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0.00

谈修养(精编插图本)/含章文库

数量

商品详情

商品特色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目录

  自序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给现代中国青年

  谈立志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谈青年的心理病态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

  谈处群(上)—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征

  谈处群(中)—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因

  谈处群(下)—处群的训练

  谈恻隐之心

  谈羞恶之心

  谈冷静

  谈学问

  谈读书

  谈英雄崇拜

  谈交友

  谈性爱问题

  谈青年与恋爱结婚

  谈休息

  谈消遣

  谈体育

  谈价值意识

  谈美感教育

精彩页

   谈立志 抗战以前与抗战以来的青年心理有一个很显然的分别:抗战以前。普通青年的心理变态是烦闷:抗战以来,普通青年的心理变态是消沉,烦闷大半起子理想与事实的冲突。在抗战以前,青年对于自己前途有一个理想,要有一个很好的环境求学,再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做事:对于国家民族也有一个理想,要把侵略的外力打倒,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秩序。这两种理想在当时都似很不容易实现,于是他们急躁不耐烦,失望,以至于苦闷。抗战发生时,我们民族毅然决然地拼全副力量来抵挡侵略的敌人,青年们都兴奋了一阵,积压许久的郁闷为之一畅。但是这种兴奋到现在似已逐渐冷静下去,国家民族的前途比从前光明,个人求学就业也比从前容易,虽然大家都硬着脖子在吃苦,可是振作的精神似乎很缺乏。在学校的学生们对功课很敷衍,出了学校就职业的人们对事业也很敷衍,对于国家大事和世界政局没有像从前那样关切。这是一个很可忧虑的现象,因为横在我们面前的还有比抗敌更艰难的局面,需要更坚决更沉着的努力来应付,而我们青年现在所表现的精神显然不足以应付这种艰难的局面。 如果换个方式来说,从前的青年人病在志气太大,目前的青年人病在志气太小,甚至于无志气。志气太大,理想过高,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所以我们宁愿青年烦闷,不愿青年消沉。烦闷至少是对于现实的欠缺还有敏感,还可以激起努力:消沉对于现实的欠缺就根本麻木不仁,决不会引起改善的企图。但是说到究竟,烦闷之于消沉也不过是此胜于彼,烦闷的结果往往是消沉,犹如消沉的结果往往是堕落。目前青年的消沉与前五六年青年的烦闷似不无关系。烦闷是耗费心力的,心力耗费完了,连烦闷也不曾有,那便是消沉。 一个人不是生来就烦闷或消沉的,因为人都有生气,而生气需要发扬,需要活动。有生气而不能发扬,或是活动遇到阻碍,才会烦闷和消沉。烦闷是感觉到困难,消沉是无力征服困难而自甘失败。这两种心理病态都是挫折以后的反应。一个人如果经得起挫折,就不会起这种心理变态。所谓经不起挫折,就是没有决心和勇气,就是意志薄弱。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宽自解的话,就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诿到环境。明明是自己无能,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显本领:明明是自己甘心做坏人,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做好人。这其实是懦夫的心理,对于自己全不肯负责任。环境永远不会美满的,万一它生来就美满,人的成就也就无甚价值。人所以可贵,就在他不像猪豚,被饲而肥,他能够不安于污浊的环境,拿力量来改变它、征服它。 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埋怨环境还由于缺乏自省自责的习惯。自己的责任必须自己担当起,成功是我的成功,失败也是我的失败。每个人是他自己的造化主,环境不足畏,犹如命运不足信。我们的民族需要自力更生,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我们的青年必须先有这种觉悟,个人和国家民族的前途才有希望。能责备自己,信赖自己,然后自己才会打出一个江山来。 我们有一句老话:“有志者事竟成。”这话说得很好,古今中外在任何方面经过艰苦奋斗而成功的英雄豪杰都可以做例证。志之成就是理想的实现。人为的事实都必基于理想,没有理想决不能成为人为的事实。譬如登山,先须存念头去登,然后一步一步地走上去,最后才会达到目的地。如果根本不起登的念头。登的事实自无从发生。这是浅例。世间许多行尸走肉浪费了他们的生命,就因为他们对于自己应该做的事不起念头。许多以教育为事业的人根本不起念头去研究,许多以政治为事业的人根本不起念头为国民谋幸福。我们的文化落后,社会紊乱,不就由于这个极简单的原因么?这就是上文所谓“消沉”“无志气”。 “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事不成。 不过,“有志者事竟成”一句话也很容易发生误解,“志”字有几种意义:一是念头或愿望(wish),一是起一个动作时所存的目的(purpose),一是达到目的的决心(will,determination)。譬如登山,先起登的念头,次要一步一步地走,而这走必步步以登为目的,路也许长,障碍也许多,须抱定决心,不达目的不止。然后登的愿望才可以实现,登的目的才可以达到。“有志者事竟成”的“志”,须包含这三种意义在内:第一要起念头。其次要认清目的和达到目的之方法,第三是抱必达目的之决心。很显然的,要事之成,其难不在起念头,而在目的之认识与达到目的之决心。P10-12

导语

   本书是著名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文艺理论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朱光潜先生的经典之作,阐述了人生修养的途径,是青年为人处世的指南。书中着眼于青年朋友关于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刻探讨,谈处群、谈学问、谈交友、谈休息,等等。劝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眼光要深远,思想要明澈,夯实基础,勿贪图世俗名利。

序言

   自序 十年前我替开明书店写了一本小册子,叫作“给青年 的十二封信”。那时候我还在欧洲读书,自己还是一个青 年,就个人在做人读书各方面所得的感触,写成书信寄回 给国内青年朋友们,与其说存心教训,毋宁说是谈心。我 原来没有希望它能发生多大的影响,不料印行之后,它成 为一种销路最广的书,里面一部分文章被采入国文课本, 许多中小学校把它列入课外读物。上海广州都发现这本书 的盗印本,还有一位作者用“朱光潸”的名字印行一本《 给青年的十三封信》,前三四年在成都的书店里还可以看 到。我于是以《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作者见知于世,知 我者固多,罪我者亦复不少。这一切,我刚才说,都出乎 我的意料之外。坦白地说,这样乘其不意地被人注视,我 心里很有些不愉快。那是一本不成熟的处女作,不能表现 我的成年的面目,而且掩盖了后来我比较用心写成的作品 。尤其使我懊恼的是被人看作一个欢喜教训人的人。我一 向没有自己能教训人的错觉,不过我对于实际人生问题爱 思想,爱体验,同时,我怕寂寞,我需要同情心,所以心 里有所感触,便希望拿来和朋友谈,以便彼此印证。我仿 佛向一个伙伴说:“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想,你呢?” 我希望看他点一个头,或是指出另一个看法。假如我口齿 俐朗,加上身边常有可谈的朋友,我就宁愿对面倾心畅谈 ,决不愿写文章。无如我生来口齿钝,可谈的朋友又不常 在身边,情感和思想需要发泄,于是就请读者做想象的朋 友,和他做笔谈。我用“谈”字毫不苟且,既是“谈”就 要诚恳亲切。假如我的早年那本小册子略有可取处,大概 也就在此。 这是十年前的话。过去几年中很有几家书店和杂志为 着贪图销路,要求我再写给青年信那一类的文章,我心里 未尝不想说话,却极力拒绝这些引诱,因为做冯妇向来不 是一件惬意的事。于今我毕竟为《中央周刊》破戒,也有 一个缘故。从前在那部处女作里所说的话很有些青年人的 稚气,写时不免为一时热情所驱遣,有失检点,现在回想 ,颇有些羞愧。于今多吃了十年饭,多读了几部书,多接 触了一些人情世故,也多用了一些思考体验,觉得旧话虽 不必重提,漏洞却须填补。因此,《中央周刊》约我写稿 ,我就利用这个机会,陆续写成这部小册子中的二十来篇 文章,其中也有几篇是替旁的刊物写的或没有发表的,因 为性质类似,也就把它们集在一起。 读者有人写信问我:这些文章有没有一个系统?有没 有一个中心思想?我回答说:在写时我只随便闲谈,不曾 想把它写成一部教科书,并没有预定的系统或中心思想。 不过它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系统。这些年来我在学校里教书 任职,和青年人接触的机会多,关于修养的许多实际问题 引起在这本小册子里所发表的一些感想。问题自身有些联 络,我的感想也随之有些联络。万变不离宗,谈来谈去, 都归结到做人的道理。 它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中心思想。我的先天的资禀与 后天的陶冶所组成的人格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我的每篇 文章都是这有机体所放射的花花絮絮。我的个性就是这些 文章的中心。如果向旁人检讨自己不是一桩罪过,我可以 说:我大体上欢喜冷静、沉着、稳重、刚毅,以出世精神 做入世事业,尊崇理性和意志,却也不菲薄情感和想象。 我的思想就抱着这个中心旋转,我不另找玄学或形而上学 的基础。我信赖我的四十余年的积蓄,不向主义铸造者举 债。 这些文章大半是在匆迫中写成的。我每天要到校办公 、上课、开会、和同事同学们搬唇舌、写信、预备功课。 到晚来精疲力竭走回来,和妻子、女孩、女仆挤在一间卧 室兼书房里,谈笑了一阵后,已是八九点钟,家人都去睡 了,我才开始做我的工作,看书或是作文。这些文章就是 这样在深夜里听着妻女打呼鼾写成的。因为体质素弱,精 力不济,每夜至多只能写两小时,所以每篇文章随断随续 ,要两三夜才写成,运思的工夫还不在内。我虽然相当用 心,文字终不免有些懈怠和草率。关于这一点,我对自己 颇不满,同时也羡慕有闲暇着述的人们的幸福。 目前许多作者写书,尝自认想对建国万年大业有所贡 献,摇一支笔杆,开一代宗风。我没有这种学问,也没有 这种野心或错觉。这本小册子,我知道,像一朵浮云,片 时出现,片时消失。但是我希望它在这片时间能借读者的 晶莹的心灵,如同浮云借晶莹的潭水一般,呈现一片灿烂 的光影。精神不灭,这影响尽管微细,也可以蔓延无穷。 1942年冬在嘉定脱稿

内容推荐

  立志、心理、读书、学问、恋爱、伦理观、价值意识、人际交往……这些都是提升修养要面临的实际问题。美学大家朱光潜以过来者的身份,将自己四十余年积累的人生智慧进行分析总结,与其说是教导,不如说是谈心,因为经历过,所以更懂得。 本书自初版七十余年以来,历久弥新,读者至今能够从中获益,尤其是广大的青少年。诚如作者所言:“这本小册子,我知道,像一朵浮云,片时出现,片时消失。但我希望它在这片时间能借读者的晶莹的心灵,如同浮云借晶莹的潭水一般,呈现一片灿烂的光影。精神不灭,这影响尽管微细,也可以蔓延无穷。”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