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88.00

大道相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推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向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群体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与马克思主义的“道”是如何相通、相融、相成的,我们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国情研究与国家治理等领域知名学者,集体编写本书。本书提出了文明型政党、新唯物史观、向内求、向下超越、中国式干部等新论述,用富有理论思维的大众化语言,深度解读“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和融通实践,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新的理论探索,对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有重要作用。

目录

  导言 文明的相遇

  大道相通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五大维度

   一 “内求”的理论气质

   二 世界观的根底:唯物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三 高度一致的方法论:辩证法

   四 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历史发展的根本主体

   五 国际主义与天下关怀

   第二章 马儒会通何以可能?

   一 崇尚实践的诉求

   二 “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 相似的社会愿景

   四 强烈的拯救情结

  大道相融

   第三章 革命与传统之间:大道相融的历史辩证法

   一 大道相融的历史辩证法

   二 明末清初思想的“下沉”趋势

   三 清代思想的新颖性

   四 20世纪思想的“向下超越”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次升华——大道相融百年历程

   一 契合、结合与融合:“第二个结合”的实现层次

   二 从初步结合到“深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一次升华

   三 “深相结合”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次升华

   四 从“深相结合”到“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三次升华

  大道相成

   第五章 文明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一 问题意识

   二 何谓文明?

   三 西方式现代化与西方文明

   四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

   五 中国引领世界转型

   第六章 新唯物史观:历史主体性与历史规律性的统一

   一 经典唯物史观

   二 “向内求”: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主体性的追问

   三 与天争衡:中华文化内在真精神

   四 从历史能动性到历史主动性

   五 主体性的锻造

   六 新唯物史观

   第七章 为政以德:中华德性政治传统及其当代呈现

   一 中华德性政治传统的历史与理论脉络

   二 中华德性政治传统的现当代赓续发展

   第八章 君子喻于义:从儒家士大夫到党政干部

   一 儒家士大夫群体的形成与独特品质

   二 列宁的先锋队政党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 中国式干部:先锋队政党与士大夫传统之融通

   第九章 文明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文明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对于文明困境、国家困境、社会困境三重困境的克服

   二 超越“政党”而从“文明”对中国共产党的新诠释:中国共产党是文明型政党与新文明

   三 中、西文明史视野看中国共产党对于西方政党政治、儒家士大夫政治的超越

   四 中国文明、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的三重普遍性

   五 中国共产党的三层文明意义: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文明型政党,本身将形塑新文明,进而成为新文明

  后记

  注释

序言

  所有伟大的文明都是孤 独的,只有伟大的孤独者才 能真正认出彼此,才能真正 彼此相遇,才能真正彼此成 就。 一 亚欧文明大走廊的东部 ,西端被帕米尔高原阻隔, 北面为广袤草原地带隔开, 东面被辽阔太平洋所环绕, 从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向下 俯冲,下降到高原和盆地, 再下降到东部辽阔的平原和 丘陵地带,形成了一个巨大 的文明地理空间。 中华文明爝火就是在这 样一个辽阔空间中被点燃, 数千年来生生不息,挫而复 起,枯而复荣,薪尽而火传 ,不知其止也。不同于美索 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 闪米特文明、希腊-罗马文 明、伊朗文明等在人类历史 早期阶段就开始相互碰撞融 合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是 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伟大孤独 者。中华文明自成体系,并 向周边国家辐射,虽然也受 到其他文明影响,但始终沿 着自身文明河道前进,纵横 数千里满天星斗的地域文明 ,几经整合终成大一统之文 明体,上下数千年光辉灿烂 之文明,几经陵替而终不断 裂。 “人之异于禽兽者何?”“ 借问青天我是谁?”“不汝还 者,非汝而谁?”不同于西 方文明追问世界是什么,中 华文明追问的原问题是:人 是谁?人应如何在世界生活 ?中华文明回答了人类社会 的身心之问、群己之问、家 国之问、天人之问、文明之 问,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 教义观、宇宙观、自然观、 人生观、国家观、社会观、 天下观。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 妨从以下几个文化故事说起 。 第一个是王阳明格竹子 的故事。王阳明年轻时按朱 熹解释“致知格物”——“众物 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 皆涵至理。”他就和一个朋 友一起去格亭前竹子,不但 没有格出什么道理来,反而 因为劳神没过几天就累倒了 。后来,他在贵州龙场悟道 ,才明白格物致知不是向外 求,而是要向内求,“方知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 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 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 有担当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华文 明的根本路径在于“向内求” ,而非向外求。从表象与本 质而言,强调直指根本,不 为外部表象所迷惑;从内部 与外部而言,将发展立足内 部,形成了农业为基础的“ 内向爆炸”发展模式,而不 是以对外贸易为基础的外向 拓展模式,更不是从事对外 扩张和掠夺;从天人关系而 言,将基点放在人类社会, 放在主体上而非客体上;从 人与人关系上,将基点放在 自我改造上,福由己求,求 人不如求己;从物欲与身心 关系而言,将基点放在自我 德性养成上,不为物欲所迷 失羁绊。 第二个是儒释道相杀相 爱的故事。中国历史上维护 儒教正统,排佛道最力文人 当数韩愈,曾经上书唐宪宗 谏迎佛骨,称“佛本夷狄之 人”,称应将佛骨投之水火 ,永绝根本;称老子所言道 德是一己之私言而非天下之 公言;称古之为民者四(士 、农、工、商),为教者一 ,而当时为民者六(士、农 、工、商、和尚、道士), 为教者三,不但生之者寡, 食之者众,而且惑乱人心, 因此他主张对佛道二教要“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但是 韩愈平生交往却很多佛道中 人,特别是与大颠和尚来往 甚密,他因为谏迎佛骨被贬 官,雪拥蓝关,踟蹰不前之 时,从远处来迎接他的侄孙 湘,据说就是道家传说中的 八仙之一韩湘子。明清以来 ,中国文化主流走向儒释道 融合,儒释道三教领袖人物 大都出入三教,主张三教融 合,士人多外儒内道,民间 三教并崇,国家也是大力倡 导。明宪宗朱见深创作了一 幅“一团和气”的画,画上有 三位人物的脸盘融合在一起 ,左边是着道冠老者的侧脸 ,右为一戴方巾儒士的侧脸 ,中间看是一个面似圆盘的 僧人,图赞上写“三教一体 ,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 法一门”。清朝雍正帝认为 三教“理同出于一原”“道并 行而不悖”,并提出“佛以治 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 。这是一个不同于西方宗教 、教义之间相互排斥斗争的 文化融合故事。西方人很难 理解中国传统文人既是儒家 信徒,同时又是佛道信徒。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的 教义观。中华传统知识体系 是六艺之教、四部之学,而 非西方的分科之学,中国传 统知识体系是儒释道为体, 百家为用,就像一个杂货店 ,百货俱全,既可供应国家 治具,也可以提供百姓之日 用。儒释道三家融合为体, 佛以修心、道以炼身、儒以 应世,百家争鸣以为用,阴 阳以衡天、墨以兼爱、法以 峻刑、兵以武备、名以论辩 、纵横以外交。其为教也, 可谓富矣、厚矣,洋洋乎大 观! …… 其四,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建党理论,建设了前所未 有的新型政党。马克思主义 建党学说和中国传统贤能政 治结合,形成了新型政党制 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型 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 共产党建党理论渊源于列宁 式政党,但是在实践中又超 越了列宁式政党。中国共产 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既是领导 与被领导关系,又是互为师 生辩证关系。中国共产党不 但强调纪律性,同时也强调 群众和普通党员积极性的发 挥,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