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128.00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 著 9787030759566 科学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为更好地认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检测与驱动力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60 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内容分为五章,分别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可为各级政府制定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提供科技支撑,并为满足国内外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技术交流需要,更好地开展气候变化科学传播、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行动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信息。

  精彩书评

  该书是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60余位专家编写的系列书,分别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状态的最新监测信息

  目录

  目录

  序

  摘要 1

  Abstract 5

  第1章 大气圈 12

  1.1 全球和亚洲温度 12

  1.1.1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 12

  1.1.2 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 13

  1.2 中国气候要素 14

  1.2.1 地表气温 14

  1.2.2 高层大气温度 21

  1.2.3 降水 23

  1.2.4 其他要素 30

  1.3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33

  1.3.1 极端温度 33

  1.3.2 极端降水 35

  1.3.3 区域性气象干旱 36

  1.3.4 台风 37

  1.3.5 沙尘与酸雨 38

  1.3.6 中国气候风险指数 41

  1.4 大气环流 41

  1.4.1 东亚季风 41

  1.4.2 南亚季风 42

  1.4.3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43

  1.4.4 北极涛动 44

  第2章 水圈 46

  2.1 海洋 46

  2.1.1 海表温度 46

  2.1.2 海洋热含量 51

  2.1.3 海洋盐度 52

  2.1.4 海平面 54

  2.2 陆地水 55

  2.2.1 地表水资源量 55

  2.2.2 湖泊面积与水位 57

  2.2.3 地下水水位 62

  第3章 冰冻圈 64

  3.1 陆地冰冻圈 64

  3.1.1 冰川 64

  3.1.2 冻土 69

  3.1.3 积雪 71

  3.2 海洋冰冻圈 73

  3.2.1 北极海冰 73

  3.2.2 南极海冰 74

  3.2.3 渤海海冰 75

  第4章 生物圈 77

  4.1 陆地生物圈 77

  4.1.1 地表温度 77

  4.1.2 土壤湿度 79

  4.1.3 陆地植被 79

  4.1.4 区域生态气候 84

  4.2 海洋生物圈 87

  4.2.1 珊瑚礁生态系统 87

  4.2.2 红树林生态系统 88

  第5章 气候变化驱动因子 90

  5.1 太阳活动与太阳辐射 90

  5.1.1 太阳黑子 90

  5.1.2 太阳辐射 91

  5.2 火山活动 92

  5.3 大气成分 93

  5.3.1 温室气体 93

  5.3.2 臭氧 97

  5.3.3 气溶胶 100

  参考文献 104

  附录Ⅰ数据来源和其他背景信息 108

  附录Ⅱ术语表 109

  精彩书摘

  摘要

  气候系统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2 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3℃,2015 ~2022 年是自1850 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8 个年份;最近10 年(2013 ~2022 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4℃,较2011 ~2020 年平均值高出0.05℃。2022 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本报告使用1981 ~2010 年气候基准期)偏高1.0℃,是1901 年以来的第二高值。

  1901 ~2022 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 年升高0.16℃;2022 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2℃,为20 世纪初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1901 年以来的10 个最暖年份中,有9 个均出现在21 世纪;2013 ~2022 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高出0.81℃。1961 ~2022 年,中国各区域年平均气温呈一致性的上升趋势,且升温速率区域差异明显,北方地区升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地区、西部大于东部;青藏地区升温速率最大,平均每10 年升高0.37℃;华南和西南地区升温速率相对较缓,平均每10 年分别升高0.18℃和0.17℃。1961 ~2022 年,中国上空对流层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平流层下层(100 hPa )气温表现为下降趋势;2022 年,中国上空平流层下层平均气温为1961 年以来的最低值。

  1961 ~2022 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 年增加4.9 mm ,且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平均年降水量以偏多为主,21 世纪最初十年总体偏少,2012 年以来以偏多为主。1961 ~2022 年,中国各区域平均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差异明显,青藏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呈显著增多趋势,西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21 世纪初以来,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波动上升,华中地区平均降水量年际波动幅度增大。2022 年,中国平均降水量为606.1 mm,较常年值偏少3.8%,其中西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961 年以来第四少;中国平均年降水日数为1961 年以来最少。

  1961 ~2022 年,中国平均相对湿度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后期相对湿度偏低,1989 ~2003 年以偏高为主,2004 ~2014 年总体偏低,2015 年以来波动回升。1961 ~2022 年,中国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2015 年以来平均风速出现小幅回升。1961 ~2022 年,中国平均≥10℃的年活动积温呈显著增加趋势;2022 年,≥10℃活动积温为1961 年以来的最高值。

  1961 ~2022 年,中国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极端高温事件自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明显增多,2022 年中国平均暖昼日数和极端高温事件频次均为1961 年以来最多;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

  1949 ~2022 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生成个数呈减少趋势;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2022 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生成个数为25 个,其中4 个登陆中国;登陆中国台风平均强度较常年值偏弱,但9 月台风“梅花”先后登陆浙江、上海、山东和辽宁,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并打破1949 年以来秋季登陆我国台风的最北位置纪录。1961 ~2022 年,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近年来达最低值并略有回升。1961 ~2022 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气候风险指数明显偏高;2022 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为1961 年以来第五高值,高温和干旱风险指数均为1961 年以来的最高值。

  1961 ~2022 年,东亚夏季风强度总体上呈现减弱趋势,并表现出“强—弱—强”的年代际波动特征。2022 年,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强度均偏强,南亚夏季风强度偏弱,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异常偏西。

  1870 ~2022 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表现为显著升高趋势,并伴随年代际波动,2000 年以来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值持续偏高。2022 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0.23℃,为1870 年以来的第五高值。1951 ~2022 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共发生了21 次厄尔尼诺和17 次拉尼娜事件;2021 年9 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2022 年1 月达到拉尼娜事件标准,至2022 年12 月此次拉尼娜事件全年持续。

  1958 ~2022 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 m )热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海洋变暖在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显著加速。2022 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再创新高,较常年值偏高2.45×1023 J;地中海、北太平洋、南大洋、北大西洋海区热含量均创历史新高。1960 ~2022 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 m )的盐度差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2022 年,全球海洋盐度差指数为1960 年以来的第二高值。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续上升趋势,1993 ~2022 年的上升速率为3.4 mm/a;2022 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加速上升趋势,1980 ~2022 年,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5 mm /a;2022 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 ~2011 年平均值高94 mm,为1980 年以来最高;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别高119 mm 、86 mm、79 mm 和94 mm。

  1961 ~2022 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代际变化明显,20 世纪90 年代以偏多为主,2003 ~2013 年总体偏少,2015 年以来地表水资源量转为以偏多为主。2022 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较常年值偏少5.4%;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偏少12.6%,为1961 年以来第五少;辽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偏多34.4%,为1961 年以来第二多。1961 ~2004 年,青海湖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2005 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8 年回升;2022 年,青海湖水位达到3196.57 m,已明显超过20 世纪60 年代初期的水位。

  1960 ~2022 年,全球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 年以来冰川消融加速。2022 年,全球参照冰川处于物质高亏损状态,平均物质平衡为–1179 mm w.e. 。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 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祁连山区老虎沟12 号冰川、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和横断山区白水河1 号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2 年冰川物质平衡分别为–1251 mm w.e. 、–1146 mm w.e. 、–600 mm w.e. 、–819 mm w.e. 和–1646 mm

  w.e. ,其中老虎沟12 号冰川为有连续物质平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乌鲁木齐河源1 号冰川为第二低值。2022 年,乌鲁木齐河源1 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缩了9.8 m 和5.8 m,木斯岛冰川末端退缩14.8 m ,老虎沟12 号冰川末端退缩42.5 m ,大、小冬克玛底冰川末端分别退缩11.1 m 和5.6 m ,白水河1 号冰川末端退缩9.2 m ,其中乌鲁木齐河源1 号冰川东支和老虎沟12 号冰川末端退缩距离均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1981 ~2022 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 年增厚19.9 cm;2004 ~2022 年,多年冻土上限温度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多年冻土呈现明显的退化趋势;2022 年,平均活动层厚度为256 cm,是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2002 ~2022 年,中国主要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年际波动明显;东北– 内蒙古积雪区和新疆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均呈弱的下降趋势;青藏高原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略有增加。2022 年,新疆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为2002 年以来的第二低值。

  1979 ~2022 年,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小趋势,3 月和9 月海冰范围平均每10 年分别减少2.5% 和12.3%;2022 年,3 月和9 月北极海冰范围较常年值分别偏小5.4% 和23.6%。1979 ~2022 年,南极海冰范围无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但在1979 ~2015 年,南极海冰范围呈现波动上升;2016 年以来海冰范围总体以偏小为主。2022 年,9 月南极海冰范围较常年值偏小2.3%,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五低值;2 月南极海冰范围较常年值偏小27.9%,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小值。2021/2022 年冬季,渤海全海域最大海冰面积较1991 ~2010 年平均值偏小50.9%,为1989 年以来第六小值。

  1961 ~2022 年,中国年平均地温(0 cm)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34℃/10a;2022 年,中国平均地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1.17 ℃,为1961 年以来的最高值。1993 ~2022 年,中国不同深度(10 cm、20 cm 和50 cm)年平均土壤相对湿度总体均呈增加趋势;2022 年,10cm、20cm 和50cm 深度平均土壤相对湿度分别为67%、72% 和75%。

  2000 ~2022 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全国整体的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持续变绿趋势;2022 年,中国平均NDVI 为0.379,较2011 ~2020 年平均值上升8.7%,为2000 年以来的第二高值。1963 ~2022 年,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均呈显著提前趋势,北京站的玉兰、沈阳站的刺槐、合肥站的垂柳、桂林站的枫香树和西安站的色木槭展叶期始期平均每10 年分别提前3.3 天、1.5 天、2.4 天、2.8 天和2.8 天;秋季物候期年际波动较大,2022 年沈阳站刺槐落叶期始期为1963 年以来第二晚。2007 ~2022 年,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农田生态系统表现为二氧化碳(CO2)净吸收;2022 年,受7 ~8 月持续异常高温和严重伏秋连旱影响,二氧化碳通量为–1.95 kg/(m2 a),净吸收较2011 ~2020 年平均值偏少0.61 kg/(m2 a)。2005 ~2022 年,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呈减小趋势,沙漠边缘外延速度总体趋缓;2000 ~2022 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区域生态状况稳步向好。

  过去30 年,中国南海的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呈下降趋势;2022 年夏季,海南文昌和三亚鹿回头海域海表温度偏高,均发生明显的珊瑚热白化事件。1973 ~2022 年,中国沿海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22 年中国红树林面积为240 km2,基本恢复至1980 年水平。

  2022 年,太阳活动进入1755 年以来的第25 个活动周的快速上升阶段,太阳黑子相对数年平均值为83.0±34.8,太阳活动水平略高于第24 个活动周同期(2011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80.8±42.5)。1961 ~2022 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接收到的年总辐射量趋于减少;2022 年,中国平均年总辐射量为1563.4 kW h/m2,较常年值偏高38.5 kW h/m2。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