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45.00

少年的镜子(影评集、电影评论写作) 张雍 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短短20年,中国独立影评从无到有,随着传播媒介的数轮迭代变换着样子。我们不知道在中文互联网这个硕大无朋的广袤世界内活跃着多少独立影评人;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在大大小小的媒介平台上开垦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并以这虚拟的家园为据,持续写作、持续发声的行为。偶尔,一句牵动情绪的表达,换来成百上千的**;更多时候,他们埋没在众声喧哗的洪流之中,成为可被算法捕捉的一个数字。《少年的镜子(影评集、电影评论写作)》作者张雍亦是其中一员,他在豆瓣、知乎、**公众号等多平台开号,坚持不懈地发表着自己的独立见解,短短数年积累下影评文字百余篇。现在,他将这些文字删削节选付梓印刷,用公开出版纸质书籍的形式对抗互联网的虚拟化、碎片化。抛开以上所有历史、社会、技术、资本、名利的喧嚣,在应承为张雍小友写作这篇序言的时刻,我脑中升起的是这样一个疑问:我们为什么写影评?答案也竟接踵而至:因为喜欢看电影。

  作者简介

  张雍,出生于2000年2月10日,青年诗人、电影评论人。

  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十七岁出版诗集《过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十八岁出版诗集《且问永恒》(河南人民出版社)。曾获第四届北大培文杯全国一等奖。

  目录

  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评电影《气球》

  电影是什么——评电影《一秒钟》

  在雪天,互相取暖——评电影《日光之下》

  闯入者的人间观察——评电影《吉祥如意》

  由时代呈现走向个人记忆——评电影《你好,李焕英》

  表演下的世间百态——评电影《人潮汹涌》

  “长姐为母”的悲剧叙事——评电影《我的姐姐》

  马福礼在行动——评电影《第十一回》

  风雪夜,盼黎明——评电影《悬崖之上》

  阶层之痛与人性之弱——评电影《秘密访客》

  生活,或许本该如此?——评电影《寻汉计》

  情之至,生死又如何——评电影《白蛇传·情》

  一首漫长的夏日终曲——评电影《过昭关》

  天气很热,人也燥热——评电影《热带往事》

  残酷的父爱,你能否明白——评电影《了不起的老爸》

  缺位的白蛇,经典的新编——评电影《白蛇Ⅱ:青蛇劫起》

  类型电影的人性叙事——评电影《怒火·重案》

  “十八岁后”的成人仪式——评电影《盛夏未来》

  被抛弃的城市与被抛弃的青春——评电影《兔子暴力》

  跑道的终点,唯爱永恒——评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

  这是她的选择,这是她的人生——评电影《关于我妈的一切》

  危急情境里的两难与抉择——评电影《峰爆》

  理解父辈、怀念父辈、传承父辈——评电影《我和我的父辈》

  哥,你也帮帮我吧——评电影《长津湖》

  普通,亦有别样风景——评电影《五个扑水的少年》

  ……

  精彩书摘

  《少年的镜子》: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部电影的开端部可以被视为一个“预告”。电影编导通常会选择在此处设置一个小的困惑来暗示主人公在整个故事里的困境。

  在电影《怒火·重案》的开场,张崇邦被“骗”到了一个饭局,到了以后才知道是要为了富人“办事”。生性秉直的张崇邦选择了拒绝,并且不留情面地离开了饭桌。自然,他也因此受到了“惩罚”。表面上看,这场戏的作用在于塑造了张崇邦的性格、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但还有更深层的一个意义——不管是张崇邦,还是邱刚敖,他们都曾因他人的物质利益而无法把握自己的梦想。

  张崇邦等了四年,却因为不肯为陈家办事,被剥夺了参与抓捕行动的机会。而邱刚敖则因为他人的权钱欲望,将自己的前程完全断送。

  随着邱刚敖的前情往事逐渐浮出水面,他的痛苦和不甘心也就愈发具体可感。他也曾是被寄予厚望的警察,他也曾拥有着幸福的家庭,拥有着兄弟们,但就是因为那天晚上,他选择去追捕可乐,选择听从上级命令不论怎样都要救出富人,他的命运就遭到了彻底改写。

  当邱刚敖将倒计时的炸药放在他曾经的上级身上,并要求对方当众说出当年的事实真相时,他的这场复仇行动便有了更为清楚的所指——他只要一个说法、一个清白。紧接着,他把目光锁定在了他当年营救的富人身上。最后,是他与张崇邦两个人的对决。

  故事的结尾安排邱刚敖与张崇邦两个人对决显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在我看来,这一次的“意料之中”,并不仅仅出于作为类型片的“叙事策略”,更是符合人性的“合情合理”。

  如果没有张崇邦,邱刚敖可能不会成为一位警察。在邱刚敖成为警察以后,更是由张崇邦亲自带出来的。而且根据对于往事的展示,可以看出,张崇邦和邱刚敖两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显然,以这层关系,邱刚敖绝对能够理解张崇邦的性格,但也正是由于这层关系,邱刚敖无法接受张崇邦在那一瞬间对他和他们的“放弃”。

  正如邱刚敖所说,他在监狱里一直在思考,如果当初是张崇邦去追捕可乐,那么他们之间的命运可能就会发生逆转。尽管这份“判断”并不一定成立,但是又有谁能够说得清“如果”。

  正是由于对张崇邦这份复杂的情感,以及折磨了邱刚敖多年的“如果”,所以他最后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张崇邦这个人,更是他自己的心魔。

  在张崇邦与邱刚敖两人对决之前,我在想,这场戏是否会被设置为“和解戏”——邱刚敖真正理解了张崇邦,并且解开了自我的心结。但是当我听到邱刚敖说出“如果”的时候,我意识到邱刚敖无论怎样都不会选择“和解”。这样的一种选择,无疑是这部类型电影里一处最具思辨性的人性叙事。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不停地在想,如果那天晚上是张崇邦去追的可乐,两人现在又将处于怎样的命运。这是邱刚敖对张崇邦的质问,也是电影编导留给观者们的思考。

  最后,怀念陈木胜导演。

  ……

  前言/序言

  21世纪初期,以西祠胡同、天涯论坛电影版等为代表的影评人社区曾经是影评业态的新世纪景观,及至时下活跃在影评业界的诸多意见领袖,都是乘着彼时的互联网东风,扶摇而起的中国第一批独立影评人。2006年,以图文并茂的长文章为形制的新浪博客正式上线。在这个平台上,人人都可以创办自己的文化专栏。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80后”作家韩寒。彼时,他曾在博客平台上发布大量针砭时弊的文章,其中也不乏影评文字。以至于韩寒准备转行拍电影的标志之一就包括“停止在博客上写影评了”。2009年,作为初代互联网巨头的新浪再次上线了微博社交平台。与方兴未艾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亲密绑定的微博,迅速迭代了新浪自己建构的博客帝国。140字的限制很快成了流媒体时代的数字公民们发表意见的篇幅标准,包括影评在内的意见表达并未受限,而是积聚暴增。随之而来的是主流话语关于碎片化、乌合之众的批判和破碎之后再难整合的大势所趋。2011年,腾讯推出了微信。谁都想不到11年后的今天,这个绿色背景的小程序竟发展出一个遮天蔽日的互联宇宙,几乎可以涵纳衣食住行、工作、社交、恋爱、教育等一切在内的无涯场域,当然也可以在这里写影评。除了半私域半公共场所的“朋友圈”外,2013年微信又推出了“公众号”业务,不仅彻底夺取了新浪博客、微博坐拥的意见场桂冠,更为公众号经营者们提供了赚取广告收益的可能性。与博客时代的知识分子写稿为博名不同,公众号直截了当就是一门生意,影评公众号也不外如是。微信场域下的中国电影批评生态再次迭代,以“毒舌电影”为代表的影评公众号甚至成为资本的宠儿,频频爆出过亿融资的新闻;同期,与经营性的公众号影评相对的是点评的兴起,豆瓣、猫眼、时光网等平台上动辄几十万计的星评,成了新片上映前后决定其票房几许的必争之地。2016年,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集中出现又逼迫着经营性的影评号向视听主播进化……

  短短20年,中国独立影评从无到有,随着传播媒介的数轮迭代变换着样子。我们不知道在中文互联网这个硕大无朋的广袤世界内活跃着多少独立影评人;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在大大小小的媒介平台上开垦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并以这虚拟的家园为据,持续写作、持续发声的行为。偶尔,一句牵动情绪的表达,换来成百上千的点赞;更多时候,他们埋没在众声喧哗的洪流之中,成为可被算法捕捉的一个数字。本书作者张雍亦是其中一员,他在豆瓣、知乎、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开号,坚持不懈地发表着自己的独立见解,短短数年积累下影评文字百余篇。现在,他将这些文字删削节选付梓印刷,用公开出版纸质书籍的形式对抗互联网的虚拟化、碎片化。抛开以上所有历史、社会、技术、资本、名利的喧嚣,在应承为张雍小友写作这篇序言的时刻,我脑中升起的是这样一个疑问:我们为什么写影评?答案也竟接踵而至:因为喜欢看电影。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