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10612138
-
作者
宋一夫
-
出版社名称
现代教育
-
出版时间
2012-11-01
-
开本
16开
- 纸张
-
包装
平装
-
是否是套装
否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语
宋一夫主编的《忠》以国学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为宗旨,尤其重视国学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尤其重视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国学养成教育。国学是中华 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儒学是国学中的精华之一,不论是从它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还是从它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发展价值来讲,儒学文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言概之,“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内容提要
宋一夫主编的《忠》内容简介:儒学,在数千年 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 ;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 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 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 鉴今,深入浅出, 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 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 庸、知行”。 《忠》的核心命题是忠,忠作为道德规范,在春 秋时期引起重视,并流传开来。忠侧重于人对自身的 要求。《说文解字》:“敬也,尽心曰忠。”郑玄注 释“忠”是“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 有忠实也。”(《周礼注疏?大司徒》)忠被认为是 “德之正也”、“民之完也”,成为做人所应具备的 品质。忠作为人的道德标准,带有普遍性,适应于一 切人。忠受到历代儒家的重视。其中:
目录
国学漫谈
孔子·说忠
周公忠贞感成王
弦高机智救国
孟子·说忠
申包胥为楚求救兵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荀子·说忠
图穷匕见话荆轲
竭诚尽忠的“飞将军”
《大戴礼记》·说忠
拍驾抗旨的周亚夫
躬尽瘁死而后已
董仲舒·说忠
以死相谏感悟君主
祖逖北伐收国土
林慎思·说忠
一代良臣魏征
颜果卿宁死不屈
王安石·说忠
郭子仪白手退敌兵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张载·说忠
精忠报国的岳飞
爱国词人辛弃疾
二程·说忠
负王赴海的陆秀夫
抗倭名将戚继光
朱熹·说忠
于谦忠勇守京城
秦良玉万里赴沙场
陆九渊·说忠
收复 的郑成功
伯锡尔视死如归
陈亮·说忠
萨布素收复雅克萨
林则徐虎门销烟
胡居仁·说忠
关天培虎门殉国
陈化成血染吴淞口
陈确·说忠
冯婉贞奋勇击英军
舆榇西征的左宗棠
谭嗣同·说忠
邓世昌以身殉职
徐骧抗日保
精彩试读
国学,作为 学术之名,是近代“西学”进入
我国之后,民国初年一些学者针对“西学”提出来的
。 初与“国故”并用。
国学之说自从被提出起,它的学术体系、结构至
今尚无定论。
作为一国之学术,或者说是 之学术,国学在
每个 都有,且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中国国学,它
的系统与结构尚不清楚,则难以说清楚它的功能与作
用。
所以,如何界定国学的系统及其结构,是当今十
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学的诸种说法
“国学”一词, 早见于《周礼·春官宗伯·乐
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
·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国有学。”《汉书·儒林传》说:“殷曰库,周日序
。”殷代的地方学校称库,周的地方学校称序。由此
可见,国学在周代是 一级的学校。
而近代意义上的国学, 早提出来的人,是梁启
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
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902年秋,梁启超曾设
想办一份《国学报》。他给黄遵宪写信商量此事。之
后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化之大势》一文中,多次
使用“国学”一词。“近顷悲观者流,见新学小生吐
弃国学,惧国学之从此而消灭。吾不此之惧也。但使
外学之输入者果昌,则其间接之影响,必使吾国学别
添活气,吾敢断言也。但 欲使外学之真精神普及
于祖国,则当转输之任者,必邃于国学,然后能收其
效。”(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化之大势》,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5~136页)1903年2月
,梁启超又在《新民丛报》上刊登《游学生与国学》
一文,呼吁在会馆内设立“国学图书馆”。
梁启超认为:“研究国学有两条应该走的大路:
一、文献的学问。应该用客观的科学方法去研究。二
、德性的学问。应该用内省的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
条路,便是近人所讲的‘整理国故’这部分事业
。这部分事业 浩博 繁难而且 有趣的,便是历史
。我们是有五千年文化的民族,我们一家里弟兄姐妹
们,便占了全人类四分之一,我们的祖宗世世代代在
‘宇宙进化线’上头不断地做他们的工作,我们替全
人类积下一大份遗产,从五千年前的老祖宗手里一直
传到 没有失掉。我们许多文化产品,都用我们极
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虽然记录方法不很整齐,虽然
所记录的随时散失了不少,但即以现存的正史、别史
、杂史、编年、纪事本末、法典、政书、方志、谱牒
,以至各种笔记、金石刻文等类……以上关于文献学
,讲完,两条路已言其一。
“此外则为德性学。此学应用内省及躬行的方法
来研究,与文献学之应以客观的科学方法研究者 不
同。这可以说是国学里头 重要的一部分,人人应当
领会的。必走通了这一条路,乃能走上那一条路。”
(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
梁启超把世界文化分为三大步: 步是“以西
化儒”、“以西化中”;第二步是“儒西并尊”、“
中西并尊”;第三步是“以儒化西”、“以中化西”
。
梁启超虽然没有直接说国学是什么,但指出了研
究者应从两个方面去研究国学,实际上也说出了国学
的两大系统,或两大结构,即文献学、德性学。梁说
也有一定的问题:一、中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文献
说言记事,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其中既有学术,又
有非学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梁氏只给了一
个范围,还不能提出国学的准确的系统与结构。二、
“德性学”要通过内省及躬行去研究。内省躬行包括
内化与外化,但依据哪些德性去内化与外化,梁氏又
没给出。所以,它们也难以成为国学的系统与结构。
梁氏之说 有价值的是他提出的世界文化的三大步,
其实也是讲中国国学要经历的三个过程。这三步较为
有远见,也较符合现今世界文化发展的现实。
邓实(1877~1951年),字秋枚,出生上海,广
东顺德人。为国粹派主要创始人。1904年3月,邓实
在《政艺通报》上发表《国学保存论》。1905年初,
他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提出“研究国学,保存国
粹”为学会的宗旨。1906年,他撰文说:“国学者何
?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此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
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实《国学讲习记》,《国粹
学报》 9期)
邓说强调了 学说,可仍然存在划界不清的问
题。 学说的范围太广泛了。一、这里没讲学说之
中的主次关系,以什么为主,以什么为次。二、
学说包罗万象,如什么都包括,就会什么都没包括。
在 之中的诸多学说之一,有好坏、 落后之说
存在其中,好的可以, 的可以是国学,坏的、落
后的也是国学吗?当然,任何学说的好坏、 与落
后都有一个评价的特定时空和特定标准,但有些学说
从它一产生一直到现在都是价值较小的、不必去学或
不必流传的学说。
章太炎(1869~1936年),名炳麟,别号太炎。
浙江余杭人。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
之本体是,一、经史非神话。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三、历史非小说传奇。”章太炎提出治国学的方法:
一、辨书籍的真伪。二、通小学。三、明地理。四、
知古今人情的变迁。五、辨文学应用。
章太炎说的“经史”,是指“五经”之中记载的
历史。他说的“经典诸子”,是指先秦诸子之书,即
诸子研究学术的书籍。他说的“历史”,是指二十四
史及一些杂史、方志、学术笔记等。章太炎采取“是
什么”、“非什么”的办法来建构他所认可的国学系
统和结构。章说有一定的缺陷。一是“经史”、“经
典诸子”、“历史”的概念不是很明确,他本人在文
中又交待得不够。它的系统、结构并不是很清晰。二
是“非神话”、“非宗教”、“非小说传奇”的“三
非”,其中就没有国学的内容,国之学术,恐怕也不
能一语论之。这三者只能说学术的内容少,或十分少
而已。
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
江海宁人。晚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他认为
国学作为一种学问,是无新旧之争、有用之学无用之
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
无有用无用也。”(《国学杂志》序言)“何以言学
无中西也?世界学问,不出科学、史学、文学。故中
国之学,西国类皆有之;西国之学,我国亦类皆有之
。所异者,广狭、疏密耳。”(同上)
王说阐释国学,并不是从国学的定义或国学的体
系结构出发,而是以国学作为一种 的学问为角度
。国学,哪个 都有,无中西、新旧、有用、无用
之分,只有广狭疏密的不同来论述之。王说强调了国
学之间的同,而忽视了异,即国学应是一国固有的学
问。同时,他也忽视国学的功能。一个 、一个国
家的民族、一个 的人,都有它一定的独特之质,
这个特质往往是由它的国学作用后形成的。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