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7302074704
-
作者
吴蕊等
-
出版社名称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年1月
-
开本
16
- 纸张
- 包装
-
是否是套装
否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书籍
经济管理学书籍
在国内,MBA正从冷启动发展到热发展再到高膨胀,而越来越多的人正挤向国外顶尖商学院的羊肠之路。为此,我们不仅要付出高达10万美元的学费,还要付出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难困苦,并放弃可能的职业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当万事俱备时,还要冒着签证被拒的巨大风险。人们不禁思索:MBA究竟可以带给我们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书作者采访了22位世界名校的MBA毕业生、在读生和11位经济界、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权威人士,以对话的形式,通过真实的MBA生活和第三方的感知,力图探讨MBA的价值及其管理的有效方法,以期从深层次上引发人们对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的思考。
在对话访谈部分,我们力求全面真实地记录被访淡者的想法和感受,反映其思想精华。但由于各人的生活、教育及工作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本书所记录的对MBA教育、个人的职业发展及人生等各方面的观点仅代表被采访者和采访者的个人见解,供广大读者参考。另外,本书名校介绍部分所涵盖的观点也仅代表每位作者的一家之言。受个人认知水平的局限,本书一定存在诸多错漏或疏忽之处。本书采写组各位成员敬请广大读者热情批评、指正。
目录
给青春留下一点回忆――代序
身在其中――世界顶尖商学院校友访谈
姚明・NBA・MBA
带着梦想上路
燃烧的创业情
芝大MBA给了我思考的空间
走近投资银行女性
令上帝发笑的老许之思考
走近中国・走进中国
以激情探索理想
天时、地利、人和
哈佛・牛津・芝加哥
风物长宜放眼量
我变故我在
从未淡去的哈佛记忆
创业浪潮中的铿锵玫瑰
To Be Loved,or To Be Admired(被爱还是被崇拜)
归国学子行思录
纽约大学第一位中国大陆的MBA
鸡肋!鸡肋?
一个美国人的MBA价值观
MBA,开启通向梦想的窗口
MBA第一课:心想事不成
旁观者清――中外名家纵论MBA教育
海归至高境界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为被认可而奋斗)
中国第一儒商如是说
作中美商业之桥梁――访美商会主席孟克文
方风雷:坚忍图成为投资银行
MBA――一项风险投资
国有企业老板眼中的MBA
十二年学习、十二年忘记
温元凯纵论MBA教育、创业和人生
中西合璧的北大国际MBA
领导全球性企业――访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院长埃德华・施耐德
此间风景――指点评析全球知名商学院
Kellogg,试图超越Marketing school的超级强校
以治学严谨著称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
商学院的圣殿――哈佛商学院
强调精英文化的斯坦福大学商学院
沃顿商学院,与金融同名
看重人文色彩的斯隆商学院
身居闹市的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
绝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密歇根大学商学院
杜克大学FUQUA商学院――商学院新贵
达特茅斯大学TUCK商学院――最具合作精神的顶尖商学院
康奈尔大学约翰逊商学院――在“常春藤盟校”的光辉之下
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高举案例教学法的大旗
哈斯商学院――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商学院
迅速崛起的耶鲁商学院――它的名字叫耶鲁
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时刻感受大都市的脉搏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商学院――奢华显贵,近在咫尺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McCombs商学院――技术MBA
(techno-MBA)的又一摇篮
最国际化的商学院――INSEAD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精致规模,至高品质
学术气氛浓郁的伦敦商学院
毅伟(IVEY)商学院――加拿大的“哈佛商学院”
鸣谢
序言
给青春留下一点回忆――代序
2002年12月的一天,北京被覆盖在冬日里惯常的阴冷天空下面。这样的日子让人提不起精神。倦怠的天气和内心的烦闷逼迫我寻找一点生活的乐趣。我给5位芝加哥大学的“准校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向他们阐述了我由来已久的一个想法:采访芝加哥大学的MBA毕业生,探讨顶尖MBA教育对一个人职业发展的价值,并成书供后来者参考。
朋友们反响热烈。经过几番讨论,创意更具特色,结构也更加清楚。首先采访对象扩大为世界知名商学院的MBA毕业生或学生,并决定采访社会知名教育家或产业界人士,从他们的角度解读中外MBA教育。同时,为方便MBA申请者更好地认识各个知名商学院的特色,我们决定以自身的体会对世界21所知名商学院逐一作一简介。以上就是本书的3个主体部分。
岁月流转。之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记录下了20多位MBA毕业生或学生对MBA教育及职业发展的认识和感悟,采撷了10位对MBA教育及管理有深刻见解的知名人士对中国管理及MBA教育的精华思想,精要论述了不同商学院的特色,并整理成册。这就是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小书了。我们希望此书能够为MBA申请者的人生选择提供一点参考、为MBA教育者送上一点启示、为企业管理者带去些许思考。无论这一点一滴作用在何处,都足以告慰我们曾经付出的辛勤劳动。
尘埃落定。回顾过去几个月的时光,我最闪光的记忆来自本书写作小组的每一位成员。他们的名字是高慧英(HELEN)、韩鹤(CRANE)、王嵋(TRACY)、刘劲松(EDDY)、杨一勇。我们各自背景均不相同,让我们的人生在这一时点上交汇起来、从相识到熟知到信任到合作的是一个共同的MBA梦想,以及对芝加哥大学商学院――这个世界顶级商学院的无限向往。
2002年2月至3月间,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录取委员会主任唐纳德・马丁通过电话向我们每一个人祝贺被这个世界级名校录取。1周之后由他亲笔签名的录取通知书也飞越重洋到了我们的手中。成功的幸福虽然短暂,但足以让人陶醉。MBA是我们久久追寻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们不畏艰辛,跨跃坎坷。被录取意味着我们离梦想又前进了一步,我们有理由欢呼雀跃。
然而,喜悦还未曾消逝,拒签的折磨就不期而至了。无数次相聚,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拾起这个不会有任何结果的话题。命运的可笑和可畏都表现在:关键时刻,你往往无能为力。
北京深秋。按计划此时应该在芝加哥投身于紧张的商学院生活的我,仍坐在北京的家中,在京城车来车往的喧嚣中因为看不到未来而回忆过去。当年申请商学院的紧张节奏与等待消息的急切、失落的种种,似乎是很遥远的梦,又似乎是发生在昨日。结果如此,不禁自问:为了什么?日子如同秋风中的落叶一片一片地飘落。从被拒签就一直思索的问题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敲击着我的脑海:如果不选择读MBA,我是不是还有通向成功的路?一个世界知名商学院的MBA给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带来的影响有多深远?这些思索最终促使我发出了去寻找答案的倡议。
与不同层面的被采访者的交谈使我们对MBA及人生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MBA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但决不是人生的惟一梦想;成功无处不在,但走过的成功路无一不是艰难又艰险;一个知名商学院的MBA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但这样一种经历和资历并不是成功的百分百保证。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受大家的信任承担了协调的工作。这一角色使我深深体会到商学院所强调的TEAMWORK――合作的力量。没有小组中每一个人的支持就不会有这本书今天的成果。我们虽然为了工作的方便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工,但没有一个人强调分工,囿于分工。为了完成最终的目标,每一个人都积极贡献观点、意见,与大家分享各种资源。慧英充分调动创造性,为本书的创意和写作风格的确定做出了贡献。王嵋和劲松运用自己的各种联系,为寻找出版社付出了极大的努力。韩鹤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积极寻找采访者,并成功完成了包括众多知名人士、MBA毕业生和学生的采访。杨一勇虽事务繁忙,但不断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使我们能够在喝彩声中获得继续工作的勇气和力量。
使我们走到一起的不是合作,但合作使我们相互更加了解,也使我有机会从朋友们身上学到了更多:王嵋的灵活生动、韩鹤的理智沉着、慧英的大胆创意、劲松的理性分析与一勇的不懈追求。
相处时日虽不久长,但朋友们给予我的也远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的。在过去的一年中,与这样一群心意相通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光,使我忘却曾经的挫折但却不消沉意志;与如此优秀超群的人一起工作,促使我以最严谨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情;与每一位见解与见识都具独到之处的朋友的交流,使我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人生在于经历,而不在于结果。我在感受患难中所建立起来的友谊的温馨和体会来自朋友内心最真诚的祝福的同时,完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人生的一个成就。而这一成就也决不归属于我一人。
感谢这次难忘的合作。如果没有它,我们可能仅仅只是一群因为共同的一点挫折而在各自人生轨迹交叉之处不期而遇的年轻人。在短暂的相聚之后,在生活的洪流裹挟之下,我们又会沿着各自的道路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有了这样一次合作,我们成为了相知相识的伙伴。找到三五知己的幸福使这次合作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特别的意义。
逝者如斯。时光远去的背影里,我隐约看到了那些寻常又不寻常的点点滴滴:在北京植物园中就着风沙享受的汉堡和牛肉、在后海旁失落的寻梦者的合影,以及在芝加哥大学推荐会后的促膝谈心。
时间是最大的奇迹。它使人经历人生的种种美好与磨难、又使人回到当初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的状态。那些对顶尖商学院憧憬的美好的日子,已无声无息地远去了;那些记录着我们的焦灼与渴望的申请签证的日子也灰飞烟灭了;那些略带伤感和无奈的日子亦且行且远。时间使人成熟,但时间不应该使人忘却曾经的美好和梦想。作为对曾经共同度过的岁月的一个标志,希望这本书能够在久远以后也能唤起朋友们对今天的记忆。青春会飞逝,但记忆将长存。让我们给追求梦想的青春岁月留下哪怕一点点的回忆!
吴蕊
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