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88.00

快马加鞭未下鞍--铁血战将郑维山的传奇人生

数量

商品详情

试读章节

他是一座山。

他的名字叫郑维山。

写此山还得从大别山说起。

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不算高,也不算大,但很有来头。它东探长江,西接桐柏,南傲楚汉,北望中原,峰峦叠嶂,地势险要,既是交通要冲,又是抗衡险要,地理位置极具战略价值,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别山处于中国南、北方天然分界线,风景随着季节的变换呈现不同特色。春天,三阳开泰,冰消雪融,百花怒放,万鸟和鸣;夏天,云遮雾障,飞瀑流响,幽兰飘香,万木葱茏;秋天,松黛竹黄,枫叶似火,硕果层缀,百草含香;冬天,林海雪原,冰清玉洁,草木峥嵘,凝重萧瑟。尤其在春交冬时,山上常常嫩绿初绽、积雪犹存,于是,”天堂积雪“就成为一道使人叹为观止的胜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历代文人雅士驻足畅怀于青山绿水之间,留下许多佳话。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临此山,举目四望,惊奇地发现,山之北白雪皑皑,寒风凛冽;山之南山花烂漫,春意盎然。面对两侧迥异的山色,大诗仙苦苦寻觅,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倾吐诗心。望着无与伦比的壮丽美景,他只得叹日:”此山大别于他山也!“

大别山由此得名。

关于大别山,其实早在3000多年前的《尚书·禹贡》中就已有记载,至于大别山名称的由来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别山所在的地方,远古时候曾是一片汪洋,大约20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开始隆起,逐渐形成如今的大别山。大别山与西部的秦岭连绵千余公里,横亘于中国中部,是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当地人用”滴水流两省,片雪分两江“来形容大别山,那是再恰当不过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别山区更是”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据地缘文化学者考证,分属吴、楚的大别山南、北两侧,无论气候环境,还是风俗民情,都截然不同。在笔者看来,以此作为大别山命名的理由,或更为合适。

大别山人,称山峰为”尖“。白马尖是大别山的主峰,海拔1777米。大别山的山区面积只占七分之一左右,其余多为丘陵。山地多深谷陡坡,且坡向多变,地形复杂;山间谷地宽广开阔,并伴有河流漫滩及阶地平原。

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的大别山,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温光同季,雨热同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广布。由于海拔差异大,大别山的植被变化非常明显。大别山的森林由山脚到山顶层递分布,丰富多彩。尤其是那些从石缝中探出头来、倒挂在峭壁上的松柏,干曲似龙,迎风傲立,气势如虹,令人惊叹。

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灵性,有山有水自然就有传说和故事。

眼前这座山,是大别山千百峰峦中的一个,当地人称之为”大西山“。拔地而起的大西山,杂树丛生,巨石林立,顶戴云帽,腰缠雾带,威风凛凛。山尖两侧,有两块巨石如耳似角;巨石前下方两孔黑乎乎的山洞,如眼似睛;前突的山梁和壁立的断崖,又像鼻梁和鼻孔。为此,有人说它像一头横卧的雄狮或猛虎,所以叫狮虎山。更多的人则认为,它更像一条从地下拱出头来、怒目圆睁的鳄鱼。在”鳄鱼“鼻梁凸处有一巨石,高约两丈,四壁如切,顶端平滑,像个戏台,当地人把它称作”戏台石“。相传,被誉为”武圣“的三国蜀将关云长大战东吴,曾在此点将,因此又叫”点将台“。站在”点将台“向东眺望,正面有一道山岭,岭上有座”太平寨“。据说,太平天国少帅陈玉成当年曾在那里安营扎寨。

太平寨上的烽火早已熄灭。”点将台“一侧的石缝里长出的那棵罗汉柏,历经风霜雨雪、战火硝烟,虽伤痕累累,却少见枯枝败叶,依然生长茁壮。没人能说得清此树何年何月何人所植。据传,此树生命力之所以如此旺盛,是因关羽当年曾在此插过刀。

大树不远处有三间庙堂,取名”武圣庙“。早年,庙中塑有关羽神像,壁画上讲述着关羽点将的故事。因年久失修,庙宇倒塌,如今只有残垣断壁默默诉说着以往。

P2-3

后记

就像演员遇到了适合自己扮演的角色一样,作为写手,我们遇到了好题材。我们和郑维山老将军,穿越时空,在2012年的春天里不期而遇。他九死一生的遭遇、惊心动魄的故事,让我们着迷。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我们和他的情感慢慢可以互相往还。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电脑前和他倾心长谈,他的传奇故事,常常使我们激动,使我们感伤,使我们热泪长流。

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郑维山老将军的故事实实在在打动了我们。他是我们写过的老将军中最有”戏“的一位。我们多么想把他丰富的情感、多彩的人生、伟岸的形象,通过原汁原味的讲述,淋漓尽致地还原给读者。但我们知道,以我们的笔力,尽管煞费苦心,根本无法企及。因为,他是一本大书,别说这几十万言,就是几百万言,也无法完全解读。

然而,我们不得不尽可能地压缩篇幅,因为现在有一些人不愿花精力去阅读长篇大论。

写到这儿,我们突然想到一个奇怪的问题:现在大兴收藏,古墓被盗防不胜防,有没有人去盗烈士墓?应该没有。因为,在烈士的墓穴里,除了一堆铮铮铁骨和几许残存的弹片,有的只是那看不见、摸不着、永远也盗不走的神圣信仰。

罗曼·罗兰说过:”整个人生就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会毁灭。“正因为有信仰,郑维山的一生才活得如此精彩。千古兴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东流。亲爱的读者,你可以不记得本书的作者是谁,但你一定要记住书中写的这个人。因为,他连墓穴都没有,他的骨灰早已撒在大别山。他只有坚定的信仰如松似柏,只留下徐徐清气回荡在人间。

郑维山老将军的一生和山结缘甚深,加之他的青春年华又是在马背上度过的,所以,一开始有人建议把书名定为《山路·山脊·山魂》、《马背将军》、《铁血战将》、《霹雳战将》等等。对老将军的一生有所了解之后,你会发现,他这一生征战无数,几乎是一路小跑到终点,中问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这使人不由得联想起毛泽东的《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郑维山老将军的精彩人生,曾吸引过很多作家。关于他的故事,散见于各种书报之中。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侧面记述了老将军的传奇经历。为了较为准确、系统、完整地记述老将军的一生,我们查阅了大量史料,对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进行发掘,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甄别,力求做到既对得起前人,又对得起后人。

我们虽然为这本书的写作付出过艰辛的劳动,可我们不是真正的第一作者。著名作家董保存,曾担任过郑维山老将军秘书的刘俊桐、杜辛等先生,之前都为整理老将军的史料花费过大量精力,他们才是一等功臣。

这本书的出版,得益于广州军区原政治委员张阳、广州军区政治部原主任郑卫平和现任政治部主任周为民等首长,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以及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和同志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忱。感谢广州军区政治部编研部王松华部长及各位战友,没有他们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要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写出这样多的文字,是不可想象的。感谢张树军、招炽挺两位画家为郑维山老将军精心创作肖像油画。感谢欧阳蘅、张宜娟女士,感谢唐栋、吴东峰、节延华、范军昌、傅建文、蒋长华、王雁翔、张雪峰、谷向伟、余继荣、徐涛、张辉灿诸位先生为本书付出的劳动。

创作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尤其是创作长篇作品。

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练了笔力,更练了心力。

作者

2013年7月27日在

目录

第1章从大别山说起

第1节美丽的传说

第2节贵生

第3节半牧半读

第4节智斗恶棍

第2章英雄出少年

第5节山乡风云

第6节波澜壮阔

第7节红色足迹

第8节战斗中成长

第3章风火随行

第9节视死如归

第10节诀别在战场

第11节山路十八弯

第4章鏖战川陕

第12节”娃娃政委“

第13节急袭黄猫垭

第14节敏学善行

第15节饭碗换脑壳

第5章虎啸深山

第16节”夜老虎“吃掉”王老虎“

第17节青山道长

第18节借店风波

第19节关山飞渡

第6章高原立马

第20节一翻雪山

第21节和朱德首次会面

第22节草地之殇

第23节包座激战

第7章川康冷月

第24节重过草地

第25节雪祭夹金山

第26节苦战百丈关

第27节大会师

第8章西路悲歌

第28节西征序曲

第29节血战”二马“

第30节缓不济急

第31节一路乞讨到延安

第9章高天厚土

第32节背负青天

第33节久自芬芳

第34节两雄争鸡

第10章太行山上

第35节虎啸夜空

第36节犬吠声声

第37节锄奸

第38节山高水长

第11章华北伏虎

第39节卫戍司令

第40节大战狼窝沟

第41节再三挽留

第42节抗命创战机

第12章石门洞开

第43节巨细靡遗

第44节功过分明

第45节独吞”虎头师“

第46节心安不惧

第13章战略决战

第47节毛泽东到华北

第48节牵牛鼻子

第49节飞兵救驾

第50节横刀立马

第14章古城春晓

第51节久别重逢

第52节双塔作证

第53节虎跃残垣

第54节劝君更尽一杯酒

第15章雪恨河西

第55节待战煎熬

第56节合我其谁

第57节硝烟正浓

第58节勇追穷寇

第16章出国作战

第59节回乡省亲

第60节参谋长选对了

第61节有惊无险

第62节彭总传经

第17章鏖战劲敌

第63节第五次战役

第64节零敲牛皮糖

第65节杀头杀我的

第18章京畿重地

第66节”战争病“

第67节大灾大难

第68节或与不争

第69节板荡识英

第70节冷面热肠

第19章史无前例

第71节风云突变

第72节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第73节总理宽怀

第74节于无声处

第75节临危受命

第20章玉碎京华

第76节庐山迷雾

第77节雷霆震怒

第78节欲加之罪

第79节生死不离

第21章孤鸿哀鸣

第80节守正求真

第81节人生湿地

第82节浴火重生

第83节铁证如山

第22章三进大西北

第84节高瞻远瞩

第85节西线要略

第86节清风正气

第87节黯然神伤

第23章魂住青山

第88节岁月如歌

第89节春天的书信

第90节魂牵大西北

第91节回声嘹亮

后记

内容推荐

郑维山,是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高级将领,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八十八师政治委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教导团团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解放军第六十三军军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员,解放军北京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敬敬、陈泽华著的《快马加鞭未下鞍——铁血战将郑维山的传奇人生》全方位、多角度、忠实而完整地再现了铁血战将郑维山光辉传奇的一生,客观记述了郑维山身经百战、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真实再现了他为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建立的赫赫战功、做出的突出贡献,如实反映了他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刚正不阿、无私无畏、严于律己、心系人民的品德风范。

编辑推荐

《快马加鞭未下鞍——铁血战将郑维山的传奇人生》由敬敬、陈泽华著。

毛泽东说:”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你们都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啊!“

周恩来说:”郑维山是个红小鬼,十四五岁参加红军,一直在前方作战,是有战功的…………“

朱德评价郑维山:”自古刚烈出忠臣。他认准的事,敢做主、敢负责,处置情况当机立断、雷厉风行。“

邓小平对郑维山说:”你去兰州军区当司令,我是放心的…………“

胡耀邦说:”郑维山同志在战争年代作战勇敢,对党忠诚,打过很多胜仗,是有贡献的。“

李先念说:”郑维山不是能不能打仗的问题,是能打大仗、打恶仗的问题!“

徐向前说:”郑维山这个后生是个难得的人才。“

聂荣臻说:”郑维山打仗心细如绣花。“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