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49.80

《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在德国生活多年的华裔女记者,将德国小镇18年的生活好时光点滴收集,汇集成一本小镇生活风物记,记录了德国小镇的民风民俗、与德国邻居的友好交往、新鲜的日常琐事……近距离呈现德国人的日常,他们不再是印象中的严谨和刻板,他们生动而鲜活,热情而知足快乐。

德国霍尔特市市长作序,倾情推荐。

作者25年前去到德国,定居至今,嫁了一个德国老公,邻里街坊全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德国人,因此有机会跳脱出华人圈子,融入到德国人真正的日常生活中。由于职业为报社记者,职业的专业性以及她天生的好奇心与敏锐的观察力,又使得她有机会接触到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了解到许多只有德国人自己才知晓的“秘密”。这样的经历使得她的眼光和角度完全不同于深度游或短暂的旅居人士,25年的生活,使得她对所居住的小镇产生了浓浓的眷恋之情,熟悉得就像自己的第二故乡。

小镇的民俗节庆、贵族们现如今的生活,德国人对动手干活的热爱和对花园的执念、自助购买土豆的小店、小镇的野生动物观察、德国人的兴趣爱好、他们五花八门的过节方式……300多张照片,十多万的文字,像一扇窗户,引你去看德国人平常又充实幸福的每一天。

收集德国好时光系列

《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

《收集德国好时光——认识德国骨子里的气质》

【内容简介】

与德国丈夫在风车磨坊里登记结婚;

在森林中采野蘑菇涮火锅,采野蓝莓做果酱;

在周末参与附近小镇的“中世纪节”,看德国人拉弓射箭、在原野上跳舞;

在秋收节集市逛老农庄,在地摊中*;

去贵族的古堡公开日听女主人讲贵族如今的故事;

在家乡博物馆看德国人几百年的生活痕迹;

德国邻居家的男人们有一整个工具库;

他们自己造壁炉,修游泳池,盖房子;

德国邻居家的女人们的厨房一尘不染;

做个土豆煎蛋要用五个锅;

去农庄小木屋买土豆,自己投钱自己拿货;

逛圣诞市场,去圣诞树森林自选圣诞树;

迎接美丽的鹳鸟在小镇定居;

到爬行动物馆看德国幼儿园小朋友欣喜地抚摸小蜥蜴;

看射击协会一年一度的“国王”登基大典;

了解德国的志愿消防队;

……

每一天都过得新鲜有趣,充实快乐。

小镇虽不大,人与人之间却有温暖的情感流动。

定居德国25年﹑在德国小镇生活了18年的华裔女记者,

记述地的民风民俗、与德国邻居的友好交往及有趣的日常琐事。

【目录】

One 玫瑰村庄莎蒲森

我居住的德国小村庄

在风车磨坊结婚             004

金苹果与八角鹿头之地       007

低调的“金字招牌”         016

德国人怎样过周末

在庆典中享受生活好时光     020

邻里情深的花园街邻居节     023

马可家的十月啤酒节         034

非洲手鼓节之夜             036

秋收节奇遇记

地摊拾趣之乐               040

藏在老农庄里的中国之谜     042

大作家托马斯·曼的写字台   047

贵族们如今这样生活

村外有座私人古堡           050

三分之一的家产             053

贵族也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056

古堡人家的生意经           058

真正的贵族精神             060

德国人的故土情深

家乡博物馆:几百年的生活痕迹       062

家乡歌谣﹔爱,不但要意会更要言传   068  

Two 德国人都是“动手派”

德国男人的工具库

邻家男人都是能工巧匠       076

自家房子自己造             079

德国女人的持家之道

土豆煎蛋要用五个锅?       082

对卫生间的“洁癖”要求     087

人人都是“园艺师”,家家都有“世博园”

“前花园”和“后花园”     090

悠然慢生活                 093

Three 过这村,没这店

农庄土豆小木屋

投钱拿货全自助             104

和农庄主一起收土豆         107

五十年花店                 110

路边自选花架和原野自采花田

老花匠的小花架             114

原野花仙子                 116

Four 与大自然的生灵比邻而居

小镇飞来“送子鸟”

不速之客                   120

定居                       122

去而复返                   126

莎蒲森小村野生动物观察笔记

住在隔壁划地盘的野鸡夫妇   128

爬行动物馆的儿童活动日:与小蜥蜴亲密接触       131

来家里做客的松鼠宝宝       135

Five 为兴趣爱好奉献终生

德国人的兴趣小组——社团协会

社团协会无处不在           140

车库里打出来的乒乓球协会   141

奉献精神                   143

经常“吵架”的理事会议     147

兴趣在协会发扬光大

世界杯冠军的民众基础和团队精神       149

男声合唱协会和家乡花园建设协会       152

射击协会一年一度的“国王”登基大典   153

救火也是兴趣爱好?

德国的独特消防建制         159

莎蒲森志愿消防队           161

Six 一颗永远热爱过节的心

不朽的圣诞情结

圣诞节从逛圣诞市场开始     166

到圣诞树森林去野餐         170

美丽平安夜                 172

邻居一起迎元旦            175

传承行善美德的“圣马丁节”

好人马丁的传奇故事        179

马丁精神的传承            181

做一个独一无二的灯笼      186

打造浪漫的银婚花园

共搭幸福门                188

银婚庆典                  191

生命不息,庆生不止

逢五逢十的小庆和“半百”大庆                194

跳“天鹅湖”和表演莎士比亚戏剧的庆生会      196

筹办婆婆的85岁生日庆典                      200

后记

美好的生活仍在继续       203

致谢                     209

【作者简介】

洪莉 (附有生活照)

女,祖籍湖南,生长于辽宁。1982年辽宁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任教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1991年旅居德国,后嫁与德国人,入德国国籍。

1998年,她搬入德国北威州下莱茵地区莎蒲森小镇居住,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热情天性,与德国街坊邻居深入接触,密切来往,加入地协会,参与社会活动。她不断悉心融入,感悟思考,喜欢随身携带相机,随时记录生活中的难忘瞬间和小镇四季风情。

    2007年,她开始在德国《华商报》开设专栏“德国古堡的故事”,后成为德国《华商报》记者﹑编辑,笔名红柳。此后,以报道德国新闻﹑华人社会﹑采写中德交流﹑德国政治经济及文化为己任。业余生活喜欢探究德国民俗,酷爱乡村旅游,撰写游记,拍摄田园古镇和自然风光。同时,应约为中国《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及其他多家国内媒体报刊撰写过很多介绍德国教育﹑阅读﹑育儿及社会方面的文章,其中“德国宪法没有禁止学前教育”“德国工程师是怎样炼成的”和“德国注重推动青少年阅读”等多篇文章,被新浪等国内多家著名大型网站及《人民教育》﹑《读者》等媒体和《北京家长汇》等中国及德国多家微信公众号转载。合作出版有《在德国我们这样上中学》﹑《小镇德国》﹑《北威州的华人世界》等书籍。

【前言】

来自德国市长的问候

亲爱的读者:

   在这本书里,洪莉女士描写了她在德国的生活经历。洪女士来自于一个不同于德国文化的国度。在德国,在这个初对她来讲完全陌生的国家、陌生的文化和陌生的人群中,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还学会了去发现新故乡的可爱和新生活的美好。

    洪女士长期定居在德国的小城镇,与德国人朝夕相处。这里的人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人与人之间交往密切。

    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而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习俗、礼仪和传统,既是连接本民族的纽带,也是将其与其他人群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文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澄清价值观和前景观的空间。从文化中,人们汲取力量,获得归属感,找到生命之源,从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文化是人类劳作的结果。

    而这样的“劳作”是从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开始的,发生在小范围内部,比如邻里之间或协会成员之间。如果你学会了如何与身边的人和睦友好地相处,那么走遍整个德国都应该不成问题。

    我诚挚推荐各位品读此书,并且盛情邀请大家来德国观光旅游,从北海游到阿尔卑斯山。希望各位和洪女士一样,也能够发现德国的“美好”。

    致以真挚的问候!

                                        德国霍尔特市市长

                                        克劳斯•克莱恩库恩

                                         (翻译:杨悦)

【精彩书摘】

Three 过这村,没这店

农庄土豆小木屋

投钱拿货全自助

德国不产大米,麦子为主要农作物,面包养活了祖祖辈辈的德国人。除了面包还有一种食物对于德国人来说必不可少,那就是土豆。德国人大多酷爱吃土豆,就以我先生沃夫冈为例,他是两天不吃难受,三天不吃烦躁,四天不吃就不管什么山珍海味一概不碰,一定得煮一锅土豆才心满意足。

他给我讲过德国土豆史。土豆是16世纪时欧洲人从南美带回来的。起初他们以为土豆开花后结出的小西红柿状青果可以吃,结果尝过的人全部中毒,上吐下泻,于是一气之下他们把土豆植物全拔掉,这才发现了根部结的土豆茎块。土豆种植简单,储藏方便,又好吃,营养又丰富,因而很快得以普及,到17世纪时已成为欧洲人的重要粮食作物。1840年,欧洲爆发了马铃薯疫病灾难,造成土豆大面积歉收,饥饿席卷欧洲,加之政治动荡,引发了以英国人和德国人为主的大量欧洲农民背井离乡,迁移美国定居。这批欧洲移民被称为土豆移民。

几百年的时光里,德国人早已把土豆成干粮,种植出了不同口感和用于不同做法的各个品种。任何超市都有土豆卖,且非常便宜。德国人偏爱国产土豆,因为德国农作物不上化肥不打农药。我家老沃更挑剔,只买农庄土豆。我们小镇的哈曼斯(Hammans)家族农庄产的土豆是他的爱,他对这个农庄产的土豆味道赞不绝口。

哈曼斯农庄在镇外原野中,后院是农庄人自己居住的花园别墅,四周围着大片大片的土豆田,一派悠然田园风光。农庄景色大都如此,倒也没什么稀奇,但他们家卖土豆的方式特别新奇。

农庄老式山墙下有个小红木房子,里面木架上摆着装满土豆的牛皮纸袋,小黑板上写着价钱﹕2.5公斤袋/2欧元(合人民币约15元),5公斤袋/3.5欧元。另一侧的台子上放着农庄人家自家养的鸡下的蛋,墙上贴着价格:1个/0.2欧元,10个/2欧元。这些价格在德国本地就是一个小冰淇淋球的价钱,可这些都是质量上乘的纯有机食物。让我感慨的是墙上挂着一个小铁匣子,上方写着“食物拎走,钱扔进去”。是的,你没看错,东西任你拿走,钱随你投入,无人看管,外面也没人监控。

在现代商品社会,有这样一个真实的田园小木屋,随意放着农家土产,随你挑选,随你自觉。如此被人信赖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这个小木屋里,没有人不投钱入匣,就连闪过一丝贪念,都会为自己的龌龊思想倍感羞愧。不仅如此,还会情不自禁地为享受到陌生人如此坦荡的真诚信赖而想表达些什么,比如多丢进几个零钱,或在墙上贴上抒发情感的字条。

哈曼斯农庄的土豆确实好吃。他们选择优良品种,施农家肥,凭着几代人的敬业精神精耕细作。收获的土豆不经历水洗工序,而是将泥土震动掉。老沃水煮土豆历来带皮煮,因为土豆皮中的维生素含量丰富。他拿手的土豆料理,是将土豆洗净后带皮竖切四瓣,用橄榄油和孜盐粒小火煎黄。他的这道带皮煎土豆风靡了我们的中国朋友圈,顺便也把中国朋友们“培养”成了农庄土豆的粉丝,以至于哈曼斯农庄的小木屋墙上不但出现了汉语赞言,还有中华美女与土豆的合影。这是老沃的“杰作”,他将我们四个买土豆时的即兴合影打印出来,配上“中国美女购买享誉中国的莎蒲森地下苹果”的注释,贴在木屋墙上十分醒目。这幅有趣的“广告画”让农庄主人和其他客人惊奇不已。

和农庄主一起收土豆

我们每个月都去小木屋买土豆,但几乎未曾遇见过主人。直到今年初夏的一天,庄主父子俩正在仓库里忙着给机车加水加油,准备收获早土豆,我们才得缘见面。庄主哈曼斯先生和老沃是小学同学,他们同年入镇小学同班读书。如今,哈曼斯经营着自家的偌大农庄,老沃在州府一家冶金厂机械制造工程师,他们依然共同生活在家乡小镇,工作都是操纵大型机械。德国农业早已全面实现机械化,所有农活都是操作机器来完成。

听说他们要去收获田地里的土豆,我立刻心血来潮要求加盟,他们很痛快就答应了,我便有了一次难得的德国农业劳动体验。

哈曼斯先生驾驶着拖着起土豆机车的拖拉机,沿土豆垄慢慢行驶。哈曼斯夫人和长子在机车上面分拣齿轮传送带上的土豆,打包机自动装袋自动封口,刚刚还长在地里的新鲜土豆很快就成袋成袋摞叠好了。因那天刚下过雨,土地潮湿,不时有泥块混上来,我的工作就是将传送带上的泥块挑出去。机车的机械手全封闭,我没看明白它怎么能只把土豆从土里挑出来,而把秧子和泥土都留在地里。

我手不停嘴也不停,问出许多疑惑不解和感兴趣的问题,从哈曼斯夫妇那里获得了好多知识。他们种植的土豆主要供给固定的大型收购商,小木屋的零售袋只是方便小镇及附近居民吃到出自家乡沃土的新鲜土豆。小木屋不需要管理经营,既无运输费用也无人工成本,所以价格便宜。这台机车是他们自家使用的一排道传送带起土豆机,用于小批量收获土豆。到采购公司大量收购的日子,他们就预租农业机械公司四排道传送带的大型机车和操作工人,收获好的土豆直接打包运走。他们也和其他行业一样,早早制订出工作计划,甚至提前一年定好日期,然后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不会随意改变。

我在网上读到一篇关于中国农业部的消息,2015年中国已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预计到2020年,一半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供应食品市场。很有意思,在我写这篇土豆小木屋时,德国《莱茵邮报》转登了中国农业部的这条消息和一幅“别拿土豆不干粮”的有趣漫画。或许将来有一天,哈曼斯农庄的优质土豆也会被引进中国也说不定。小木屋的经营方式也许将来也会被中国所借鉴,也许会让人们消除彼此之间相互戒备的冷漠,重拾崇高的信任感。

贵族们如今这样生活

贵族也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几百年时代变迁,工业商业日益发展,越来越兴旺,而传统的农林业却日益衰落。“开放日”活动听了古堡女主人一通抱怨般的介绍才知道,令人羡慕的古堡贵族家族原来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她说:“现在农产品越来越难经营。就说我们的果园吧,政府不允许打强农药施化肥,只能实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没有影响的举措,这确实有利于空气、土壤和健康,但成本很高,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还有那些鸟类,成群结队地飞来啄食果子,按说它们也吃不了多少,可恶的是它们偏偏在这个果子上啄一口,又到另一个果子上啄一口,被啄破的果子就会钻进虫子烂掉。早年间插上个稻草人还管用,可现在的鸟简直比人还精,根本不理会稻草人。天上的要防,地上的也要防,那些野兔子总来啃果树干磨牙,我们得把树干下部刷上石灰再用麻绳缠牢。以前掉在地上的果子我们都雇人收起来削干净,用来做果酱。现在人工费太贵,不拣了,就留给鸟儿和动物们吃吧。

    “农业靠天吃饭,不下雨就得人工灌溉。现在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不得不打更深的井,用更大马力的抽水泵。这些新型农业设备都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初我们的爷爷就因为喜欢土地而继承了农庄园,结果现在属我们辛苦。经营农业需要劳力,可我们家几代男丁都不兴旺,到了我们这代,我们只有四个女孩,没有男孩 ,而且四个女儿没有一个对农业有兴趣。两个大女儿在国外读大学,两个小女儿也说长大了就离开古堡做别的事情。没人愿意继承古堡,所以古堡今后会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说不定哪一天就交给国家了。”

    此家族在森林旁有幢古老的小猎宫,一直破旧不堪地孤立着。前几年听说被两个男子租了去,修缮了一番了居所。其实,我一直暗中喜欢着那栋古朴灰暗的小小的猎宫,喜欢它那沧桑破旧却仍然遮挡不住的庄重气质,欣赏它那份久经岁月风霜磨砺的淡定从容。每次路过都情不自禁地幻想着,我要是有钱就把它买下来。

    在外人看来庄重气派的古堡,原来还有这么多的麻烦呢,现在我明白了这个古堡女主人为什么会看起来像个“农妇”。她实在是生不逢时,没赶上贵族阶层奢侈的时代。

    古堡贵族人家的四口人我算全见过了,和普通的村里人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只是,小村人住在自家的房子里,他们住在自家的城堡宫殿里,大家都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过,比起普通人来,他们依然是家大业大气派大。

古堡人家的生意经

    古堡自己有水果加工厂,果园里收获的草莓、樱桃、苹果、梨等在加工厂被分出大小等级,包装成箱,发运往各地,同时还生产制作果酱、果汁、果干、蜂蜜等。在果园边上他们自己也有个小店,专门卖自家出产的时令水果及果制品,又好吃又便宜,远近闻名,周边的居民经常去买他们家的各季水果。冬天,古堡森林里还卖烧壁炉用的劈柴及成材的木头。

    圣诞节前开放的森林圣诞树自选市场,也是古堡人家开办的,且早已成为了本地的传统项目之一。我们家每年都要去森林里挑选圣诞树,尽情享受那份独特的迎接节日的快乐。

    古堡人家还保持和延续着古堡的一个古老传统:每两年在古堡内举办一次历时三天的圣诞市场。摆摊卖货的都是附近的农庄主们或手工业者,他们卖自家出产的农副产品或手工制品。我们小街的一位邻居每次都在这里卖自家农庄制作的香肠和火腿,其风味比较独特,虽然价格比超市贵,但买的人依然很多,去晚了根本就买不到。古堡的水果加工厂这时候也对外开放,供人参观。厂房不大却非常现代化,有工作人员在流水线旁讲解并操作,演示苹果是怎样清洗分类的。从这里参观一圈出来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商店卖的苹果大小都像孪生兄弟。古堡圣诞市场开市的这三天里,政府会安排公交车开往不同的方向,免费接送来逛圣诞市场的游人。

【精彩书摘】

《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 《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 《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 《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 《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 《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