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25.00

《影响世界的杭州科学家(近现代篇)》 杭州市科普作家协会 编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9787559706751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杭州就是人文荟萃、人杰地灵之地。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而且还培养了一位位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杭州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人文名城,增添了无限的科学光彩。翻开杭州的历史画卷,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照耀了古往今来漫漫科研路,在杭州乃至世界的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成功治理西湖红潮的蔡堡、东方几何学家的苏步青、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贝时璋、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等。他们志存高远,不畏艰险,勇敢地攀登科学的高峰,即便到了古稀之年,仍辛勤地奋斗在科研的一线,其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其意志值得我们歌颂。

  《影响世界的杭州科学家(近现代篇)》在科学家小传部分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介绍,方便中外人士查阅。

  《影响世界的杭州科学家(近现代篇)》还配有许多杭州的精美照片,让读者在阅读之余,一览杭州美景。跟随这些科学家的探索足迹和科研征程,我们也能体会到白居易所谓“江南忆,忆是杭州”的那份独特韵味。

  精彩书评

  ★年青的人,目光应远大,要有英勇前进无畏的精神,处处应以国家社会为念。

  ——竺可桢

  ★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钱学森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钱三强

  目录

  王琎

  竺可桢

  陈建功

  茅以升

  吴觉农

  蔡堡

  罗宗洛

  陈立

  苏步青

  蔡邦华

  贝时璋

  王淦昌

  王季午

  朱壬葆

  周廷儒

  谈家桢

  汪猷

  许宝骤

  周立三

  钱学森

  钱三强

  樊畿

  裘法祖

  武迟

  叶笃正

  朱祖祥

  杜庆华

  蒋丽金

  高小霞

  精彩书摘

  《影响世界的杭州科学家(近现代篇)》:

  钱塘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由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主持修建。

  茅以升10岁那年,家乡举行端午节划龙舟比赛。观众挤满了文德桥,由于人太多,把桥都压塌了,很多人落水丧命。他因为肚子疼没去看龙舟,恰巧躲过一劫。但这件事一直沉重地压在茅以升的心头,他暗下决心:“等我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

  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总要从上到下仔仔细细看个够;只要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知识,就把它们摘录下来;只要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日积月累,他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桥梁迷了。

  1916年,茅以升毕业于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参加清华留美官费研究生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赴美留学。1917年,茅以升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桥梁专业),1919年,又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现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的第一位工科博士。回国后,他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北洋工学院院长等职。1934年,茅以升应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之邀,南下杭州担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

  自古以来,钱塘江潮水的激越凶险就常使人闻风丧胆,杭州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双脚跨过钱塘江——不可能的事!”

  茅以升建设钱塘江大桥,经历的可真是九九八十一难。

  首先,钱塘江底石层上有厚厚的流沙,有些地方甚至深达40余米(因此有钱塘江“无底”之说),要在上面打桩,极其困难,建筑工人努力一个昼夜,才能成功打进1根桩。

  茅以升采用“射水法”打桩,把钱塘江的水抽到高处,通过水龙带将江底泥沙层冲出一个洞,然后往洞里打桩,结果一昼夜成功打进30根桩。

  其次就是浮运沉箱的难题。茅以升因地制宜,发明了“沉箱法”的施工技术——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空气挤走沉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

  试想一下,长18米、宽11米、高6米的钢筋混凝土沉箱,像一栋房子一样,重达600吨——要把这样的庞然大物从岸上运到江里,并准确无误地放在木桩上,在水急浪高的钱塘江中,谈何容易!

  果然,第一回,土沉箱刚被运到桥墩的位置就挣脱了,飘到了下游的闸口电厂。建桥工人千方百计把它拉了回来,再次让它沉到指定的位置,可是,它又挣脱锚链,飘到之江大学,陷在泥沙当中。桥工们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再把它拖回工地,这次,它竟借着风雨大潮助威,拔起铁锚,撞向南星桥码头……简直是一个上下乱蹿的沉箱兽。

  后来根据一位工人的建议,把每个3吨重的铁锚改为10吨重。用“射水法”将锚埋入泥沙深处,终于把沉箱稳稳固定,一举成功。

  说起这沉箱,还有一件事让茅以升永生难忘。

  有一天,茅以升不放心工程,又亲自下到6号桥墩的沉箱里察看。他仔细检查了施工现场,然后同身边的工程师、工人讨论一些细节问题。突然间,没有任何预兆,所有的电灯在瞬间全部熄灭。

  断电了!

  大伙儿心里一沉:不好了!沉箱是利用高压空气把水逼走。工人才得以在里头操作。断电了意味着高压空气没了,水马上就要涌进来了!

  顿时,沉箱内一片混乱,那情形就像煤矿发生瓦斯爆炸,工人拼命向井口奔逃。但通向气闸室的管道很小,几乎只容一人进出,若不及时阻止,工人们在被水淹死之前,就会互相践踏而死。茅以升厉声呵斥:“谁都不许动!我与大家同生死共呼吸!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

  工人们马上被镇住了,但他们还是很不安,因为他们以为电灯不亮,就意味着断电,意味着水面上的输气管遭到破坏。用不了多久,沉箱内的气压就会下降,江水涌入,他们的生命将用秒来计算了。

  茅以升接着安抚众人:“照明电和动力电是分头输入的,电灯和高压空气是两回事。不要急,再等等,看是什么情况。”

  果然,整整两分钟过去了,水还没有涌进来,大伙儿松了一口气,这才稍稍镇定下来——也许,这根本不是断电呢,只是电灯线路出了什么故障。大约半个钟头以后,电灯突然又亮了,而这刚刚过去的半个钟头里,地面上的人们却经历了一场惊险而又恐怖的生死劫难。原来是日军飞机来炸桥,工地临时关闭了所有的电灯。

  是茅以升的镇定与睿智帮助大家脱险,救了大家的性命。

  后来,大桥工程一再遭遇重大故障,曾有一段时间人心惶惶,认为钱塘江大桥不可能建造成功。茅以升一直坚定地说:“再有困难,大桥也得建成。我决不后退半步!钱塘江大桥的成败,不是我一个人的小事,而是能不能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大事!”

  最终,在总工程师罗英的协助下,茅以升充分发挥8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1000多名工人的智慧,攻克了80多个难题。他们采用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方法(即基础、桥墩、钢粱三项工程一起施工,不分先后顺序),大大缩短了工程时间。又巧妙采用“浮运法”,潮涨时将钢粱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经过两年半的艰苦奋战,大桥终于在1937年9月建成通车。

  令人痛心的是,大桥落成之日,正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中国长驱直入之时。富有远见的茅以升在第14号桥墩预留了一个埋炸药的方洞,因为他预感到,他也许得亲手炸掉自己历尽千辛万苦建造的大桥。

  果然,1937年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炸桥命令。他申请延缓炸桥,但也不得不亲自部署,事先埋下炸药。

  12月23日,炸桥的最后一刻,北岸隐约出现日本骑兵的影子,茅以升不得不下令:关闭通道,清空行人,炸桥!

  “轰隆隆”一阵巨响,犹如地震爆发,刹那间浓烟滚滚,天昏地暗,这座跨越钱塘江的大桥,这座第一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现代化大桥,这座总长1453米,由1干多个桥工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500多万元造成的钱塘江大桥,就此中断,瘫痪在1937年日寇侵华的烽火里……0

  ……

  前言/序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杭州就是人文荟萃、人杰地灵之地。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而是还培养了一位位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杭州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人文名城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翻开杭州的历史画卷,你会看到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照耀了古往今来的漫漫科研路,在杭州乃至世界的科学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成功治理西湖红潮的蔡堡、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的苏步青、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贝时璋,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等。他们志存高远,不畏艰险,勇敢地攀登科学的高峰,即便到了古稀之年,仍辛勤地奋斗在科研的第一线,其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其意志值得我们歌颂。

  由杭州市科普作家协会组织编写、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影响世界的杭州科学家·近现代篇》,依出生时间排序,选取了29位生于1920年以前的近现代科学家,他们或生在杭州,或曾在杭州工作,都与杭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做出过重大贡献。这些科学家的故事,着重展现其成长经历、主要科学成就,不仅为读者带来一份独特而有意义的阅读体验,更起到了宣传科学知识和推广科研技术的良好效用。

  通过《影响世界的杭州科学家·近现代篇》,可以把杭州更进一步介绍给全世界,给杭州更增添科学的魅力和影响力,给世界留下一个融合感性与理性,兼具人文气息与科学氛围的新杭州印象。本书在科学家小传部分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介绍,让读者了解到近现代杭州的城市发展都是由科技、知识、人力、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着,从而让城市变得更美好、更先进。

  本书文字优美,故事生动,数据严谨,适合作为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和杭州历史的推荐读物,让读者在阅读之余,激发对科学的学习热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阅读中,跟随这些科学家的探索足迹和科研征程,我们也能体会到自居易所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的那份独特韵味。

  杭州科学家们灵动跳跃的思想、海纳百川的心胸、奋斗不息的精神以及高贵坚忍的品质,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感动、敬仰和学习!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