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59.00

人生无真相 南怀瑾讲中国智慧 南怀瑾以九十多年的人生经验与修养功夫 教你成为一个坚定 自在又通透的成年人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 版本独特

  基于南师作品全新策划、汇编而成,每本书帮当下读者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按照单篇+章节方式,重新架构完整的体系;每篇文章约三千字,体量轻小,观点明确,易于理解;从海量素材里反复筛选打磨,确保好读易懂、有趣有料;保留南师博学通达、生动幽默的口语化讲述特色。所以,这不仅是一套原汁原味的南怀瑾作品,也是一套更好读、更精彩、更实用的南怀瑾作品。

  ★ 人生不读南怀瑾,阅尽诗书也枉然

  南师以接续中国传统文化为志业,躬身践行七十年;以经史合参的方式讲授各家典籍,不限教派门户,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作品畅销三四十年,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 一生就是一部励志大片

  他一生经历奇特,十几岁外出求学,弱冠投身行伍,继而经商、讲学、游历,涉足军事、商业、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一生立言、立功、立德,知行合一,成就斐然。

  世人说他:“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他自己却说:“一无所长,一无是处。”他只想安安静静做个乡村教师,却被时代潮流推着成为一代传奇。在这家那家的各种头衔中,他唯一认可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 知行合一,可学可用

  南师讲述古代典籍的特色就是经史合参、知行合一,每每以历代史实、自身经验为注解,处处渗透着他对人生和社会普遍规律的洞见;因而在南师的讲述中,传统文化不再是陈旧文句和生硬理论,而成为我们可学可用的智慧启迪。

  内容简介

  不论古今中外,对个人来说,一生重要的事无非立身、处世、做事、安心,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遗产。《人生无真相》这本书就将南怀瑾先生讲述的相关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希望对于读者看透人生的规律、面对人生的困境、实现人生的价值有所帮助。

  主要板块包括:人生价值的探讨,如何才能自立,做人处世的原则,如何完成大事业,人生无法规避的铁律有哪些,如何提高个人的修养和人生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侧重人文,注重现实人生问题,而南怀瑾先生治学、讲学也注重实证实修,做学问与做人做事浑然一体,因而他的著作对于读者极具启发性。人生问题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只是很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无法停下来思考这些问题,而一旦环境变迁、际遇变易,往往无法适从,这背后透露的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缺失。

  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看到的“真相”,都取决于各人的处境与境界;人生无真相,但是应该有方向;人生无答案,但是有选择。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生于温州乐清的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青年时代立下接续中华文化断层的志业,躬身践行七十年。以“经史合参”的方式讲授各家典籍,不限教派门户,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

  精彩书评

  南师数十年来,一直主张道是天下的公道,最好要把道理、学问讲得深入浅出,最好连没有文化的人都能听懂。因而,他的著述大多深入浅出,洋溢着“道不远人”的亲和力与说服力,没有酸涩死板的学究气,而且旁征博引,兼涉古今中外,浸透着极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经验,因此广泛被士农工学商各界、各阶层、从十几岁到九十几岁各年龄段的读者所喜爱。

  ——周瑞金(《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

  在历史洪流的十字路口,南师以一己之力,在民间为文化重建奋战了七十年,对国民的影响、启发是巨大的。他启发了无数国人重新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重

  建文化自信,并积极探索如何汲取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精华,继往开来。

  ——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家,教育家)

  南师打通了庙堂和江湖,让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了亲切感。

  ——余世存(学者 作家)

  今天世界通过现代科学已经解决不了人的思想文化、精神世界的问题,只有东方文化——南老师代表这个文化——才能够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彼得.圣吉(管理学大师,学习型组织倡导者)

  目录

  第一章 人生的价值

  此身的价值与烦恼 / 2

  人生不能没有“观” / 5

  我从不跟着潮流走 / 10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 14

  天爵与人爵,你选一个 / 19

  人生的至高价值 / 22

  正命地活着 / 25

  第二章 立身的原则

  如何理解自我的个性 / 32

  人生要如何起步 / 37

  成年人的第一课 / 41

  自立的前提 / 46

  忘记一切外界影响,就可以顶天立地 / 50

  人有三师 / 54

  如何面对穷困 / 59

  人生三道坎 / 66

  诚恳就是大智慧 / 71

  五个人生原则 / 77

  人生不可无所畏 / 80

  不着急,不求满 / 84

  享受的原则 / 88

  第三章 处世的原则

  为什么要懂人情世故 / 94

  不要成为一颗“汤圆” / 100

  前面的路,留宽一点给别人走 / 103

  高着眼,少低头 / 107

  可以倒霉,但是不能有倒霉相 / 109

  如何认清一个人 / 115

  朋友之道 / 122

  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分寸感 / 128

  柔与谦的哲理 / 133

  这三种情况,最容易招致怨恨 / 136

  毁誉如何了断 / 141

  能做好这六点,就天下太平了 / 147

  第四章 事业的真义

  职业不等于事业 / 154

  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富贵 / 159

  会用钱才是真本事 / 163

  不动心,才能干大事 / 170

  成败都经过,才能有大成就 / 173

  第五章 人生的真相

  人生难如意 / 178

  天下无如吃饭难 / 184

  改变命运要靠自己 / 187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 190

  力和命是两种东西 / 194

  无德而富贵,是人生最不幸的事 / 198

  人生的四种障碍,四种惧怕 / 202

  在痛苦中成长 / 205

  毕竟输赢下不完 / 210

  清福比洪福还难享 / 213

  第六章 修行的要义

  我九十多岁了,还没找到一个真仙真佛 / 218

  要运气顶好的时候放得下,才是修道 / 221

  人不自欺,天下无敌 / 224

  天地之间有正气 / 228

  降服焦虑的心法 / 233

  晚年如何安顿 / 238

  修养的层级 / 241

  修行者的画像 / 245

  第七章 人生的境界

  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 254

  如何理解生死 / 258

  梦幻泡影是真的吗 / 263

  澄澈到底,做一个自然人 / 267

  最平凡,最高明 / 270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 275

  至高的水德 / 280

  附录 南怀瑾先生训诫 / 283

  精彩书摘

  为什么要懂人情世故

  《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时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他要挑起家庭这副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的。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其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讲到这里,我们要研究孔子为什么把几十年所经历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要放在《为政》篇里。这经验太重要了,本来为政就是需要人生经验的。

  世界上有两个东西没有办法实验,那就是政治和军事。这两个东西,包罗万象,变动不居。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的政治,专制、君主、民主、集体,究竟哪个好?谁能下得了这个结论?尤其现代的中国,几十年来,西方的什么思想文化,都搬到中国这个舞台上来玩过,但是西方思想是西方文化来的,结果如何呢?所以为政的人要了解人生,要有经验,要多去体会。因此孔子将自己的经验讲出来,编到《为政》这一篇里,就是暗示一般从政者,本身的修养以及做人、做事的艰难,要效法他这个精神,在工作上去体会它、了解它。

  从上面几段,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不管是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而人生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

  讲到人情世故,现在往往把这个名词用反了,这是很坏的事。如果说“这家伙太世故了!”便是骂人。尤其外国人批评中国人,几年前在《中央日报》上我就看到这样的文章,说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太重人情了。一般中国年轻人的反应,是认为这个外国人的文章写得非常透彻,我说你们不要认为外国人在中国留学二三年,就能懂中国文化,那你们都是干什么的?几十年的饭是白吃了。中国文化一直在讲人情,所谓“人情”,不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提着一只火腿,前街送到后巷,左邻送到右舍,在外面送来送去地转了个把月,说不定又转回来物归原主了。这只是情礼的象征,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人情”这两个字,现在解释起来,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在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

  “世故”就是透彻地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作人情世故。但现在反用了以后,所谓这家伙太“世故”,就是“滑头”的别名;“人情”则变成拍马屁的代用词了。就这样把中国文化完全搞错了,尤其是外国人写的更不对。

  我以前讲过,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归纳起来,最简单扼要的,不外中国的四个字——安居乐业。所有政治的理想、理论,都没超过这四个字的范围;都不外是使人如何能安居,如何能乐业。同时我们在乡下也到处可以看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八个字,而这在现在的一般人看来,是老古董。可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如果能够真正达到这八个字的境界,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时代来说,无论什么政治理想都达到了。而这些老古董,就是透彻了人情世故所产生的政治哲学思想。

  孔子还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此我们回过头来看东西方的文化,人类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而自艰苦中站起来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所以对一个人的成就来说,有时候年轻多吃一点苦头、多受一点曲折艰难,是件好事。

  我经常感觉现在的青年们,大学毕业了,乃至研究生也毕业了,二十多年中,从幼稚园一直到研究所,连一步路都不要走。在这么好的环境中长大,学位是拿到了,但因为太幸福了,人就完蛋了,除了能念些书,又能够做些什么呢?人情世故基本不懂。真正要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老实说,我们这老一代比他们都行。为什么?因为我们经历过这一时代的大乱,今日的年轻人看都没有看到过。逃难、饿饭、国破家亡的痛苦,更没有经历过;也许在电影上看过,但那是坐在冷气里的沙发上看的。学问是要体验来的。所以孔子的这句话,要特别注意。

  佛家禅宗中记载,唐代的著名禅宗大师赵州和尚,皈依他的弟子很多,当时唐代的一位宗室赵王,王府就在赵州,他也皈依了赵州和尚。有一天,赵王来看赵州和尚,他正在打坐,有人向他报告王爷来了,他闭着眼睛打他的坐,直等这位王爷到了他的面前,他才睁开眼睛说:你来了,请坐!他是以对待弟子的态度接待这位王爷的。但他仍然讲了两句客气话:“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尽他当师父的一分礼貌。赵王当然说:“师父你不要客气了,我们做弟子的应该来拜候你的。”

  王爷回去后,第二天派王府的太监送了许多东西来,小和尚在山门外远远看见,赶紧报告师父。赵州和尚听了立即赶出山门外老远去迎接,还请那位送东西来的小太监吃素斋,说不定还送一个红包。小和尚们看到这情形,还误会这位师父太势利了,前天王爷来,没有带礼物,连禅床也不下;今日听见送了许多东西来,对一个小太监竟如此客气。等客人走后,小和尚便问师父:“您这样做法是什么道理?”赵州和尚说:“你们这些人,真是不懂事,要知道阎王易见,小鬼难缠啊!这些小人,如果不好好接待,回去乱说一顿,可真会破坏我和赵王之间的道义之交啊!”

  赵州和尚,就是如此透彻地了解人情世故!所以佛家说,先要透彻人情世故,方能做一个出家人。当然,懂佛法的出家人,一定懂世法;不通世法的人,也一定不通佛法,这是一定的道理。

  这就是人生处世的分寸和道理。一个人处世,要有一定的分寸,多一分不可,少一分也不可,也就是一般人说的规矩、人格、风范。换言之,做人做事,要有一定的范围标准,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对不同的人物、处理的方式,也是不相同的。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他的论述涉及的学问领域之广,作品的影响力之大,在当代都是首屈一指的。南怀瑾先生的作品,素来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特色,但是毕竟体量宏富,万象森罗,已正式出版的中文简体版作品超过五十种,总字数近千万,且以分门别类的专著为主,因而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阅读的门槛和压力还是有的。

  我们策划这套书的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种更轻松、关联性更强的阅读体验,也希望有更多新的读者通过这套书走近南怀瑾先生,走近中国传统文化。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为每一本书设定了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一方面对应着南怀瑾先生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板块,另一方面对应着与读者的关联性。每一本书一般由几个章节构成,每一章聚焦全书主题的一个方面,由几篇文章构成。每篇文章由标题引领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叙述,大部分文章篇幅在三千字左右。每篇文章素材的选择,遵循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三个原则。我们力求让每一篇读起来都是“散文”的体验,体量轻小,易于阅读和归纳理解,而篇章之间又组成更大的叙述和主题,让读者有层层渐进、步步深入的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侧重人文,注重现实人生问题,而南怀瑾先生治学、讲学也注重实证实修,做学问与做人做事浑然一体,因而他的著作对于读者极具启发性。人生问题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只是很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无法停下来思考这些问题,而一旦环境变迁、际遇变易,往往无法适从,这背后透露的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缺失。不论古今中外,对个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事无非立身、处世、做事、安心,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遗产。《人生无真相》这本书就将南怀瑾先生讲述的相关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希望对于读者看透人生的规律、面对人生的困境、实现人生的价值有所帮助。

  我们以“人生无真相”作为书名,是希望传递这样的信息: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看到的“真相”,都取决于各人的处境与境界;人生无真相,但是应该有方向;人生无答案,但是有选择。

  第一章“人生的价值”,首先强调确立人生观的必要性,没有人生观的生活容易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其次以孟子的“天爵”“正命”和《易经》的“参赞天地之化育”说明在传统文化中人生的至高价值是什么。第二章“立身的原则”,讨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前提、原则和方法,比如理解自我的个性、独立谋生、坚定自己的立场,如何通过学习提高自我,等等。第三章“处世的原则”,从人情世故的内涵谈起,论述与人交往的原则与方法,比如宽容、诚恳,把握分寸感,正确应对毁誉等。第四章“事业的真义”,讨论事业与职业的区别,什么才是真正的功德与成就,如何才能有大成就。第五章“人生的真相”,探讨人生中无法违背的普遍规律,如何更好地应对命运的变化无常。第六章“修行的要义”,以南怀瑾先生自己的经历和体悟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中修行、安心的基础方法。第七章“人生的境界”,论述传统文化中更为高远、抽象的生命认知和生活境界,如天人合一、上善若水等理念。

  本书所收的文章,有的是南怀瑾先生著作中较为完整的篇章摘选,如“此身的价值与烦恼”选自《原本大学微言》,“天爵与人爵,你选一个”选自《孟子与滕文公、告子》,我们只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精简、重分段落、重拟标题等。有的文章是从多部作品中摘选、衔接而成,如“我从不跟着潮流走”,分别从《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孟子与尽心篇》《孟子旁通》等书中选择了相关段落,为了上下衔接,个别语句的顺序、措辞有调整。每一篇文章之后,注明了所选素材的出处。

  需要说明的是,所选素材中有三处底稿目前尚未在大陆正式出版。“可以倒霉,但是不能有倒霉相”和“如何认清一个人”两篇的部分内容节选自《中国式的管理的出发》,原文发表于台北《净名文摘》杂志1988年1月1日第一卷第一期,系南怀瑾先生1982年向高校管理学院的学生讲话的记录;“人生难如意”一篇,部分内容节选自《谈缘》,原文是南怀瑾先生1982年向台湾地区“缘社”同人发表的演讲记录;“我九十多岁了,还没找到一个真仙真佛”一篇,部分内容选自《答覆“组团见南师”函》,原文是2010年1月24日以太湖大学堂秘书室的名义发出的一封回信。

  此书能够出版,承蒙南怀瑾先生嫡孙暨法定继承人温州南品仁先生与南怀瑾文教基金会的信任与支持,特此致谢!

  南怀瑾系列作品编辑部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