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030740113
-
书名
植物与昆虫的相互作用
-
出版社名称
科学出版社
-
定价
398.00
-
开本
16开
-
编者
方荣祥,王琛柱,娄永根 编
-
出版时间
2023-06-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精装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植物与昆虫的相互作用》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植物与昆虫的相互作用及其协同演化,还对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作了总结,不仅反映了国际上昆虫与植物关系的研究进展,而且集中展示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分4篇共16章,综合分析了昆虫与植物关系的研究历史、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自然历史、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关系,重点论述了重要农作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化学防御、重要农林害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和适应,从多营养级相互作用的角度阐述了新的研究方向、探讨了抗虫转基因作物和气候变化给昆虫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所带来的影响。
《植物与昆虫的相互作用》可作为植物学和昆虫学及其交叉领域研究生、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同时可为生物学各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生物协同演化的新思路。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及其演化
第一章 昆虫与植物关系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历史:3个阶段的划分
一、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和植物抗虫性研究的缘起
二、昆虫与植物关系研究3个阶段的划分
第二节 1910~1979年,植物-昆虫二营养级研究阶段
一、昆虫与植物关系学科体系的形成
二、植物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在昆虫与植物关系中作用的争论
三、昆虫与植物“协同演化”假说的提出和争论
四、电生理技术引发的昆虫嗅觉和味觉研究的突破
五、植物抗虫性研究进展
第三节 1980~2002年,植物-昆虫-天敌三营养级研究阶段
一、从二营养级相互作用到三营养级相互作用的拓展
二、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分子机理研究的兴起
三、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抗虫品种
四、昆虫化学感觉机制与寄主的专化研究
五、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的著作井喷式出版
第四节 2003年至今,组学时代植物与昆虫分子互作及多物种互作研究阶段
一、植物抗虫性分子机理研究
二、昆虫对植物的适应性研究
三、多营养级和多物种相互作用研究
四、昆虫与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五、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提高植物抗虫性中的利用和挑战
六、环境变化对昆虫与植物关系的影响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自然历史
第一节 昆虫与植物拟态关系的早期演化
一、翅斑与伪装
二、叶状拟态
三、小结
第二节 古昆虫与植物的传粉关系
一、形态结构相关的间接证据
二、孢粉相关的直接证据
三、小结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第一节 传粉昆虫的定义
一、访花者和传粉者
二、有效传粉者
三、传粉昆虫的主要类群
第二节 传粉昆虫与植物互作演化历史
一、起源证据
二、协同系统发生
三、传粉模式多样性
第三节 传粉昆虫与植物的互惠
一、互惠类型
二、传粉昆虫与植物的互惠不一定是特化的
第四节 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对抗
一、对抗类型
二、拮抗可成为传粉昆虫与植物关系的演化动力
第五节 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协同演化
一、协同演化的定义
二、协同演化的模式
第六节 传粉昆虫与植物演化关系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
一、传粉昆虫在植物演化中扮演的角色
二、传粉昆虫和植物的互惠与对抗的转变
第七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植物对昆虫的化学防御
第三篇 昆虫对植物的选择和适应
第四篇 多营养级相互作用
索引
前言/序言
绿色植物和昆虫在地球的生命系统中占有非常独特的位置,前者具有最大的生物量,是整个生命系统内的初级生产者;后者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仅植食性昆虫的物种数就多于植物的物种数,在维持全球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植物与昆虫的相互作用是当前生物学和生态学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其原因有三:第一,昆虫与植物的关系中暗藏的作用机制和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尚未被揭示;第二,增强作物的抗虫性和减轻农作物害虫的危害是农业生产的重大需求;第三,全球有87种主要粮食作物依赖昆虫等动物的传粉。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认为,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研究的开篇之作发表于1910年,但研究论文真正呈指数增长是在1970年以后。198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钦俊德研究员的专著《昆虫与植物的关系:论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化》,该书系统阐述了有关的基本问题和研究进展,享誉国内外,对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当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书中引用的文献绝大多数来自国外。30多年来,伴随着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生物工程、组学等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关注点由两个营养级的相互作用扩展到多个营养级的相互作用。我国从事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研究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有的方面甚至在国际上起到了引领作用。继钦俊德院士里程碑式著作之后,本书力求将这些年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贡献进行较系统的总结。
全书分4篇共16章:第一篇主题是昆虫与植物的关系及其演化,包括3章:第一章回顾了昆虫与植物关系的研究历史并作了展望,第二章阐述了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自然历史,第三章介绍了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关系。第二篇主题是植物对昆虫的化学防御,包括5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就番茄、水稻、玉米对害虫的化学防御进行了评述,第七章、第八章分别阐述了棉花倍半萜植保素的生物合成及其抗虫反应、硅对植物抗虫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第三篇主题是昆虫对植物的选择和适应,包括4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分别针对重要农业害虫烟粉虱、实夜蛾类昆虫、斑潜蝇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和适应进行了综述,第十二章阐述了棉铃虫对转Bt基因作物的抗性。第四篇主题为多营养级相互作用,包括4章:第十三章综述了芥子油苷介导的十字花科植物、害虫及其天敌的相互作用,第十四章阐述了微生物介导的红脂大小蠹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第十五章、第十六章分别论述了抗虫转Bt基因作物、气候变化对作物一害虫一天敌生态关系的影响。每一章的作者均来自我国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知名团队。
本书得到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在申请过程中,方荣祥院士、刘同先教授、彩万志教授给予了大力推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植物与生物相互作用研究丛书”主编方荣祥院士和编委会的支持。我们还邀请以下同仁对书中部分章节作了进一步审阅:黄双全(第一章、第二章),任东(第一章、第三章),陈晓亚(第一章、第六章),刘树生(第一章、第十三章),曾任森(第四章),李传友(第五章),吴建强(第七章、第八章),康乐(第九章),吴益东(第十章、第十五章),孙江华(第十一章、第十六章),陆宴辉(第十二章),戈峰(第十四章)。科学出版社陈新负责编辑工作。谨此向各位致以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