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101159493
-
书名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增订本)
-
作者
吴承学 著
-
出版社名称
中华书局
-
定价
148.00
-
开本
32开
-
出版时间
2022-11-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精装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体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体裁、体制、风格、语言特征、章法结构等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古人、今人,作文行事都讲究“得体”,可以说文体学是渗入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门学问,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近代以来逐渐式微的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回归,也昭示着古代文学领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话语体系的回归。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力主回到中国文体学语境来发现中国文学自己的历史,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史料学、文体分类学、研究方法、文学风格学,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观念、理论及论著等方面出发,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征引翔实,论证周密,结构精严,解决了诸多难点及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上,提出在继承古典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之以实物”,建立具有现代意义与学术高度的中国文体学,并在本书中躬践行之。本书既有文体学的理论建构,又有文体学史的多元考察,宏观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展轨迹,是文体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
作者简介
吴承学,1956年生,广东潮州人。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汉语言文学学士、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学位,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获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体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国早期文体观念的发生》《近古文章与文体学研究》等,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第五届思勉原创奖”评奖组委会评语
本书既有文体学的理论建构,又有文体学史的多元考察,深具研究视野的开拓性和理论方法的示范性。不仅是著者个人文体学研究的代表作,也代表着当今文体学研究最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是文体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性、前沿性、典范性的优秀成果。此书对中国古代文体研究中的关键性、难点问题,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法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再现了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展轨迹,兼具理论创新及方法创新。这部学术著作既是创新之举,也有填补空白的开拓之功。
目录
上 编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纲
一、辨体:学科的基点
二、何谓文体:学科的起点
三、学科的基本内涵与对象
四、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 古代文体学要籍叙录
一、早期儒家典籍的文体史料与观念
二、总集类要籍
三、诗文评类要籍
四、集部之外的要籍
第三章 文体学史料的发掘和处理
一、类书与文体学
二、字书与文体观念
三、文体史料的释读与处理
第四章 文体学研究方法举隅
一、基于文献察诸语境
二、考之制度证以实物
三、跨越学科佐以科技
四、本土情怀国际视野
第五章 对“文本于经”说的文体学考察
一、从经学到文体学
二、从经各有体到文体分类
三、宗经与尊体
第六章 生命之喻
——从人体到文体的文学批评
一、批评的比喻和文学的观念
二、从人体到文体
三、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
四、有机的整体
五、对于批评方式与标准的影响
第七章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
——中国古代对于诗与诗人的集体认同
一、从“伐能”到“薄命”
二、“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
三、“诗人薄命”:一种集体认同
四、从“薄命”到“无穷”
第八章 辨体与破体
一、文体风格的成因
二、破体与变体的趋势
三、契会相参本采为地
第九章 文体价值谱系与破体通例
一、价值谱系与破体为文
二、以诗为词与以词为诗
三、以古入律与以律入古
四、以文为诗与以诗为文
第十章 中国古典风格学的形成及特色
一、人物品评与风格批评
二、“气”“体”的发现
三、“气”“体”的本质与特点
四、参照与比较
第十一章 体与性
一、从情志论到体性论
二、才性与风格
三、“文如其人”辨
第十二章 人品与文品
一、人品文品说的历史发展
二、人品诸要素对艺术品格的影响
三、人品与文品的深层关系
四、对人品文品说的评价
第十三章 江山之助
——中国古代文学地域风格理论
一、自然界留在精神上的印记
二、地域文化与人格塑造和创作
三、风土感召与风格创造
四、科学地评价地理环境的作用
第十四章 文学上的南北派与南北宗
一、南北文风不同论发展概述
二、南派北派的美学内涵
三、文学上的南北宗
四、南北文风差异的成因
五、重北轻南的文化心理
下 编
第一章 中国早期文字与文体观念
一、文字形态与文体内涵
二、文字载体与文体命名
三、文字形(意)符与文体类别
四、文字声符与文体特征
五、文字规范与文体认同
第二章 命篇与命体
——兼论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发生
一、文体观念发生的研究路径
二、篇章形态与篇章意识的形成
三、篇章之命名及形态
四、从命篇到命体
第三章 “九能”综释
引言:“九能”说的提出
一、释“建邦能命龟”
二、释“田能施命”
三、释“作器能铭”
四、释“使能造命”
五、释“升高能赋”
六、释“师旅能誓”
七、释“山川能说”
八、释“丧纪能诔”
九、释“祭祀能语”
余论:“九能”说的接受和发展
第四章 从章句之学到文章之学
一、古书的句读标志与计量单位
二、两汉章句之学
三、《孟子章句》与《楚辞章句》
四、从经学向文章学的转折
五、篇翰意识的凸显
六、《文心雕龙·章句》的文章学理论
七、文章学对经学的反哺
第五章 任昉《文章缘起》考论
一、《隋志》称“亡”之书未必不存
二、唐宋文献中的《文章缘起》
三、《文章缘起》之著录体例及其特色
第六章 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学意义
一、唐宋新文体的确认与传播
二、从总集看宋人的古文观念
三、总集叙次与文体、文学观念
第七章 评点之兴
——论文学评点的起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
一、评点的学术渊源
二、南宋诗文评点举要
三、刘辰翁:第一位评点之集大成者
四、圈点的符号意义与评点的文化意味
第八章 明代文章总集与文体学
——以《文章辨体》等三部总集为中心
一、“以体制为先”与“假文以辩体”
二、序题:一种流行的批评方式
三、文体分类:集大成与新开拓
四、综论:特色与影响
第九章 论“序题”与“序目”
一、关于“序题”的定名
二、序题的产生与兴盛
三、序目的形成与影响
四、作为批评文体的序题与序目
第十章 黄佐的《六艺流别》与“文本于经”的思想
一、黄佐与《六艺流别》的编纂
二、建构“文本六经”的文体谱系
三、《六艺流别》的文体学史价值
四、《六艺流别》与文体分类学
第十一章 贺复徵与《文章辨体汇选》
一、贺复徵生平事迹与《文章辨体汇选》产生的背景
二、《文章辨体汇选》的编纂体例
三、《文章辨体汇选》的编选特色与价值
第十二章 《四库全书总目》的文体学思想
一、文体谱系与文体本色
二、文体的分类与归类
三、文体源流论
四、调和骈散之争
五、史传与小说
第十三章 《四库全书》与评点之学
一、论宋人读书法与评点
二、论孙、钟评点与晚明文风
三、《四库全书》对于评点的观点与立场
四、《四库全书》学术立场分析
第十四章 “我学”与“西术”之争
——王兆芳《文章释》简论
一、王兆芳生平与学术师承
二、《文章释》的写作与刊刻
三、《文章释》的文体谱系
四、王兆芳与《文章释》的意义
附 录
中国文体学研究的百年之路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体学
二、晚清民国:革命性的转型
三、50年代至90年代:曲折的复兴
四、21世纪:中国文体学的盛况
五、建构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
六、百年学术史的意义
本书篇章来源说明
初版后记
增订本后记
精彩书摘
上 编
第四章 文体学研究方法举隅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古代文体学、文章学与文献学等传统学科,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最具活力的学术领域。中国古代文体学更是逐渐从衰落走向复兴,从边缘理论发展成基础理论,并且成为中国文学研究发展最快的学术领域之一。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文体学研究范式的形成与流变,反映出文体学的发展趋势与学术水平。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谈到该书的“纲领”时,提出研究文体大致有几方面内容:“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其意大致是:论述该文体的源流,说明其含义与性质,列举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总结文体的体制与规范。刘勰首次明确提出的文体学研究范式与方法,不仅代表当时的研究水平,也是一千多年来传统文体学研究的不二法门。当代学者仍然需要赓续传统,继承和遵守刘勰所标举的经典范式与基本方法。但是,如果仅满足于循此古训,未能通变,那可能就“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了。要建立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必须在范式与方法上既有所继承,又有新的开拓。既要“照着讲”,又要“接着讲”,在继承中国文体学传统范式和经典方法基础上,探寻具有当代学术高度,有思想内涵、文化视野、科技文明与现实关怀的独特路径。一方面努力消解现代学人对古代文体学原始语境的隔膜,另一方面尽可能发挥现代人所特有的学术条件优长之处,以追寻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向上一路。
人文学者所追求的,应该是历史的事实,而不应该是希望看到的事实;其观点不应该是预设的,而应该是从历史事实中获得的。学术研究的共性就在于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但是不同学科又各有特点。我曾提出,要建设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必须在方法上有所继承、有所超越。继承传统的经典研究模式,然后“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之以实物”。近年亦有一些学者对文体学研究方法加以总结和介绍,我想在这个基础上,系统探讨这个问题,同时思考目前文体学研究的不足,以追寻中国文体学研究的向上一路。
…………
纵观学术史,研究范式与方法的更新,往往能推动学术的发展。但学术研究并没有什么唯一可行的范式与方法,譬如登山,有许多路径可攀顶,但登山者的条件、所处方位不同,所选择的路径自然不同。研究范式与方法对学者而言,可谓“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至于在研究中如何使用,则正如古人所说的:“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飞传》)过多讲究研究范式与方法,未必能解决学术问题。宋代僧人宗杲说:“只有寸铁,便可杀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从具体研究对象出发,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方法。
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说:“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衢路,置关键,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乃颖脱之文矣。若乃龌龊于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间之回骤,岂万里之逸步哉!”这是刘勰在那个时代所提出的向上一路的宏图大略。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更应该向往“万里之逸步”,而不是“庭间之回骤”。学术之难,不在范式与方法,而在格局和境界。但舍范式与方法,则难以言格局与境界。当代中国文体学研究的目的不是复古,不是抵抗外来文化,而是为了更真实地、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学文体话语的特点与价值,继承本土的学术传统,推动现代中国学术的发展。中国文体学研究要立足本土文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回到本土理论传统与古代文章文体语境来“发现”中国文学自身的历史,同时,超越中西的畛域,突破学科的樊篱,吸收和运用当代的理论成果,以创造中国本土文学与理论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