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68.00

门联里的北京 彩色插图版 舒了 著 9787500872344 中国工人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本书特点:

  一、作者耗时二十余年走访北京大小胡同几千条,并测绘整理,是“用步丈量胡同”的第一人,其事迹多次被媒体报道。

  二、四色印刷,书中附有上百张精美插图。

  三、讲的是历史,品的是文化,本书与胡同、四合院一起,共同介绍北京的风土人情。

  四、本书可作为学生了解北京的课外读物,青年人聊天谈资的资料来源,也可作为中老年读者的休闲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稿作者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走访北京城的数千条胡同,发现、记录下的门联有240副,该书精选出数十副,并配有实地拍摄的上百张照片。这些门联均是1949年以前的老门联。书中介绍了所选门联的采写地点、周边事物、门联内涵等;并且,在亲访胡同、研究门联的过程中,作者经过仔细耙梳,探究出了门联背后的一系列故事,包括院落主人的生平故事、门联书写者的史迹寻踪、门联本身的历史掌故等,发掘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胡同里的多彩故事。

  目录

  目录

  乡愁记忆 门联背后的名人故居 001

  世纪民国 四槐人家

  ——老志诚与香山慈幼院 003

  圣代即今多雨露 诸君何以答升平

  ——刘鸿升的“名优之死” 014

  卜居积水 世守研田

  ——许林邨冒死为老舍立碑 019

  武肃勋名久 彭城世泽长

  ——钱氏宗祠的来龙去脉 028

  厚德载物 和气致祥

  ——一代名伶李和曾 038

  里有仁风春色传 家余德泽吉星临

  ——杨经武与“经武医院” 043

  天然如意墨 合并一得阁

  ——如意墨与“一得阁”的前世今生 045

  物华民主日 人杰共和时

  ——慈善富户鲁宅 050

  宏文世无匹 大器善为师

  ——著名学者吴晓铃 060

  献王世泽 中垒名言

  ——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 069

  一觞雒独进 众鸟相与飞

  ——“活曹操”袁世海 079

  乡愁风骨 门联背后的家风祖训 083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085

  努力崇明德 随时爱光阴 089

  昌时自幸福 仁里迓春晖 095

  曲江风度 吏部文章 097

  温恭有礼 春秋满怀 105

  得志当为天下雨 缔交尚有古人风 107

  古训是式 善人与居 114

  修身如执玉 积德胜遗金 118

  有容德乃大 无欺心自安 121

  守孝悌为人根本 真和平处世良谋 124

  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126

  芝兰君子性 松柏古人心 131

  忠心贯家国 恕道希圣贤 134

  敦诗悦礼 含谟吐忠 137

  诗书承世业 孝友念家风 142

  持家遵古训 教子有义方 145

  勤襄国用研周礼 克振家声读鲁论 149

  时华新世第 古道旧家风 152

  孝没家声传两晋 文章德业著三槐 155

  林花经雨香犹在 芳草留人意自闲 160

  瑞日芝兰光甲第 春风棠棣振家声 165

  颍水潆洄绵世泽 川原缭绕映春晖 168

  经营不让陶朱富 贸易常存管鲍风 173

  鹤质清标千古寿 鸣时高澈九霄云 177

  栽培心上地 涵养性中天 181

  斯文逢盛世 景祚喜禹期 183

  忠厚培元气 诗书发异香 186

  百代醇儒商 千秋积善家 189

  钟鼎勋庸大 弓裘世泽长 192

  聿修厥德 长发其祥 195

  越水家声远 东山继世长 198

  河内家声远 山阴世泽长 201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203

  附 1 作者手稿(摘录) 209

  附 2 参考书目(部分) 213

  再版后记 216

  精彩书摘

  世纪民国 四槐人家

  ——老志诚与香山慈幼院

  “世纪民国;四槐人家”是西城区大乘巷 37 号门的一副门联。大乘巷位于西直门内大街以南、赵登禹路的西侧。东口通赵登禹路,西口通南草厂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其 37 号门就坐落在这条胡同西口内路北。

  上联“世纪民国”。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这句上联是对开创性地建立民主政体的拥护和赞颂,也是这家主人通过门联这种方式,表达关心国家命运的心情。此门联看上去既有古风,又充满了时代感,至今已有 100 多年历史了。所谓“世纪”,一个世纪就是 100 年。这里应理解为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纪。因为从这一天起,中国再也不是一个只有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国家了,而是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的民主国家取而代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当时来说,类似这样内容的门联不止一家,四九城都有,对新风气的拥护由此可见一斑。

  下联“四槐人家”。老北京人有个说法:“门前种树,院内栽花。”而正好在 37号门前生长有 4 棵参天的大槐树(原有 4 棵,后损毁 1 棵,现只剩 3 棵,如左图),看样子少说也有三四百年了,十分壮观。那么取名“四槐人家”的这户人家,到底又是一户怎样的人家呢?

  经我走访了解,这还真有点复杂。那是 20 世纪末的一天,当我走到大乘巷 35 号门前时,突然发现里面有一座漂亮的白色欧式小楼,它突兀地立在四周私搭乱建的破屋和瓦砾之中。我感到非常奇怪,也感到它很不平常,这不是“鹤立鸡群”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后来经过了解,才慢慢解开了这个谜。原来大乘巷从 35 号往西一直到胡同口,共有 3 个院落,最早都是现在 35 号院欧式小楼主人李姓人家的宅地。此宅最早的主人,原是清朝的一位官员。据其后人说,这块地就是当年宫里划拨的,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此宅基本上由李姓后人李露滋掌管。李露滋毕业于辅仁大学,后出国留学并加入了美国籍,但她常住英国,在英国剑桥大学、杜伦大学等校任教,回国亦不能久住,为此她便把此宅交给了既是好友又有师生之谊的钢琴家老志诚居住。

  老志诚,1911 年初生于北京,原籍广东顺德。其父就是著名的工艺科学家老焱若先生,老焱若先生一生发明颇多,如折叠伞、蜂窝煤、抽水机、自动旋转舞台等。然而老志诚并没追随父志,而是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学起了弹钢琴。也是天赋加自己的努力,其8岁时在东城米市大街基督教青年会举办钢琴表演,便引起轰动。1931 年从北师大毕业后,即留校任教。同时还在京华美术学校、北京艺术师范等诸多学校教授音乐、钢琴。而且次年还应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的邀请,担起了香山慈幼院孤儿的音乐教学等工作。

  关于香山慈幼院,也是从我开始走访北京胡同时才了解了一些情况,才知道在我们的身边,在北京的历史上,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建立过在当时世界上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完美的儿童乐园、孤儿们的天堂——香山慈幼院。因此,从那时起,我不但对香山慈幼院这个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向往,而且对当年创办了香山慈幼院的熊希龄先生以及全力襄助他的助手和全院的老师们,如朱其慧、毛彦文、张雪门、老志诚、王珂等都产生了深深的热爱和敬意。要知道,在那个苦难时代,人们自顾还不及,有谁还会顾及别人?然而曾是民国总理的熊希龄先生,却挺身而出,倾其全部家产和半生精力,为水灾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创办了当时在世界上来说都称得上是设施最先进、管理最科学、规模最庞大、环境最优美、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最周全、老师最专业、服务最尽心的一个人间乐园。这一点,就连当年参观了香山慈幼院后的美国记者都说:“较之美国所办幼稚学校有过之无不及。”可是那时的美国已是一个发达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了,而我们还处在刚摆脱封建帝制的十分贫穷的阶段,然而我们的香山慈幼院却超过了他们的幼稚学校。可以想象,这要用多少辛劳和多少倍的努力才能完成啊!我想这绝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当时,我恨不能一脚踏上香山,亲眼看看我们的先辈创造的香山慈幼院到底是什么模样,甚至也想瞻仰我所崇拜和敬仰的一些先辈。然而时间上的阴错阳差,使我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可是没想到,在后来的胡同走访中,经当地人介绍,我竟站到了当年香山慈幼院著名钢琴老师老志诚的故居门前,也就是今天的西城区大乘巷 35 号门前。这使我非常兴奋,老志诚先生不但是我国早期最著名的钢琴家、教育家、作曲家,还曾写出过诸如表现牧童生活的《牧童之乐》、表现草原美丽风光的《草原上的春天》以及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锄头歌》《大路歌》,尤其是反映人民抗日救亡的《民族战歌》等歌曲,曾鼓舞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而早在 1932 年,他就和聂耳合作、演出过《国际歌》。由于爱国,主张抗日,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三次被捕,受到严刑拷打,但始终不屈,可以

  说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新中国成立后,老志诚先后任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等职。当时老志诚就住在大乘巷 35 号这所花园式院内。而此时大乘巷 35 号以西的房产,也先后被占用和出售,其中 37 号院于 1952 年被冯玉祥部下侍卫营营长李永祥买去,其子女至今仍住此院,原建筑也基本保存完好。然而其门外 4 棵高大的古槐,1958年因建小高炉,被烤死了1棵,现在只剩下3棵。其门联“四槐人家”,实际早已变成了“三槐人家”。之后,37 号院与 35 号院经历变迁,院中多了一些私搭乱建的小屋,这也就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看到 35 号院中白色欧式小楼“鹤立鸡群”的那种奇怪景象。后来根据政策,政府给老志诚先生分配了住房。1988 年,老志诚先生怀着一种难以割舍和哀伤的心情,搬离了他居住了几十年的大乘巷 35 号院,因此也是搬离了大乘巷这块他父亲老焱若和他妹妹老春荣的亡故之地,从此一去未归。此前,他还把多年前35 号院主人李露滋交给他的钥匙,亲手转交给了李露滋的亲侄女李佩芝老人一家。至于至今保存在 37 号门上的那副门联“世纪民国;四槐人家”中,那“四槐”到底是谁栽的?看来已无从考证了。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