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132.00

英国史:从尤利乌斯·恺撒入侵到1688年革命.第二卷 [英] 休谟 著,石小竹 译 商务印书馆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英国历史和政治文化

  《英国史》是休谟的代表作,共六卷,创作历时约十五年之久,一上市便成为畅销书,一举使休谟跻身历史学家行列。本书第二卷,讲述金雀花王朝后期、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内容丰富详实,可读性强。《英国史》为近代著名历史学著作,对于了解近代英国历史,了解休谟的政治观、历史观以及近代历史方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伏尔泰称休谟的《英国史》为“古今杰构之雄”,休谟被称为“英格兰的塔西佗”。

  内容简介

  休谟的《英国史》共六卷,记述从恺撒征服不列颠到1688年光荣革命近1800年的历史,被誉为近代史学上的一座里程碑。

  通过休谟优美的文笔,了解英国文明的由来和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英国史》是休谟的代表作,共六卷,创作历时约十五年之久,一上市便成为畅销书,一举使休谟跻身历史学家行列。

  作者简介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苏格兰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道德原理研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英国史》等。

  译者简介:

  石小竹,自由职业翻译家,曾参与我馆斯密著作的翻译。译者文笔典雅,措辞精当。

  精彩书评

  ★把历史变成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年代记和帝王世系,而是有更丰富内容的东西,做这种尝试的di一位历史家就是休谟。在理解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理解道德、文学和艺术的价值方面,他走在伏尔泰前面。但作为一位历史家的休谟的大功绩却在于下述这个事实:在所有历史作者当中,是他首先看到“起因”在历史上的性质和意义,历史上一切变化都是以这个起因为依据的。

  ——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

  目录

  第十二章 亨利三世

  第十三章 爱德华一世

  第十四章 爱德华二世

  第十五章 爱德华三世(上)

  第十六章 爱德华三世(下)

  第十七章 理查二世

  第十八章 亨利四世

  第十九章 亨利五世

  第二十章 亨利六世(上)

  第二十一章 亨利六世(下)

  第二十二章 爱德华四世

  第二十三章 爱德华五世与理查三世

  第二卷注释

  第二卷索引

  译者的话

  精彩书摘

  《英国史:从尤利乌斯·恺撒入侵到1688年革命.第二卷》:

  这场大捷威震四方,使英王在同盟中的权威陡增。各路盟友迅速集结军力,加入英军阵营。爱德华挥师进逼法国边境,部队总数超过十万,主要由外国人组成,其阵容之庞大可谓空前绝后——无论在此前还是之后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位英王统领的军队超过此数。③同时,罗贝尔·德·阿图瓦也率领五万佛兰德斯人出动,围攻圣俄梅珥。但这是一只乌合之众,完全由毫无战斗经验的商人组成,守军一次突击就将他们打散,尽管主将罗贝尔能力出众,无奈三军惊溃,四散而逃,再也没能重新集结、返回战场。爱德华那边的战事虽未遇到如此不光彩的挫折,但结果也同样空无所获。法王腓力集结起一只数量远超过英军的部队,王国内全体大贵族都来勤王护驾,许多外国君侯也赶来助阵,其中甚至包括三位国王:他们分别是波希米亚国王、苏格兰国王和纳瓦拉国王。④尽管如此,腓力还是坚持绝不冒险的审慎方针,只在所有边境城市派驻卫戍部队,便引军回撤、以逸待劳,相信敌军四处攻击不力、疲于奔命之时,己方必能趁机轻取之。

  图尔奈(Tournay)在当时是佛兰德斯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人口连老带幼总共超过六万,都亲近法国当局。由于爱德华的军事计划保密不周,腓力闻知英军为答谢佛兰德斯盟友,开战第一役准备围攻图尔奈。于是,腓力特地在该城部署了一万四千人的卫戍部队,由最勇敢的法国贵族统领;有理由期待,这支守军与市民协同防守,有能力挫败敌人的一切进攻。因此,爱德华在七月底开始围城时,处处遇到顽强抵抗。双方的骁勇不相上下,英军的每次攻势均被击退,毫无战果。最后,英王只得改围攻为封锁,他见城内守军和市民人数众多,虽能有效抵御英军攻势,但给养也会迅速消耗,因此寄希望于饥馑的力量。①图尔奈守将尤城伯爵窥破英国人的蓄谋,立即采取措施,把一切闲杂无用人等驱出城外,以尽量节省储备。英方阵营内的布拉班特公爵内心并不企盼爱德华成就大业,所以允许每个出城者自由通过其防区。

  封锁持续十周之后,图尔奈城陷入饥困。腓力重新将分散的卫戍部队全部集结起来,亲率这支大军向英军大营挺进。他的战略意图仍然是极力避免决战,但要伺机援救图尔奈。此时,爱德华见久战无功、前景堪虞,不免内心焦躁,他派皇家信使给腓力送去挑战书,提出要么二人单打独斗、要么双方各出百人对决、要么进行一场大决战,以此决定法国王位的最终归属。然而腓力回复道:鉴于爱德华曾为吉耶纳公爵领向他宣誓效忠,郑重尊他为宗主,因此绝无以下犯上、向宗主和主君发出挑战的资格。他坚信,尽管爱德华已经做好充分战略准备,又联合了叛逆的佛兰德斯人,但是自己定能很快将其逐离法兰西边境。他表示,由于英人犯边,使他不能按原定计划参加十字军打击异教徒,他相信全能的神必定扶持他,嘉勉他虔诚的意图、给侵略者以惩罚——因其以无根无据的权利主张令神圣的出征计划落空。他指出,爱德华提出的决斗极不公平,欲以一己的性命对赌整个法兰西王国和法王的性命,假如爱德华情愿增加决斗砝码,连英格兰王国也押上的话,尽管两边条件依然不够对等,他本人仍会欣然接受挑战。①不难看出,双方都在21虚张声势,不过是为了迷惑大众的眼目而已,两位国王都太聪明,根本没想过真正兑现这些空言虚辞。

  英法大军剑拔弩张、相互对峙,大战似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时,埃诺伯爵的遗孀简(Jane)出面调停,极力劝和两位相争的君主,以避免更多的流血。这位贵妇身为爱德华的岳母,又是腓力的妹妹,她本已发愿进入修道院,弃绝了尘世,但是值此危急关头,她离开隐修所,竭尽虔诚之力,试图帮助与她至亲至近、彼此也是亲眷的两个人化解冤仇。因为腓力对于敌手并无实际利益要求,她发现他对自己的建议从善如流。即便高傲而野心勃勃的爱德华也承认此番出师一无所获,并不反对与她洽商和谈。他从经验中体会到,自己投入了一场极其力不从心的事业,凭着英格兰的国力,永远无法战胜一个兼具干才与缜密的君主治下众志成城的强大国家。他发现,自己拉拢的所有盟友,在心底无不反对他的事业;尽管他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提供支持,但只要形势发展令他们意识到实际危险,这些盟友就会立即弃他而去,并且反戈相向。

  ……

  前言/序言

  我是十年前与休谟《英国史》翻译工作结缘的。当时被一股热情驱使,并未顾忌许多,真正着手翻译之后,逐渐品出个中三味,才开始有所敬畏也有点惶惶然,唯恐贻笑大方,更怕糟蹋了原著,梦里被二百年前的先哲嘲骂。我给自己定下几条翻译原则:首先务必小心求真,每处细节都扎扎实实查考资料,不可含混;其次,在风格上尽可能贴近原作,追求庄雅、朴素、自然、节制、严谨,一忌小女子腔调,二忌口语化痕迹过重,三忌矫揉造作掉书袋(实际操作效果如何,相信读者诸君看罢自有定论);第三,不懂就问,放下面子,多方寻求高人指点。如此翻译,进度必定缓慢,好在商务印书馆的领导和编辑老师并不催促,以极大的包容和耐心陪我慢慢“绣花”,令我深感重任在肩,不努力工作真的对不起他们。如今前四卷付梓在即,译者的兴奋、惶恐自不待言,同时这个进展又如同一针强心剂,鼓舞着我加力译好后续两卷内容。

  大卫·休谟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今人多看重他的哲学思想,但他生前却以史家身份闻名于世。休谟的《英国史》计210万字,记述从恺撒征服不列颠到1688年光荣革命近1800年的历史。自1752年动笔,到1762年全六卷完工,休谟在这部著作中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和最好的年华,此后又多番修改润色,不断完善,直到生命的尽头。这部中文译稿就是基于作者生前最终修订、于他身后出版的1778年版本译出,并参考了1983年Liberty Classics的整理本。译稿之所以定名为《英国史》而没有直译为《英格兰史》,乃是考虑到整部著作既涉及了英格兰历史,也涉及了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的历史,如果译成《英格兰史》,从学术角度有欠严谨,恐有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在中国人的习惯中,“英国”一词既是历史上“英格兰王国”的简称,也用来指称1707年联合法案颁布后的“大不列颠王国”(1707-1801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801-1922年)以及现在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本书的时空定位相符。于是,在征求几位学界大家的意见之后,书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休谟《英国史》最初的出版次序如下:第一卷于1754年出版,从詹姆斯一世写起,讲述斯图亚特王朝早期历史;第二卷从1660年王政复辟写到1688年革命,于1757年出版;第三、四两卷于1759年出版,回头叙述都铎王朝的历史;最后于1762年出版的第五、六两卷包括了从罗马入侵到亨利七世继位这段时期。之所以选择从斯图亚特王朝写起,再掉头回溯更早的历史时期,并非故弄玄虚,乃因这位哲人看待历史的独特视角所致。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年代记和帝王世系,而是有更丰富内容的东西”(见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作为思想者的休谟在这部书中没有为我们总结什么“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津津乐道于什么英雄伟业或政治权谋,而是更多地关注战争、阴谋、派系和革命过程中透射出的“人性的永恒和普遍原则”,并且以不偏不倚的立场,饶有兴致地考察、记述自由的孕育和萌生过程,特别是英国政制从君主意志独大到法治政府的演变过程。他在致亚当·斯密的一封信中曾经这样写道:“在詹姆斯的统治下,下院首次开始抬头,接着就发生了议会特权与君权之争。政府摆脱了强大王权的控制,显示了它的才能,而当时出现的派系,对我们当前的事务有影响,形成我们历史中最奇特、最有趣和最有教益的部分。”①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他为什么从詹姆斯一世时代写起,也足能想象同时代的各党各派如何被休谟的一支笔触痛,以致对他发起如潮攻讦。后来作者又按时序重新安排了各卷次序,据我冒昧揣想,也许是为了照顾史书读者的阅读习惯吧。

  时隔二百年后,激辩的硝烟散尽,我们揽读此书,或许欣赏和沉思的成分更多,也必能体会到这部作品的价值历经时间的考验始终坚立。

  这部译稿在翻译、修改过程中,先后得到多位专家学者和热心朋友的指点、帮助:感谢彭小瑜教授对涉及宗教内容的部分提出宝贵意见,感谢贾红雨教授帮助校阅书中大段的拉丁文内容,感谢孙宏友教授帮助校阅第一卷中关于大宪章的章节,假如没有他们的援手,这项工程大有可能由于我的才疏学浅而半途搁浅。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