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69.00

变革的方法(刘润 罗振宇推荐,向北京市十一学校学习激活组织的方法,知识型组织变革参考书)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成人管理类

l 得到创始人罗振宇、中国知名商业顾问刘润、华为高级副总裁陈黎芳、全球知名课程改革专家罗伯特·J. 马扎诺郑重推荐!

l 系统梳理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变革经验,拆解、剖析组织转型时面临的痛点、难点。

十一学校是一所有近70年历史的传统公办学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李希贵校长带领全校5000多名师生展开了一场组织变革,完成了育人模式转型与组织创新,并且荣获国务院办法的首届教学成果特等奖。沈祖芸老师以亲历者的角度,还原了十一学校长达14年的真实变革过程,对组织转型时面临的痛点、难点、经验、教训一一进行梳理、总结。

l 分析组织发展中的各类问题,给你一套激活组织、赋能个体的完整方案。

每天要求员工打卡考勤,但大家还是工作效率很低;

会议开了一堆,大家还是协作不畅、没有统一的目标;

每个人都一心想着让领导满意,却忽视了客户的真正需求;

组织内信息流通不畅,工作经验和方法没法沉淀下来;

……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组织病”,而这些问题只能靠变革来解决。本书给出的这套方法,有理论,有案例,你只须按照步骤一步步推进。

l 随书附带“组织变革全景图”,让你一站式了解组织变革的关键步骤和技术。

l 当今社会,人力资本已成为组织的核心资产。下一轮竞争中,谁能把员工成长融入组织的使命,谁就能抢占先机。而这一切秘密,就藏在这本书里!


内容简介

无论什么类型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员工动力不足、合作不畅、责任心不强、执行力不够等。更重要的是,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每个组织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就是如何让组织更具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及如何激活个体、创造更多可能性。面对这一切,变革就成了组织绕不过去的实践行动。

而在变革方面,北京市十一学校的经验极具借鉴意义。

十一学校是一所有近70年历史的传统公办学校。2007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李希贵校长带领全校5000多名师生展开了一场组织变革,完成了育人模式转型和组织创新,并荣获国务院颁发的首届教学果特等奖。在这本书中,沈祖芸以亲历者的角度,梳理了北京市十一学校长达14年的变革过程,剖析组织转型时面临的各种痛点、难点,拆解实现变革目标所必经的各个步骤,将其总结为一套系统完整的方法论。

组织变革不单凭经验、不只靠经历,它是一个有规律可循、有步骤可走、有误区可避的系统演进过程,掌握了本书提供的这套方案,就能获得组织持续成功的钥匙,让领导者从容应对变革中的所有不确定性。


作者简介

沈祖芸

l 学校组织变革专家、战略咨询专家,为北京十一联盟学校、上海新优质学校共同体、北京市名校长领航工程等做过战略发展规划。

l 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研发了校长培养系列创新课程,每年培训100多位中小学校长。

l 得到App课程主理人,开设有《沈祖芸·组织变革20讲》《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沈祖芸·小学生家长必修课》等课程。


精彩书评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组织变革的“出ai及记”:李希贵校长在北京十一学校用十多年时间实施了一场组织变革,沈祖芸老师据此写出了一本“场边解说”。与通常的变革不同,这是一场“不切割历史”的变革,一场无人下车的变革,更是一场以个人为起点的变革和节制权力的变革。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完成组织变革不需要什么“分开红海”的魔法,它需要的,不过是人间常有的耐心、洞察和想象力。如果你想旁观一组连贯、精细、温厚、节制的人间精进,那这本书就是你所需要的。

罗振宇

得到创始人


今天,企业都在谈变革,但关键的问题是:怎么变 ?往哪儿变?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恰好是一个知识驱动和人才驱动型的组织,我推荐你读一读沈祖芸老师的《变革的方法》。沈祖芸老师这本书复盘的虽然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案例,但对企业也非常有启发。读这本书,你不仅能获得一套系统的组织变革方法论,还能在显微镜的尺度下,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知识型组织是如何一步一步构建出来的。这样的组织,真正做事的人看着都会特别羡慕。

刘润

中国知名商业顾问,润米咨询创始人,得到App50万学员专栏作者


很多公司都把“以客户为中心”作为企业价值观,华为也是这样。但一旦组织规模变大,“以客户为中心”就很容易变成口号,实际上却滑向以领导为中心、以KPI为中心。怎么逆转这种惯性?北京十一学校的组织变革经验,值得我们了解、学习。这所学校的秘诀在于明确了两个关键问题:到底是谁在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哪里才是创造价值的一线?然后将组织资源向这两个方向倾斜。失败的组织变革,原因各有不同;而成功的组织变革,有一条原则是共通的,就是坚持一线价值引领。

陈黎芳

华为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


第一次见到沈祖芸女士时,她给我带来了北京十一学校组织变革的视频短片。看完之后,我深受震撼,为这所学校变革的勇气和科学的设计感到钦佩;同时,我也深受启发,坚定了课程与教学的改变必须从学校转型与组织变革开始的观念。而看过这本书的内容后,我更加意识到,这本书所呈现的变革路线图和核心方法论是一所中国学校给全球教育的礼物,也是给全球正在转型的所有知识型组织的行动指南。

【美】罗伯特·J. 马扎诺

全球知名课程改革专家,美国教育学习研究所McREL高级学者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启动变革

第一节 统一目标:让变革成为大家的事

不奢望统一思想,但力求统一目标。

第二节 速赢项目:初步尝到变革的甜头

让大家先看到收益,再期待成长。

第三节 让正确的人上车:有效调控变革的节奏

领导者要走在变革队伍的中间。


第二章 调整结构

第一节 明确一线:确立组织的价值中心

能用结构解决的,就不用制度。

第二节 寻找内部客户:使协同的力量自然发生

组织协同的本质是目标一致。

第三节 切分权力链:确保权力始终流向一线 74

划小管理单元,实现责、权、利匹配。


第三章 制度设计

第一节 双向选聘:把矛盾化解在机制之中

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团队,每个团队都能找到适合的员工。

第二节 薪酬荣誉福利体系:驱动员工主动成长

把薪酬体系设计成员工成长全景图,让荣誉体系成为员工自我实现的入口,用福利体系创造出集体荣誉感。

第三节 评价体系:要什么评价什么

评价团队,才能形成团队。


第四章 研发平台

第一节 项目制:将人的精力投向一线问题解决

把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第二节 委托制:确保核心竞争力优势

服务于客户需求,体现组织的社会功能,并有持续迭代空间。

第三节 第三空间:好聚好散的组织机制

永远不要让一个念头轻易消失。

第四节 知识管理: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组织智慧

组织最大的浪费就是经验的浪费。


第五章 底层逻辑

第一节 定力:事到半途,仿似失败

所有貌似失败的表象,其实都是成功的前奏。

第二节 关系:管理学首先是关系学

领导者必须是关系构建者,善于与不同的人构建良好关系。

第三节 平衡:创造“第三条道路”

非常理想,特别现实。

第四节 人性:让天使跳舞,让魔鬼睡觉

魔鬼随时都会醒来,而唤醒天使的任务却需要精心设计。

第五节 核心价值观:在变革中塑造组织的品格

核心价值观是高管给自己戴的“紧箍咒”。


后 记

附录1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

附录2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

附录3 教师成长全景图

精彩书摘

提到岗位聘任制度,很多人脑海里会马上浮现出两个词——“末位淘汰”和“竞争上岗”。的确,在很多组织中都能看到这两种制度的影子。它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想通过增强竞争来解决组织中论资排辈、分配不公、员工缺乏积极性的问题。但遗憾的是,很多组织在运行了这些制度之后,不仅员工的活力没有被激发出来,领导者还引火烧身,把很多矛盾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变革不是为了淘汰人

在刚当上高密四中的校长时,李希贵也尝试过这样的岗位聘任制度。当时,他希望通过一套制度达到“能者上、庸者下”的目的,因此采用了减少岗位、增强竞争的机制。具体来说,在确定学校编制总盘子时,他减少了 6 个岗位。这种机制运行的结果,自然是聘任结束时会有 6 个人落聘。

为了安抚落聘者,尽可能减轻对后续变革的影响,李希贵给他们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同时,为了让这些落聘者能有一个体面的去处,他又东奔西走,为他们联系新工作。你可能会想,把落聘者的善后问题交给人力资源部门处理不就可以了吗 ? 校长有必要操这么多心吗?

乍一看,这样做确实有些多此一举,因为校长通常是不需要处理这么具体的事务的。但你仔细想一想,作为落聘者,这些教职工在离开时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对这个单位又会有怎样的情感?退一步讲,哪怕离开的人可以不管,那留下的人能不管吗?看到落聘者的处境,留下的人在庆幸自己被聘上的同时,也会感到心有余悸——“我会不会有一天也像他们那样?”如果员工将这样的感受带到工作中,就可能会出现个体间的竞争性很强,但团队缺乏协作力的情况。这不利于团队的形成,因为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担心自己被其他人超越,最终被末位淘汰。

这件事让李希贵进行了很多反思:难道变革就是为了让有些人落聘,让被聘上的人都战战兢兢地工作吗?当然不是。变革应该是为了让组织里的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形成富有战斗力的团队,这才是第一位的。

后来,李希贵到高密一中担任校长,他吸取了在高密四中的教训,迭代了岗位聘任制度。高密一中有 200 位教职工,而学校设置了 203 个岗位——只要你愿意继续在这里干下去,而且不计较干什么,那么你就会有岗位。岗位有了富余,大家首先就放下了担心落聘的不安全感,也就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了。

不仅如此,在高密一中,李希贵还设计了多个聘任主体供教职工选择,每人可以填几个意向,然后和聘任主体负责人协商自己的岗位。这么一来,聘任的权力就不会集中在领导者一人手中,矛盾也不会集中到领导者一人身上了。这种制度的运行很自然地化解了矛盾。


“分层聘任、双向选择”机制设计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李希贵在十一学校进行岗位聘任制度变革时,拿出的方案就更加成熟了。方案的核心是一年一度的“分层聘任、双向选择”机制。

先看分层聘任。我在第二章第三节梳理过怎么切分权力链。这里所说的“分层”,就是指对人事聘任的权力链条进行切分。在十一学校,校长只有权力聘任中层管理者,而这也就是7个人,分别是高一到高三的年级主任、初中部和国际部的主任,以及教务处和校务处的主管。之后,再由这7位中层管理者自己去聘任教职工,组建团队,校长不再插手。

这样做的好处是实现了责、权、利匹配。校长的责任是确保学校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他拥有的权力就是聘任能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人物,也就是中层管理者。而中层管理者是一线价值中心的第一责任人,要想让他们担起这个责任,就必须赋予他们聘任的实权。否则,他们一定会对校长说:“人又不是我选的,干得不好能怪我吗?”而在未被聘任的员工面前,他们又可能会说:“不是我不聘你,是上级领导不认可你。”分层聘任机制的实行能堵上这些借口,将矛盾化解在制度之中,而不会将责任转移到领导者身上。

再看双向选择。教职工并不是被动地等待被选择,他们也有选择的权力。

举个例子。张三老师特别优秀,他很快就收到了高一年级主任的邀请,但他没有立即同意,因为他内心的第一志愿是去初一年级。他认为,完整地走一遍把学生从初一带到高三的大循环,有利于自身的成长,也有利于体验学生的成长全景。此时,初一年级主任也来向张三老师示好,暗暗地和高一年级主任抢起人来。两位年级主任可能会打利益牌,承诺提升张三老师的职级和薪酬;也可能会打感情牌,“张老师,你的好朋友李四和王五都已经答应来我这个年级了,你也来跟他们一起工作多好”;当然,他们还可能会打愿景牌,因为他们深知老师所有的成就感都来源于学生的成长,所以他们一定会说,三年或者六年后,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有怎样的成绩,而你会有怎样的发展,我们会共同创造出怎样的价值;等等。至于最终的选聘结果,就由张三老师自己来决定了。如果张三老师决定去初一年级,就意味着他接受了初一年级主任给他确定的职级、薪酬和相应的工作量。

不过,有抢手的,自然也有不被看好的。比如,英语老师王老师的志愿全部落空了。好在学校实行的不是末位淘汰制,他还可以进入学校人才交流中心接受调剂。最终,王老师体面地找到了一个岗位,但整个过程也让他产生了深刻的反思。是什么原因使得各个年级都不愿意要自己呢?要怎么做才能保证不再出现这样的境况?王老师开始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同时也对眼前的岗位格外珍惜。

当然,别以为只有教职工压力大,其实手握编制和薪酬大权的中层管理者也一点都不轻松。过去,聘谁不聘谁都由中层管理者单边决定。现在,双向选聘制把他们推到了众目睽睽之下。能不能吸引优秀的教职工来应聘自己的团队,有没有出现发出邀约后被拒绝的情况,等等,都体现了中层管理者的能力、为人等的综合水平。

“分层聘任、双向选择”机制带给组织的最大收益,是每个人都不会把矛盾外化,而是会通过向内归因,在自己身上寻找改进的空间。这样自然就化解了聘任双方的矛盾,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动力,也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形成有战斗力的团队,也为后续变革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