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69.72

《教育学基础(小学)》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本书为教师教育“课证融合”教材丛书之一。本系列丛书在现有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全面、有机地融入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内容,并辅助以互联网+技术。
  《教育学基础(小学)》中每章设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导引”“章节正文”“本章小结”“知识结构”,并配上相应的习题和模拟试题。该书的内容除了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科学、合理外,同时作为教师资格考试的备考教材,方便学生学习、掌握考试内容,了解考试特色。

作者简介

  虞伟庚,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教务处副处长,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首席专家。教师教育“课证融合”系列教材专家组成员。

目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教育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
第四章小学教育概述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小学组织与运行

第五章小学教师与小学生
第一节小学教师
第二节小学生

第六章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一节课程
第二节课程组织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七章小学教学原理
第一节教学概述
第二节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
第三节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第八章小学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与教案设计
第三节教学设计前沿

第九章小学教学实施
第一节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
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方式改善
第三节小学课堂教学优化

第十章小学教学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小学教学评价
第二节小学教学反思

第十一章小学德育
第一节德育概述
第二节德育理论
第三节小学德育

第十二章小学美育
第一节美育概述
第二节小学美育

第十三章小学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一节小学班主任
第二节班级管理
第三节小学班级活动
第四节小学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第十四章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节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教育科研的主要步骤
第三节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

精彩书摘

  《教育学基础(小学)》: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专业设置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展。这既为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更新、学校专业设置的改变提供了客观条件,又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够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能够掌握生产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专业设置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各不相同。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极不发达,教育内容就极为贫乏,主要是哲学、宗教、语言等人文学科。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许多新兴的产业部门出现,对学校的教学内容和专业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不断充实到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以高度综合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就出现了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
  5.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及其组织形式
  学校的物资设备、教学实验仪器、学校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它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例如,理化实验、幻灯、电影乃至多媒体的演示教学等,无不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关。此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也与生产力发展有关。在古代,个别教学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近代以后,则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到20世纪中后叶,个别化教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切无不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关。换言之,它们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
  一定社会的教育具有什么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性质直接决定的。教育的发展历史证明: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欧洲古代中世纪教育的神学性是由于宗教僧侣对教育的垄断;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性,则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物质生活方式所决定。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揭示的教育的普遍特征。因此,阶级社会的教育都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属于社会关系的性质,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重要工具。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领导权
  教育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的最主要标志。政治上的统治者同时也是教育上的统治者,统治阶级依靠其掌握的政治经济权力,同时就掌握了教育的领导权。阶级对教育的控制是通过国家机器实现的,他们通过国家政权颁布法律、政策、法令,规定办学宗旨、方针,以强制的手段监督执行,并通过任命教育机构的领导人等有效手段掌握教育领导权。统治阶级利用统治思想作为指导来编写或审定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各种课外读物等,来保证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也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的重要标志,它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即由国家政权的法律规定或由受教育者和其他各种条件所决定。诸如谁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有接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学校教育以什么内容和方法来培养人等,都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直接受制于社会关系。教育发展历史上,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来决定着不同的教育体制。法国、日本等的中央集权,决定了学校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美国地方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美国教育的分权制,各州有权根据各州实际确定颁布各种教育法规,而不是中央一统到底。中国强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因而在教育上实行大政方针上的集中统一、具体实施上的地方分级管理,既有中央的集中,又有地方的灵活。这些都是不同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反映。①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文化影响教育目标
  文化类型不同,教育目标也有不同。任何社会的教育目标都是社会统治阶级人才利益的集中体现,是统治阶级主观意志的产物。人的意志和决断决定于人的需要和价值取向。所以,教育目标中的主观成分越多,受文化的影响就越大。例如,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西方文化则是一种“知识型”文化,故主张“知识就是力量”,注重通过知识学习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2.文化影响教育观念
  文化制约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同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具有大工业意识的国家便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其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日本和德国;相反,传统和保守的社会则把社会发展归之于政治制度的作用,结果必然导致社会发展进程的缓慢,如英国。另外,文化观念影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任何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孕育起来的,是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例如,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需要的反映。西方教育史上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奇的“自然教育”原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要求“肯定人性、削弱神性”的社会潮流的反映。
  ……

前言/序言

  一、编写背景与意图
  1986年4月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同年9月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规定“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考核合格证书暂设“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两种,证书考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组织。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第八条规定:“不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得教师资格,应当通过国家举办的或者认可的教师资格考试。”随后,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12月28日下发《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对教师资格过渡的范围、申请和认定等事项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系列工作为教师资格制度的正式建立与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正式实施。该实施办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教师资格制度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监督工作”(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第五条)。这个阶段教师资格认定的具体工作由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2011年我国开始在浙江和湖北试行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考试制度,并于2013年8月15日发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试点工作启动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如此,师范生的培养将面临专业养成与资格证书获得的双重任务。所有师范院校就不得不思考一系列问题:职前教师教育与教师资格考试如何有机融合?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应该如何适应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现有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如何与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相融合?职前教师教育的评估与考试如何进行?……为了应对上述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经过多年的实地调查与理性论证,审慎地决定编写一套“教师教育‘课证融合’系列教材”,力图保证教师教育专业的学术品位,同时又能兼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内容。
  出于这样一种思路,“教师教育‘课证融合’系列教材”在深入地分析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等若干文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师范院校全日制本科生及研究生所开设的相关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的知识结构梳理出编写框架,希望其既能具有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能覆盖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知识要点,让师范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既能符合师范类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当前我国对教师教育领域的人才需求,又能满足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帮助师范生在获得教师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得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
  二、编写原则与体例
  (一)编写原则
  “教师教育‘课证融合’系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专业知识与应试技能相结合
  尽管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是本套教材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通过考试并不是最重要的目标。更重要、根本性的目的是通过本套教材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理解并能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原则,获得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基本技能与技巧,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奠定坚实的理论与技能基础。因此,我们在编写时既注意学科知识与原理的系统介绍,也重视资格考试知识点的梳理与解释,更加关注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使本套教材既能用于正规的课堂教学,又适用于学生应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2.理论思维与实战模拟相结合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需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必须具备教育学的思维,因此我们在编写时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思维的培养,强调教育基本逻辑与基本范式的学习,达到运用教育学的思维阐释教育现实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但“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诗人萨迪语),因此,我们在编写时特别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联结,每节都有原理与知识点的概括,并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试题举例和学习方法导引等。概括地说,本套教材既强调教育原理运用于解释现实问题的方法论引导,又注重教师资格考试的针对性训练。
  3.课堂讲授与课外练习相结合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用于教与学的材料,是师生双方共同使用的材料,只有师生配合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任何优秀的教材都有两个特点:内容安排科学,符合教学规律,教师使用方便,即“能教”;学科知识逻辑清晰,练习形式多样,即时练习资源丰富,即“能学”。因此,本套教材在编写时既强调要方便教师的教(配套的教学课件、重点知识提示等提供了这个方便),又强调要方便学生的实践运用和复习巩固(配套的同步练习与模拟考试卷提供了这个保障),保证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有助于避免“教师只讲不听,学生只听不练”的弊端。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