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书名
向光而行:老俞对谈录
-
作者
俞敏洪
-
定价
68.00
-
出版社名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编号
9787559667991
-
包装
平装
-
开本
16
-
出版时间
2023-04-01
-
纸张
胶版纸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1位时代人物,与16位意见领袖的“非凡对话”。《向光而行》甄选了俞敏洪与心灵、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共16位杰出人物的深度对谈。他们当中,既有精神偶像陶勇、余秀华;也有心灵导师李玫瑾、周国平;还有科技先锋李开复、尹烨……16场对话,链接16个和个人、时代息息相关的话题。
◎单篇对谈内容逾2万字,深度还原每位人物“灵魂”观点。每次对谈,老俞都会做足“功课”:精读对方作品、撰写2千字左右采访提纲、提前彩排……最终产出2小时以上高密度、高质量对谈内容。书籍尽可能保留了对话的原汁原味,让读者不错过每一次观点的碰撞。
内容简介
本书是俞敏洪与周国平、李玫瑾、李开复、郝景芳、余秀华等人物的对谈录。截至本书出版,老俞已经与人文、科技、商业等领域大咖对谈超过100期,累计有1亿人观看过对谈,几百万人参与了讨论。本书甄选了其中16场对话,向读者还原了这些D尖头脑碰撞时刻的酣畅,以及他们话锋背后的思想沉淀。
老俞很会提问,洞悉人性,张弛有度,看似简单,大有学问。
他和刘大铭聊苦难: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和陈行甲聊热爱:越是浮躁的时代,人们内心深处越追求纯粹;
和陶勇聊理想: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
和余秀华聊诗歌:要把内心涌起的最高浪花记录下来,只有诗歌能够表达;
和周国平聊孤独: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个神,要让那个更高的自我,来审视这个具体的自我;
和尹烨聊基因:人类进步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和李开复聊AI:技术Z大的阻碍是人们的悲观和贪婪……
老俞说:“我听从命运的安排,但不服从命运的霸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宁战而死,不躺而生。”回首过去的3年时光,他带领新东方低谷奋起,有了东方甄选,更有了走向未来的信心;阅读了上百本书,对谈了近百位各界优秀人士,留下了120多万条对谈实录。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这本书,是60岁的老俞致敬岁月的礼物。让我们跟随书中的智者,一起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保持敏锐,保持对话,保持思考。
作者简介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2021年年底,俞敏洪带领新东方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创立东 方甄选直播平台。截至2023年4月,俞敏洪个人抖音粉丝量突破1100万,在抖音上与人文、科技、商业等领域大咖对谈超过100期。
精彩书评
后记
一个人的转变,影响了一群人,甚至带火了一个产业,这是多么值得记录的一件事情。
得知“老俞闲话”系列直播中的部分内容马上要汇集成书,我鼓足勇气跟俞老师说,我想给这本书写个后记。俞老师回复:“哈哈哈,你先写过来吧。”作为一个全程无死角的旁观者和受益者,我有一万个理由,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老俞闲话”系列直播即将满 2 年,不知不觉间,老俞已经在手机屏幕上陪伴大家超过了 1.7 万多分钟,超过 1 亿人走进过直播间,几百万人在直播间参与了讨论。其间一不小心,带火了一个文化电商——东方甄选,还带红了一个文化主播代表董宇辉。
这一年身边发生的真事儿:
一本书,两个小时卖出去了10万册,一口气完成了“一辈子”才能完成的使命;
张朝阳、周鸿祎、冯唐、杨澜、余世存、史国良……各个领域的名人纷纷加入知识传播阵营;
用户们突然变得主动,喊着要为知识付费;
在直播间买书阅读正在成为一种文化时尚……
这些,多少都与老俞有关。
2021 年 3 月 28 日,“老俞闲话”系列直播首场开播,自家书房,一个支架,一台手机,几页自己写的提纲。
当时在抖音,知识内容开播极少,数据也普遍不好。清晰地记得那天在书房外,眼看着同时在线人数从几千到1万,又涨到了3万,后来索性超过了7万,直播1个半小时,进到直播间的人数(多次进出算1人)就超过了160万,反响出乎意料地好。
从那天开始,老俞每周日晚 9 点多打开手机,跟网友面对面。于是,他经常在车上看书做提纲,出差飞机刚落地,就飞奔回家“履约”上线。老俞很喜欢和用户互动,学会了上福袋;在网友们要求上书链接后,学会了自己上小黄车;当有作者想交流,又学会了自己操作连线 PK……少年一般求知若渴。
老俞曾表示过他最喜欢的称呼是“洪哥”,我猜因为“哥”听着年轻。当直播间评论区刷屏喊着“老头,你好”时,老俞却欣然接受了。碰到有正义的网友打抱不平,老俞索性主动介绍“老头”的来由,是董宇辉觉得老俞跟《老人与海》里的主人公精神一致,喊着喊着就变成了一个昵称。
陪伴他直播的团队小伙伴,则给他起了另一个昵称:“勤奋鱼鱼”。
一场 2 小时的直播,至少准备 2 小时。确认对谈后,了解嘉宾至少需要几十个小时,看嘉宾写过的书、录制过的视频,然后写提纲,直播完还要自己梳理改文字发公众号。
如果你是“老俞闲话”的忠粉,就会明白,东方甄选为何能火,为什么一个知识主播能飞速“偶像般”地崛起,因为有种劲儿,臭味相投。
数据时代,无须标榜。老俞已经成为抖音乃至全网的知识传播“顶流”,流量和好口碑经常不可双得,老俞却都占上了。真诚加善意真是必杀技。
2021 年世界残疾人日,我们邀请老俞给励志青年刘大铭发条短视频推荐一本书。看完刘大铭的书,老俞备受触动,主动联系他做对谈嘉宾,帮他卖书,后来还安排他上东方甄选。很多人因此认识了这个出生就饱受磨难却无比乐观的年轻人,刘大铭也因此开启了自己的直播之旅,在治愈自己和别人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成功人士自然充满精神力量,老俞的对谈嘉宾也不乏生活中的“微光”,他们中有矿工诗人陈年喜,有备受争议的诗人余秀华,还有不少默默发光却鲜为人知的有才华的作家。
不管对谈嘉宾是谁,“老俞闲话”直播都无比真实,没有预演,没有脚本,很多嘉宾都是首次见面,直播前拉个家常,就开始了。
老俞很会提问,洞悉人性,张弛有度,看似简单,却大有学问。因为老俞的引领,越来越多的名人加入知识直播中,这些文化名人都是“985”“211”学校里难得请上的嘉宾,喊了这么多年打破高校的“围墙”,突然有一天就这么破了。后来,我们给名人知识开播整个项目起了“大有学问”这个名字。
“从无字句处读书”是直播中嘉宾说的一句话,我一直记着呢。可能是我们这代“独生子女”比较寂寥,小时候不愿跟孩子玩耍,却总喜欢跟着大人听他们聊天,“求知”是一种本能。工作后,很珍惜每一次听前辈们闲聊的机会,老俞给了我学习成长的机会。
“道可道,非常道”,当我们成长到某一天,可以输出的时候,就会变得少言,因为开始明白很多道理从嘴里说出来的瞬间,就可能已经失去了本真。而在闲谈中,作为旁观者,就能找到一些答案。这样的直播对谈,真的很珍贵。
一个在人间修行 60 年的智者,叩开了一扇扇常人不曾有的,或睿智或坚定或从容的大门,杯来盏去间,开启了一个叫作“境界”的神域,有缘经过的人,收获多少,自有机缘。
真的很开心,一场场流动的盛宴,最后能落地成书。
我找出了 10 年前写的一篇稿子,当时是这么形容老俞的:
“个子不算高,帅得也不太明显,可只要一站那儿,一张嘴,总能吸引所有人的眼球,因为他会金刚拳,也会绵柔掌。”
“一路炮轰,拿捏到位,只有笑声,没有火药味。”
10年后,如果再让我概括一下我对老俞在直播间的印象,如上。
2023 年开春
张妍婷
目录
第一部分 精神偶像
对话刘子超 | 在旅行中寻找千万种生活
对话刘大铭 | 让精神超越生命
对话陈年喜 | 那些静悄悄的生命也有光
对话陶勇 | 内心有光,眼里才会有光
对话桑兰夫妇 | 不要放弃!不要放弃!不要放弃!
对话陈行甲 |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对话余秀华 | 在平淡的生命中激出一朵浪花
第二部分 心灵导师
对话李玫瑾 | 父母是最重要的老师
对话周国平、郭红夫妇|孤独是一种强劲的动力
对话彭凯平 | 如何才能过得更幸福
对话刘嘉 | 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话陈海贤 | 给自己的人生写个好故事
第三部分 预言家
对话郝景芳 | 个人的成长来自内心强烈的意愿
对话尹烨 |不要在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活过
对话李开复 | 人工智能,才刚刚开始
对话施展 | 换个视角看中国
前言/序言
前言
我为什么做直播对谈?
2020 年到 2022 年这 3 年,也许会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心里。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就像我们无意中走进了一场沙尘暴,等到从里面走出来,已经满身烟尘。
这 3 年,我也经历了从事业到生活的剧烈改变,现在回顾起来,有恍如隔世之感,一切都如一场电影一样,只不过我不是旁观者,而是成了电影的主角。回头看,在种种千变万化的情景下,我还算是一个合格的演员,尽自己的努力,扮演一个正面形象的角色。
自 2020 年开始,由于疫情的影响,地面教学全面停止,在线教育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了。各种培训机构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为了争夺学生,各种招生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武林争霸。紧接着,2021 年国家实施“双减”政策,让培训领域的硝烟戛然而止,几乎所有培训机构都只剩下了一地鸡毛。不少家长当初预交的不菲学费,如打了水漂一样,有去无回,他们哭天喊地,只能自认倒霉。
新东方算是做到了体面退场,把该退给家长的学费都退了,给该辞退的老师、员工结算了“N+1”的薪酬,把全国各地上千个教学区清退了,把不会再用的课桌、椅子全部捐献给了农村中小学。我和战友们一边在办公室里喝着酒,一边唉声叹气,不知道余生还能做些什么。回到家,整夜整夜睡不着,在星空下散步,一圈又一圈的,如丧家之犬一般。几十年一直和学生打交道,突然间人去楼空,好像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被抽空了。好在新东方人有一种无所谓、不放弃的精神,都能够背诵弗罗斯特的“我的前面有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道路,因此生命迥然不同”的诗句。几十天的酒喝下来,大家灵光一现,决定用直播的方式做农产品带货。选择农产品,是因为觉得国家政策会一直支持;选择直播,不仅因为有很多先行者在前面做了示范,更因为我在新东方已经成为一个直播专家。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东方甄选在 2022 年突然爆火,成为中国一个现象级的事情。
我参与直播这件事情,部分意义上也是被疫情逼出来的。我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员工和学生演讲。原来是地面演讲,面对面,可以互动,热闹、开心。疫情的来临,让绝大部分人只能居家,公开的、聚集性的活动几乎完全不可能。坐以待毙不是我的个性,于是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和大家进行交流就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最初,我同时用三个平台进行直播——抖音、快手、微博的一直播。和面对面讲座相比,我发现直播有很多好处:随时都可以开讲,没有什么成本,观众进出不影响情绪(地面讲座要是总有人进出,我就会很不爽),观众可以随时提问,和我交流,表达心情,而且每次直播还能够拿到赏钱。
本来以为疫情能够很快结束,新东方的教学和我的工作都会很快重新回到地面。结果,1 年过去了没有结束,2 年过去了没有结束,第三年,防控措施反而变得更加严格了。于是,直播就变成了我的常态,玩得越来越熟练。直播平台也从几家变成了抖音一家,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抖音上粉丝更多,而且给我打赏的人更多,看来我也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抖音直播带货的系统更加完善。随着直播的深入,我开始推荐各种我喜欢的书籍,而大部分书籍在抖音上都有售卖链接。
最初的直播,我就是自说自话,自己定一个主题,自己打开设备就讲,但讲多了,思路就枯竭了。人的知识就像一口井,不断汲水而没有别的水源补充进来,最终就没有水了。这让我想起了刘润的故事。在上海封控期间,刘润也被封在了上海,于是,他和我一样开启了直播。他准备了 30 讲内容,觉得最多 30 天,上海就解封了,所以他还把自己的直播叫作“开封菜”。结果,30 天后,上海完全没有解封的迹象,他抓耳挠腮,才思枯竭,因为已经给听众许了愿,不解封不停播。情急之下,他突然想起来有那么多朋友可以利用,于是就到处发求救信,拉着朋友一起进行连麦直播,终于熬过了封控期,并且还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我就是被他抓差的人之一,也成了他的一根救命稻草。
我的直播不是3个月,而是3年。我比刘润聪明一点,从来不承诺网友我会直播多长时间,会直播多少次。我这个人的本性充满了随意,说得好听点是喜欢自由,说得难听点是做事懒散,没有规划。我把自己的内容讲完了,半年过去了,疫情还没有结束,于是只能继续往下直播,开始介绍我读过的一些书籍,结果有些书籍就开始大卖,这让我喜出望外,因为卖书有佣金,算是物质刺激。更加有意思的是,有些出版社就找上门来,问我想不想和作者对谈。我想,和作者聊天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一是可以增加直播的吸引力,二是可以交到新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我的直播对谈就开始了。一开始,我几乎不做任何准备,聊到哪里算哪里。聊天也不是为了卖书,书挂在小黄车里,有粉丝想买就买,不买拉倒。再后来,我开始用了一点心,既然是对谈,为什么直播完了什么都没留下呢?如果我认真准备一下,对谈的内容可以更加精彩,对谈完可以整理成文字,在我的公众号上再次传播。再继续想下去,文字多了还能够出版成书籍,这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许知远就把他《十三邀》的内容出版成了好几本书,充满成就感地送给了我;董卿也把《朗读者》的内容出版成了书,也郑重其事地送给了我。我也可以把“老俞闲话”的内容整理成书啊,也可以趾高气扬地送给他们,然后哼着鼻子说:“看,你们做的,我也能做。”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开始认真做起直播对谈的策划来。每次对谈嘉宾,都认真地准备案头工作——阅读作者的所有书籍,寻找有关作者的所有文字和视频资料,提前约作者一起共进午餐或者晚餐,一丝不苟地准备对谈提纲。于是,在短短的 1 年半时间里,我对谈了 60 多位知名人士和作者,和他们进行了愉快而有一定深度的交流,每期对谈都有几百万粉丝参与互动,前前后后参与的粉丝总数超过 1 亿。
在对谈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有巨大的收获。不仅是因为卖了作者的书,有佣金上的回报,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和发展上的收获。因为对谈,我翻阅了几百本书,也因此结交了很多珍贵的朋友,打开了自己的眼界,提升了自己的认知,真心理解了新时代新的传播方式,并且因为这一理解,带动了东方甄选的发展。
人很容易成为习惯性动物,以至于到去年 12 月底,封控解除后,疫情戛然而止,我居然有一丝惆怅,觉得回到地面,一旦忙碌起来,我肯定再也没有时间做这样深度的直播对谈了。事实也果真如此。进入 2023 年,所有被延误的工作如巨浪一般扑面而至,把我淹没其中,几乎喘不过气来,到现在我还没有做过一场认真准备的直播。好在现在至少有了阶段性的成果,这就是放在大家面前的四大本的“老俞对谈录”。
3 年疫情已经过去,现在又到了春天,我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看着碧桃花、丁香花、迎春花、海棠花等争相斗艳,回想着过去 3 年既恍恍惚惚又清晰可见的时光,内心充满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低沉、迷离、叹息、悲壮、激昂、悲喜交集。我还记得有一个春天,只能在屋子周围徘徊,我看到一株野雏菊,哆哆嗦嗦地从屋角的水泥缝里钻出来,慢慢长大,最后终于在初夏的风里,开出了一簇美丽的黄色小花,如星星般照亮了周围的一切,也照亮了我的心灵,抚慰了我已然黯淡的心魂。
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事业和生命?面对大环境,我们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能力去改变的。面对今天的国际局势,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很多人觉得自己好像只有随波逐流的宿命,于是心安理得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过到哪儿算哪儿。似乎我们是一棵小草,只能随风飘荡。
我当然也明白,对于很多事情我们确实是无能为力的。但我始终认为,人是具备自由意志的,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和生命轨迹的。我说过一句话:“我听从命运的安排,但不服从命运的霸道!”我的人生态度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宁战而死,不躺而生。”战,就是主动寻找出路,主动让自己的生命用更有尊严、更自主的方式努力绽放;躺,就是逆来顺受,习惯被笼子围困,放弃自己本来还有的希望。我坚信,即使身处无边的沙漠中,寻找方向,也比坐而等死让生命更有尊严和希望。因为在黑暗的夜空中,也会有北斗星闪耀,也许,那就是我们人生的方向。
回想起来,疫情这 3 年里,尽管我也有气馁的时候、有灰心丧气的时候、有绝望恸哭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我更像一个勇者,挥舞着双臂,迈开脚步,或者独自一人,或者带领新东方的伙伴,一起为了未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逢山开道,遇河架桥,即使遍体鳞伤,也没有想过自暴自弃。“自助者,天助之。”
3年时光,不少人白白度过,新东方却在低谷奋起,有了东方甄选,更有了走向未来的信心;我个人阅读了几百本书,留下了百万字的各种笔记,出版了 3 本新书,直播了百场讲座,对谈了近百位各界优秀人士,留下了 120 多万条对谈实录。在这 3 年中,我度过了 60 岁的生日,和过去 60 年进行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告别。但告别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不管我能够活多久,我相信,只要我的精气神还在,未来的岁月一定会更加精彩。“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我对自己的期许!在平凡的日子里,我不想让自己过得太平凡!
俞敏洪
2023 年 4 月 6 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