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62277538
-
作者
陈文娇
-
出版社名称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1-01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是否是套装
否
-
书名
制度与竞争: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趋同现象研究/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
-
编者
董泽芳 编
-
定价
38.00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制度与竞争: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趋同现象研究/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通过对大学组织特性的分析,阐明了我国大学组织在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等方面的趋同现象,指出我国大学组织的趋同现象更多地表现为制度环境之下大学追求组织“合法性”而导致的制度性趋同:并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大学组织趋同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大学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大学组织发展路径的改革,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优化。
作者简介
陈文娇,女,1980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2009年8月至2016年4月,在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工作,任武汉市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2016年5月,调至湖北大学教育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及教师教育。近年来。在《教育研究与实验》《高等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基于增值的学校效能评价体系研究”等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
目录
第一章 大学组织趋同的研究缘起
第一节 问题的由来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二、大学组织趋同的社会学关注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发展组织趋同的相关理论
二、推动大学组织的发展变革
第三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组织趋同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组织趋同的研究
三、关于大学组织的社会学研究
第四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组织社会学视角的切入
二、多元研究方法的选择
第五节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学组织趋同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组织趋同的理论阐释
一、概念界定
二、解释逻辑
第二节 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的理论构建
一、我国大学组织的特性分析
二、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的分析框架:合法性机制下的制度性趋同
第三章 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的现象分析
第一节 大学组织目标的趋同
一、办学类型求全
一、办学层次攀高
三、办学规模贪大
第二节 大学组织结构的趋同
一、过度科层化的组织机构设置
二、行政主导化的权力结构配置
第三节 大学组织行为的趋同
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
二、专业设置内容趋同
三、教师管理机制趋同
四、融资办学行为趋同
第四章 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管理体制影响下的大学组织趋同
一、行政管理体制与大学组织结构的趋同
二、分权激励机制与大学组织目标的趋同
三、微观管理习惯与大学组织行为的趋同
第二节 教育政策导向下的大学组织趋同
一、资源配置规则与大学组织趋同
二、资源配置导向与大学组织趋同
第三节 外部评价引导下的大学组织趋同
一、政府评价与大学组织趋同
二、社会评价与大学组织趋同
第四节 文化观念制约下的大学组织趋同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组织趋同的影响
二、现代社会民众对精英大学组织的期待
第五章 中美大学组织趋同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20世纪中期美国大学组织的趋同
一、美国大学组织趋同的时代背景
二、美国大学组织趋同的主要表现
三、美国大学组织趋同的求解之道——以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为例
第二节 中美大学组织趋同的比较分析
一、制度性趋同与竞争性趋同:中美大学组织趋同的差异比较
二、实施宏观调控:美国大学组织趋同的必然对策
三、加强市场调节:中国大学组织趋同的化解途径
第六章 大学组织趋同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大学组织趋同现象的客观分析
一、大学组织趋同的历史必然性
二、大学组织适度趋同的积极意义
三、大学组织过度趋同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避免大学组织过度趋同的策略
一、变革僵化的外部管理体制
二、调整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
三、构建新型的大学评价体系
四、转变陈旧的教育办学理念
五、营造竞争的大学种群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制度与竞争: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趋同现象研究/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
(1)对我国国企集团组织趋同现象的研究
有的学者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组织形态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国企集团在组织与治理结构上呈现出趋同化的现象。这种趋同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增强竞争力或增加企业营运的效率,而是在快速变动与不确定性高的制度环境中取得生存的“合法性”。他们将组织趋同的理论应用于分析企业组织,得到以下观点:首先,与国家(政府)互动越频繁的企业,趋同化的程度越高。国家作为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者对组织影响甚深。就企业而言,若其生产经营与国家关系密切,受政治的影响将会越大,组织会有趋同的趋势。其次,制度环境不确定性越高,企业越容易以另一成功的组织为典范而模仿之。在制度环境变动过大且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企业为降低风险,会利用组织或人际关系网络学习在新制度环境下的其他成功者,以进行策略选择,完成组织目标。再次,企业成员教育背景越相似,则组织趋同性越高。当企业领导者或管理人员的教育与训练背景具有同质性,则面对同样的情况会有类似的选择。最后,企业依赖的重要资源越单一,趋同化的程度就越高。当资源稀缺或所有组织均依赖于某一种组织生存的重要资源时,因为面临相同的压力,往往会采取相同的对策,进而利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手段影响权力分配以顺利取得资源。
此外,他们还从制度环境中的竞争趋同、强制趋同、模仿趋同和规范趋同四个方面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予以说明:①竞争趋同。强调环境中有限的资源诱因诱发了激烈的竞争,各组织为了争取相同的资源,会修正其策略,以求最有效地取得资源。②强制趋同。认为政府的行政强制导致企业组织结构趋同。③模仿趋同。当企业组织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或技术风险提高时,会复制其他成功企业的组织或行为。④规范趋同。领导者或管理人员的教育与专业训练具有同质性时,面对同样的状况会有类似的策略选择。最后得出结论:在我国国企集团的一些组建过程中,政府与国企互动关系的路径依赖、政策主导与上市集资的诱因,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摆脱国企负担所造成的相互学习与机会主义效应,仓促进行组织“焊接”,使得国企集团组织与治理结构趋同。这种不同组织的外形越来越趋同,主要目的不只是追求更高的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是追求符合集体理性的做法,以强化其合法性,进而巩固其生存机会①。
(2)对我国银行业战略趋同的原因与策略分析
对我国银行业发展战略趋同的分析是引介性质研究的另一例。组织生态学理论认为环境是主宰种群命运的绝对力量,因此生存在相同环境下而彼此条件类似的种群,在面临着相同的环境限制与压力时,自然会采取相似的手段,致使彼此的形式趋于相同。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来自制度环境的压力是迫使组织同形的主要原因。来自制度环境的同形有三:①规制同形。组织所依赖的客户、厂商或社会机构,对组织有许多期待或规范,组织为了取得正当性,并配合上、下游的要求,必须逐渐同形。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由于严格对分业经营进行限制,各银行只能从事相同的业务,而不能从事像保险、证券等多样化的业务经营,造成各银行之间经营业务趋同,这是我国银行业战略趋同的根本原因。②模仿同形。这种力量源自组织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规避行为。当组织面对的环境呈现出高度的变动率与不确定性时,当经理人员不能确定什么是“适当的”策略,只好假定成功竞争者的策略在此环境下至少是“有效的”而决意加以抄袭,这种举动一方面规避了风险,一方面还能避免对手建立优势;③规范同形。由于时下教育体系与专业知识的统一,各银行的管理人员或研究人员大都受过相同的训练,具有类似的背景。由此,这些人员所作出的理性决策及策略选择也就大同小异。另外,相同的一批管理人员经由工作交流、用人与升迁、转职而散布到不同的银行当中,也将相似的工作方式、价值观传递到不同的银行中。在相同的压力下,这些银行自然会有相同的反应而趋向同形。
……
前言/序言
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子系统,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与人的发展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高等教育自身又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主体的系统,不仅大学之间,大学内部各组织之间,领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而且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与多元化的社会之间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互动关系。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支持与促进;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高等教育及其研究的引领与推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用经济学“核心一边缘”理论研究二战后的经济社会现象与教育特别是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时,发现在知识成为经济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资源与生产要素后,高等教育逐渐从游离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进入社会的边缘区,并渐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要素,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发展趋势理论。从二战后高等教育对许多国家发展的实际影响来看,高等教育已成为促进国家科技振兴、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从高等教育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来看,高等教育不仅是提高个人素质、开发个人潜能的重要基础,更是促进社会流动、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的确,高等教育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社会变革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科学文化及其内含的经济价值和工具价值得以彰显,高等教育发展中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日趋激烈。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及其与政府、市场、大学三者关系日益复杂,加之财政困难,高等教育商业化、官僚化、技术至上和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凸显,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社会的期望之间的鸿沟逐渐加深,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也不断加剧。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在其《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专门从冲突论的视角,论述了高等教育发展中认知论与政治论、自治与控制、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普通教育与专才教育五方面的冲突,还就传统的高等教育与现代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道德、大学与教会等方面的冲突展开了论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费德里克·马约尔在1995年发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更明确指出,“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处于危机之中”。
在我国,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已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不仅是政治稳定、科技振兴、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的必要前提,而且是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高效运行的基本条件。然而.现实的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仍不够健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社会大转型的今天,新旧体制、新旧观念与新旧因素的对立与摩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失序、混乱与震荡,不仅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日趋复杂,也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严重受阻。有关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研究也面临着一系列值得研究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