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50.00

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丛书·寄旅香江:日本人笔下的香港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丛书·寄旅香江:日本人笔下的香港》是一个编译文集,专门收录1840年至1949年间日本出版的各类游记中有关香港的地理、历史、风景名胜、民俗民情等各种记录,由此来展示日本旅游者作为他者对香港的观察。日本游记中的这类记录是研究近代香港历史的珍贵资料。

  作者简介

  谢健,广西梧州人。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哲学博士。现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担任助理教授一职,曾于核心期刊以及港台期刊发表宗教与文化研究论文十余篇。初学历史,后读文学,最后蜿蜒至宗教与文化领域。好读文献,亦乐于进行实地调查,认为文献与断片不仅当可读与可考,亦当可感与可闻。现从事跨文化研究,于此领域中抽丝剥茧,触其真实可感之文化肌理;由小及大,渐次冲破文化与民族之藩篱,不亦乐乎?

  目录

  前言

  港口

  初来乍到

  候风之夜

  风来船及佣船·飓风

  进出口货物

  华商之船舶业商行及航路

  狭隘的水道

  城市

  高僧的香港之行

  明治十五、十六年香港市貌

  明治中期的香港市貌

  香港酒店的马来西亚咖喱饭

  山顶缆车之初体验

  海在香港与澳门之间

  机构

  明治中期的在港机构

  日本青年会的游泳会

  日本人在港机构及墓地

  设施

  电车逆乘见闻

  疾驰二十分钟

  商业

  在港清商之经营及资本状况

  广业商会在港开设分店

  日本物产在香港

  一枝独秀的中国商人

  马湾医院·在港日本商号

  世情

  海外渡航以及外国船上日本船员的窘境

  明治十五、十六年在港日本侨民百态

  明治中期的香港世情

  偷渡组织内幕

  香港的娼妓制度和日本“娘子军”

  在港日本从业者众生相

  香港的风俗业女性纪实

  在南中国海域探访一位海盗好友

  教育

  明治中期的在港日本侨民教育

  华南及香港地区的英文和地理教育(1924)

  日据时期的教育·宗教·社会事业

  文化

  苯恿寺布教所

  日据时期的香港文化政策

  日据时期的新闻·杂志·印刷

  日据时期的市民艺术与娱乐

  时论

  “辰丸事件”与抵制El货运动

  英国远东政策下的香港地位

  “七七事变”与香港

  排日之策源地香港视察记

  报刊中的香港难民问题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城市丛书·寄旅香江:日本人笔下的香港》:

  长崎港口响起了悠长的汽笛声,兄长轻轻地挥动着一团白布以示送别。雾霭渐渐变薄,船在静静地踏着波浪。此时此刻,对陆地的淡淡眷念正在消散,倍感孤寂,空空落落。虽然展望前程,那是一条青云之路,但是不管怎样,倘若想起我们相会的快乐,一朝别离的伤感就会再度袭来。我走下甲板,在客舱里披着毛毯的样子,让你倍感怜惜了。正因如此,我再一次有了在陆地上走路的想法。初次远航他方,感受着身体中不一样的起伏波动,听着不一样的声音,种种杂乱的状况都让我心力交瘁。

  这两天我待在船舱的底部,全然的落寞。轮船正在气势磅礴地向陆地接近。到达上海的人海口之时,我体验到全部人都在迎接的场景,因而虽然没有要登陆的打算,但是整个客舱的客人都在就陆上的情况进行交谈。在你一言我一语地对陆上情况进行讨论的背后,只剩下一个人,思绪中浮现着不如意的事情。几乎这一整天就这样空耗过去了。次日中午,上海的人海口已经渐行渐远,香港还没有看到,船身一直在摇摇晃晃。从那天起,所幸在整整三天里,大海极不情愿地平静着。不多会儿工夫,便日暮天黑了,其后又是黎明拂晓了。睡觉的工夫听闻要到香港了,心中一直郁郁沉闷。起床出来的时候还有沉沉的夜色,置身于甲板的藤椅之中,眺望着远远近近的还亮着的灯火如波浪一般摇晃着。夜空亮起来了,东方的天空微微泛白,那时候能看见陆地的身影了。轮船驶进了狭长的海峡。如果问船员的话,我想他们对于已经在香港登陆一事肯定会不由地欢喜雀跃吧!很快,从左手边就看到了气势恢宏的船坞了。我眺望着众多明明灭灭的灯火,轮船徐徐地驶进了静静的海峡,从半山腰到海岸那些富丽堂皇的西式建筑接连不断地呈现在眼前。走着走着,还看到几十艘小蒸汽船的汽笛等在不停地呜叫,不久那些船便投锚了,纷纷忙于准备登陆事宜。正当我思虑之中,轮船便靠了岸,我上到了陆地。如果没有迎接团来接,就要独自一人乘坐小船走了。中国车夫在岸边不停地招揽客人到陆上投宿。

  太失望了!现在开始对心境有了自觉,胸中倍感苦闷。青春热血的迷惘,世间处处有青山的意气,如今已经消失殆尽。失望、无望之声从心底响起,毫无理由地感受到了孤寂。数日来的奔走转眼成空,丝毫没有任何所得。这几个不为人知的夜晚,泪水沾湿了庆祝的衣袖;然而无数次的失败也格外地给予我见识和智慧。决意自暴自弃之际,所幸的是,隐约就是两三日前,因为就职赴任的缘故,在那之后就从容不迫地计划前途了。未曾致信,还请您放心。然登陆以来,深陷于各种事情的罗网,每日几乎都是四处奔走,筋疲力尽,无力发声。加之这里开始进入炎夏,炎热得出入意料。让鄙人受罪的事情甚多,远超一般;不如意之事也比比皆是。还请您多多见谅我太久不曾问候之过失。

  ……

  前言/序言

  在我成长的岁月中,香港之于我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愫。我的故乡在西江流域的梧州,那里的水路四通八达,往来广东、香港的货船络绎不绝,一直有“小香港”之称。从小到大,长辈便告诉我,香港,“那是英国人的地方”。直到我后来有幸得以长居香港,终于可以一睹何为英国人管理过的中国领土时,才恍然香港原来与日本,亦有颇深之渊源。香港沦陷的“三年零八个月”,已然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抗日战争历史,而当我们再把时间往前推移,更是发觉原来从江户时代开始,日本人已陆陆续续移居香港,把这颗“东方之珠”当成他们在海外繁衍和生息的土地之一了。

  日本人是热爱记录的。倘若我们翻阅卷帙浩繁的日本人旅行记,就会发现,在欧美之外,他们对中国的热情是最浓厚的。而在他们的中国之行的游记中,我们会发现,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中,他们虽然也热衷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奉天、哈尔滨、济南等大城市,却也并没有忘记当时业已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弹丸小岛——香港。他们既惊叹于香港发达的港口贸易,又极度讨厌它炎热的气候;他们既为香港形形色色的人种文化而倍感头晕目眩,却又在此地对大和民族和中华民族日后的前途和命运展开了清醒和深入思考;他们对香港爱不释手,又对其失望之极……凡此种种,均是在香港这个融汇东西方文化的地方才能形成的见闻、思绪和情感。而把这种独一无二的见闻、思绪和情感呈现出来,正是本书最主要的编译目的。

  本书资料来源种类众多,包括历史资料、访谈记录、旅行日记、书信、见闻、随笔、考察报告以及官方文件资料,资料所涉及之时间跨度为明治六年(1873)至昭和十九年(1944),共七十一年。资料的撰写人亦身份各异,从时任驻港日本领事馆书记生到郁郁不得志的日本作家;从在港生活的日本年轻人到前来香港考察的僧侣;从在港日本商会的经理、职员到街头日本理发师的遗孀;从对日本的前途倍感忧虑的大日本主义者到义愤填膺、反对侵略战争的反日义士,他们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下所记录的文字,均在编译资料的选取上有所涉及,力求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地重现十九世纪中晚期至二十世纪中期,光怪陆离、充满着自由与压制之变奏曲的香港社会风貌。

  本书内容分为港口、城市、机构、设施、商业、世情、教育、文化、时论九个部分,按照资料原本形成时间进行排列。

  大体上来看,作为自由港,香港的港口往往构成了日本人来港的第一印象,也是他们进入香港的第一道关口。前来游历以及调查的日本人往往会对港口做出浓墨重彩的描述以及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作为一个时刻与海洋有着亲密接触的民族,港口是日本人的情感之承载所在,他们颇多的伤感以及关于漫长等候的体验均是从港口中获得。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