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99.90

如何学习 本尼迪克特·凯里 著,玉冰 译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学习时是固定一处好还是变换环境好?

  是需要安静还是可以放点音乐?

  如果考试近在眼前,怎么安排复习方案有效?

  适时休息才是获得灵感的诀窍?

  睡眠怎么助力学习?

  ……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有人灌输给了我们这样的观念:学习靠的是自律。我们要把自己关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学习,关掉音乐,严守一个规律的学习习惯,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考出好成绩、记住发言稿、在钢琴演奏会上不出纰漏。可是,新近的科学研究成果告诉你,这些老一套的学习方法都不是好方法,那怎样才能让我们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

  本书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是享有殊荣的《纽约时报》科学专题记者,在《如何学习》一书中,他汇集了从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数十年科研成果中筛选出的精品,让你看到大脑汲取知识的关键途径,让你了解这台奇妙学习机器的运作原理,以及学习科学领域前沿的科学学习方法,从大脑的学习机制讲起,一路探寻记忆的真相、环境的影响、灵感和顿悟的产生以及潜意识的奥秘,提炼出10种颠覆常识的学习方法,告诉你何时学、在哪学、怎么学,才能有效、轻松、不费力。

  作者简介

  本尼迪克特•凯里(Benedict Carey)

  ●《纽约时报》顶级科学记者,专注健康与科学报道30多年,享有殊荣,在《纽约时报》当记者期间,收获无数读者好评。

  ●硕士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新闻系,投身新闻事业的30多年中,持续追踪报道脑科学及认知心理学研究前沿,曾采访过许多知名专家学者,为他们写作专访,并与他们中的很多人建立了友谊。

  ●对学习科学的研究颇感兴趣,一边将这一领域新近研究成果变为权威性报道,一边在生活中不断实践,总结出一套颠覆传统的学习法,并致力于将这些科学的学习方法传播于世。

  前言/序言

  为什么学习最好的不是最用功的学生

  我是一个很用功的学生。

  “用功”这个词,在过去常用来形容这样的孩子: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做好多学习卡片;他顽强拼搏,看重成绩……那孩子,实实在在是一只工蜂。在一盏普普通通的小台灯下,他拿着课本,眯缝着眼睛……哪怕已经过去了40 年,这一切仿佛还历历在目。

  我看见他清早5 点就爬起来学习了:读高中二年级的我,胃里拧得难受,因为还没能弄清楚很多“讨厌的东西”,二次方程式?路易斯安那州的购买条款?美国的《对外援助法案》?中值定理?艾略特所用的反讽比喻?这都是些什么啊!

  唉,可叹。

  勤奋学生的苦恼

  如今,所有那些功课早已成为过去时,唯一留下的就是愁苦的感觉。时间飞快流逝,却还有那么多东西要学,更有些根本顾不过来,真让人发愁……对了,还有一样感觉留了下来,那是一个低频信号,就像地下室洗手间里水龙头的滴答声,要过上好一阵子你才能注意到,那就是疑惑。那种当你迷了路、好不容易才回到营地,却看见那些特有本事的同学早就毫不费力地回来时,你心里的那种疑惑,挥之不去。跟很多人一样,我从小就相信,学习靠的全是自律:沿着一块巨大的知识岩石,你要努力地、孤独地往上攀登,直到攀上那些聪明能干的同学早已到达的岩顶。我攀登的动力,与其说是源于好奇心和探索心,还不如说是因为惧怕跌落下来更为确切。

  这种惧怕,造就了我这样一个古怪的学生:在弟弟妹妹们眼里,我是标准的模范生,几乎门门功课优秀,样样考试满分;可是在同学眼里,我却等同于隐形人,总也不敢举手发言,因为总是担心没有学会该学的东西。对于我的这种双重人格,我不怨那幼小的自己,也不怨我的父母和老师。我又怎么能怨得了呢?我们每个人在那时都认为,要想学习好,唯一的途径就是鞭策自己不断努力,恰如拉着雪橇在雪地里奋勇向前的小狗:使劲儿,再使劲儿!要想在学业上获得成功,努力奋进是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可这不正是我一直都在努力做着的事吗?怎么就不对劲儿呢?再这样下去怎么行?我需要尝试其他方法,尝试不同的方法,而且我觉得,这世上肯定有一些不同的方法。

  我第一次隐约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遇到了几个同学,那几个同学在代数课以及历史课上总是表现得……很“酷”!他们总有办法展现自己的最佳水平,从来没有那种犹如被捕获了的小兽般惶恐无助的神色。就好像有人告诉过他们,不需要什么都一下子全弄明白,有些东西过上一段时间自然就懂了,甚至这种似是而非的过程本身对学习来说就很有价值。

  不过,我真正清晰地体验到那种感觉,却是在好多年之后申请大学时。不消说,上名牌大学是我奋斗多年的目标,可是,我却失败了。完蛋了。我给十几所学校递交的入学申请统统被拒绝了。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和艰辛,到头来得到的无非是几封薄薄的回函,以及唯一一个等候批复的名额。后来我就去了那所学校,但只读了一年就辍学了。

  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我不知道。也许我太好高骛远,也许我根本就不够出色,也许是被高考给考“糊”了……顾不上细想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忙着伤心,伤心那些学校怎么会不要我。啊不,比不要我还要糟糕,我觉得自己像个大蠢蛋,被所谓自我提升的邪门歪道给骗了,被一些只知道收钱的所谓指导大师给糊弄了。因此,辍学之后,我重新调整了对自己的定位,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慢了冲刺的速度。借用梭罗的话来说,就是“放宽留给自己的余地”。这其实算不上什么宏大的战略方针,毕竟我那时还只是一个半大孩子,我的视野无非就是眼前的三尺地皮,做这样的调整也只是凭借一种简单的直觉,让自己可以再抬起头来,向前看。

  后来,我又向科罗拉多大学递交了申请文件,同时附上了一封自荐信,死皮赖脸地把自己给塞了进去。一则是过了集中申请的时间段,事情变得简单了许多;再则是那所学校只是所普通的州立大学,因此,我没花多少功夫就被录取了。

  来到科罗拉多大学的所在地博尔德,我总算活得像点样子了。那时,我常常去爬山,偶尔去溜冰,这弄弄那看看,什么都想试试,能睡懒觉就睡懒觉,能打个盹儿就打个盹儿,学习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夹杂在大量大多数院校都能接受的“合法”的事情中。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我的校园生活主要就是杜松子酒和奎宁水,实际上,我从未放下自己的功课,只不过,功课这东西终于不再是我生活的核心,而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在好与坏的三角平衡中,我成了一名学生,不是一名普通的学生,而是一名功课负荷轻了许多的学生,一名能够允许自己在一些难度很高的课程上不及格的学生。

  这一改变,既不是突然的,也不带有戏剧性;既没有什么警钟大作,也没有什么天使伴唱。这一变化,是自然而然逐渐形成的。在后来的许多年里,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而且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尽管我学得零零碎碎的,可是,我的成绩真还不错;然而,这样的学习习惯真的就是坏习惯吗?我一直在思考。

  大脑是一部古怪的学习机器

  21 世纪初,我开始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先是在《洛杉矶时报》,后来在《纽约时报》上做了一系列有关记忆与学习的科学研究跟踪报道。准确地说,这一课题研究的是大脑怎样才能最有效率地学习。不过,这当时并不是我报道的主旋律,因为我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了与人类行为关联更紧密的大脑研究课题上,比如精神病学和脑生物学。但我还是会时不时地回过头来关注一下大脑学习效率的研究课题,毕竟这些研究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你想想看,一帮正统的科学家,投入那么多精力去研究那些对学习和记忆显然无足轻重的东西,比如背景音乐、学习场所,还有,学一会儿就去打打电玩什么的。荒谬吧?这些做法真的能让人考出好成绩来吗?

  不过,若当真如此,那又是为什么呢?

  每当又有了一项新发现,科学家们都会给出一种解释,而每一种解释都跟大脑的运作有那么一点不算是太明确的关联。我越是深入地跟踪下去,越是觉得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实在古怪。比如,分心反而有助于学习,打个盹儿也有助于学习,在某门课程将要学完之前半途而废,其实并不是坏事,因为这种快要完成的东西与已经彻底完成的东西相比,反而会在人的记忆中逗留得更为长久,还有,在开始学习新东西前先测试一下,会使你在随后的学习中事半功倍,等等。

  这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还真让我没法轻易把它们抛诸脑后。虽然乍一听这些东西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过好像也很值得一试,毕竟,我要做的只是些小小的、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这还真让人找不到借口来拒绝尝试。因此,在过去这几年里,每当我要选择一项新课题的时候,不管是为了饭碗还是为了好玩,或者每当我打算捡起某项早就荒废了的老行当的时候,比如电吉他、西班牙语,

  我就会首先问问我自己:

  “有没有一条更好的途径呢?”

  “要不要试试看某种新做法呢?”

  于是我试着去做。在尝试过不少研究中提及的学习技巧之后,某种熟悉的感觉慢慢爬上心头,而且没花多少力气我就找到了这种熟悉感的来源:我的大学时代,当年那种杂乱无章、零敲碎打的学习方式。虽然那些做法并不能准确体现当代认知科学的最新理论,毕竟脑科学的研究并不能与现实生活完全划等号,但是,随着我的不断尝试,这些脑科学研究以及运用技巧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我的言谈话语、散漫遐思乃至睡梦之中,而那种熟悉感也愈发让我觉得“似曾相识”。

  这种现实感悟与之前亲身体验的联结使我不知不觉地把针对学习的脑科学研究看成了一个整体,而不再把它看作一条条列出来供人参考的互不相干的建议。这些新发现实际向我们展示出一种新的生活之道。一旦想通了这一点,我便能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来回顾当年的大学生活了。我固然是放松了学习,可是,借由这样的放松,我让自己的课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穿插在了非课业的生活中。而且,恰因如此,当我的大脑满负课业而运作时,当它作为一部学习机器在运作时,它不但显现出了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也显现出了局限性和无限的可能。

  学习的奥秘

  大脑跟肌肉不一样,至少不能简单地那么去理解。大脑是一个多元综合体,对情绪、时间、生理节奏乃至场所、环境都很敏感。它能关注到我们的意识所关注不到的东西,而且,当我们提取存储的记忆和数据以资学习时,大脑往往会添加一些我们先前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在夜间,当我们睡觉时,大脑还会勤奋工作,寻找在白天的生活琐事中隐藏着的联结和更深层的寓意。它更看重有一定意义的事情,讨厌无趣的东西。它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特点:信息的存取并不会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比如,前段时间刚学过的东西,考试的时候就忘记了,可是你偏偏还记得电影《教父》的整个故事情节,或者1986 年波士顿红袜棒球队的选手阵容。

  如果大脑就是一部学习机器,那它一定是一部古怪的机器,而且,它的怪异越是能得以开发利用,其工作效率也就越高。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