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38.76

《极简黄河史》(杨明)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语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句俗语道出黄河河道的变化无常,我们 所见的黄河与五千年前的情形已是差之霄壤。杨明编著的《极简黄河史》用谐趣通俗的语言,系统梳理了黄河两千多年间的变迁历史,在历陈黄河五次大变道的过程中,亦将历代黄河治理、当朝人文及与之休戚相关的人物等知识融会贯通。作者专注于黄河变迁史中的代表性人物与事件,将纷繁复杂的黄河史写得意趣横生、引人入胜。中华传承与大河变迁辉映,帝王轶事与市井百态骈举,全书图文并茂,既具史料价值,又可作为一本 有趣有料的普及性读物。

内容提要

历 稳定盛世与动乱不安常常交替出现,而黄 河在每次重大改道后,都会保持数十年乃至百年的稳 定期。这种自然地理与政治生态的巧妙呼应,也常常 让人产生丰富的遐想,其背后则是留名史册的人物。 杨明编著的《极简黄河史》系统地梳理了黄河两 千多年间的历史。将历朝历代黄河的治理、影响黄河 历史的人物等知识融会贯通。每一个朝代总会有其应 运而生的英雄人物,或叱咤风云生于乱世.或湮没无 闻隐于山林,一个个人物的故事汇聚起来.从而成就 了宏大的黄河历史。

目录

自序
卷一 上古·秦汉(史前~220年)
章 神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山海经与禹河故道
堵与疏
因为爱情
出色的政治家
历史总是在民间静静流传
次大改道
第二章 王景:安流千年的传奇
万里长城与千里金堤
亲自堵口的皇帝
第二次大改道
无名小吏
小试牛刀修浚仪
大河之治
安流千年,事实与传说
卷二 宋·元(960~1367年)
第三章 堵口是个技术活
市井印象·水城
第三次大改道
较量
杜充的恶行
不是在堵口,就是在去堵口的路上
第四章 贾鲁:风雨飘摇的末代河官
美好时光
货与帝王家
河之势
箭在弦上
有勇有谋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卷三 明·清(1368~1911年)
第五章 刘大夏:大明名臣修太行
进士及第
弘治三君子
临危受命
第五次大改道
同学会
在豹房办公的皇帝
第六章 荆辅:盛世治水如治天下
封疆大吏
八疏同日上
御前会议
明争暗斗于成龙
好兄弟
终了
卷四 民国·现代(1912年至今)
第七章 李仪祉:西学东渐,民国风范
愤怒的青年
留欧纪实
水利万物而不争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933年大洪水实录
关中往事
抗战,抗战!
第八章:令人不安的平静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迷失的大洪水
下一次改道
附录一 黄河纪事年表
附录二 黄河问答录
参考文献

精彩试读

章 神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首先我们应该击掌相庆,很幸运,我们没有生在 五千年前的洪荒时代。对于那个时代,看《 》《 》便知,世界各地都流传着关于大洪水和诺亚 方舟的故事。据说正因为有了那条大船,人类和各种 动物才得以逃脱上帝愤怒的惩罚。
面对着这场 的大洪水,东方人的态度似 乎 积极一些:他们并未把这场灾难看作上天的惩罚 。帝尧派了鲧治理水灾,未果;遂又派出禹,禹用了 十三年的时间终于获得成功,使得大河归流入海。
传说中的禹是肩负使命来到人间的天神,先民则 赋予他圣贤的传奇美名,恒久流传,早已成为人神合 一的典范。在中华民族悠悠数千年的历史中,禹与尧 、舜一起,成为后世难以 的明君。在对水万分崇 拜的上古时期,禹因治水而生,作为征服自然的英雄 ,羽化为中国 早期宗教的图腾,被称为神禹。
《山海经》与禹河故道 人类的文明史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久远。
自远古黄河河道雏形初定至禹治水后形成禹河故 道,地质运动已经持续了两百万年。在禹之前人类文 明并无文字记载,黄河虽然在整个华北平原漫流游荡 ,其活动范围也被周围山脉所严格限定:黄河流出山 陕峡谷以后,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南有大别山, 东有泰山和山东半岛的丘陵高地。从总体格局来看, 经天地造化而成的黄河,迁延于燕山南麓与大别山北 侧之间的巨大冲积扇问,而鲁西南地区的丘陵高地, 作为冲积扇的中轴,则成为华北平原上淮河、海河两 大流域的分水岭。
近现代的地质勘查证明,禹河故道是确切存在的 。即便我们 用所谓科学的态度来质疑古代史学研 究中的“经义治河”,也 不必视之为迂腐,因为 历史已经把这条河道归功于代表了中国人集体智慧的 禹身上。
《山海经》是目前流传下来 古的一部书。
书中以昆仑为坐标记述了黄河经禹治理后的流路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 海外,即西而北,人禹所导积石山”,这也就是形成 于公元前21世纪、经人类社会管理而又自然流动的黄 河河道了。
因《山海经》语焉不详,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 ·禹贡》(据传《禹贡》为禹所著)又对这一段描述 做了进一步猜测,认为其“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 至于华阴,东至于磔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油, 至于大侄;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 为逆河人于海”。用 的地名来描述就是:自积石 山导河,曲折流至山、陕交界的龙门,南到华山的北 面,再向东经过洛河转弯处,达到浚县附近的大侄山 ,向北流人大陆泽,又向北分若干条支流,然后注入 渤海。
禹河故道,便是黄河在古代中国版图上的 次 定位。
而黄河在古代中国版图上的地位也是特殊的。
史书把古代中国的四条大河“江、河、淮、济” 称为“四渎”,即四条自有源头并独流人海的大河。
到东汉时,班固在《汉书》中对此做了进一步解 释,认为黄河是所有大河的起源,“中国川源以百数 ,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上图是禹治水后中国的“四渎”水系及当时的行 政区划“九州”。为了看清楚一些细节,我们对禹时 期的黄、淮水系进行局部放大(见下页图)。
在下图中,除了“江、河、淮、济”之外,其余 则多是此“四渎”的支流或二级支流。对于此图,我 们不妨稍微留意一下,因为在之后近五千年的黄河变 迁史中,多多少少都能够看到这些河流的影子。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问,“四渎”不是四条独流人 海的大河吗,那为什么黄河(禹河故道)与济水有交 叉呢?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古人认为,济水与黄河看似相交,实则是两条完 全不相干的河流。
济水源头是太行山南麓的王屋山(今河南济源) ,济水东流遇到黄河时,便以地下河的形式潜流而过 ,直至南岸荥泽(今河南荥阳)才浮出水面,可据此 来解释“济清河浊”,这也给古老的济水蒙上了一层 抹不掉的神秘色彩。实际上,我们 的黄河下游河 道在很大程度上与古济水是重合的。
对于禹治水后形成的禹河故道,有几个地方我们 要特别说明一下。P3-6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