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48.00

蚕丝之恋——浒墅关的那些桑女丝情 周大庆 9787554614020 古吴轩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蚕丝之恋:浒墅关的那些桑女丝情》真实地记载了20世纪20年代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岁月里,苏州浒墅关蚕桑丝教育家、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浒墅关蚕桑专科学校校长郑辟疆,蚕桑专家费达生,蚕桑志士、浒墅关大有蚕种场总经理邵申培,蚕丝志士、浒墅关三元蚕种场经理、浒墅关江南丝厂经理周元勋等先贤,艰难创业、砥砺进取、春风化雨的动人故事。

  《蚕丝之恋:浒墅关的那些桑女丝情》人物个性鲜明,老照片真实可信;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人物经历跌宕起伏,一代蚕桑事业的楷模将留给后人更多的激励和启示。

  作者简介

  周大庆,江苏苏州市人,1945年生,籍贯江苏宜兴县,系阳羡人物周处后裔,出身蚕丝之家。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

  1965年支援新疆建设,曾任教导主任,副校长。1980年至1982年在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数学系深造。1986年起在苏州市平江区总工会工作。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表散文、随笔、报告文学、集邮文章、摄影作品数百篇。征文、邮展多次获奖。

  2015年出版散文集《礼赞红柳》。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序一

  序二

  自序

  概述

  第一章 春在枝上已十分

  第一节 浒墅关的历史人物及故事

  第二节 林启与杭州西湖蚕学馆

  第三节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第四节 浒墅关蚕区

  第五节 一代蚕丝教育家郑辟疆

  第二章 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一节 谁言寸草心

  第二节 一枝独秀不是春

  第三节 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三章 丝为媒,茧结同宫

  第一节 平生风义兼师友

  第二节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第四章 一树春风千万枝

  第一节 “虎牌”蚕种中国之最

  第二节 “一个人须有受苦的习惯”

  第五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

  第一节 少年心事当拿云

  第二节 周元勋的家庭概况

  第六章 落红不是无情物

  第一节 宜兴蚕业与三元蚕种场

  第二节 故国桑梓情

  第三节 崇尚科学诲人不倦

  第四节 润物细无声

  第七章 “一带一路”共赢发展

  第一节 开辟丝路第一人

  第二节 “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

  第三节 丝绸之路与地名邮戳

  第八章 天上取样人问织

  第一节 丹青难写是精神

  第二节 蚕魂兮,归来吧

  附录

  跋

  精彩书摘

  《蚕丝之恋:浒墅关的那些桑女丝情》:

  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

  人类的服装材料,主要来源于兽皮、丝、棉、麻四种。前两种取自动物,后两种取自植物。

  最初人们为了御寒,是从动物身上取兽皮护身,这是出于生存所需;后来人们发现能用蚕丝织绸制衣,这是一个飞跃,更是一个升华,从此衣锦灿烂,华服映日,霓裳如云,光耀千秋。所以后人注疏《左传》时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历来就是礼仪、文明之邦。中国丝绸后来传到世界各国,世界也由此知道了中国、了解了中国。“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华文明。古代西方称中国为“赛尔斯”,意为“丝国”。中国丝绸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早已超越丝绸本身。所以,了解和研究丝绸及丝绸文化的意义就更重大了。

  “蚕”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为:“任丝虫也。‘任’俗作‘吐’。今正。言唯此物能任此事,美之也。”蚕是具有吐丝功能的虫,而且只有蚕能做这件了不起的事情,值得去赞美它。

  看似不起眼的一根丝,从蚕的嘴中缓缓吐出,谁知竞织就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一章。谁穿什么材质的服装、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什么季节、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服装,等等,在古时候是有严格规定的。蚕贡献了其中最华贵服装的原材料——丝。蚕,昆虫纲,鳞翅目,是蚕蛾科和大蚕蛾科昆虫幼虫的通称。蚕,吃桑叶长大,蜕皮时不食不动,俗称“眠”,一般经过四“眠”就开始吐丝,以丝结茧。蚕在茧里变成蛹,蛹再变成蚕蛾。茧丝光滑细柔,有牢度,可染色,能用作织物纤维,可织成轻软滑爽的丝绸。这是蚕最大的功绩。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蚕做了集解,说:“蚕,孕丝虫也。种类甚多,有大、小、白、乌、斑色之异。其虫属阳,喜燥恶湿,食而不饮,三眠三起,二十七日而老。自卵出,蜕而为蚕,蚕而茧,茧而蛹,蛹而蛾,蛾而卵。南粤有三眠、四眠、两生、七出、八出者。其茧有黄、白两色。”各地的蚕桑养殖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习俗,也就有了各式各样的蚕俗文化。在丝绸之乡的太湖周边,独特的太湖蚕俗,与我国其他地方的蚕俗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蚕文化源远流长,与蚕有关的文学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七月》这首诗中写道:“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爿斤。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该诗记述了农人修剪桑树、采摘桑叶的劳动场面。

  汉代乐府诗《陌上桑》写道:“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这首诗叙述了一位美丽善良的采桑少妇,机智地拒绝太守纠缠的故事。

  前言/序言

  蚕在吐丝时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

  本书主要记述的是江苏省苏州市浒墅关地区蚕桑丝专家在民国年间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故事,人们常说现代科学养蚕方法传播到我国农村是从他们开始的。他们即使不能说是我国现代蚕桑丝事业的开创者,也能称得上是先驱者。

  1949年前,对于苏州人来说,能引以为豪的,除了身在鱼米之乡外,就是苏州的蚕桑和丝绸了。苏州之所以曾有全国甚至全世界最漂亮的丝绸,是因为她曾有最发达的蚕桑丝业。

  周氏一门7人,均系科班出身,致力蚕桑丝事业,建树良多,功绩卓著。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和那些献身“一带一路”的先驱者。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