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78.00

设计的课 苏丹艺术设计十二讲 苏丹 著 建筑设计书籍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787112278411 二十余年十二讲 讲座精选筑课堂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本书以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展览展陈设计、国际先锋设计院校教育理念等为切入点,通过十二场精彩绝伦的主题演讲,阐述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如何突破传统羁绊的现实问题,呈揭了作者的设计精神及教育主张。

  设计的思辨空间决定了设计的张力,具有一定自由度与发散精神的设计思维,反而更有利于设计生态的良性发展;设计教育应具备当代思维与实践精神;设计师需要留存野性,适度恣纵本真;不同地域的设计都潜藏着传统哲思与民族希望;展览的空间语言与展陈模式与艺术发生着更为密切的关联;世博会是呈现国家形象的精神战场;哲学化的探讨揭示了设计的深层追求;空间感知、环境意识、都市化进程兼具生存的痛感与温存。

  作者简介

  苏丹,1967年生于山西,著名艺术策展人、设计评论家、设计教育家和作家。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现任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现当代艺术策展研究、创造性的非遗保护路径研究,以及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代表作有《黑白之城》《闹城》《1001页:苏丹艺术与设计微言集》《迷途知返——中国环艺发展史掠影》《工艺美术下的设计蛋》《意见与建议》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讲 设计的课

  第二讲 当代设计师的野性培养

  第三讲 学院5.0

  第四讲 艺术设计中的“有”和“无”

  第五讲 设计的诗性与技术

  第六讲 当代设计中想象的翅膀与理性之微光

  第七讲 设计中的环境意识

  第八讲 都市化与非都市化

  第九讲 工业美学与故乡建构——《闹城》与城市空间

  第十讲 八千里路云和月——从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谈起

  第十一讲 空间的意识和事实

  第十二讲 当代艺术展览的空间因素

  精彩书摘

  讲座是另一种形式的课,它表面上看起来是单向的,由站在台上的演讲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成,像是一种灌输。但是从教三十多年的我却以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讲座在一个人的教育生涯中都是不可替代的课。它的作用有两面性,对外在于输出和传播,对内则是自省。一方面是对于听众,另一方面是对于自己。这两个面构成了自我修正和知识生产及输出的机制,是一种既能惠及他人,又能催促个人自我提高的方式。对于自己而言,礼堂、报告厅里的讲座和教室里的课堂共筑了一种独特的教育人生,使我在大问题的思辨和小问题的对策上找到了平衡的抓手。并且经过多年积累最终发现,其实讲座中不断轮回的问题是屈指可数的,讲座数量的累积并非只带来数量的增加,同时也是对一些根本性概念反复认知的过程。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讲座的作用更是巨大的,它往往是对既有知识体系的一次次捣乱重整它的陌生感可能会令一些人反胃,但是它能清空你积食的肠胃,让你生机勃勃地去面对接下来的学习。因此跨越文化地理的讲座效果常常会更好,它会自然而然地造成知识或观点之间的反目,会引发巨大的反

  响和深刻的反思。回想一下过去,我觉得自己学生期间在觉悟方面的闪光记忆几平全部与外来学者的讲座有关,他们振聋发聩的话语和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之间的差别,在于新鲜感和突然性。它们如同意大利版浓缩咖啡和卡布奇诺的差异。也像是酱香型白酒和啤酒之间的区别,在烈度和口感上都具有强大的压迫感。如果说教学中的口头禅像均匀敲击的木鱼,那么一场好的讲座就是一次奋力的撞钟,铿锵浑厚、清扬激越。

  正因为如此,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我是如此迷恋讲座,对于来自各方面的邀约几乎从不拒绝:也在不断追求讲座的质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我深知仰仗讲座这种自我进化的方式,自己会逐步提高修养并修正已有的思想体系。虽然艺术与设计涉及广泛,形态多样,但是其核心概念总是在“何为艺术”“何为设计”“何为艺术与设计之间的桥梁”之间徘徊。在教育和实践方面,则反复拷问“知识”和“逻辑”,“计划”与“行动”。“思维”与“身体”这些问题。这些最根本性的问题,我通过一次次讲座去扬弃观点,厘清困惑。二十多年来的不懈坚持,自己终于积少成多,完成了几百场次的演讲,结识了数万人次的听众。最重要的是这些讲座如一次次奋勇的搏击,开拓了自己思考和行动的范围,形成了思想的雏形。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