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60.00

李白传 安旗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文学性、严谨性兼具的李白传记,含有李白唯一传世书法真迹高清插图

  内容简介

  在贺知章眼中,李白是“谪仙人”;在杜甫的笔下,李白是“饮中仙”。他还是光明俊伟的翰林学士,是侠义纵横的朋友,是弃市学仙的道士……他是迷一样的存在,他的身世家人,他的君臣遇合,他的离世飞升,无不被谜团层层包裹,疑窦丛生。安旗先生对此做了认真的考订,并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叙述了“诗仙”不平凡的一生。

  金句:

  1. 在这本传记中,李白的生平大事均有所本,但同时在情节叙述和细节描写中也运用了文学虚构。(新版前言)

  2. 真正的文学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有所根据的推测,合乎情理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显示人物的生平,以期符合历史的真实。

  3. 李白在离开梓州郪县长平山这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大鹏,展开遮天蔽日的翅膀,向着无边无际的太空飞去。

  4. 开元十八年初夏时节,李白从安陆启程,取道襄阳、南阳、内乡、商洛、蓝田,前往长安。

  5. 岑勋和丹丘谈起李白这首诗(《将进酒》)来,都一致感到这首诗非悲,非喜,非哀,非乐,又觉得亦悲,亦喜,亦哀,亦乐。

  6. 李白之所以移家东鲁,首先是因为他有一个远房叔父在任城当县令,还有两三个远房兄弟在瑕丘等县当佐吏。

  7. 春风得意马蹄疾,从东鲁到西秦两千余里,李白十天就赶到了长安。

  8. 偏在这红得发紫的时候,李白感到厌烦起来。

  9. 在天宝三载暮春的一天,李白终于取下头上的学士帽,脱下身上的宫锦袍,换上隐士戴的角巾和平民穿的葛服,离开了翰林院,离开了大明宫,离开了长安。

  10. 被斥去朝一事,给李白留下的创痛太深了。

  作者简介

  安旗,女,满族,1925年生于四川成都。家境贫寒,早年经历曲折,学习艰苦。1946年奔赴延安。1953年任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1957年调西安作家协会,开始从事文艺评论写作。1959年调回成都,在四川省文联任职。1979年调至西北大学中文系任教,此后一直专注于李白研究,曾任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李白纵横谈》《李白传》《李白诗秘要》《李太白别传》等,主编撰著的《李白全集编年笺注》是当代李白集整理代表性成果之一。

  精彩书评

  关于传记

  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两位诗人,他们似乎也最有资格代表中国古代的诗人。杜甫,我们尊他为“诗圣”,因为他怀有儒家所提倡的“仁心”。李白,我们尊他为“诗仙”,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红尘俗世再重要的事情,李白都看得很轻,他的诗情潇洒宕逸,很少烟火气。“诗仙”虽然给我们留下了千首左右诗作,但是他的生平事迹真是疑窦丛丛,生平每一件大事几乎都需要拿出来讨论。安旗先生对李白研究得很细,从诗歌作品到诗人事迹,都有很深入的体察和分析。她把李白一生无数的片段细心地缀合起来,终于完成了一部诗人的传记,再现了李白的一生。

  由这本李白的传记,我们可以看到李白豪迈潇洒,有时也会无奈和苦闷。他志得意满时颇有狂放之态,杜甫跟他从游一段时间后,说他“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很能概括他风神!不过,当他落魄无助时也像一般人一样颓丧。安旗先生是诗人,是作家,也是当代文学批评家,她对文字的感觉异常敏锐,她的文笔既稳健又清丽,犹如翡翠一般天然、透明且有质感。读她的文字,好像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气息,以至于看到诗人那飞扬跋扈的冠戴,我们真想跟他说:“你别得意,倒霉的事情马上就来了!”看到诗人失魂落泊、低声下气地四处求告,我们也真想跟他说:“没什么大不了,你的好运马上就来啰!”这是一种很强烈的“代入感”,她把我们跟李白的心灵系在一起,让我们跟李白的情绪一起跳动,让我们跟着李白一起快乐,一起沮丧……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听着许巍《曾经的你》:“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恍然有种情到浓时,不能已已的感觉,那让李白心疼的“姑娘”其实是“理想”。

  总之,这是一部文学性非常非常强的诗人传记,非常好读,读起来也非常痛快!

  目录

  目 录

  新版前言 1

  初版前言 6

  序 幕 1

  一 开元少年 6

  二 初试锋芒 16

  三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24

  四 出三峡 33

  五 初游金陵,卧病扬州 42

  六 入赘安陆许氏 51

  七 初入长安(一) 62

  八 初入长安(二) 73

  九 初入长安(三) 87

  十 黄金买醉未能归 100

  十一 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 110

  十二 北游太原 119

  十三 南游江淮 128

  十四 移家东鲁 138

  十五 再入长安(一) 147

  十六 再入长安(二) 156

  十七 再入长安(三) 166

  十八 被斥去朝 177

  十九 两曜相会 188

  二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99

  二十一 幽州之行 214

  二十二 三入长安(一) 223

  二十三 三入长安(二) 231

  二十四 南下宣城 238

  二十五 安史之乱 249

  二十六 浔阳冤狱 259

  二十七 流放途中 268

  二十八 中兴梦 276

  二十九 日暮途穷 286

  三十 千秋之谜 296

  尾声 305

  附录

  古今地名对照简表 313

  精彩书摘

  安州和扬州均属淮南道,不过扬州在它的东头,安州则在它的西头。安州州治安陆,虽不及成都的秀丽、金陵的雄伟、扬州的繁华,却也是一个中都督府所在之地。

  安陆有一许姓人家,是世代簪缨的名门望族。曾祖许绍是唐高祖的同学,祖父许圉师是唐高宗时的宰相,父亲在唐中宗时也曾当过员外郎。许相爷早已去世,许员外也已辞官归里。员外膝下单生一女,才貌双全,性格也很贤淑,只因门第既高,不免择婿过苛,耽误了姑娘豆蔻年华。眼看女儿已经过了二十五岁,许员外这才到处托人,宁愿降格以求,只图招郎上门。孟少府就因受许家之托,看中了李白,便提起这件亲事。李白本想说:“大丈夫功业未立,何以家为?”但经不住好友再三相劝,加以自己无路可走,只好姑妄听之。何况孟少府又说,安州都督马公是个爱才的人,此去必蒙赏识。于是李白便带上丹砂,离开扬州,前往安州。

  李白因对许家亲事心怀犹豫,却绕过安州,去了襄州首府襄阳,拜访他渴慕已久的诗人孟浩然。浩然幽栖之地在襄阳鹿门山,他生逢盛世,并非毫无“临渊羡鱼”之情,但却缺乏“退而结网”之术,所以年近四十,还隐居在山中。他对李白的非凡的才华和不羁的性格也早有所闻,因此两人一见如故。于是连日抵掌谈诗,促膝论文。李白称道浩然是当代的陶渊明,浩然赞扬李白的诗如清水芙蓉。

  李白在孟浩然处盘桓有日,孟浩然待他如同兄弟一般。李白便将此期窘况和去安州打算,和盘托出,请求指教。孟浩然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如今从事干谒,寻求知己,耗费巨万,甚至弄得破产的人,倒不只贤弟你一个。此去安陆入赘许家,倒也是一个办法。许家世代簪缨,安州望族,素有令名。许员外为人宽厚,而且藏书之富,天下少有。你这一来有个安身之处,二来可以在学业上再事深造,三来凭借许家余荫从事干谒也比较有利。”说着便颇有感慨地把他的旧作念了几句:“乡曲无知己,朝端乏杀敌。依谁为扬雄,一荐甘泉赋。”接着又说道,“当今朝廷虽然广开才路,但若毫无凭借,往往不得其门而入。愚兄正是如此,只好终老林下。似贤弟萍踪浪迹,东撞西碰,亦非善策。”李白觉得很有道理,便把那入赘之心,定了一半。

  李白终于到了安州首府安陆。没有想到一来安陆就遇到故人元丹丘。原来在他去蜀后第二年,戴天观的老神仙就去世了,丹丘也就离开了那里,又到别处仙游了两年。现在正准备回到河南,想在嵩山中觅一幽栖之地。因与安州都督马公有通家之好,故暂时息迹于此。听说李白意欲谒见马公,丹丘自然乐于引进。这样,李白便成为都督的座上客。

  孟少府向许家推荐东床的专函早已到达许员外手中,又加以马都督从中撮合,李白便在开元十五年,他二十七岁头上,入赘许家。

  夫人许氏果然才貌双全,性格贤淑,只是身体欠佳。丈人许员外也确实为人宽厚,而且对他属望甚殷,给了女儿大批陪奁,作为栽培女婿之用。但是舅老倌许大郎对他却是一副不理不睬的样子。

  孟少府不是说许员外膝下单生一女么?哪来这么个大舅子呢?原来,许大郎是许员外已故胞兄之子。许家虽是世代簪缨,倒是诗书传家,只有许圉师的长子,许员外的胞兄许自然,却是横行不法。有一次他在郊外打猎,践踏了别人的庄稼,人家要他赔偿,两下里争吵起来,他竟将别人一箭射死。虽然未曾抵命,许圉师却因此丢了官职。许大郎没有继承他祖父的好家风,却继承了他父亲的坏德性。他见叔父膝下无子,早有觊觎之心,单等他叔父一死,两房家财便由他一人独吞。堂妹么?一嫁了事。“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许大郎的算盘正打得如意,不料被李白入赘给他搅乱了,因此,李白一来就成了他的眼中钉。

  前言/序言

  新版前言

  平生碌碌,乏善可陈。自五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四十年间唯有著述十余种,而每一种都使我感到遗憾,愧对读者。拙著《李白传》亦是如此。该书于1984年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初版虽发行十余万册,然未惬我心之处实多。及至我所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于1990年出版后,更感到《李白传》非改不可。恰在此时,发现台湾可筑书房私印本,其“编辑手札”中,称拙著为“有史以来对李白生平作最生动翔实描述的传记著作”云云。此种“不虞之誉”,使我啼笑皆非。遂决心从事修订,且势必改之而后快。自1991年冬至1992年夏,半年有余,始毕其事。

  兹将新版本中比较重要的改动略志如下:

  一、初版本共分为三十四章。新版本调整为三十章,并增置标题。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二、开元、天宝间著名人物李邕是李白重要交游之一。李白始谒李邕一事以及《上李邕》一诗,初版本置于开元十四年(726),李白二十六岁之时,误。新版本改为开元八年(720),李白二十岁,初游益州(成都)之后,继游渝州(今重庆)之时。当时李邕在渝州刺史任上。

  三、李白在开元二十六年及二十七年,即移家东鲁以前,有一次江淮之行。为时近二年,行程近万里。目的仍为寻求出路,仍无结果。先前诸家皆未发现,初版本亦未及之,其后在为李诗编年过程中始知此行始末。今特辟专章以纪其事。

  四、李白东鲁寓家之地,历来以为是任城(今山东济宁),误;初版本从旧说,亦误。新版本改为兖州(鲁郡)治城瑕丘(今山东兖州)东门外,泗水金口坝西岸。其余有关地名,如沙丘、南陵、尧祠、石门等亦做相应改动和介绍。

  五、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朝,历来以为是道士吴筠推荐,误;初版本从旧说,亦误。新版本改为李白挚友元丹丘荐之于玉真公主,玉真公主荐之于玄宗。

  六、李白入长安,历来以为只有一次,即天宝元年奉诏入朝,误。七十年代学术界提出“两入长安”新说,初版本采用了“两入”说。八十年代又提出“三入长安”新说,新版本改用“三入”说。即除开元十八年初入长安、天宝元年再入长安以外,天宝十二载还有一次长安之行。这是本书最重要的一处增订。

  七、李白之死,历来以为是在肃宗宝应元年(762),误;初版本从旧说,亦误。新版本采用新说,改为代宗广德元年(763)。死因历来有二说:一说死于病,一说死于水;死于水又有两种可能:一是醉后落水,一是绝望自沉。皆不可确考。故徘徊于诸说之间,沉吟累年,仍难决定。今姑以惝恍之笔墨出之,谓之“千秋之谜”。

  以上改动,均有所据。详见拙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编尽可能地吸收了学术界近十余年来研究李白的新成果。在这些新成果中,我个人亦曾或多或少注入过心血,尤以三入长安问题之探索耗力尤多。有些问题除案头工作外,还做过实地考察。详见拙著《李白研究》。

  正如初版本前言所说,在这本传记中,李白的生平大事均有所本,但同时在情节叙述和细节描写中也运用了文学虚构。新版本亦是如此。

  历史人物传记能否运用文学虚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首先为文学虚构正名。真正的文学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有所根据的推测,合乎情理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显示人物的生平,以期符合历史的真实。这样的虚构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否则就不成其为传记,更不成其为传记文学,而只能算是大事记。

  这种认识,既是我在实践中的体会,也是先贤杰作的启示。

  众所周知,《史记》是“二十四史”中首屈一指的正史。它是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产物,是以极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极广泛的实地考察作为根据的产物。故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但向称“实录”的《史记》,在其记载历史人物的本纪、世家、列传中,特别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场面,无不运用了文学虚构。例如《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战,把事件写得有声有色,历历在目;把人物写得活龙活现,跃然纸上。虽现代影视艺术,恐亦不及。试问:当时在战乱之中,危急之际,项羽悲歌慷慨之状,瞋目叱咤之态,驰骋突围之姿,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情……其谁记之?经此一战,项羽全军覆没,八千子弟“无一人还”,其谁传之?百余年后司马迁又从何而知之,若在项羽左右然?若非设身处地,想见当日情景,运用文学虚构及其传神之笔,何能有此千古不朽之作?故后世之人不但不责问太史公,反而心悦诚服,谓之“笔补造化”云。

  所以,在历史人物传记中运用文学虚构,实乃势有必然。

  虽然如此,文学虚构殊非易事,历史人物传记较之小说尤难。其难在于:既要有根有据,又要绘声绘色;既要不违史实,又要驰骋想象;既要有谨严之史笔,又要有传神之文笔。当实者实之,而又不失于拘泥;当虚者虚之,而又不流于讹滥。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噫,戛戛乎其难哉!

  似此,则我岂敢为李白作传?盖读其诗,伟其志,奇其才,哀其事,情不自禁,势非得已。故虽自知力有未逮,难免雕龙成虫,亦不揣冒昧,斗胆为之。即此新版本亦未尽惬我心,其庶几无大过欤?祈方家、读者鉴之正之。

  安 旗

  1993年春

  初版前言

  在那万马齐喑的日子里,在九死一生之余,我开始研究李白。

  1979年,我写成了《李白纵横探》;1980年,我和薛天纬共同编撰了《李白年谱》;1981年,我又将几年来发表的单篇论文辑成了《李诗新笺》。就在进行这些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李白的形象渐渐在我心中活了起来。我如见其影,如闻其声,甚至好像亲眼看到他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是怎样产生的。于是,在1982年,我写了《李白传》。

  这是一部文学性传记,而不是学术性传记。但其中李白的生平大事都有所本,与李白有关的人物也多系真人。不过,某些情节和细节则不一定实有其事,也就是说运用了文学虚构。我所理解的文学虚构,不是任意编造,而是合理想象。我赖以展开想象的基础,仍然是将近十年来所作的调查研究。

  我不敢说书中的主人公恰如其人,我只能说这是我心目中的李白。我心目中的李白是人,不是“仙”。有些人总想把他推向云端,我则努力让他返回大地,还他本来面目。只有真实的李白才能显示出历史的辩证法,给人以启示。最发人深省的是:为什么他失败了而又成功了?

  安 旗

  1983年7月于西北大学新村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