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020181896
-
书名
茅盾传
-
作者
钟桂松 著
-
出版社名称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定价
79.00
-
开本
32开
-
出版时间
2023-09-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全新史料披露 还原历史真实
四十余万文字 三十余幅珍贵照片
读懂一代文学巨匠的“为人生” 与“不尽才”
内容简介
他是新文学的巨匠,创作的《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小说泽被后世;他是著名的编辑家,他主持的《小说月报》为新文学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文字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长期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奉献与努力;他临终前,捐献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的“茅盾文学奖”,迄今仍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
作者钟桂松潜心研究茅盾四十余年,钩沉史料,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别样的《茅盾传》。书中写尽了茅盾的艰难经历和巨大贡献,在茅盾家族的史料挖掘、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的史实记录、茅盾的革命活动与艰辛付出等诸多方面全面超越了以往的茅盾传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茅盾形象。
他(茅盾)是我们那一代作家的代表和榜样,他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不少宝贵财富,他不应该有遗憾。但是我呢?我多么想拉住他,让他活下去,写完他所想写的一切啊!
——巴金
作者简介
钟桂松,浙江桐乡人,中国茅盾研究会原副会长,曾任浙江电视台台长,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茅盾、丰子恺等浙江现代文化名人研究。已出版《茅盾评传》《沈泽民传》《张琴秋传》等,另有《夜宿乌镇》《热海之夜》等散文集。主编有《茅盾全集》《茅盾文集》等,选编《茅盾家书》等。2022年2月,出版十卷本《钟桂松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从乌镇到北京 1
一、诞生在清末的乌镇 3
二、观前街17号的沈家和西栅陈家 14
三、从“立志”到“植材” 26
四、三所中学:“是将来能为文者” 36
五、北京大学的预科生 52
第二章 在上海的舞台上 61
一、走进商务印书馆 63
二、埋头学问的年轻人 74
三、《新青年》的影响 92
四、中共早期党员 108
五、革新《小说月报》 118
六、政治与编辑岗位的完美结合 129
七、参与五卅运动和领导商务印书馆的罢工 155
第三章 在大革命的漩涡中 179
一、在国民党中宣部的日子 181
二、在上海交通局 193
三、从军校教官到汉口《民国日报》主笔 202
第四章 洛阳纸贵 221
一、“茅盾”的横空出世 223
二、“幻灭”之外 231
三、亡命日本 239
第五章 创作的黄金时期 259
一、参加“左联” 261
二、《子夜》的诞生 272
三、《林家铺子》和《春蚕》的问世 285
四、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和《译文》丛书风波 296
五、全面抗战前的奔波 310
第六章 奔波在烽火连天的日子里 321
一、在《文艺阵地》耕耘 323
二、新疆,度日如年的日子 338
三、从延安到重庆 356
四、香港二度:《腐蚀》的诞生,《笔谈》新阵地 372
五、桂林:春来冬去 382
六、重庆的雾 395
七、刻骨铭心的1945年 403
第七章 曙光在前 417
一、访问苏联前后 419
二、在民主运动中——新中国诞生前的忙碌 426
第八章 部长生涯:为国操劳 435
一、开国大典前的忙碌 437
二、部长的革命情怀和作家本色 446
三、顾全大局的冷静 459
四、和平使者的角色 475
五、风波:从大连会议到《林家铺子》的批判 485
六、沉默无语的日子 504
七、岁月重光,回忆录的诞生 515
八、晚霞满天,回归“五四”:最后的心愿 525
后记 536
精彩书摘
晚霞满天,回归“五四”:最后的心愿
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即将召开,茅盾看到一些地方的代表中,还没有把一些应该来参加文代会的老作家列入代表名单,为此,2月6日茅盾又亲自出面给林默涵写信,认为:“可以采取选举的办法,但也应辅之以特邀,使所有的老作家,老艺术家,老艺人不漏掉一个,都能参加。这些同志中间,由于错案、冤案、假案的桎梏,有的已经沉默了二十多年了!”还说,“由此我想到,应尽快为这些同志落实政策,使他们能以舒畅的心情来参加会议。但事实并非如此,有的省市为文艺工作者落实政策上,动作缓慢。就以我的家乡浙江而言,像黄源、陈学昭这样的同志,五七年的错案至今尚未平反。因此,我建议是否向中组部反映,请他们催促各省抓紧此事,能在文代会前解决;还可以文联、作协的名义向各省市发出呼吁,请他们重视此事,早为这些老人落实政策。”茅盾的建议引起胡耀邦同志的高度重视,“准备采取措施来加快落实政策的步伐”。4月26日,茅盾又为林焕平的平反问题以及参加文代会问题给阳翰笙写信,希望各省市尽快给“右派”公开平反。
茅盾不仅为文艺界的老作家蒙受不白之冤平反昭雪呼吁,而且还为瞿秋白、张闻天、黄慕兰等革命家的冤假错案奔走呼吁。1976年10月以后的一段时间,对瞿秋白的评价还是沿用那个年代的说法,到1979年,茅盾在给人写信时,直截了当说:“秋白同志无论如何总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又是早期的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人物之一。”并且亲自向中纪委写证明材料。所以,在瞿秋白的平反昭雪过程中,茅盾是重要推动者之一。在张闻天同志的平反过程中,茅盾也以过来人的身份,积极推动。 张闻天夫人刘英同志请茅盾写回忆张闻天的文章,茅盾爽快地答应了,及时写出了《我所知道的张闻天同志早年的学习和活动》,为推动张闻天同志的平反昭雪,做出了茅盾应有的贡献。
黄慕兰是茅盾大革命时期在武汉工作时的同事,也是我们党早期的地下工作者,她为我们党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在后来却蒙受不白之冤几十年。所以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拨乱反正时期,黄慕兰不断上访,要求平反。她也找到茅盾,希望茅盾为她呼吁,为此,茅盾联络在北京的黄慕兰熟悉的阳翰笙、夏衍、胡愈之、梅益、赵朴初等名人,联名上书给邓颖超。茅盾还亲自起草给邓颖超的信,认为:“黄慕兰同志坚持地下工作,为党做了许多事。‘文革’时期遭受迫害,至今尚未平反昭雪。您是深知慕兰同志的一生情况的,因此我们恳请您敦促有关单位,早日予以昭雪,不胜盼祷之至。”希望邓颖超出面敦促有关单位,给以黄慕兰早日平反昭雪。后来因为邓颖超已经有态度和指示,茅盾这封已经写好的联名上书的信才没有送上去。
毕竟年龄不饶人,耄耋老人茅盾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依然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但是,劳累之后,自己的精力再也恢复不起来,开会,接待来人,应付各种题词求字,约稿,而自己要写的回忆录,紧赶慢赶,还只是写到三十年代,按计划还有十多年的时间的人和事,没有写。1980年8月的一天,茅盾和儿子韦韬聊天,韦韬说起,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对于入党也不感兴趣了。茅盾听了以后,感慨道:我们那一辈人,为了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不惜牺牲一切的。对信仰的动摇,对党的认识,如果以偏概全,都是不对的。如果现在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我倒要认真考虑我的入党问题了。当时聊天以后,气喘吁吁的茅盾又投入回忆录的写作中去了。1981年2月20日,茅盾再也支持不住了,只好离开交道口南三条13号的家,住进了北京医院119病房。住进医院以后,本来茅盾以为住几天就可以出院了,但是发现这次的情况与以往不一样,茅盾觉得这次异常的情况,有必要和儿子韦韬交代一些事情,一件事是他的党员身份问题,茅盾决定在他身后向党中央提出来;另一件事是关于文学奖问题,茅盾和儿子韦韬在1980年9月就曾经商量过,当时茅盾曾经问韦韬:“解放后生活安定,你妈妈向来节俭,我也不会花钱,稿费一直存在银行里,现在有多少?”韦韬表示有二三十万吧。茅盾说,我想用来设立一个文学奖。25万够不够? 韦韬表示赞成,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最后茅盾和儿子韦韬商量,决定设立一个长篇小说奖。茅盾表示自己是写长篇小说为主的。所以这件事,茅盾和韦韬都是考虑成熟的。
1981年3月14日,茅盾在医院的病床上,让韦韬拿来纸和笔,想自己动手给党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写信,报告自己的想法。但是茅盾的手颤抖着,已经无法握笔。于是,韦韬让茅盾躺着,口述,韦韬记录。茅盾同意了。于是茅盾一封给中共中央的信是这样写的:
耀邦同志暨中共中央:
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
沈雁冰1981年3月14日
接着,茅盾又口述另一封给中国作家协会的信: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
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致最崇高的敬礼!
茅盾1981年3月14日
茅盾看过韦韬的笔录,在两封信上分别签上“沈雁冰”和“茅盾”。并嘱咐韦韬,现在不要送出去,将来再送。韦韬明白,父亲茅盾依然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意分享共产党的荣誉。茅盾说,这是以防万一,也许自己还能够重新写过。以后的几天,茅盾一会儿清醒,一会儿又恍惚着说胡话。然而茅盾说得最多的,还是回忆录的写作,茅盾的一些老朋友来看望他,看到茅盾消瘦的身体,都十分难过,茅盾兴奋时,还能够和老朋友说往事,但是茅盾一天一天沉下去,1981年3月27日5时55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停止了呼吸,离开了他心爱的读者和人民。
茅盾的儿子韦韬一直陪伴在茅盾身边。这时,天还没有完全亮,“韦韬关上门,独自陪伴着爸爸。他注视着爸爸瘦削的面颊,微微启开的嘴唇和渗着汗珠充满智慧的宽宽的额头,伫立了良久良久,难以控制的悲哀使他神志恍惚。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爸爸的胡髭上:雪白的长长的胡髭爬满了上唇、下巴和两腮,爸爸已有好久没有剃胡子了。韦韬替爸爸擦干了额上的汗渍,轻轻合上爸爸的嘴唇,找出电剃刀,最后一次仔细地为爸爸剃去了胡髭”。
茅盾去世的消息,立刻传遍大江南北祖国大地,中国文化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