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125.00

印度文献史——佛教文献(宗教文化译丛) [奥] 莫里斯·温特尼茨 著,宋立道 译 9787100208697 商务印书馆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合从事宗教学、印度

  《印度文献史——佛教文献(宗教文化译丛)》是学习印度文学与印度佛教的常备参考书。

  内容简介《印度文献史——佛教文献(宗教文化译丛)》是历经百余年后仍然在佛学界享有盛誉的经典名著,其重要价值在于介绍了佛教经典中重要的两大语言体系——巴利文与梵文的佛教三藏。作者详尽解析了巴利文经藏五部,论述了三藏之外的巴利文文献在史学、哲学和佛学方面的重要价值,阐述了纯粹梵语和混合梵语的北传佛教文献,剖析了史上有影响力的大乘经典,并介绍了大乘的空、有、密三宗论典及论师。

  作者简介

  莫里斯• 温特尼茨(1863—1937),著名的奥地利印度学学者。1902年执教于奥地利布拉格大学,主讲印度学、语言学及人类学。本书是其不朽的印度学名著。

  译者简介:

  宋立道,男,1949年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协会理事,长期从事佛教研究及西方相关研究成果的译介。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巴利圣典三藏

  第二章 巴利圣典中的律藏

  第三章 巴利圣典中的经藏

  第一节 谈话与问答对话

  第二节 故事、诗歌和格言

  第四章 论藏——佛教经院哲学

  1.《法聚论》

  2.《分别论》

  3.《界说论》

  4.《人施设论》

  5.《论事》

  6.《双论》

  7.《发趣论》

  第五章 巴利圣典外的巴利文献

  1.《弥兰王问经》

  2.《指导论》或《导论》

  3.《论事》

  4.《因缘故事》

  5.觉音论师

  6.《法句经论释》

  7.《增支部论释》

  8.《清净道论》

  9.护法

  10.《岛史》

  11.《大史》

  12.其他历史著作

  13.佛授

  14.后世的纲要书

  第六章 纯粹梵语和混合梵语的佛教文献

  1.梵语圣典的残篇

  2.《大事》

  3.《方广大庄严经》

  4.诗人马鸣及其佛教派别

  5.诗人摩咥里制吒

  6.《弥勒授记经》

  7.《本生鬘》

  ……

  第七章 大乘经典

  第八章 大乘的论师和诗人

  第九章 密教的经典与仪轨

  第十章 佛教文学与世界文学

  附录一 佛陀的生期

  附录二 何谓巴利语?

  附录三 巴布-拜拉特的阿育王法敕铭刻

  附录四 觉音的时代和生平

  附录五 迦腻色迦王的统治时期

  附录六 耆那教大雄的入寂时间

  附录七 巴利语三藏目录

  附录八 人名对照表

  附录九 术语对照表

  附录十 文献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鸠摩罗什说龙树不但擅长方术,而且精通占星、医药、勘宝等世间技艺。七世纪的诗人巴纳(Bana)在其作品《戒日王所行赞》(Harsa-carita)中说,龙树曾经从龙王那里得到一串真珠璎珞。而这个真珠宝贝能够医治百病,包括被毒蛇、毒蝎所咬。在藏传佛教中,龙树则完全是咒术大师的形象。神通虽然大,但关于龙树,我们还是接受以下的说法比较稳妥:他是南印度文德巴(Berar,比拉尔 )人,家世为婆罗门。他的著作显示他是精通婆罗门教的种种学问的。由于他的名声太大,所以在他死后始终有许多撰书立说的人都要冒用他的大名。他之所以被奉为大乘中观学派(最重要的大乘佛教宗派之一)的祖师,就正说明了他在印度以及中亚享有崇高的威望。他亲手撰写了《中观经》(Madhyamika- Satra)或称为《中观论颂》(Madhyamika-Karikas)的书,应当是确定无疑的事。该经或是大乘佛教经典中系统阐述空论学说的作品。

  《中观论颂》有 400个偈颂,分为27品。针对本论,龙树自己曾作过注释,世称为《无畏注》。龙树可能是印度第一个真正地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论书主旨的大师。以后的印度学术文献中.这种论释方式被继承下来,仿效者甚多。《无畏注》的结构是在每一段记诵性的伽陀之后,都有跟随相关的疏释解说。《无畏注》今天已经佚亡,仅从藏译本中可以得窥大概。佛护(Buddhapalita)和清辨(Bhavaviveka)对《中观论颂》所作的注释也通过藏译本保存至今。月称(Candrakirti)其人也撰有解释《中观颂论》的《明句论》(Prasannapada)。月称在书中许多地方对前面两位论师加以驳斥。《明句论》梵本今存。龙树和他的弟子提婆(Aryadeva)所教授的中观学说体系,在月称这里遭受了严厉的批判。中观学说结集为《中论》,就因为它宣布无有一法是有,亦无有一法是无,一切存在均是相对性的。《中论》一书,上来便说著名的“八不偈(《中论·观因缘品》)。这种说法在这里便宣称为因果缘起的理论。

  前言/序言

  五年前,我在写《印度文献史》第一卷的序言时,我所预期的是用两年的时间完成整个第二卷。可是一旦着手进行佛教文献的工作,我便遭遇了远比预想的要大得多的困难。因此,至今我还纠缠在第二卷的前半部分。尽管我现在期望能够在下一年写完第二卷的后一半。

  其实我也深深地知道,按我目前的知识水平来说,描述佛教文献——它构成了第二卷的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当有风险的工作。

  对于这部分文献的大部分,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人碰过它们。绝大部分,尤其是佛教的绝大部分梵文文献,还有部分巴利文文献,都亟待翻译、校审甚至刊行。再者,由于从事汉学的学者寥寥无几,通过汉文佛经译本来揭示佛教文献状况的工作更是遥遥无期。这一方面我只有寄希望于法国和日本的学者助力,但愿目前的状况很快就能改观。由于中亚的调查工作正在进行,我们知道那里有非常丰富的写本,斯坦因从和田就携回了不少,格伦威德尔和勒科克从吐鲁番也发现了很多。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大大丰富这方面的知识,并了解那里的佛教及其历史。只是在这些研究成果真正为我们所使用之前,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现状既然如此,我的美国同行不久前还在给我的信中说:“我很容易理解,你打算进行的佛教文献史的写作是何等的艰苦。”——在当下哪怕只是怀有这样的企图。因为要写作《印度文献史》而跳过佛教文献史,就太说不过去了。对于世界历史而言,佛教作为印度心灵的创造物,是最重要的成果。如果我们连它的文献都不了解,如何去理解佛教呢?正如印度的宗教史,绝对离不开佛所创造的宗教;离开了佛教艺术,也就无从谈起印度艺术史;如果我们拿不出一个佛教的文献库藏,那整个的印度文献也就成了空洞的名称。尽管我们可以说,今天的佛教文献库藏与其说在它的故乡印度,不如说是以锡兰、缅甸、尼泊尔和中国西藏为其家园。但不管怎么说,佛教文献的发生与成长是在印度这块土地上,它始终带有印度心灵产物的特点。它影响印度民众的精神生活达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最深层的本质上它同整个生存至今的印度文学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无论我们今天进行的佛教文献的描述工作是如何不完美,从认识进程的角度看,它总不会没有一点意义。我们得有犯错误的勇气。我们所犯的每一个错误,都使我们的知识在将来会进一步地接近真实。

  对我在本书中引用过的材料和引述过的学者,我表达诚挚的感谢。每一处引文的注释中我都会详尽地列出相关的完全信息。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想漏掉这个机会向其他人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他们是我的同事布鲁塞尔的路易斯·得·拉·瓦勒(Louis de La Vallee)教授,以及我亲爱的朋友、我以前的学生、东京的高楠顺次郎(Jyun Takakusu)教授,与他们的通信和邮件往来于我极有价值。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