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128.00

绿色隧道建造技术 黄俊,张忠宇,赵光,李志远 著 9787030688545 科学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绿色隧道建造技术》作为绿色隧道建造技术著作丛书的综述性著作,从全局角度阐述了绿色隧道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并对隧道毗邻空间利用、装配式隧道绿色建造、隧道噪声控制、隧道通风节能、隧道照明节能、隧道结构健康监测、能源隧道技术等七个绿色隧道重点领域做了系统的阐述,以期对读者了解隧道绿色建造技术及解决实际应用中产生的问题有所帮助。

  精彩书评

  绿色隧道建造技术著作丛书

  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城市隧道发展现状 1

  1.2 城市隧道建造与运行技术 8

  1.2.1 城市隧道的定义 8

  1.2.2 城市隧道的功能 9

  1.2.3 隧道平纵面指标 17

  1.2.4 隧道横断面形式 18

  1.2.5 隧道建设技术 20

  1.2.6 隧道运行技术 23

  1.3 绿色发展理念 25

  1.3.1 绿色建筑发展理念 25

  1.3.2 绿色公路发展理念 27

  1.3.3 绿色隧道发展历程 29

  1.4 绿色隧道发展理念 34

  1.4.1 绿色隧道的定义 34

  1.4.2 绿色隧道技术现状 34

  1.4.3 绿色隧道发展方向 40

  第2章 隧道毗邻空间利用技术 43

  2.1 隧道毗邻空间的定义 43

  2.2 隧道毗邻空间利用的发展 44

  2.2.1 国外隧道毗邻空间利用 45

  2.2.2 国内隧道毗邻空间利用 46

  2.3 隧道毗邻空间绿色设计 51

  2.3.1 隧道毗邻空间建设模式 51

  2.3.2 隧道毗邻空间结构联合设计 57

  2.3.3 隧道毗邻空间利用绿色技术指标和标准 59

  2.4 隧道毗邻空间利用案例 59

  2.4.1 南京纬三路隧道停车场 59

  2.4.2 扬子江大道隧道毗邻空间开发利用 63

  2.4.3 西江互通连接线隧道毗邻空间开发利用 66

  2.4.4 中央商务区隧道毗邻空间开发利用 67

  2.4.5 地下综合体毗邻空间开发利用 71

  第3章 装配式隧道绿色建造技术 74

  3.1 装配式隧道的定义 74

  3.2 装配式隧道的发展 75

  3.2.1 国外装配式结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75

  3.2.2 国内装配式结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76

  3.2.3 国外装配式隧道的发展 78

  3.2.4 国内装配式隧道的发展 81

  3.2.5 隧道装配式技术优势 82

  3.3 装配式隧道绿色建造技术及指标 83

  3.3.1 装配式隧道绿色建造技术 83

  3.3.2 装配式隧道绿色建造指标 91

  3.4 装配式隧道绿色建造案例 92

  3.4.1 南京扬子江隧道(双层预制装配式技术) 92

  3.4.2 厦门疏港路下穿通道(明挖隧道预制技术) 99

  3.4.3 永康三渡溪隧道(波纹钢混衬砌隧道修复) 105

  3.4.4 南京建宁西路过江通道(盾构管片与内部结构预制化、大断面顶管) 111

  3.4.5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沉管隧道) 122

  3.4.6 钻爆法衬砌装配式隧道(钻爆法预制装配式) 127

  第4章 城市隧道噪声控制环保技术 129

  4.1 隧道噪声控制环保技术的定义 129

  4.2 隧道噪声控制环保技术的发展 130

  4.2.1 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130

  4.2.2 隧道内噪声算法 132

  4.2.3 隧道洞口外噪声算法 137

  4.2.4 隧道噪声测量 142

  4.2.5 噪声控制材料 145

  4.3 隧道噪声控制环保技术及指标 148

  4.3.1 噪声控制指标 148

  4.3.2 噪声控制设计 149

  4.3.3 施工与验收 151

  4.3.4 运营与维护 152

  4.4 隧道噪声控制环保技术案例 152

  4.4.1 泰州鼓楼南路隧道 152

  4.4.2 南京扬子江大道清凉门隧道 160

  4.4.3 上海新建路隧道 165

  第5章 绿色隧道通风节能环保技术 169

  5.1 隧道通风节能环保技术的定义 169

  5.2 隧道通风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 170

  5.3 隧道通风节能环保技术及指标 175

  5.3.1 隧道通风节能技术 175

  5.3.2 隧道通风环保技术 179

  5.3.3 隧道通风节能环保指标 184

  5.4 隧道通风节能环保技术案例 185

  5.4.1 深圳桂庙路隧道空气净化系统 185

  5.4.2 南京隧道竖井型自然通风系统 189

  第6章 绿色隧道照明节能技术 191

  6.1 隧道照明节能技术的定义 191

  6.2 隧道照明节能技术的发展 191

  6.2.1 国外研究现状 191

  6.2.2 国内研究现状 192

  6.2.3 隧道照明节能技术发展趋势 194

  6.3 隧道照明节能技术及指标 195

  6.3.1 隧道照明节能技术 195

  6.3.2 隧道照明节能指标 202

  6.4 隧道照明节能技术案例 203

  6.4.1 扬州扬子江路隧道 203

  6.4.2 上海长江路隧道浦西匝道 206

  第7章 绿色隧道结构健康监测 208

  7.1 结构健康监测的定义 208

  7.2 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特点与发展 209

  7.2.1 隧道结构的服役环境与结构病害 209

  7.2.2 结构健康监测的技术发展 213

  7.3 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 214

  7.3.1 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的内容 214

  7.3.2 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总体框架 216

  7.3.3 传感器系统 216

  7.3.4 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 217

  7.3.5 结构安全评估方法 221

  7.3.6 数据管理平台 224

  7.4 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案例 225

  7.4.1 南京定淮门长江隧道(原南京扬子江隧道) 225

  7.4.2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 227

  7.4.3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 232

  7.4.4 南京玄武湖隧道 236

  7.4.5 南京九华山隧道 238

  第8章 能源隧道技术 242

  8.1 能源隧道技术定义 242

  8.2 能源隧道技术的发展 242

  8.2.1 能源隧道的应用特点及分类 242

  8.2.2 能源桩技术的发展 243

  8.2.3 能源地下连续墙技术的发展 244

  8.2.4 能源隧道衬砌技术的发展 245

  8.3 能源隧道技术及指标 246

  8.3.1 地源热泵系统简介 246

  8.3.2 地源热泵在隧道中的应用 246

  8.3.3 能源隧道的应用特点 248

  8.3.4 能源桩的技术 248

  8.3.5 能源连续墙的技术 252

  8.3.6 能源隧道衬砌技术 253

  8.3.7 能源隧道热泵设计 254

  8.4 能源隧道技术案例 254

  8.4.1 隧道融雪防结冰的浅层地热能利用研究 254

  8.4.2 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地热能利用设想 259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266

  9.1 结论 266

  9.2 展望 270

  参考文献 271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1.1城市隧道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2019年我国共有30座城市的全域人口超过了800万,其中13个城市全域人口超过了1000万;汽车保有量由2009年的7600万辆,增加到2019年的2.5亿辆,增长量超200%。由此引发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土地资源稀缺等城市病问题也逐步凸显。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隧道与轨道交通建设等是缓解城市资源匮乏、改善城市交通问题以及提升居民出行质量的重要途径,表1-1展示了国内典型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交通的情况。

  国内外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途径包括拓宽现有道路,新建高架、地下快速路或建设轨道交通,这几种途径分别适用于城市的不同地区和发展阶段。拓宽现有道路、新建快速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但受城市中心区用地限制,无论是拓宽或是新建道路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拆迁现有建筑或占用城市绿地等,地面上的扩展空间较小。同时,高架桥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噪声问题也比较突出,随着人们对景观、环保要求的提高和对居住区品质的重视,高架桥与周边居住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过程中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往往受到很大阻碍,新建项目实施难度越来越大。此外,各地已建高架桥也不断收到周边居民投诉,要求安装半封闭或全封闭声屏障,如图1-1所示,然而,声屏障的安装仅解决了高架桥带来的噪声问题,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则更是雪上加霜。

  18世纪以来,修建轨道交通已成为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要手段。随着轨道交通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人群的大量出行问题得到解决,但并不能完全解决交通的问题。轨道是专用线路,难以遍布城市全区域,同时,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行成本高,投资回收难度大,经济效益低。因此从便捷性、经济性角度,轨道交通仍然无法完全替代私家车。

  城市空间的属性是立体的,不仅包括地面和地上空间,还有地下空间借鉴城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设的自地上向下的发展模式(图1-2)。城市交通解决方案也从地上发展至地下,从单层发展至多层,而节点下穿隧道、穿山越湖隧道、地下互通隧道等就是地面道路拓展和延伸,如图1-3所示。

  自20世纪90年代,城市隧道作为轨道交通的补充,可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并逐渐成为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个重要引擎,带动城市综合开发。出于对缓解交通拥堵,提高路网连通性等因素的考虑,全国多个城市开始修建城市隧道,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汉、厦门等城市建成及在建隧道众多,2013年我国已建成的城市隧道里程约为162km[2]。至2019年,我国已建成城市隧道里程已达1000km,如图1-4所示。

  截至2018年6月,江苏省已建成城市隧道72座,总长约83km;南京已通车城市隧道40座,在建城市隧道40座,其中包括通车的2条穿越长江的过江隧道和2条湖底隧道,详见表1-2。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