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49.00

《道家与道教思想简史》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每个有志于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人,都需要了解道家与道教的知识。本书为著名道教学者王卡先生的遗作,择要梳理阐述了老子与中国哲学、出土文献所见道家思想、道家与道教的主要思想流派、早期道教神学观念等重要问题,给读者提供了对于道家与道教的简要认知路径。

本书文字通俗易懂而专业严谨,视野全面而简明扼要,以深厚的文献学与历史洞察力为背景,统驭各种已有研究成果而陈明犀利醇熟的毕生研究心得,堪称大家典范之作。

【内容简介】

道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初的“道家”,即先秦以老庄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大抵黄老之学旨在治国养生,老庄之学则旨在树立士人的理想人格;魏晋玄学家继承了老庄思想;东汉以后兴起的神道教团“道教”,受古代神仙家及黄老道家影响,并吸收了中国原始宗教和民间信仰的部分内容。

道家与道教的人生观,有着追求生命自由快乐和健康永恒两个主题。

本书勾勒出了从先秦道家到近现代约两千年的道家与道教思想通史,择要阐述了道家与道教的渊源关系、支系流派、道教神学观念与修炼等重要问题。

【目录】

目录

引言       道家思想的基本问题

一    老子与中国哲学的突破

1     老子哲学思想的要义       

2     老子思想的伟大意义        

3     老 子 与 西 方 哲 学 的 异 同   

二    出土文献所见道家思想

1     大一生水    

2     关于《亘先》   

3     行气玉    

4     古本文子   

三    杨朱庄周派的人生哲学

1     杨朱学派的贵己重生说           

2     庄子逍遥自由的人生观           

四    黄老哲学及其政治实践

1     从稷下道家到黄老道家           

2     黄老家的宇宙论及政治思想

3     汉初黄老学的政治实践           

五    黄老道家学说的变化

1     道家经学与批判思潮         

2     三才说与道家养生学         

3     葛洪的养生术与思玄道

六    早期道教的神学观念

1     老子之道的神化历程         

2     元始天尊信仰的形成 

3     道教神学的中国特色

七    隋唐道教重玄哲学

1          道教重玄学的源起

2     重玄学的主要思想

3     吴筠的形神双修说

八    内丹派与全真道修炼理论

1          内丹道派的兴起及其理论

2          全真道对道教义理的革新

九    道教符派咒术思想

1          早期道教的符箓咒术         

2          宋元时期旧符箓道派         

3     内丹外符的新兴道派         

4     儒道兼融的净明道法         


十    走向现代的新道家

1          严复的天演论与民主思想

2     金岳霖的形上学与人生观

结束语    道家的真精神


【作者简介】

王卡,1956年12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75年-1978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王明先生。198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王卡先生从事道教历史、教义及文献学等方面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中国道教学研究的重要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其《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中国道教史》(合著)、《中华道藏》(常务副主编)等著作是道教及中国宗教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2017年7月,王卡先生因病在西藏林芝逝世。

【前言】

引言  道家思想的基本问题

道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但“道家”一词,始见于汉初太史公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他所谓道家即先秦以老庄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老庄学与黄老学都以“道”为范畴,崇尚自然无为法则。但二者旨趣侧重稍有不同。大抵黄老之学旨在治国养生,主张清静自守,无为而治。老庄之学则旨在树立士人的理想人格,主张全性保真,不因利欲牵累而损害自我。魏晋玄学家继承了老庄思想。至于东汉以后兴起的神道教团“道教”,其核心教义以道家思想为本。因此魏晋以后古籍中,通常不分学派教派,称道教为道家、黄老、玄门。反之亦然。

道家虽有上述诸多名称和流派,但无论老庄、黄老、玄学或是道教,就其基本的学术思想而言,显然有共同的特征,有共同关心和试图解决的基本问题。概括起来,道家思想始终关心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个问题是关于道体与万物的关系,即所谓本末、有无、体用、动静等相对范畴的统一关系。自老子首先提出道为万物的母体之后,汉代黄老学的元气生成论、魏晋玄学的道体论、道教神学的创世论、道教重玄学的有无双遣论等等,都试图对道与万物的关系作出圆满的解释。虽然各家解释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不否认道是生成万物的本源,道与万物有着不可分离的互通关系。道家之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囊万物,细入毫芒;既是囊括宇宙的统一整体,又是遍在万物之中的微妙实在。道是本、万物是末,本末既非一体又相通不离。这种本末不分,道物不二,一切事物都普遍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系统论宇宙观,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理念。

第二个基本问题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与人(道与众生)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共通和感应性的问题。自老子之后的道家各派大多承认天道与人心相通,能相感相应。汉代黄老学的天人感应论认为天与人同源共构,人身为小宇宙,与大自然有相似结构,人能感天,天必应人。道教重玄学认为道性与众生心性不异,道即是心,心即是道;故道能应心,心能契道;修道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道。宋元道教内丹派、符箓派都以心性修炼为炼丹作法,感神合道的内在根据。

第三个基本问题是认识论或实践论的,即修道者如何体悟和证验道体的问题。自老子提出道是虚无强名之后,便产生了人能否及如何去认识和证验这个虚无道体的问题。道家与道教各派都不否认人应该并且能够证悟道体。但道是虚无假名,因此不能凭感官知觉和名言分析等认识有形事物的方法来见证道体,而应排除感官知觉,忘却世俗知识和自我心中的成见,虚心遣欲,在沉思中使自心与道体契合,从而证道悟道,达到自我与道体合一(生道合一)的生命境界。

上述道体论、心性论、证道论,不仅有道家本色,也显示着中国学术思想的普遍特征,即天人相通,心物一元、体用不分的“中和”思维模式。这种“致中和”的思维模式建基于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国儒道两家都持“生成论”或“本原论”的宇宙观。宇宙生成论所谓的世界本原(天道)与世间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着生生不息的普遍联系。这与西方文明中的哲学本体论与宗教神创论的世界观有明显区别。在道家思想中,很难找到完全脱离现象而存在的纯粹本体概念(纯有或绝无),因此鲜有西方思想史上以主客二分论为基础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哲学,也鲜有西方宗教与世俗学派之间有神论与无神论的激烈争辩。道家之道既是生物之母,又是自然法则,是贯通哲学理念与宗教信仰的“自然神学”。道家思想的这些中国特色,在比较研究东西方文化时应予注意。

在重视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人类有着共通的天性和理性,因而在不同文化间存在差异的表象之下,也必然有着人类思想的共融性和契合点。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来自西方的挑战,中国学者出于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感,在比较研究中西文化时更多注重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这表现在将西方基督教传统神学,以及近代西方哲学和经典物理学中的机械论世界观视为西方文化的全体,因而惯用“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来界定中西文化的区别。这种差异性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过度强调这种差异,也会使我们以片面和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西方文化。事实上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现代物理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基督教新神学的兴起,东西方文明在宇宙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已有缩小。寻求人类文化间的共融性和契合点,正在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新思潮。我们需要超越文化差异,相互交流沟通,共建一个基于人类理性和信仰的精神家园。从而消除各种意识形态的混乱和纷争,构建促进人类福祉的新世界。这然极为困难,但却是人类未来的希望。道家思想对寻找中西文化的契合点应能发挥作用。因为早在庄子的学说中就已提出“道通为一”的观点。在他看来,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角非常重要。“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寻找中西文化契合点所需要的正是“自其同者视之”的认识方法。

道家思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不同时期各学派或教派有重点关注和探讨的一些问题,并受到儒学、佛学及民间信仰的影响,形成诸多学术思潮和流派。下面各章节择要加以概述。

【精彩书摘】

言之有据,行文简洁,是印象。能驾轻就熟地把各种已有成果融汇其间,且不失自己的判断,又避免了一般理论著作之刻板,可谓大家矣。以深厚的文献学与历史洞察力为背景的说明分析,展现了道家道教博大精深的精神因素,更具大学者之风范。

——强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卡先生思想犀利,是学界的公认。但他一般不轻易动笔成文。该书是先生留下的一部思想类著作,历经二年而倾力写成的生命绝唱。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专业严谨的文风勾勒出了从先秦道家到近现代约两千年的道家思想通史,概述全面,简明扼要,目光睿智,思考醇熟,堪称典范之作。

——汪桂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