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69534320
-
书名
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
-
作者
海未平 著
-
出版社名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定价
69.00
-
开本
16开
-
出版时间
2023-08-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精装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王建新及其考古团队沿丝绸之路走进中亚开展考古研究,打破西方学术垄断,为国际考古界提供东方视角,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填补学界空白的事迹,展现了中国在游牧文化考古上的首创性学术成果和重大发现,增进了中国和中亚的交流,为重绘丝绸之路面貌做出了重要贡献,让更多人看到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气派。
作者简介
海未平,本名史波,西北大学副研究员,西安市作协会员。主要从事跨文化管理、文化比较、文化地理、中亚历史文化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术功底扎实,属学者型作家。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文化艺术报》《美文》《延河》《秦岭》等报刊发表散文百余篇。
精彩书评
这本书的价值是什么呢?它由像海未平先生这样的著名作家用纪实文学的方法,尊重历史、尊重史实的方法,用文学语言来把它讲清楚,再从地理、人文、经济多角度来阐述丝绸之路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考古发掘的历史价值,这样的知识就活起来了,读者面就广了,就很好地赢得了中国作者的自信,使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有根基。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会理事长 邬书林
这本书是一个历史学者的讲述,不是一般作家的讲述。作者海未平作为历史学者,有其突出的特质:用材料说话,用史料说话,用责任感说话,同时,又融合了考古发掘出来的新东西,表述非常专业。这本书最了不起的、最感动人的还有它的冷静和清醒,作者是以一个历史学者的清醒在写“丝绸之路”这个“热词”。
——《美文》杂志副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穆 涛
作者海未平出身历史专业,学养深厚,读完《长安西望》全书,掩卷那刻不由得深深慨叹:不负所望。全书讲述以王建新教授为代表的中国考古学者投身中亚考古的故事,有理想萌芽的铺陈,也有考古过程艰难的记述,更有耀眼学术成就的展现。丰富而多变的文化,广远地域上的悠久历史,像诗歌一般从作者笔端汩汩流出,“种群大熔炉”的“文化万花筒”徐徐铺展在世人面前。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李 舫
目录
塔什干之夏
接见
大熔炉与万花筒
西方的狂欢
迟到但绝不缺席
为什么是西北大学
初识西北大学
考古“张骞墓”
开创者与奠基者
樋口隆康之问
樋口隆康之问
历史迷雾中的大月氏
被催发的种子
踏上寻找大月氏之路
河西走廊
西土沟和潘家庄
大黑沟车祸
寻踪天山
细勘岳公台
前往伊犁河谷
重回马鬃山
挺进东黑沟
东天山,曾经的中枢
挺进东黑沟
初识东黑沟遗址
入选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东黑沟的“掘宝人”
困难重重的发掘
入选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东天山的故事
走进中亚
葱岭之西
初识中亚
趁热打铁
萨扎干遗址大墓
时代之潮
考察“三河流域”
发掘萨扎干遗址
发掘康居贵族墓葬
发现大月氏
大月氏迁徙之路
发现拉巴特
发掘拉巴特遗址
发现大月氏
探秘高山之国
萨拉兹姆的水系
初识贝希肯特
卡什卡尔之秋
新局面与新征程
打开新局面
发现谢尔哈拉卡特遗址和德赫坎遗址
月氏与贵霜
开启新征程
我的丝绸之路考古学术梦 王建新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大漠戈壁的颜色
李 舫
长安西望,路途漫漫。
翻开海未平的《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以下简称《长安西望》),滚滚历史,翻越崇山峻岭、穿过戈壁沙漠,扑面而来。读毕发现,这片广袤的地域,几多风云、几多迷思,我们无比神往,却又知之甚微、知之甚少。
西安,古称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是中国最具盛名的古城之一,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地标。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开启通往西域的“凿空之旅”,也开拓出中华文明远播西域、西域文明影响中国的通道。自此,从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阵阵”,到如今在亚欧大陆奔驰不息的“钢铁驼队”,传承千年友谊,中国同中亚国家的交往合作,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
奈何岁月蹉跎。正当东方雄狮沉睡之际,西方工业革命迅猛发展,西方文明借势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从19 世纪至今的100余年里,西方的考古学家一直盘桓在长安以西的漫漫路途、广袤地域,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惊动世界的奇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扼腕顿足,恨我彼时国弱。在“丝绸之路”这一辉煌的历史大剧中,中国作为最重要的主角之一,却在学术研究中落后甚至缺席。
本质上说,历史学是一种阐释学,是构建文化认同、达到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载体。正如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所说的那样,“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国外学者几十年的发掘沉淀,早已成就“一家之言”,掌握了中亚历史阐释的先机。壁垒已成,圈子难破。阐释的话语权掌握在别人手里,中华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也就很难谈起。
正是面临这样的现实困境,为了突破西方历史话语逻辑,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团队长达20余年致力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他们从西安出发,一路向西,不畏艰险,沿着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一直抵达中亚地区,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西方学术界在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领域棋先一着,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成果,占有着话语权。世界丝绸之路研究为他们所主导,自然而然地带有西方视角,甚至欧洲中心论的立场认知。如何为丝绸之路研究找到东方视角,纠正整个研究领域的明显的偏见,弥补其缺陷,从而达到历史认识的真实性、全面性,这是王建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次意外的学术活动,让王建新找到了中亚这个着力点。中亚,何以重要?中亚地区往东,是东方的中华文明;往西,是西亚的两河文明、埃及的尼罗河文明;往南,是印度河恒河文明;往北,是草原地带的游牧文明。
中亚,就处在世界文明交会的十字路口。
20多年来,王建新和他的团队从河西走廊和天山山脉的东端,横跨我国新疆地区和中亚各国,走到了天山山脉的西端。他的团队是国内第一支进入中亚地区开展考古工作的学术团体,开拓了我国考古学的视野,将中国考古学界的目光引向世界。
王建新教授团队在游牧文化考古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取得了国际学术话语权。他们进入中亚,开始用东方视角研究丝绸之路,用东方话语体系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在这一领域为中国争得了一席之地,发出了中国声音,彻底改变了世界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格局。他们参与世界历史的研究,面对疑难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挑战所谓的定论,展现出中国气派的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他们在丝绸之路上回望中华文化,在文化比较中对中华文化的系统性、优越性,以及强大的塑造力、凝聚力、生命力、组织力和动员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以文化遗产为载体,通过联合考古实现了与中亚各国的人文交流合作,促使民心相通、文明互鉴,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读罢《长安西望》,对西安以西地区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亚洲大陆腹地,受地理、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无数部落在此更替,多种文明在此争锋交融,有太多“掠过大地的疾风”。繁荣与富庶,交融与衍替,文明与野蛮……这里埋藏着太多的谜底有待我们发掘、太多的传奇有待我们揭晓、太多的故事有待我们演绎续写。
采用非虚构文学的方式记述王建新教授及其团队的故事,无疑是个宏大而浩瀚的工程,也是需要勇气与学识的壮举。要想写明这片地域丰富而悠久的历史,作者必须首先成为历史学家;要想说清一路向西的历史演变、风物掌故,作者必须努力成为积淀深厚的考古学者。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厚重著作问世背后的故事。
2021年9月,《美文》杂志副主编穆涛敏锐地发现,王建新教授所开展的丝绸之路考古工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响应和服务了国家重大战略,如果能用非虚构文学的方式记述王建新教授及其团队的事迹,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就有了海未平这些妙不可言的文章在《美文》杂志的连载,一年之后,这些沉甸甸的文字变成了沉甸甸的著作。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部由文学家做军师、考古学家做先锋、历史学家做史官的集团“作战”的成果。
所幸作者海未平出身历史专业,学养深厚,读完《长安西望》全书,掩卷那刻不由得深深慨叹:不负所望。全书讲述以王建新教授为代表的中国考古学者投身中亚考古的故事,有理想萌芽的铺陈,也有考古过程艰难的记述,更有耀眼学术成就的展现。丰富而多变的文化,广远地域上的悠久历史,像诗歌一般从作者笔端汩汩流出,“种群大熔炉”的“文化万花筒”徐徐铺展在世人面前。
丰富的知识呈现,并非简单的罗列,文学的技法点缀其间,更加引人入胜。学者个人的学术转向,时常受个人兴趣点变换的影响。王建新教授的学术转向,受到日本著名考古学家樋口隆康一次报告提问——“中国境内月氏的考古文化遗存在哪里,诸君知道吗?”——的影响。乍一听,似乎有传奇、轻率的印象,读过全书,发现作者用心之处也正体现于此。作者用大篇幅介绍了樋口隆康的学术成就,特别是在争议问题上的执着坚守,让读者不禁对樋口隆康肃然起敬,敬佩其学术成就和学术品格,从而让王建新教授的学术转向更为合情合理、顺畅自然。
书中时常可见作者这种看似闲庭信步,实则别具匠心的走笔,不仅丰富了全书的知识内容,也拓展了全书的思想厚度。
作者试图讲述中亚历史上发生过的六次较大规模的文化融合与衍替,却先抛出一个令人感伤的结论:“中亚真的就是一个十字路口,来往的都是过客。”正因为如此,它几乎集成了欧亚大陆各大文明的要素,它的多样性正是丝绸之路多样性的集中体现。
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展现,往往容易陷入“好人好事”的宣传和说教中。作者有意避开或者升华此类写法,不只是叙述王建新教授团队的故事,也记述他们的工作内容,记录他们的学术成就,其间融会着对王建新教授学术历程乃至丝绸之路考古的思索。
王建新教授团队勇做中亚考古的先行者、开拓者与奋斗者,勇于突破西方学术壁垒,努力打破西方学者在该领域对话语权的控制。毫无疑问,王建新教授团队的事业,是具有突出政治贡献和政治意义的。作者在写作中,更是努力真实叙述王建新团队的卓越贡献,不勉强、不喊口号,也不生硬拔高,而是注重用事实进行呈现,平实可信,流畅准确。
那一年,王建新教授63岁,正带领团队在撒马尔罕的泽拉夫善河流域进行考古发掘,彼时,中亚考古工作刚刚打下基础,大月氏研究还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时间上——这时距离王建新教授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已经过去了17年,距离西北大学创办考古专业已经过去了近60年,距离西北大学开展考古研究已经过去了80年,距离前辈黄文弼先生开创丝绸之路考古已经过去了90年。
海未平用近乎白描的笔法描述了王建新的呕心沥血、披荆斩棘,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王建新教授63岁了。他头发被风吹成了大漠戈壁的颜色,长而浓密的眉毛表露着刚毅和坚定,沉静的眼神闪烁着阅历和智慧积淀出来的通透。他脸膛上的皱纹如同岩石上的刻痕,这不仅仅是岁月的刀功,也是执着和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印记。他的背已经微微驼了,因为谦逊,也因为常年奔波操劳。”
大漠戈壁的颜色,何尝不是王建新和他的团队的颜色?又何尝不是海未平这部作品的颜色?曾几何时,金戈铁马踏碎琵琶语,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而今,目之所见,黄沙漫漫、烽烟袅袅、戈壁茫茫,可是有心的人会在荒凉的土地里看到时间的涟漪。
恰如作者所言,曾经,丝绸之路的历史状貌任由他人以自己的喜恶和偏好,大言不惭地描绘和“还原”;至今,中国及中国文化对丝绸之路和人类文明的贡献,仍然没有回归其实际位置。想要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和中国文化对丝绸之路以及人类文明的贡献,犹待像王建新教授这样的更多后来者。
毋庸置疑,我们应该向王建新教授团队所做的贡献致敬,向矢志于探古求源、激扬中华文化自信的考古学家们致敬。我们也应该向海未平这样优秀的记述者学习、致敬,让更多华夏儿女的优秀故事保留在璀璨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中。
2023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