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300138251
-
作者
斯里坎特·M·达塔尔//戴维·A·加文//帕特里克·G·卡伦
-
出版社名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9-01
-
开本
16开
- 纸张
- 包装
-
是否是套装
否
- 查看全部
2008年,哈佛商学院成立100周年。院庆之际,我们不仅回顾过去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借此机会思考在风云变幻的形势下各商学院面临的重重挑战。尤其是MBA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审视,需要不断探索如何教学生为愈加复杂的组织和职业发展做准备。基于这些新的需求,MBA项目必须更全面地定义毕业生对多个利益相关者所担负的责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全球化、领导力和创新等现象,尤其是培养学生辩证思考、正确决策、清晰沟通和有效执行的能力。
无疑,人们对MBA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始做研究,为一场以MBA教育的未来为主题的研讨会做准备。我们最初比较谨慎,只是重点研究哈佛商学院,分析其优势和劣势。院长杰伊·莱特(Jay Light)诙谐地说:”不管你有没有需要,每隔100年左右,你都得对所做的事情进行批判性的思考。”[1]我们研究的初衷是为那场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收集充足的一手资料,以便我院教师回顾学院的发展历程,思考未来的定位。随着我们开始收集商学院发展趋势的各项资料,并且与其他学院的院长和教师深人交流,我们的研究范围迅速扩大。他们说:”谢天谢地,你们这项研究真是太好了!我们都需要好好审视一下商学教育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受此鼓舞,我们扩大了研究范围。事实上,这项研究恰逢其时,越来越多的商学院准备深入全面地反思这项教育事业。一方面,卡内基公司和福特基金发表于1959年的关于商学教育的研究报告距今已近50年;波特(Porter)和麦基宾(McKibbin)进行的后续研究发表于1988年[2],这些研究已年代久远。另一方面,批评商学研究生教育的声音越来越多,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很多学院积极行动起来,对MBA项目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他的众多学院也纷纷展开分析和评议工作。
于是,我们开始收集资料,并设定了一个更大的目标:分析影响商学教育的各种因素,并收集各学院的应对措施,以激发对MBA教育未来的思考。由于时间和资源有限,我们重点研究了一部分学院,主要是美国和欧洲顶尖的MBA项目,另外还补充了少数亚洲和拉美的商学院,以及开设了管理学和领导力课程的其他机构。之所以重点研究一流的商学院,是因为排名靠前的学院通常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它们的变革可以代表行业的总体趋势。事实上,当我们与全球众多MBA项目的主管和教师分享研究成果时,他们都非常认可我们的观点和建议,有的甚至已经开始进行变革。然而,由于我们关于MBA教育再思考的结论大部分只是基于部分商学院的数据、事件和变革行动,因此本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院长、教师、行政主管、学生、企业高管、监督委员会和认证机构等的全力配合,可以说几乎所有涉及或关注MBA.教育未来的人都给予了强大的支持。2008年3月6日至7日,我们邀请了一批院长、教师和企业高管来到哈佛商学院,探讨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这是一次发人深省的会议,激发了关于MBA教育长期健康发展的思想交锋。2008年5月16日至17日,我们在学院内部又召开了为期两天的座谈会,与会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正是这几场激辩让我们下定决心写这本书,希望能像两次座谈会一样引发大家的深刻反思和讨论,探讨未来的发展之路。读者或许会问:”为什么还要谈论商学教育的未来?”确实,近些年已经有大量的图书和文章探讨这个话题,很多也很有见地。大部分研究也都质疑MBA项目的实用性、价值和目标,不少研究还提议要大胆变革。我们认为这些研究很有价值,对我们很有启发,在整本书中一直把它们作为参考。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些研究在很多重要方面都有所欠缺。大部分研究要么是通篇批评,要么是回顾历史,关于目前MBA项目的资料非常有限,对于MBA项目有关各方的观点和需求也涉及不多。大多数评论来自内部——由学者发出,为学界所用——而且通常停留在理念和基本原则层面。
我们的研究方法则截然不同。我们的研究是实证性的,依赖于若干个独特的原始数据。首先,我们对众多商学院院长和企业高管进行了访谈。我们采访了30位院长,他们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顶尖的商学院。每次访谈至少一小时,有些甚至远不止一小时。我们还与全球其他很多商学院的正副院长都有过非正式的交流。我们也采访了30位现任或前任企业高管,大多数是负责或者熟悉MBA招聘的企业资深人士。为确保观点的多样性,我们将访谈对象定为四大行业的企业人士:金融服务业、咨询业、跨国公司和高科技公司。我们采用的是详细的半结构化访谈,以便充分了解受访者如何看待。MBA学位的价值、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未满足的需求。同时,我们也询问他们如何评价现在各学院正在进行的改革。此外,我们还与几百位企业高管有过非正式讨论,或单独交流,或集体交流,都收获颇丰。
第二,我们收集了详细的资料,以探究商学研究生教育被忽视或新出现的趋势。_3]我们重点关注过去10年间的报名人数、人学人数、学杂费、教师招聘人数及其他重要数据的变化,这些数据在学院排名中往往被忽略。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_ACSB)、管理类研究生入学委员会(GMAC)和商学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协会(GBAG)给予了大力协助,帮我们整理、汇总和解读了这些重要资料。P2-4
书评(媒体评论)本书的翻译为我们了解西方正在进行的MBA教育创新提供了深入、详实的资料,这对于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我国的MBA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北美管理教育的经验。近年来传统的北美MBA教育正经历着一个反思和改革的过程。《MBA教育再思考》一书用翔实的资料介绍了国际一流商学院正在进行的反思和变革。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前任院长赵纯均
我们衷心期望该译本能够对学术界的思想和今后管理学的学生们产生深远影响,为企业领导者的思维模式变革做出贡献。企业领导者思维模式的变革,将有助于实现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更为和谐的世界。
——万邦集团、东与西文化发展中心主席曹慰德
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告诉我们”别人怎么做”,而是为我们提出一系列问题,刺激我们去思考、去寻求答案。让我们抱着冷静的态度,跟随三位作者的缜密分析,展开一次深入思考的旅程。
——香港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经
本书作为哈佛商学院2008年百年院庆时的一项研究成果,是近年来有关MBA教育改革的著作中最为深入、细致、系统的一本。作者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深入分析了MBA市场的变化、MBA项目面临的挑战,并以案例研究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若干个世界顶尖商学院在MBA教学改革和创新上的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伊志宏
后记20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院庆60周年,MBA项目开办20周年,顺利通过EQIJIS认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变化的世界与商学院的使命”为院庆主题,思考中国的管理教育如何适应中国和世界的变化。
为此,我们在总结中国管理教育发展历史的同时广泛关注近年来北美一流商学院对传统MBA项目进行的反思和变革。2010年7月,学院参加PCMPCL(哈佛商学院为大中华地区商学院举办的”案例方法和以参与者为中心的学习项目”)的同事带回了这本刚出版不久的专著,我随即推荐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乎意料的是,出版社仅用一周的时间就谈妥了译著版权。
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凝聚了商学院很多同事的智慧。主要译者徐帆,以其深厚的英文专业背景,为本书准确到位的翻译奠定了基础;学院负责EMBA项目的宋华副院长及EMBA中心的同事、负责MBA项目的支晓强副院长,还有MBA中心的同事,近年来一直积极探索MBA和EMBA项目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其间所进行的多次讨论对本书的翻译有很大的帮助。事实上,在翻译前后,围绕本书的有关专题在商学院内部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讨论。本书的翻译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工商管理出版分社的鼎力支持,特别感谢她们对支持我国工商管理教育所做的贡献。
本书的内容受到国内学界和企业界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赵纯均教授、最近几年与我们在EMBA教育改革中有很多交流和合作的新加坡万邦集团曹慰德主席、香港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经博士专门为本书中文版写序,我们对此表示深深的感谢。谨以此书中文版的出版作为纪念中国MBA教育20周年的礼物。
目录第1章导论:变革中的MBA学位
第1篇MBA教育的现状
第2章MBA市场形势的变化
金钥匙
项目形式的多样化
市场需求的下降
来自业界的声音:院长和雇主如何看待MBA学位
第3章详探课程方案
标准化还是差异化
以往对MBA课程的研究
详细考察MBA项目
第4章忧虑重重
”两种文化”问题
学生课业投入的下降
机遇和需求
重心的转移
第5章迎接全球化、领导力和整合性的挑战
全球化:”知”、”行”、”省”的统一
领导力开发:传统课程和体验式课程
整合性:从学生责任到学院责任
第6章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的创新
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批判性分析思考”课程
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制造流行”课程
了解组织现实:”跨学科行动项目”
企业的角色、责任和目标:”领导力与企业责任”课程
风险、监管和约束:了解模型和市场的局限性
第Ⅱ篇商学院的应对策略
第7章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灵活自主
以学科为基础
学院和MBA项目背景
以学科为基础
管理灵活性
学以致用
展望未来
第8章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信条——全球化
学院和MBA项目背景
学生体验
教师体验
与沃顿商学院的结盟
高度多元化课堂中的教与学
展望未来
第9章创造性领导力中心:以领导力开发为核心
机构背景
建立基石:评估、挑战、支持(ACS)模型
”领导力开发”项目
”镜子体验”
提升全球领导力
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
展望未来
第10章哈佛商学院:综合管理和注重实践
学院和MBA项目背景
案例教学法
教师
跨学科计划
展望未来
第11章耶鲁管理学院:整合与大变革
学院和MBA项目背景
变革势在必行
新课程方案——第一学年
保驾护航
展望未来
第12章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个性化与大变革
学院和MBA项目背景
”革命性的变革”
全新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潜力
展望未来
第13章结语:商学院,路在何方
改革,迫在眉睫
重新寻求平衡
调整课程方案
未来的挑战
注释
致谢
后记
序言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即.MBA教育,自20世纪初滥觞于美国哈佛商学院,如今已走过百年历程。毫无疑问,哈佛创造的MBA教育模式,对世界各国无数商界乃至政界领袖的培育,从而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2008年,哈佛商学院在百年院庆之际开始反思现行MBA教育存在的问题。斯里坎特·M·达塔尔(Srikant M.Datar)等三位哈佛教授和研究人员,基于广泛的资料收集、深度访谈和众多知名商学院的变革案例研究,深度剖析了工商管理教育(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的现状、面对的问题与可能的应对策略。这种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据我所知,美国人针对MBA教育的深度反思,这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约50年前,第二次是约20年前。在我看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MBA教育的再思考和MBA教育模式的变革,可能会越来越频繁。
1991年,我国正式开办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与MBA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是最早参与国家创办MBA教育的咨询院校之一。1983年,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第一次开展以工商管理教育为主要合作内容的”中加管理教育项目”(简称CIDA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就是成员单位之一;1985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副教务长和我校CIDA项目的负责人,我亲身参与了该项目的实施。我们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四所院校建立合作,选派中方优秀中青年教师赴加拿大培训,同时与麦吉尔大学合作编撰教材,开展学术交流。此后于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又首开先河,在全国招收了第一批工商管理硕士(MBA)学员39人。学校在教学和师资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师资团队以国内外知名教授为主体,包括黄达、高鸿业、陶湘等教授。本人也有幸成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为MBA学员授课,并且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91年,中la人民大学成为首批MBA教育试点院校。1994年,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首任教指委主任为时任我校校长的袁宝华先生。可以说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者们见证着我国MBA教育的每一步发展。
我国的工商管理硕士即MBA教育已走过了20年历程。从发展速度、所取得的成就看,MBA教育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目前全国开办MBA项目的院校已达236所,为各行各业输送了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如本书所指出的,MBA学位已被视为寻找体面工作的”金钥匙”和高层职位的”敲门砖”。我们培养的MBA毕业生,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我国经济特别是企业管理和金融创新贡献了智慧。MBA教育的发展速度,如同我国经济迅速崛起一般,可能令我们自己都感到惊讶。相比美国MBA教育的发展,我们可能至少走过了他们50年走过的路,这个时候,我们至少应该展开第一次”反思”了,例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该如何创新、是否需要创建本土的管理理论、我国的商学院该如何发展等,可能都是值得研究并深刻反思的。
当志宏同志跟我提及要翻译这本书时,她谈到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针对MBA教育问题的讨论,以及我们自己对MBA发展的想法与思考。我欣喜地感受到,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者,正在前瞻性地思考并规划MBA教育的未来。我一直认为,缺乏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吸收,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企业管理的系统研究,在管理教育和研究中言必称哈佛是没有出路的。学习和运用西方管理思想,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实践,绝不能全盘西化,只能有选择地吸收,而且要有创新。作为校长,我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之一是中国人民大学如何在加强国际性的同时,坚持高等教育的本土特色。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的翻译为我们了解西方正在进行的MBA教育创新提供了深入、翔实的资料,这对于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立足我国经济改革和企业发展的实践,总结经验、提升理论,这两个着眼点是我国新时期商科教育和管理理论创新的关键点。另外,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许多优秀的、共同性的管理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与世界共享,也是我们的管理学者、MBA学子及企业家应致力的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正在这方面展开深人的探索:一方面,积极引进和吸收西方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国际MBA教育全面接轨。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顺利通过EQUIS认证,这标志着国际管理教育权威认证体系对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品牌、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充分认可。另一方面,一大批具有扎实学术功底的教师热情地投身于总结中国管理理论的行动中,他们在这方面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且及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MBA教学,为培养兼具本土和国际视野的优秀管理人才做出了贡献。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与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一直走在我国MBA教育的前列。我相信,终有一天,中国的商学院将跻身世界知名商学院之列。
纪宝成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推荐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解析和未来蓝图
数十年来,MBA毕业生几乎毫无悬念地可以在最优秀的企业谋到高薪工作。然而世易时移,MBA学位带来的优越地位已经受到撼动。世界经济在迅速转型,学术界和企业界对商学教育的质疑甚嚣尘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些因素都把工商管理教育推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面对这些挑战,商学院的应对措施将决定其未来的角色及其工商管理教育是否把握时代脉搏,密切联系实践。
在这本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书中,哈佛商学院三位学者研究了影响工商管理教育的三个趋势:项目形式日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雇主开始质疑MBA学位的价值;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入学情况的变化。
作者展开了广泛的调研,访谈了数十位商学院院长和企业高管,并且详细分析了11个顶尖MBA项目。以此为基础,《MBA教育再思考》提出了8个目前亟待满足的教学需求,分析指出每个需求都对应着一个机遇,商学院可以据此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作者对哈佛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等一流商学院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案例研究,总结了这些学院为应对挑战而推出的多种举措,包括大幅修订课程方案、加强课程的个性化、运用体验式教学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等。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商学院应如何借鉴这些措施,结合自身特色设计出合适的方案。
由斯里坎特·M·达塔尔等编著的《MBA教育再思考》是迄今为止对工商管理教育现状的解析最为详尽的一本书,为有志于立足实践革新教学的商学院指出了一条积极的发展之路。
编辑推荐由斯里坎特·M·达塔尔等编著的《MBA教育再思考》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和真实生动的案例,为读者描述了当前商学院在培养MBA上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一些知名商学院应对这些变化的举措。
本书共十三章节,内容包括MBA市场形势的变化,详探课程方案,忧虑重重,迎接全球化、领导力和整合性的挑战,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的创新,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灵活自主等。本书是迄今为止对工商管理教育现状的解析最为详尽的一本书,为有志于立足实践革新教学的商学院指出了一条积极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