首都是一叶小舟,承载了这方热土发展的坚实印记,和大朗人的每一寸喜怒哀乐……
改革开放的春雷响彻南粤大地,随着第一家外资企业——毛织一厂落户,大朗
便与毛织结缘,因毛织致富。千万外来工在这里扎根,安家,乐业,奉献青春与热力。于是,这个原本以荔枝闻名的只有7 万人口的农业小镇,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30 多万常住人口的毛织名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南腔北调、在织城逐梦的新朗人。
普通话,成了沟通的主桥梁。
人们大量地以普通话进行交流,而那些用方言唱出的民谣,渐行渐远,仿佛一转身,就要消失在某个转弯的街角。
有点淡淡的忧伤,如此有趣有意思的大朗童谣,到我们孙子那一代,是不是就杳如黄鹤、无迹可寻?我们,该如何抢救和留存这些承载了时光流转和祖祖辈辈美好愿景的方言歌谣?
所幸,有一位让人敬重的老先生,大朗中学的老校长叶金镇,他比我们更早地意识到——要用这些民谣去记住乡愁。他从2006 年开始,以拳拳赤子之心,搜集、整理大朗方言、民谣,并在2016 年汇编成《大朗方言拾趣》,为今日成此《锦时素韵——大朗民谣拾絮》奠定了基础。以此为蓝本,大朗镇宣传文体局调动了全镇的宣传文化骨干力量,包括28 个社区(村)的宣传委员,他们走街串巷,进宗祠,访农户,探耆老,查典籍,进一步收集和充实大朗民谣的宝库,这本书才终于得以以更为完整、丰盈的姿态呈现于大家面前。在此,对叶金镇老校长以及所有为此书付出辛劳的有心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然,我们也深深地知道,发展的洪流滚滚向前,势不可挡。这些以方言诵唱的大朗民谣终将在南腔北调的大潮中式微,尤其民谣中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也终将不可避免地被遗落、忘记。但总有些记忆与情怀附丽于韵律,总有些印记与足迹依存于字里行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在万紫千红的大朗民谣中,摘其数百,编辑成书,一如晒干的小白菊,珍之藏之,待到很多年很多年以后,若我们的子辈重新翻阅,这些可爱的民谣,仍能像白开水中舒畅绽放的干菊花,朵朵饱满、生动、馥郁芬芳……
此刻,样书已在手上,心中暖流涌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长愿大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听得见民谣,记得住乡愁。
后记
叶金镇
大朗,原是一个农业大镇,更是遐迩闻名的“荔枝之乡”;时至今朝,她早已一跃而成为饮誉中外的“中国羊毛衫名镇”,还荣获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甚多的美誉佳名——大朗荔乡织城名镇,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如此一方热土上,当然不乏其丰富而宝贵的地方文化……
光阴在流逝,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城市化与现代化气息日趋浓厚的今天,对于大朗这一历史文化古镇之地方文化,有些大朗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或知之不多,或知之甚少,或全不知晓。即便是一些年长者,亦或多或少地陌生了,甚而淡忘了……有鉴于此,编者对某些为大朗人所陌生所淡忘却又凝聚着浓厚乡音乡情之地方文化瑰宝,诸如“民谣、对联、传说、文物、谚语和口头语”等等,着手致力搜罗发掘,并加以核证整理,编著成数册。一者,让我们大朗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于学习工作之余,于茶余饭后之际,透过这些乡音乡情,透过这些地方文化,更好地认知自己的祖祖辈辈:了解祖先的抱负和追求,了解祖先的创业和拼搏;领悟祖辈的聪明才智,领悟祖辈的风俗民情;感受祖宗的喜怒哀乐,感受祖宗的苦辣酸甜;学习先祖贻赠给我们的丰富语言,学习先祖传授给我们的宝贵
经验;发扬先辈勤劳善良等优良传统,发扬先辈开拓进取等可贵精神。与此同时,透过这些乡音乡情,透过这些地方文化,让我们大朗人,更好地了解大朗原始古老的昨天,从而使我们益发酷爱大朗改革开放的今天,进而以浓墨重彩,悉心描绘大朗如花似锦的明天!二者,对无数有志于立足大朗就业创业的新莞人而言,他们若能尽早了解大朗的地方文化,早日熟悉大朗的风土人情,定能促其更快更好地与本地人交流沟通,这对于新莞人在大朗的发展,无疑会受益匪浅——书册倘能裨益于如此众多之“外来媳妇”与“本地郎”,使他们热爱大朗,给力大朗,装扮大朗,则编者于愿足矣!
此册书内容是“民谣”。民谣,顾名思义就是民间流传的歌谣,亦称民歌。民谣传诵历史悠远,故其作者皆无从考究,不得而知。民谣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本书编者共搜集、整理了204首民谣。民谣中之某些方言,略加注释于后,谨供读者参考。某些方言无其字,或其字生僻,则用其他通俗常见之同音字或近音字代替(以大朗墟音为准)。此外,某些民谣因地而异,有多种唱法,编者一并收集。
值得提及者,乃书册之内容,似乎方言累牍,土气盈篇,“阳春白雪”者少,“下里巴人”者多,颇有不登大雅之堂、贻笑大方之嫌。编者认为:“女不嫌母丑,子不怪父贫。”正所谓“人是故乡亲,话是家乡明;唱一首民谣,寄一份乡情!”面对这些凝含着和散发着大朗浓郁故土气息的地方文化,面对这些孕育了和孕育着大朗世代能人俊士的乡音乡情,作为酷爱生我育我之父母、酷爱生我育我之故乡的我们,应倍感亲切,并视之为家珍——因为正是这些方言累牍、土气盈篇的“下里巴人”,与我们大朗人的祖祖辈辈,结下了如胶似漆的不解情缘;正是这些颇有贻笑大方之嫌、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文化,熏陶和孕育了我们大朗人一代又一代的好儿孙!诚然,我们大度爽朗的大朗儿女,正是这样,操着一口纯正的乡音,怀着一腔浓厚的乡情,伴随着寒来暑往,伴随着星移斗转,在大朗这方热土上,一代代,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一辈辈,光前裕后,子杰孙贤!
此书册所搜集编著之民谣,与大朗丰富之地方文化相比,真可谓是九牛之一毛、沧海之一粟,正因为如此,故而此书命名为《大朗民谣拾絮》。然而编者仍不避拙劣,奉之于广大读者诸君,唯翘望能为传承我们故乡之地方文化,聊奏其抛砖引玉之效——引来爱乡颂村者千千万,更迎来兴村旺乡者万万千——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本书册得以面世,承蒙大朗镇党委镇政府之高度重视,承蒙大朗各村干部、父老乡亲及社会有关人士之鼎力相助,在此,谨深表敬意和谢意!在此,还要鸣谢黄伟光、何沃枝、张锦伦、叶效强、刘焕坤、叶惠强、肖康锋诸君,衷心感谢他们为此书之真诚付出!
限于编者水平,书册定然纰漏甚多,恳祈斧正,幸甚!
2019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