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010125190
-
书名
胡适传/人民联盟文库
-
作者
易竹贤
-
出版社名称
人民出版社
-
定价
58.00
-
开本
16开
-
是否是套装
否
-
出版时间
2013-11-01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胡适可谓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大名人。易竹贤编著的《胡适传》以流畅的笔法,再现了他昔日的风貌,不但包括其政治主张、思想倾向、学术建树,而且还详细叙述了他的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及交友和晚年生活,发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材料。胡适作为新文化的战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胡适传》还不遗余力地讲述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在整理国故与考证小说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永不停止的真理追求者不平凡的一生。
内容推荐
《胡适传》由易竹贤编著。
《胡适传》讲述了:
少年时代的胡适,真可以说是孔夫子的一名忠实虔诚的小信徒。胡适在家塾里读的书,也多是宣扬孔子孟子思想的儒家典籍。九年的家乡教育,熟读了这许多经史典籍,为他后来做学问,”整理国故“,打下了较系统的旧文化的基础。留荑期间,他受了西方民主新思潮的启迪,对孔圣人已经不那么盲目崇敬了,并且嘲笑过袁大总统尊孔祭圣的丑剧。回国以后,置身在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中,受了《新青年》同人反孔斗争的激励,便也一反少年时代的尊孔祟儒,而以打孔家店的战士姿态,出现在新文化的战阵上。
目录
第一章少年时代(1891—1904)
1家乡和家庭
2年轻守寡的母亲
3人家塾,拜孔夫子
4”糜先生“讲故事
5从拜神到打菩萨
第二章上海求”新学“(1904—1910)
6乡巴佬变成”新人物“
7读《天演论》、《新民说》
8作者、编者、记者
9脚气病与做诗
10浪荡子痛改前非
第三章西乞医国术(1910—1917)
11弃农学文
12几乎做了基督徒
13对美国生活和政治的兴趣
14共和与帝制问题
15从杜威攻实用主义哲学
16真博士,还是假博士?
第四章在新文化运动洪流中(1917—1921)
17《新青年》、北大、陈胡
18娶了一位小脚夫人
19打孔家店
20教”中国哲学史“
21赞扬毛泽东和孙中山
22林纾笔下的”狄莫“与”秦二世“
第五章文学革命(1917—1922)
23首举义旗
24文学观念的革新
25最先”尝试“白话新诗
26翻译有功,创作无力
27造一个中国的”娜拉“
28为无名青年立传作序
第六章整理国故与考证小说
29”国粹“与”国渣“
30疑古精神
31用历史演进法考证小说
32对金圣叹”一分为二“
33开创”新红学“
34与鲁迅的交往
35”考据癖“的乐趣
第七章在歧路上(1919—1926)
36”问题与主义“之争
37《努力》谈”好政府主义“
38”不想替帝国主义辩护“?
39二进宫
40在孙、陈、段之间
41女师大风潮前后
第八章欧美之行(1926—1927)
42在莫斯科
43海外读敦煌卷子
44往西去!
45经日本返国途中
第九章《新月》、人权及其他(1927—1930)
46在上海重整新月社
47中公校长偶作冰人
48”人权运动“始末
49”五鬼乱中华“
50”传记热“与《四十自述》
第十章”独立“的诤臣(1930—1937)
51”人权“余波
52《独立评论》的”独立精神“
53与民权保障同盟的分歧
54他所希望的蒋介石
55唱对日不抵抗低调
56大青山抗日战死将士公墓碑的遭遇
第十一章新文化余晖
57白话文与”大众语“
58孔子的再评价
59南游的风波
60”全盘西化“与”充分世界化“
61”一二·九“运动
62与苏雪林论鲁迅
第十二章过河卒子(1937—1949)
63由低调到抗战
64赴美欧作国民外交
65书生大使
66旧金山—伦敦—北平
67北大、”国大“两副乱摊子
第十三章飘零的晚年(1949—1962)
68纽约寓公
69《自由中国》的风波
70热闹背后的孤寂
71学者与小贩
72在”围剿“与欢会中倒下
第十四章传余
73丧葬
74遗著
跋
试读章节
28为无名青年立传作序
五四时代的胡适,翩翩年少,自然也能理解青年人,爱护青年人。他与北大新潮社的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等一群学生,关系亲密,自不待说。对于一些素不相识的无名青年,他也时加爱护、鼓励和帮助。
1919年冬,胡适曾经为一个可怜的短命女学生写了一篇传。传主李超,是北京国立高等女子师范学校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广西梧州人。家中财产颇丰厚。父母早死了;一个过继的哥哥,全无心肝,待她很不好。李超因不满于封建旧家庭的生活,发愤出门求学,辗转来到北京。但因此也更遭到旧家庭和传统势力的迫害,后来竟完全断绝她的学费用度,”一钱不寄“,更使她忧愤与贫病交加。这年8月间,20岁刚露头的这个青年女子,终于短命而死了。李超的一生是很平凡的,又是很悲惨的。她死以后,家中继兄连信也不寄一封;棺材停放在北京的一个破庙里,家里也不来过问。后事都亏她的同乡和朋友料理。他们整理李超的遗物时,寻出许多往来的信札,经过分类编记,送到了胡适手里。
胡适并不认识李超,大约也从未见过面。但他读了这些信稿以后,对这个无名的短命女子,产生了无限的同情和痛惜。他觉得李超一生的事迹很有作一篇详传的价值,”不但他个人的志气可使人发生怜惜敬仰的心,并且他所遭遇的种种困难都可以引起全国有心人之注意讨论“。因此,胡适说:
我觉得替这一个女子做传比替什么督军做墓志铭重要得多咧。
于是,胡适以当年北大知名教授和新文化倡导人的地位,为这个素昧平生的不幸女子作传了。他凭着李超生前的往来信稿作素材,平实铺陈点染,便把她”一生所受的艰苦,所抱的志愿“,都一一的分明表现出来。写到李超病中,她姊夫写信劝她排解心事,说了一句极伤心的趣话:”吾妹今日境遇与兄略同。所不同者,兄要用而无钱,妹则有钱而不得用。“胡适大为不平,并借此评论与质问道:
李超”有钱而不得用“,以致受种种困苦艰难,以至于病,以至于死,…………这是谁的罪过?…………这是什么制度的罪过?为李超及无数中国女子的不幸遭遇和命运,胡适向整个”宗法社会制度“,向”家长族长的专制“,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1919年11月29日,北京教育界召开了李超女士追悼会。北大校长蔡元培及胡适等出席,并在会上演说,于致哀追悼之外,也都谈到了解决像李超这样不幸的社会问题的方法;只是局限在教育和有产儿女的求学问题罢了。
胡适的这篇《李超传》,是他在文学革命期间所写的白话传记之一。此外,还有《许怡荪传》、《吴敬梓传》两篇。胡适早年写的传记,都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文字清新晓畅,不假雕饰,具有一种冲淡自然的风格。而《李超传》,乃是为无名青年所作,包含着胡适对青年的爱护,及对他们不幸命运的怜惜之情,表现出相当强烈的反对宗法传统的精神。
对那些致力于新文学的青年,胡适更是多方爱护、关心和支持。康白情、俞平伯刚在《新潮》上发表几首新诗,胡适很快就在他的长篇论文《谈新诗》里给予充分肯定,夸赞他们的诗,”是诗体解放后最足使人乐观的一种现象“。他们的诗集《草儿》与《冬夜》,由亚东图书馆出版了,胡适又作评论文章,予以批评和介绍。他肯定康白情的《草儿》,是早期新诗的”一部最重要的创作“,说:
白情在这四年的新诗界,创造最多,影响最大;然而在他只是要做诗,并不是有意创体。我们在当日是有意谋诗体的解放,有志解放自己和别人;白情只是要”自由吐出心里的东西“;他无意于创造而创造了,无心于解放然而他解放的成绩最大。对俞平伯,则肯定他”最长于描写“,却也不满于他”偏喜欢说理“的毛病,以致”越说越不明白,反叫他的好诗被他的哲理埋没了“。这具体而诚恳的评论,对青年人是很有益处,很有帮助的。
胡适为青年人的书写序,是从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开始的。范读书,受”五四“新文化的熏陶,为文学革命所激荡,开始写作白话新诗。当时胡适已是新文化的名人,又是新诗的始作俑者。年仅十七八岁的汪静之,对这位大名鼎鼎的同乡,自然十分崇拜。那时的许多青少年诗人,都仿效”胡适之体“,汪氏也不例外。他初学作诗,甚至还模仿胡适早年的某些诗歌的口吻。例如1920年写的《怎敢爱伊》云:
我本很爱伊,——
十二分爱伊。
我心里虽爱伊,
面上却不敢爱伊。
我倘若爱了伊,
怎样安置伊?
他不许我爱伊,
我怎敢爱伊?
不仅内容的浅露,而且文字的缴绕上,都可见《尝试集》的明显痕迹。
1921年7月,胡适应高梦旦的邀请,到上海商务印书馆考察,代筹改良的计划。住在同乡余村人汪惕予先生在上海建造的”余村花园“。刚搬进去的那一天,汪静之等几个绩溪少年人,便来拜访胡适。从此,胡适便认识了汪静之,并把他看作”我的少年朋友“了。
P175-178
序言
《胡适传》出版已经七年多了。犹记1987年4月,一万部精装本《胡适传》已整整齐齐、静静地躺在了书库里,却不得与广大读者见面。几经周折,终于这年10月21日获准发行。至年底2个月零10天便销售一空。反响也颇为强烈,有北京、香港、澳门、台北、纽约等地共40余家中外报刊发表评论或介绍文字。现中国大陆出版的胡适传记,我所见到的已有五本;胡适著作也有多种重印,且不断有研究胡适的论著问世。这就说明,”胡适“这个名字在读者中还是有影响的,受欢迎的。
正如本书初版《前记》所说,现在海内外对胡适的评价,通过逐步讨论交流,正在”逐步接近“,多次有关胡适的学术研讨会,海内外学者聚晤交谈的融洽气氛和友谊,便是明证。诚然,数十年的分离与阻隔,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见仁见智,亦在所难免。而随着海峡两岸及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展,学者们互相切磋,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胡适研究定会有更深入的发展,更丰硕的收获。
胡适曾经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和著作,在现代中国学术文化史上有过巨大影响。这是一笔迄今仍值得研究和借鉴的重要遗产。应该高兴的是,较之七年前,胡适研究已有相当成绩。特别是一批中青年学人,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前景无可限量。同他们一起论胡适,谈学术,获益良多,尤使我觉得似乎也年轻几许。数年来与台湾友人陈宏正先生通讯,晤谈,多获助益,并承他惠赠台版胡适著作多种,更增添研究的兴味与方便。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吕实强先生曾撰专册评论本书,于我亦多有启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耿云志先生看过本书,也曾细心地提出11处修改意见(个别处系排印错误),多数已采纳在这次的修改稿内。若非胡适先生的因缘,哪得结交这许多良朋好友?稍感遗憾的是,研究胡适的队伍尚嫌薄弱一点,阵势也不够齐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这与胡适学术思想业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还很不相称,离改革开放和建设民族新文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愿海内外学界友人共勉,携手再创新局面。
这次再版,修改整理的时间相当紧,赖历年积存的修改意向与资料皆注于自存本上,进展颇为顺利,除校正排印舛错,增添某些材料之外,好几节改动亦颇多,有的节几乎是重写;并抽出原”附记“,改题”传余“,含”丧葬“、”遗著“二节,为第14章,全书评断或许更客观公允一些,而基本构架则一仍旧贯。此书一版、再版,多得友朋帮助。湖北辞书出版社社长刘道清先生和湖北人民出版社董玮先生为赶出本书,都付出过紧张而辛苦的劳动;而在紧张写作与修改的日子里,我的夫人张英吾女士,协助查抄资料,整理书稿,议论题旨,间亦指正错漏字句,内务的操劳与照顾更不待言,所以她实在是本书未露面的一位作者。
1994年9月14日晚,作者记
后记
《胡适传》终于完稿,即将付印。欣喜之余,还想在这里补叙一点写作的经过和甘苦。
我也许孤陋寡闻,总觉得中国现代文化思想领域,像胡适先生这样一位名震一时的风云人物,至今没有一部较详尽而完整的传记,实为憾事。曾见过台湾学者毛子水先生撰写的几篇胡适传,包举一生,文字简约,却也难免粗略。李敖先生的《胡适评传》,规划十大册,写的颇为详尽生动,可惜只见到第一册,其中偶有戏谑笔墨,难免轻浮之诮。胡颂平先生所编胡适年谱(简编和长编),收集整理了相当详尽的资料,为我们作传记的人提供了许多方便。至于胡适本人的《四十自述》、《我的信仰》和口述自传,也都是没有完成的自传。于是,我便决心来写一本完整叙述胡适生平思想事业并且比较详尽的传记。经过几年的资料准备,访问胡适的故里亲朋,为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开设胡适研究课程,并编写了年谱、书目及几本专题资料之后,于去年炎夏动笔,今年炎夏杀青,预计在胡适诞辰95周年的时候,大约可以奉献给读者这一本《胡适传》。
我国从来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一些优秀的传记,往往也是上等的文学作品。这是我们史传文学的一个好传统。这本《胡适传》,也把文学性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力求写得具体一点、生动一点、可读一点。成绩如何,当由读者来评判。
作为史传,我所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真实性。一切以事实为准的,力求据事直书,作一信史。材料主要采自胡适本人的著作、日记、书信、自传,及当时报刊和当事人的记载。至于亲朋、故旧、门生的传闻、回忆和纪念文字,则准情酌理,旁稽参校,务必令人确信可靠者,方才选用;一切溢美、谀颂、应酬及诬谤、诋毁等不实之词,自当摒弃勿用。然而,做到一个信字,并非容易。即以胡适晚年亡命美国,客死台湾的一段来说,海峡两岸隔绝30余年,近来书刊资料虽间接有所流通,毕竟难于齐集,因而事多疑阙,便只好从简以求信。至于笔者识见受的限制,必须努力去克服,就更不待说了。
史传之有褒贬评赞,自古而然,也是今日史学工作者的职责。评论的关键,在于”出以公心,实事求是“八个字。须以传主行实为脉络肌肤,做到理由事生,浑然一体,不谀不诬,公允精当。笔者有志于此,对胡适一生的思想业绩,褒其所当褒,贬其所当贬,惟求按实而论,析理居正,作客观公允的评价。但实际做起来,也绝非易事。这本《胡适传》与公允精当的要求肯定还有不小距离。这不仅与笔者的识见和能力相关,也说明克服忌讳和偏见的不容易。像台湾的某些胡适传记及论胡文字,满纸褒扬,而无一字之贬,难称公论;尤其是政治的偏见,更显出长期僻处孤岛的某种小家器识。我泱泱五千年文化的中华学人自应具有更恢宏的气度。
传记正文共72节,与胡适先生享年之数偶合。每节正文后的注脚,有的文字颇多。除注明史料来源之外,大多是为了避免正文过于沉闷,而将可资参证的各种史料、异闻、掌故,必要的考证辨析,及疑阙备考诸项,移在注文里,以供研究者的参考。一般读者如嫌烦复,也可略而不读。
在紧张的教学之余,居然写成了这本《胡适传》。趁付印的机会,谨向支持我、指导我、帮助我的师长和朋友们,向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而在艰难的条件下担当这件为胡适作传的艰难工作,自己实在感到识见和能力均不相称,粗疏和错误定所难免,衷心希望批评指正。
1986年9月19日,易竹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