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22613550
-
书名
第四代系统论:全息系统论——全息系统的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
作者
高展 著
-
出版社名称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定价
88.00
-
开本
16开
-
出版时间
2022-12-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的全息系统论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整体上都视为系统,将巴门尼德作为世界本原(Arche)的“存在者(Being)”,经由“存在态(Existence)”过渡演化为具有属性关系范式的“实体(Entity)”—全息系统。全息系统本身就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良结构范式,其具有的全息本原范式、全息认识范式和全息塑造范式,可以分别作为世界本原范式、世界认识范式和世界塑造范式,同时也分别代表了全息系统的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主体内容。全息系统论,一方面将推进实现知识机器、认知机器,另一方面将推进我们这个世界的大规模结构化乃至形式化,从而大幅度提高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水平。
本书适合系统论、人工智能、哲学、系统工程、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复杂系统架构建模、复杂产品设计、管理体系设计研究者与爱好者参考学习。
作者简介
高展:研究员,一体化指挥调度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首席专家,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兴趣领域是哲学、语言学、认知科学及长途骑行,重点研究方向
是系统论、系统工程、复杂系统架构建模、管理咨询、人工智能和基于知识的系统。
从1990年开始,分别独立开发过IDEF0可视化功能建模工具、IDEF1X
可视化信息建模工具、IDEF3可视化过程建模工具、IDEF4可视化面向
对象建模工具和全息一体化复杂系统架构建模工具PlayCASE等软件。
作为第一作者或起草人主持编写了《企业信息化自助纲要》、国家标准《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GB/T 19487—2004)及行业标准《信息技术 一体化系统建模方法》(SJ/T 11675—2017)和《信息技术 元数据属性》(SJ/T11676—2017)。
曾经就职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华迪计算机集团公司和信息系统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持开展过多项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标准化项目及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
目录
前言/序言
在本书内容安排上,其主体由“第2部分 全息系统存在论/本原论:世界本原的密码”“第3部分 全息系统认识论:认识世界的密码”和“第4部分 全息系统工程方法论:塑造世界的密码”组成,与本书的副标题“全息系统的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相对应;而“第1部分 系统主义信念”相当于本书的绪论,“第5部分 系统主义展望:发展世界的密码”是对全息系统论未来发展的设想。
作者对系统论的研究纯属兴趣,个人研究工作特点相对封闭,自学生时代就不爱查文献,自我解释是不受知识囚笼约束。举例来说,作者应该是在2012年才知道冯·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这一点让作者自我安慰的是按照中国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的自述,他是在1980年时,才由助手告知早在40多年前的1937年冯·贝塔朗菲就提出了“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的概念。
另一个例子是,本书在2015年基本成型,当时定名为“全息系统论”,这时王乾隆先生问我知不知道“第三代系统论”?“全息系统论”与传统这些系统论是啥关系?后来书名改为《全息系统论: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他又告诉我本体论(Ontology)与认识论(Epistemology)几乎是西方哲学的全部。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草草恶补了冯·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和河本英夫的《第三代系统论:自生系统论》,也恶补了西方哲学史。
本书可以认为有哲学、系统论两条线索。
在哲学这条线索上,通过学习西方哲学史,作者自己原来知道的哲学方面的所谓事实,不是颠倒的、就是阉割的。在自己获得的哲学新知方面,主要聚焦在世界的本原(Arche),这样关于世界本原,知道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以具体的物质“水”作为世界的本原,其“水说”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历程,与其后的火说、气说、土说、四根说共同形成了前哲学,也就是自然哲学,也知道了其后不久的泰勒斯在毕达哥拉斯的“数说”基础上,以抽象的概念“Being(存在者、是者)”作为世界的本原,建立了存在论(Ontology),至此奠基了哲学,或者说开启了哲学的存在论转向,将哲学的研究对象从具体的物质转向抽象的理念(Idea),也就是“Being(存在者、是者)”。
作者也知道了之后的西方哲学所有的研究都是以Being为出发点来展开的。
作者参考Being在《牛津词典》的“所感所想”词义,定义了Being是认识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认识活动的对象,中文名称选择哲学领域的译法“存在者”,也推荐使用“是者”。
哲学奠基人泰勒斯在2500多年前认为“思想与存在(Being)是同一的”,也就是“思存同一”,由此看来,本书对Being的定义包括了泰勒斯的论断。
应该指出的是,英文的Being源自希腊文的ON,其拉丁文是esse、德文是Sein,它在希腊原文中有联系动词“是”和动词“有”之意,也有名词的“本体、实体”之意,Being在汉语翻译中是一个公认的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汉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直接对应的词来直接包括这三方面含义。
另外,作者选取Existence在《牛津词典》中“存在者(Being)出场的状态”这个词义作为Existence的定义,并把Existence译为“存在态”,也推荐译成“是态”。
还有,作者选取Entity在《牛津词典》的“事物与其属性相对应的存在态(Existence)”这个词义作为Entity的定义,并把Entity译为“实体”,由此,这个定义还可以另外表达为“一个实体是一个事物属性的集合”。
在实体(Entity)定义的基础上,作者定义了系统(System):“系统是具有属性种类范式与属性关系范式的实体”。这个定义与平常大家知道的“系统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的定义是一致的。
在前面系统定义的基础上,作者定义了全息系统(Holo System):“全息系统是特性(即固有属性)种类齐全、特性关系种类齐全的系统”,并且明确了系统特性种类分为黑盒视角特性和白盒视角特性。其中,黑盒视角特性的具体展开是输入视角特性、行为视角特性、输出视角特性和环境视角特性,白盒视角特性的具体展开是组分视角特性、时间视角特性、空间视角特性和动机视角特性;同时也明确了系统特性关系种类分为层级关系、交互关系和属性关系。
作者把这样种类齐全的特性及其关系作为全息本原范式,也称为世界本原范式,这蕴含着作者的观点:全息系统是世界本原范式,或者说世界本原是全息系统。
可以说,“世界本原是全息系统”是对“世界本原是Being”的自然演化与发展。
另外,作者从外延角度定义了全息系统论由全息系统存在论、全息系统认识论和全息系统方法论来组成,它们分别意味着全息本原范式、全息认识范式和全息塑造范式,同时也分别意味着世界本原范式、世界认识范式和世界塑造范式。
这样以全息本原范式为出发点,运用全息认识范式和全息塑造范式,就可以理性地开启认识世界、塑造世界之旅。
在系统论这条线索上,作者分析了传统系统论存在的根本问题。
在一般系统论提出之后,有研究者把系统论的发展按研究对象的范式划分成了三代:
(1)第一代系统论研究的是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可称动态平衡系统论。
(2)第二代系统论研究的是开放的非动态平衡系统,即自组织系统,可称自组织系统论。
(3)第三代系统论研究的是自生系统(Autopoiesis System),可称自生系统论。
作为研究系统本质特征与规律的理论,前三代系统论目前面临的根本问题是理论体系自生自身不具备一般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远离了“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这个名称中General所蕴含的一般性和普适性本意,具体体现如下:
(1)从存在论角度,没有定义具备一般性和普适性意义的且具有充要性的系统特性(System Properties)集合,也没有定义具备一般性和普适性意义的且具有充要性的系统特性之间关系的集合,无法真正回答什么是系统的本质。
(2)从认识论角度,没有提出具备一般性和普适性意义的范式来全面认识系统的本质与规律,无法真正回答如何认识系统存在的前因后果。
(3)从方法论角度,没有给出大型复杂系统的一体化建造与运行的模式和方法,无法真正回答未来人 机 物(即人类社会 计算机 物理世界)融合的系统走向何方。
(4)对诸如哲学、语言学和人工智能等横断学科没真正产生深入的影响,没有真正发挥系统论一般性和普适性的作用。
另外,“一般系统论”自身过于原则化,缺乏具备一般性和普适性意义的结构化、形式化内容,无法去直接指导形成结构化、形式化的手段也就是形式语言,在形式化刻画世界方面无能为力。
全息系统论,一方面将推进实现知识机器、认知机器,另一方面将推进我们这个世界的大规模结构化乃至形式化,从而大幅度提高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水平。
在可预期的将来,升级版的全息系统论将提供关系代数(Relational Algebra)的升级版—系统代数(System Algebra),这一方面将推进实现知识计算机、认知计算机,另一方面将推进我们这个世界大面积形式化乃至代数化,届时我们就会尽情畅游未来世界。
高 展
2022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