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书名
古文观止 插图珍藏本
-
作者
[清] 吴楚材,吴调侯 编,若水古社 注
-
定价
88.00
-
出版社名称
广陵书社
-
ISBN编号
9787555415190
-
包装
精装
-
开本
32开
-
出版时间
2020-12-01
-
纸张
纯质纸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1.《古文观止》既是现代中国人探索传统文化宝藏的一把钥匙,也是孩子们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积累写作素材、精进写作手法的古文启蒙读物。
2.精装足本,简体横排,海量生僻字注音,密集知识点随文注释。在正文与注释的编排上,本版《古文观止》采用传统的“字注合体”方式,即把注释性的文字排成小号字体,紧随大字正文之后。如果在文字理解上有困难,一览便知注释,而不必到文末处寻找;如果想要诵读原文,只需跳过小字,直接按大字诵读即可,两全其美,实现全方位无障碍阅读。
3.随文附金圣叹、吕思勉等20余位古今名家万字评点,皆为妙语连珠、点石成金之语,既能帮助读者扫除诵读、理解古文的拦路石,又能说透文章做法之妙,帮助读者精进写作,而其文字本身也清丽优美,带给人以美的享受。
4.内附近600幅历史图表、古代建筑遗迹及精美文物插图,图文并茂,知性与觉性并重,可读宜藏。
内容简介
《古文观止》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间,系由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共同选编的一部上起东周、下至明末的古代优秀散文总集。书中精选二百多篇传世名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政治、宗教、艺术等诸多领域,堪称一部小型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同时也全面反映了数千年来中华文体的巨大变迁,既“琳琅触目、美不胜收”,又于鱼龙混杂的浩瀚古籍中“得其上品,一览而收全功”。自问世至今三百多年来,影响深远,风行不衰。 “观止”二字出自《左传》,意为“读过这些文章,别的古文就不必再读了”。
除严谨呈现原文之外,本版还更额外选附金圣叹、吕思勉等古今大家深具时代烙印的精彩评点,以及由国学大师陈书良先生亲自主持的若水古社版白话译注,可读宜藏。
编者简介
吴楚材,名乘权,号楚材,清康熙年间人。他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终其一生以教书为业。除与其侄子吴调侯合编《古文观止》,又与人一起编写纲目体通史《纲鉴易知录》。
吴调侯,名大职,字调侯,曾任县丞。他嗜“古学”而“才器过人”,同叔父吴楚材一道在家乡教书,因与吴楚材合编《古文观止》而名传后世。
注者简介
“若水古社”系高高国际旗下专业古籍整理工作室,已获注册商标,由当今古典文学研究名宿、国学世家陈书良先生任学术总指导,同时聘请众多古籍专家为长期顾问。已校点、译注、整理出版了《山海经》、《周易》、《道德经》、《庄子》、《史记》、《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王阳明全集》、《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家书》、《聊斋志异》、《战国策》、《脂砚斋评石头记》、“四大名著·国学典藏版”等数十种古籍类畅销经典,深得业内认可及读者喜爱。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象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的不可轻视。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
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甚至从中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
——中国著名文学家 金克木
学习古代汉语,建议大家多读《古文观止》。
——现代语言学大师 王力
我把《古文观止》背诵过之后,就写出来了。《古文观止》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
——中国现代作家 巴金
不读古文,我们将成为没有记忆的民族。
——中国当代作家、诗人 余光中
所以我这个灾黎的女儿,从小就不被申请做家事。吃完晚饭,筷子一丢,只需从速潜回书桌,态度严肃,摆出念书的姿式,妈妈就去洗碗了,阿爸就把留声机转小声了。背《古文观止》很紧要,油米柴盐的事,母亲一肩挑。
——中国台湾女作家 龙应台
目录
古文观止 卷一
《左 传》
3 郑伯克段于鄢
6 周郑交质
8 石碏谏宠州吁
……
29 子鱼论战
31 寺人披见文公
32 介之推不言禄
33 展喜犒师
35 烛之武退秦师
37 蹇叔哭师
古文观止 卷二
《左 传》
41 郑子家告赵宣子
44 王孙满对楚子
46 齐国佐不辱命
……
75 子产论政宽猛
76 吴许越成
古文观止 卷三
《国 语》
81 祭公谏征犬戎
84 召公谏厉王止谤
……
103 诸稽郢行成于吴
106 申胥谏许越成
《公羊传》
108 春王正月
110 宋人及楚人平
112 吴子使札来聘
《穀梁传》
114 郑伯克段于鄢
115 虞师晋师灭夏阳
《檀 弓》
117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
124 晋献文子成室
古文观止 卷四
《战国策》
127 苏秦以连横说秦
132 司马错论伐蜀
……
158 唐雎不辱使命
160 乐毅报燕王书
《史 记》
165 李斯谏逐客书
《楚 辞》
169 卜 居
171 宋玉对楚王问
古文观止 卷五
《史 记》
175 五帝本纪赞
177 项羽本纪赞
……
206 货殖列传序
209 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
213 报任少卿书
古文观止 卷六
《汉 书》
223 高帝求贤诏
225 文帝议佐百姓诏
……
259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264 杨恽报孙会宗书
《后汉书》
269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271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诸葛亮
273 前出师表
278 后出师表
古文观止 卷七
李 密
283 陈情表
王羲之
286 兰亭集序
陶渊明
289 归去来辞
292 桃花源记
294 五柳先生传
孔稚珪
295 北山移文
魏 徵
299 谏太宗十思疏
骆宾王
302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王 勃
306 滕王阁序
李 白
311 与韩荆州书
314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 华
315 吊古战场文
刘禹锡
318 陋室铭
杜 牧
319 阿房宫赋
韩 愈
322 原道
……
333 杂说四
古文观止 卷八
韩 愈
337 师说
341 进学解
……
382 柳子厚墓志铭
古文观止 卷九
柳宗元
387 驳复仇议
390 桐叶封弟辨
……
410 小石城山记
412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王禹偁
415 待漏院记
418 黄冈竹楼记
李格非
420 书洛阳名园记后
范仲淹
422 严先生祠堂记
424 岳阳楼记
司马光
426 谏院题名记
钱公辅
428 义田记
李 觏
431 袁州州学记
欧阳修
434 朋党论
436 纵囚论
438 释秘演诗集序
古文观止 卷十
欧阳修
443 梅圣俞诗集序
……
464 泷冈阡表
苏 洵
468 管仲论
470 辨奸论
472 心术
475 张益州画像记
苏 轼
478 刑赏忠厚之至论
……
488 晁错论
古文观止 卷十一
苏 轼
493 上梅直讲书
……
522 方山子传
苏 辙
525 六国论
528 上枢密韩太尉书
530 黄州快哉亭记
曾 巩
532 寄欧阳舍人书
535 赠黎安二生序
王安石
537 读孟尝君传
……
543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古文观止 卷十二
宋 濂
547 送天台陈庭学序
550 阅江楼记
刘 基
553 司马季主论卜
555 卖柑者言
方孝孺
557 深虑论
559 豫让论
王 鏊
561 亲政篇
王守仁
565 尊经阁记
568 象祠记
570 瘗旅文
唐顺之
573 信陵君救赵论
宗 臣
577 报刘一丈书
归有光
580 吴山图记
582 沧浪亭记
茅 坤
584 青霞先生文集序
王世贞
588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袁宏道
590 徐文长传
张 溥
594 五人墓碑记
精彩书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庄公之父)娶于申(国名),曰武姜(“武”是丈夫武公的谥号,“姜”是娘家的姓),生庄公及共(gōng,国名)叔段。庄公寤生(胎儿脚先出),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指庄公)。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ì,屡次)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wèi)之请制(地名)。公曰:“制,岩(险要)邑也,虢叔(虢,guó。东虢国国君,周成王之弟)死焉(死在那里)。他邑唯命。”请京(地名),使居之,谓之京城大(tài)叔。祭仲(祭,zhài。郑大夫)曰:“都城(城墙)过百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都邑)不过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不合法度),非制(先王的制度)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哪里)辟(通“避”)害?”对曰:“姜氏何厌(满足)之有!不如早为(安排)之(指共叔段)所(处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姑且)待之。”
既而(随后)大叔(即共叔段)命西鄙(边地城邑)、北鄙贰(两属)于己。公子吕(郑大夫,字子封)曰:“国不堪贰(有两属之心者),君将若之何?欲与(把国家给)大叔,臣请事之(为他效劳);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同“用”),将自及(将会自己赶上祸害)。”大叔又收贰(指前两属的地方)以为己邑,至(到)于廪延(地名)。子封曰:“可矣。厚(指土地扩大)将得众(民心)。”公曰:“不义不昵(不义于君,不亲于兄,就不能笼住民心),厚将崩(崩溃)。”
大叔完(修成城郭)聚(聚集百姓),缮甲兵,具(准备)卒(步兵)乘(shèng,战车),将袭郑,夫人(指武姜)将启之(开城门)。公闻其期(段袭击郑的日期),曰:“可矣!”命子封帅(通“率”)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之于)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避难)共。
书(指《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叔段不遵弟道,所以《春秋》不以弟称他)。如二君,故曰克(庄公与叔段如同对立的两国国君,所以《春秋》用“克”字)。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郑伯之志)。不言出奔,难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