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36.00

审判/朱大可守望书系

数量

商品详情

试读章节

  加缪美学的亚细亚式误读

  加缪的生命美学被最原始的二值逻辑所笼罩,流露出古老神学教义的单纯气质。在加缪的陈述中,人与他置身其中的世界、反与正、光明与黑暗、皈依与反叛、希望与绝望、秩序与动乱、理性与激情、憎恨与热爱,等等,所有这些对立的元素互相对位和反错,纠缠在同一个陈述句里,形成奇异的圣经式的张力。”这茫茫黑夜就是我的光明“,”他就是灵魂的走头无路的过客“,”死亡是最终的放纵“,”以最悲怆的声音引出的希望“,”这无泪的充实,这充满我身的没有快乐的和平“…………这些彼此冲突的语词被镶嵌在同一个语句里,展开近距离的肉搏,迫使其产生最饱满扩张的语效。这是内在对抗的教义,但它却根植于语词的深部,犹如从岩石裂缝深处升起并紧密纠缠的藤蔓。

  加缪是擅长利用话语表层语词冲突的大师。他的革命性修辞制造了出乎意料的”二元式反讽“,但这种反讽并未损害其表述的决断性,相反,令他的哲学叙事展现出某种罕见的力度。不仅如此,在这种对立物的彼此缠绕中,他自身的精神分裂得到了医治。与萨特截然不同的是,加缪更具神学家气质,他像一个反面的先知,喊出了关于人生和世界的荒谬真理。

  尽管加缪的灵魂阻止了与荒谬世界的破裂,但他的肉体却未能幸免于难。他被飞驰的汽车撞死,这显然是外部世界一次严酷的谋杀,它实施了跟这个孤寂灵魂的最后决裂。车祸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仪式。是的,人与其置身其中的世界的疏离不可避免。加缪号召我们带着这种疏离去生活,但他本人却无法超越大破裂的命运。存在的荒谬性就在于,世界还是以最激烈的方式,撕毁了与哲学家共存的契约。

  作家马原在解读加缪的《局外人》时宣称,他发现了加缪的秘密,那就是他对其自身的冷漠。加缪死于车祸,他如果就是《局外人》里的那个男主角,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事件。马原声称,海明威和这个世界硬碰硬,而加缪则放弃了一切抵抗。在我看来,这是一次典型的文化误读,马原掌握的所谓加缪的”不抵抗哲学“,恰恰就是加缪所要竭力抵抗的事物。这种彻底的价值倒置,再度向我们展露了”文化交流“的荒谬性。

  加缪的女儿卡特琳娜·加缪,在接受英国记者威尔金森专访时指出:”局外人不是加缪,但在《局外人》中却有加缪的某些特征,有那种被放逐的印记…………他从知识分子圈子里被放逐。那是一种彻底的放逐。仅仅是因为他的感性先于理性的思考方式。“毫无疑问,《局外人》是加缪孤寂性的隐喻式叙写,它跟加缪对自身的冷漠毫无关系。

  然而,跟马原的误读相比,西西弗在中国的语义转换,无疑是更富于戏剧性的事件。加缪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传统,确认西西弗因背叛诸神而接受推石上山的永久性惩罚。加缪宣称,西西弗是”进行无效劳役而又进行反叛的无产者“,加缪的存在主义解读,旨在借助这个古老的符号,揭发”荒谬“状态的诸多意义,并号召我们接受这个伟大的宿命。

  奇怪的是,在向中国历史传输过程中,西西弗却没有把中国人引向加缪式的哲思,而是发生了诡异的自我美学变脸,悄然转型为勤劳善良的牛郎董永。这场语义变乱起源于南中国海的风暴。南宋、元和明永乐年问,沿循海上丝绸之路,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犹太人和北欧人在中国东南沿岸登陆,向当地船夫、商人和普通居民倾销本族文化,但似乎只有少数希腊神话被纳入了中国神谱,成为一种经久不息的信仰。

  在闽南和台湾的七星庙里,至今仍然供奉着作为儿童守护神的”七星娘娘“(又称七星妈、七星夫人、七娘妈和七娘夫人)。这其实就是西方天文学的”七姐妹星团“(一组属于金牛座的蓝色恒星,在中国天文学体系里称”昴星团“),在希腊神话中叫做”普勒阿得斯七姐妹“,她们是擎天大力神阿特拉斯的女儿,其中第七个女儿叫作墨罗佩,她的六位姐姐都嫁给了天神,只有她嫁给了一个有争议的凡人国王,那就是西西弗。据说她为此深感羞耻,用纱巾蒙上自己的脸庞,所以亮度最弱,肉眼很难看清她在星空上的美丽容颜。

  以害羞而名垂青史的墨罗佩,正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七仙女“的原型。她嫁给凡人的事迹,跟织女嫁给牛郎的事迹相似,结果在传入中国时被世人弄混,墨罗佩成了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继而被移花接木,替代”仙女“下凡,当上农夫董永的外籍妻子。

  这场古怪的神话移植运动,保留了原型神话的总体叙事结构——西西弗和董永都是不倦的劳动者:并且都以凡人的身份获得天神之女的爱情,最终都在天神的干预下失去了爱妻,由此成为悲剧性婚姻的范例。但西西弗神话的美学语义,却遭到了中国民众的严重篡改。西西弗是痛苦无奈的劳役者,而董永是快乐勤劳的劳动者;西西弗是背叛者和遭人嘲笑的对象,而董永是世人颂扬的道德楷模;西西弗与妻子永久分离,而董永却赢得了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权利。中国文化据此显示了强大的喜剧改造能力。

  这是截然不同的生存母题,并且注定要从中诞生两种面目全非的美学:从西西弗中诞生伟大的存在主义,而从董永中长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福乐信念。这种改造旨在消解存在的荒谬性,并寻求人与境遇的有限和解。”西西弗-董永案“超越了文化误读和异延的寻常范围。越过董永所受到的礼赞(他是勤劳和善良的男性象征符码),我们看见了亚细亚乡村伦理消解反抗的强大力量,它足以在我们蔑视的事物面前摧毁我们。它是中国人民最坚实的道德教科书。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个彼此呼应的事件:民众获救了,而知识分子则在死去。

  P6-9

后记

  承蒙东方出版社组织编辑班子,耗费人力和精力来研究我的作品,将新作和旧作重新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新的图书系列——”朱大可守望书系“。对于许多作者而言,这似乎意味着自己正在被”总结“和”清算“。

  自从1985年进入公共写作状态以来,除了《流氓的盛宴》、尚未完稿的《中国上古神系》,以及刚上手的《中国文化史精要》三部专著,这些文字几乎就是我的全部家当。我的书写历程较长,但作品甚少,跟那些著作等身之辈,相距甚为遥远。这是由于近三十年来,我始终处于沉默和言说、谛听与絮语的交界面上,犹如一个持续运动的钟摆。话语是一种魔咒,它制造狂欢,也引发忧郁和苦痛。我无法摆脱这种周期式的涨落。

  即将出版的几部文集(《神话》、《审判》、《时光》…………),其素材选自两个方面,其一为已经出版过的旧作,如《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话语的闪电》)、《守望者的文化月历》、《记忆的红皮书》等;其二是一些从未结集出版的文章,分为建筑、器物和历史传奇等三种母题。它可能会面对更为广泛的读者群落。东方出版社以打散重编的方式重出这些旧作,是因为大多数文集印数甚少,传播的范围极为有限,其中《话语的闪电》又被书商盗版盗印,状况甚为糟糕。我之有幸被出版人选中,并非因为我的言说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在中国文化复苏思潮涌现之前,需要有更多反思性文献的铺垫。

  在自省的框架里反观自身,我此前的书写,经历了三个时期:狂飙时期(青春期)、神学写作时期和文化批评时期。其中30~40岁有着最良好的状态,此后便是一个缓慢的衰退和下降过程。我跟一个不可阻挡的法则发生了对撞。我唯一能做的是减缓这种衰退的进度。如果这衰退令许多人失望,我要在此向你们致歉。但在思想、文学和影像全面衰退的语境中,如果这种”恐龙式“书写还能维系住汉语文化的底线,那么它就仍有被阅读或质疑的可能性。

  好友高华不久前在邻城南京溘然去世。他的辞世令我悲伤地想到,在这变化跌宕的岁月,有尊严地活着,就是最高的福祉。2012,玛雅人宣称的历史终结之年,犹如一条乌洛波洛斯蛇(Oumboros),头部衔住尾部,形成自我缠绕的圈环。这是时间循环的连续体,接续着死与生、绝望与希望、终结与开端的两极。它描述了世界自我更新周期的刻度。今天,我们正站在这个伟大的刻度之上。历史就这样垂顾了我们,令我们成为转折点的守望者,并握有转述真相的细小权利。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呢?是为跋。

  朱大可

  2012年9月18日

  写于上海莘庄

目录

  孤独的背影

  加缪:荒谬而勇敢的西西弗

  贝克特:一个被等待的戈多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之外的喧嚣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的叛徒与先知

  施蛰存:蛰伏中的独立与高洁

  张爱玲:优雅小资的造魅与去魅

  郑念:向高贵而坚硬的灵魂致敬

  迷离的光影

  《无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十三钗“:情色爱国主义的高音

  《色·戒》:身体叙事的失败者

  记忆之白、红、灰——周海婴的镜匣人生

  强光的暴行——解读蒋志”光系列“叙事

  向日葵与太阳的对白

  微笑的蒙娜丽莎密码

  变乱的词语

  转型中国的三大文化隐喻

  丢失的汉字密码

  断裂的汉字精神

  大话革命和小资复兴

  秽语爆炸和文化英雄

  汉字新创和词语变乱

  人本主义和书法对抗

  坍塌的废墟

  文化退化与文学断代

  1978—2008,中国文学蜡像馆巡礼

  诗歌麻将的N种玩法

  意见社会的文学丑角

  文学的衰微和蝶化

  忏悔与救赎——中国文坛的道德清洗运动

  忧郁的批评——关于文学批判的精神分析

  天鹅绒审判和诺贝尔主义的终结

  破碎的面具

  中国文化二十年撒娇史鉴

  从通俗到丑俗的历史流变

  2005,中国文化的全新牌局

  ”文化大师“的修炼与塑造

  《云南映象》与杨丽萍悖论

  扇动的翅膀

  走出思想的童谣

  民族国家的镜子和工艺

  时间法则下的集体肖像

  剧痛的言说

  越过女性主义的感官视界

  木刻的黑白使命

  大众文化批评挺进娱乐元年

  跋

内容推荐

  在追求速成的浮躁年代,一切信仰和追求变得过于功利和现实。属于精神世界的文学、戏剧、电影、摄影、绘画等文化的面孔,也都无奈地罩上了僵硬的面具,无己声无息地拒绝起人们的遐想、玩味与陶醉。在混乱而麻木的状态下,无论是文化所表达的,还是人们所需要文化表达的,起先是分道扬镳,进而又走向了,一种毁灭性的妥协,这就是人类精神家园荒芜的原因所在。《审判》是一部反思录,也是一首劝世歌。通过描写文学的”式微“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无良“与”分裂“,向读者展示出宏大而荒诞的狂欢年代里,物质世界的浮华和精神世界的卑微。反思是一把剑,斩断了心里的枷锁;反思是一道光,照亮了眼前的世界。让我们共同反思吧!

  《审判》由朱大可编著。

编辑推荐

  《审判》这本书是作者朱大可在狂欢年代中的焦虑与思考。主要通过描写文学的”式微“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无良“与”分裂“,向读者展示出宏大而荒诞的狂欢年代里,物质世界的浮华和精神世界的卑微。

  本书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