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45.00

佛教常识答问(精装纪念版) 赵朴初 著 9787507535730 华文出版社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

  介本书对佛教的创立及创始人做了历史的而不是神话般的阐述,对佛法的基本内容、佛教典籍的形成、僧团和戒律予以精辟阐释。同时,对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是佛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及其对社会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都发表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却非高不可攀。本书中,赵朴初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生动活泼的问答形式,对佛、佛教与佛法的内涵,佛教的传播、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以及有关佛教各个方面的知识,都作了详细的解答。

  作者简介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佛教居士。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滴水集》《片石集》《赵朴初文集》等。

  目录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3 佛教

  3 法是什么

  3 佛是神吗

  5 佛的意义

  5 如来佛

  5 阿弥陀佛

  6 南无佛

  6 释迦牟尼的出生

  6 蓝毗尼园遗址

  7 释迦牟尼的幼年教养

  8 出家以后

  9 成佛遗迹

  9 初转**

  10 转**

  10 初次说法之地

  10 三宝

  11 皈依

  12 释迦牟尼教化的区域

  12 涅槃

  12 涅槃前后

  13 舍利

  13 塔

  14 涅槃的年代

  14 创立佛教

  15 中国

  15 新兴国家特点

  16 种姓制度

  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16 新兴国家的种姓制度

  17 释迦

  17 种姓矛盾

  18 释迦牟尼时代

  18 印度的社会制度

  19 释迦牟尼和婆罗门、刹帝利的关系

  20 释迦牟尼和平民关系

  21 诸法无常

  21 百家争鸣的思想家

  21 婆罗门教思想

  23 反婆罗门教思想

  23 佛教和各教派关系

  27 佛法的基本内容

  27 缘起

  27 同时的互存关系

  28 异时的互存关系

  28 因果关系

  29 缘起教义

  29 缘起偈是谁作的

  30 缘起论

  30 缘起十一义

  30 无造物主

  31 佛教与无神论

  31 无我

  32 佛教与二元论

  33 无动作义

  33 无常

  34 佛教的无常法则

  34 因果相续

  35 缘起理论

  35 佛教与宇宙万有

  36 法印

  36 有漏皆苦

  37 十二缘起

  39 涅槃寂静

  40 如何达到涅槃

  41 厌世主义

  42 大乘佛教

  42 大乘小乘的分别

  43 菩萨

  43 六度

  45 四摄

  45 五明

  46 大乘佛教的特点

  46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47 佛经

  47 结集

  49 第六次结集

  50 巴利文

  50 记录佛经的文字

  51 汉译、藏译佛教经典的来源

  51 现有佛经的文字

  51 世界佛经三大系

  52 汉译三藏

  52 汉文《大藏经》

  53 藏文《大藏经》

  53 藏文《大藏经》的刻本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57 出家

  57 五乘教法与出家

  58 阿罗汉

  58 声闻乘

  58 出家制度

  60 佛教僧侣及其生活

  60 学修的内容

  60 佛教僧侣对在家佛教徒的义务

  61 佛教的理想

  61 在家佛教徒修道的条件

  62 出家是否严格

  62 人人要出家的国度

  63 日本僧人的家室

  63 和尚

  64 喇嘛

  64 僧尼

  64 法师

  65 活佛

  65 僧王

  65 僧伽教团

  66 僧伽组织

  66 羯磨制度

  67 僧伽会议

  67 僧伽组织与原始社会制度

  67 现行的羯磨制度

  68 丛林清规

  68 僧众的礼节和生活习惯

  68 僧众的长幼礼节

  69 在家佛教徒的礼节

  69 饮食问题

  70 开戒条

  70 吃“荤”与开戒

  71 南方国家居士的供饭礼节

  71 比丘手不捉持银钱

  71 僧人的衣服

  72 僧人剃发

  73 释迦牟尼的弟子

  73 佛陀旁的比丘像

  73 佛的弟子的遗迹

  74 十八罗汉

  76 五百罗汉

  76 菩萨像

  76 被当神崇拜的菩萨

  79 四大名山

  79 弥勒菩萨

  第四章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复兴

  85 印度佛教的历史概况

  85 印度现今的佛教

  85 印度佛教的重要阶段

  85 原始佛教时期

  87 部派分裂时期

  88 判断是非的集会

  88 戒律问题

  89 部派分裂

  89 各部派学说的不同

  90 上座部和大众部

  91 部派分裂时期的大事件

  91 阿育王

  92 是否有印度僧人来传教

  93 阿育王弘扬佛教的原因

  93 阿育王对佛教的影响

  94 第三次结集

  94 排佛运动

  95 南方佛教

  95 迦腻色伽

  96 其他部派情况

  97 龙树

  97 诸法实相论

  99 大乘有什么发展

  99 笈多王朝

  100 无著和世亲

  100 瑜伽系

  102 三性三无性与龙树二谛

  103 万法唯识

  103 末那识与阿赖耶识

  104 变相的灵魂

  104 瑜伽系的其他建树

  105 笈多王朝以后的情况

  106 密宗

  106 真言陀罗尼

  107 密宗佛像

  107 密宗与婆罗门教

  108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

  108 印度佛教的复兴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演变

  113 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113 佛教的传入

  113 汉明帝的求法

  114 佛教传入的海路途径

  114 中国何时有出家佛教徒

  115 佛经的翻译

  115 汉代著名的翻译家

  115 小乘学派与大乘学派

  115 翻译对佛教的影响

  117 道安法师

  117 十诵律与四分律

  119 鸠摩罗什

  120 鸠摩罗什之后的翻译家

  121 玄奘与真谛

  122 唐僧与唐三藏

  124 玄奘法师

  125 从事佛典翻译的代表人物

  127 二、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127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127 中国佛教的宗派

  128 三论宗

  128 真俗二谛与中道实相

  131 瑜伽宗

  131 无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132 天台宗

  132 五时

  132 八教

  133 一心三观和三谛圆融

  133 贤首宗

  133 五教

  134 六相

  134 十玄门

  134 三观

  135 禅宗

  135 《楞伽》与《般若》

  135 南宗与北宗

  138 五家七派

  138 参禅打坐

  139 净土宗

  139 律宗

  140 戒律

  140 小乘法

  141 密宗教义

  141 三密瑜伽与本尊法

  142 俱舍宗与成实宗

  142 各宗的变化

  144 近代佛教著名人物

  145 近代著名高僧

  146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146 西藏佛教的传入

  146 西藏佛教的发展

  147 巴利语系佛教

  148 藏语系佛教的宗派

  148 巴利语系佛教的宗派

  149 四、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149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作用

  149 佛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151 佛教对中国文体的作用

  151 佛教的建塔与造像

  152 佛画艺术的类别

  153 佛教音乐、天文、医药等技艺的传习

  153 佛教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成就

  154 五、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154 佛法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154 五乘佛法、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155 恶人能杀吗

  155 人间佛教和成佛的关系

  156 菩萨行

  157 六波罗蜜的内容和意义

  158 佛教的前途

  精彩书摘

   内文

  问: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

  问:“法”是什么意思?

  答:“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问:佛是神吗?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问:为什么称他为佛呢?佛的意义是什么?

  答: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

  三种涵义:(1)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2)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3)圆觉或无上觉(自

  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

  问:除释迦牟尼外,有没有另外的佛?

  答: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问:如来佛是不是释迦牟尼,还是另一人?

  答:“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 Tathāgata 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atā),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Yathābhūtam)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这本书是我四十年前开始写的,因为事务冗忙,时作时辍。原来计划,除现在的书中的五章外,还有三章是有关中国与外国佛教关系史的,因佛教协会已有这方面资料的编辑和著作,所以不重复了。

  我写成第一章后,曾以《楞严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句话中提出“饮水”二字作为笔名,陆续在《现代佛学》杂志上发表。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用这样一个题目?”我说:“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愿‘大题小做’,更害怕有题空做。”这本书很合我的心意。

  几年前,一位青年僧人用日文翻译这本书,我应他的要求写《序》时,曾记下与本书有关的一件事:一九五七年我陪一位柬埔案僧人见毛泽东主席,客人未到之前,我先到了。毛主席便和我漫谈。他问:“佛教有这么一个公式——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有没有这个公式呀?”我说:“有。”毛主席再问: “为什么?先肯定,后否定?” 我说:“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 同时否定。”谈到这里,客人到了,没有能谈下去。

  后来,我在写这本书的第二章时,想起那一次未谈完的问答,我想书中谈到缘起性空的思想,可能补充了当时我在毛主席面前所想讲的话。我看过曾是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在延安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说:“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己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胜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

  这三个人,一是伟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是当代的大科学家 , 所见相同,都承认佛教是文化,而今还有不少人的认识水平和当年李银桥的一样。我最初写这本书的动机只是为了和外国朋友谈话时,翻译人员因缺乏佛教知识而感到困难,想为他们提供一些方便。但这许多年来,得到国内不少人的关怀鼓励, 也引起一些外国朋友的注意。事实说明, 这本小书对于增进人们对佛教的了解, 增进国际朋友对中国佛教的了解,不无少许贡献。

  我虔诚期待国际朋友对于此书内容给予指教。

  1998年6月

  赵朴初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