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42.00

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1896-1949)/中国电影史工程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推荐

陈一愚著的这本《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1896-1949)》旨在提供一个早期中国电影观众成长的历史,通过串联20世纪初至今公众舆论中有关电影观众的争鸣历史,梳理评析不同时期阶段的公众话语表达,描述中国观众如何去认识电影的过程。本书稿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角度新颖,史料丰富,具备出版价值。

目录

绪论

一、一个概念的历史

从古代观众到现代电影观众

最早的电影观众:从活动西洋镜到”活动影像“

”奇观电影“及观众诉求

二、现代电影观众的初显与形成

”叙事“的出现与加强,学习中的电影观众

放映场所的转变,进入现代公共空间的电影观众

定义电影观众:被不断想象与重构的观众群体

三、缺席的中国电影观众研究

受众研究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多视角观察电影观众,研究早期中国电影观众的源起

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研究意义

四、一次有关中国早期电影观众成长历史的回溯

第一章萌芽:从”戏园观众“到纪录片观众(1896--1908)

一、没有影院的时代:诞生自传统娱乐场所的电影观众

从各地电影放映概况看晚清民众最初的观影生活

中国影戏观众的诞生,多样的观影身份

最初的观影心理:惊奇、梦幻与看把戏

二、观众群体的初显

最早的电影观众,作为戏曲观众的附属角色

电影从业者,意识到电影商业价值的观众

看不懂影戏的普通观众

三、最早的电影观念:电影作为记录工具

京剧纪录片,国人的初次制片尝试

新闻、风光纪录短片的摄制与观影

发展的观影态度:从看”奇观“到看电影

第二章发展:影院观众与”戏人电影“观众(1909一1922)

一、步入影院——逐渐脱离喧嚣娱乐场所的影戏

各地第一批电影院建立概况与放映标准的确立

鲜有普通百姓问滓的”一二十年代“影戏院

从茶园/戏园到影剧院,变化的空间与观影体验

全新的”感触结构“

二、渐入官方视野的中国电影

看不到国片的中国观众

介于官方与民间意识形态间的电影检查机构出现

观众群体的分流,专业影评者的出现

三、好莱坞冲击下中国影人与中国观众

电影观念的转变:电影作为叙事工具

好莱坞对电影人的影响:以三部长故事片为例

好莱坞冲击下普通观众的审美与接受

第三章繁华:影院观众与明星消费(1923一1936)

一、进入寻常百姓生活的电影院

如火如荼的影院建设与普通电影观众的涌现

轮次分级制下的观众阶级分层

不同的观影喜好与不同的观影目的

为观众提供内容与氛围的影院:被满足的

欲望与被挟持的理想

二、认识电影,复杂的本土化之路

透过《孤儿救祖记》看中国影人的学习与创新

剧作与表演,来自电影研究者的声音

三、狂热的观众与被追逐的明星

从观众到电影明星

传统观念中的电影明星

四、被建构的银幕形象与被操纵的明星消费

作为”使用与满足“对象的明星形象

被强化的性别欲望与被操纵的明星消费

从武侠影片的兴盛透视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观众需求与

官方意识问的关系

第四章割裂:多场域与多导向(1937一1949)

一、战前影院大众化时期的观影群像

伴随左翼电影观念兴起的智识观众群

以黄嘉谟、刘呐鸥为代表的”软性电影“观众群

以左翼影评人为代表的”硬性电影“观众群

二、战时娱乐至上的租界区电影观众

上海——被满足的民族主义与商业娱乐的需求

香港——殖民主义的后遗症

三、战时被括弧的大后方与延安根据地观影趣味

大后方地区电影放映队眼中的观众

”延安电影团“与它的电影观众

四、战后日益高涨的观影热情与需求

逐渐恢复的中国电影业

重新认识观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需求

第五章轮回的观影现象

一、观众究竟在看什么?

二、戏曲电影作为吸引力电影

三、与电影技术发展关联的吸引力

动作的展示

声音的展示

四、吸引力元素和电影观众

参考资料

致谢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