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10473067
-
作者
千江月 著
-
出版社名称
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7-01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书名
张謇传:近代中国实业第一人
-
定价
55.00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1、张謇,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学习实干家张謇,实现伟大中国梦。
2、张謇一生创办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创下23个“中国”,是中国实干企业家的先驱者。
3、发扬“张謇精神”,自觉增强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把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建设,把社会责任转化为长久之功。
4、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实业报国,实干兴邦!
5、从仕途救国到实业救国,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本书完整再现张謇的心路历程,深度解读张謇传奇的一生对当下的启迪。
内容简介
凡的人生历程和事业历程,并从实业、教育及张謇的日本之行着手,分析了他一系列思想、理念、做法的来龙去脉,阐述了张謇的成功与失败对当下的启示。
张謇一生的传奇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无论是求学者、为官者、从商者,还是仅仅想提升自我、成就自我的人,都应该读一读《张謇传》。
作者简介
千江月,本名罗建华,1991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致力于历史军事人物研究,行走于写作的丛林。写史风格嬉笑怒骂、风趣、真诚,说史态度热辣活泼、轻松时尚。独创出融幽默、严谨、时尚、鲜活于一炉的文风。曾用笔名毛屋堂、一寸山河一寸金。已出版《明末清初大转折 枭雄吴三桂传》《秦亡汉兴 从吕不韦到刘邦》等十多部作品。
精彩书评
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胡适
为地方兴教养诸业,继起有人,岂惟孝子慈孙,尤属望南通后进。以文学鸣光宣两朝,日记若在,用裨征文考献,当不让常熟遗编。——蔡元培
成败由天,毁誉由人,一生经济文章,都从实地做起。细行不矜,大德不逾,盖世功名事业,那堪浊浪淘来。——钱昌照
目录
第一部分 求学
第一章 神童成长何其难!
当神童遇上业余老师
赏识教育
官员当老师真的不靠谱
第二章 “冷籍”小问题,带来大磨难
大麻烦从走捷径开始
无赖们纷纷伸出敲诈黑手
恢复原籍
第三章 第一份工作
应试奇才的鲁莽文德
萌生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想法
回乡探亲
第二部分 幕僚
第四章 投笔从戎的收获与苦闷
大老粗收服文化人
母亲去世前的一句话
赋闲者强练苦闷功
第五章 出征朝鲜的峥嵘岁月
袁世凯的学习能力与办事实力
日本的领土大野心与系列阴谋
用七颗人头祭旗
平息朝鲜叛乱
第六章 第一次遭受社会的沉重打击
提出《朝鲜善后六策》
长庆军被肢解
第三部分 高中状元
第七章 对仕途心灰意冷
苦心帮忙者失意收场
回乡推广桑蚕事业
黄河水大抵不过官僚们主意大
第八章 状元上阵“开炮”
“不期而遇”的好运
李鸿章的难题
新科状元舞出七根大棒
李鸿章被砸下课,日本却打了进来
第四部分 实业救国
第九章 我的资金我的痛
募集资金比登天还难
三位“资本家”大忽悠
官府救命钱成害命药
第十章 维新浪潮中玩高风险动作
考生组团玩“政治”
创办《强学报》
想个罪名你以为容易吗?
你躲猫猫?我安钉子!
用你的手堵你的嘴
向老师汇报
离开是非之城
第十一章 “东南互保”与“迎銮南下”
躲过战火的“东南互保”
朝廷伸手打笑脸人
太后下旨宣战
惊天大阴谋与小小的思维漏洞
第十二章 新政救国术
思想者PK愤青
大梦想遇上大麻烦
投资办学校
第五部分 立宪救国
第十三章 请用立宪治国
要想富强,先立宪
当慈禧看到宪法书后
非暴力求合作运动——国会请愿
最后的挽救
第十四章 共和为何路漫漫?
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
这到底是条什么路
在路上坚定地往前走
实业总长,还是讨饭总长?
打“政党”牌,玩“搅和”局
第十五章 不折腾就是最好的局面
安定的局面实在难寻
破败的河山经不起折腾
第十六章 为政府尽力,却与领导决裂
政治地震前兆来袭
政治大地震呼啸而来
第六部分 最伟大的失败英雄
第十七章 大生集团快速鼎盛与极速衰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遇
大生集团全面崩溃
第十八章 苦闷的晚年
一生都在追求和平
尾声
附 张謇一生值得我们思考的三大主题
第一主题:张謇的实业实践与精神世界
张謇的理想国
三大人物的巨大落差
零资本如何起家?
时代的领潮儿
营造小小“新世界”的心路历程
穷小子为何能办成大事业?
张謇的自责
第二主题:了不得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
在丛林里行走的“普及教育”
实业教育与企业捆绑产生的强大合力
第三主题:影响深远的日本之行
日本政府与日本工商业
日本对中国的觊觎之心
日本的教育模式
张謇大事年谱
精彩书摘
穷小子为何能办成大事业?
在我讲学时,很多学生提出了一个差不多同样的问题:仅仅凭借个人力量,张謇这样一个普通人——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何以能够在通海地区办成这么大的事业?即使是今天,一个考上大学的普通人要办成这么大的事业,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此我还要再加一点条件限制,在那样一个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市场尚未充分发育的落后社会环境中,他这个做生意办企业半路出家的人,能办成这么大的事业,的确有些让人匪夷所思。
有人说,是张謇自身的人格、气魄、能力以及知人善任,让他走向成功。我认为这句话说了等于白说,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摆在那里:这样的人,无论是清代还是今天,都多得数不清,为何就他张謇能成事?当然,我的答案也是有的,两个字:机遇。
我认为,是机遇给他提供施展抱负与才能的必要空间。
当我提出这个观点时,那些立即想否定我的人,提出一个他们认为可以让我自己打自己脸的问题:那你说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机遇?
我还真的能就这个机遇扯出个一二三四来。首先说个总的看法,你也可以叫作指导思想。这个研究的成果来自张謇的一段话。
1903年访日期间,张謇有一个关于政、学、业三者关系的感悟。在日记中,他写道:“政者君相之事,学者士大夫之事,业者农工商之事。政虚而业实,政因而业果,学兼虚实为用,而通因果为权。士大夫生于民间,而不远于君相。然则消息其间,非士大夫之责而谁责哉?”
这段话读起来怪怪的,我来解读一下。“君相”即政府,“政”即政策,政府对于工商企业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政策呢?
在中国的古代自然是打压政策,在古代中国传统的观念里,无商不奸。从日本的考察中,张謇认定,清政府应该改变过去的做法和观念,对工商企业持鼓励、保护乃至必要的优惠与补贴政策。
在张謇的观念里,玩政治的人往往玩虚招,善于忽悠,而农工商业是实打实的,赚到钱就是钱,赚不到钱就得哭鼻子,丝毫不跟你玩虚的。因此,他认为,政府对于企业的职能,除给予积极政策之外,啥也别做。一句话,政府不必干预企业的独立运作,当然更不应阻抑企业的正常运作。这些理论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政府给企业的运作以足够的空间。没有足够的空间,企业想活也会被憋屈死。
那么,张謇的那个时期,清政府给他足够的空间了吗?他遇上的是这样的机遇吗?
从资料中,我们看到张謇对清政府有颇多怨言,比如骂清政府的鼓励徒托空言,说清政府的补助有名无实,苛捐杂税繁多,官吏敲诈勒索,如此等等。但是,实际情况是,那时的清政府给企业运作留下的空间还是相对充裕的,不然的话,在30年时间内,张謇岂能办成那么多新式事业?何况其中许多是创新的举措。
上面说了总的,下面我要在一定深度上从不同的层面、角度分析。理论的分析较为无聊无趣,我会按照我的方式,力争让大家一路读来兴趣盎然。
机遇一:绅权的扩张。
这个概念表面上看有点儿专业,实际上也确实有点儿专业的味道。
我们知道,在中国君主专制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它的体制、观念、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都已发育到极致,极为完备严密。就像一棵生长了两千年的大樟树,从树根到树身到树枝树叶,该生长的地方全部长到位了。但是,有一个地方,封建体制却给别人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个留下的空档是县一级政府与乡村之间,这之间的空档是由谁在把持呢?相信大家能猜得出来,是由“绅”这一群体发挥中介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
“绅”这一群体的组成很是有点杂,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一群又一群有知识的人,有钱的人,有话语权的人,他们衣着整洁、肚儿圆饱,表面上看知书识礼,客气又和气。这些人在宗法、公益、祭祀等方面很有话语权,官方、民众都愿意听这批叫作“绅”的人的话。
绅权在清初被压抑,大约在19世纪中叶以后又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而且一天天地扩张开来。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汉族地主出身的曾国藩、李鸿章有关。晚清新兴绅商当然也享有传统的空间,同时他们又用合法的方式将自己的权力延伸到市政建设、企业投资、商业经营等多个方面。
反过来看,如果张謇没有遇上绅权扩张的大好时机,他的事业岂能做成做大?怕是在萌芽阶段就会被人给掐掉。
机遇二:强势督抚与新兴绅商群体融合。
强势的督抚往往有这样的特点:有开明而不是保守的倾向,这些督抚与中央之间有渐渐疏离的想法。对于中央集权,他们不再是以前的那种愚忠,而是有了自己的个性和头脑。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根据之一是1900年两江、两湖总督在中央朝廷已经对外宣战之后,仍然敢于公开策划“东南互保”。
为什么这些督抚敢于牛到连清朝的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呢?还敢于自玩一套?我们也可以把他们重新定性一下,界定为准军阀。
准军阀们的做派,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重要的关联。当时,有两大恐怖传闻在官员们中间流传,一是自立军密谋在长江中下游起义,一是革命党计划在港、穗独立。风来了,雨来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在这样恐慌的局势下,形成“各自飞”的景象就不难理解了。实际上,在晚清时期,清朝政府从表面上看还是中央集权体制,但实质上已经不再是历史上那种集权统治了。
还有两点也很明显,经过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这样的重锤猛击,清政府整体已经虚弱得不成样了。另外,它内轻外重这种不得已的玩法,也进一步在为地方绅商的实业活动留下较为宽松的余地。
身为状元、绅商的张謇与有离心倾向的强势督抚之间互相援引,就为穷二代出身的他发展企业加注强劲的助推剂。显然,张謇也非常喜欢、非常乐意、非常善于玩互相援引的游戏。
机遇三:“黄金时代”。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袁世凯努力建立中央政府的强势地位,但事与愿违,他武力统一中国的想法终变成了一场噩梦。不仅如此,他复辟帝制失败后,中国进入军阀混战、割地称雄而且混战不休的政治黑暗时期。在20世纪前十年中央集权政府缺位的时期,反而成了实业家们发展的好时期。没人管,经济反而能够自由地发展。这和明朝末期中央集权衰微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一样的道理。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在通海地区,张謇凭着自己手头掌握的各种社会资源,有机会做成“遗留一二有用事业”。
中国近代实业的发展,有史家曾提出“黄金时代”一说,的确让人深思。国家发展经济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为需要的,是政府留给企业正常运转的必要空间。说白了,政府的管制太严,干预太多,造成的危害并不亚于巧取豪夺,杀鸡取卵。
回到历史现实中,这一“黄金时代”的形成,并不是当时政府的本意,而是相反:清政府力不从心,没有精力全盘控制社会经济的运行,对于经济主体缺乏实际干预的力量。没有手,你叫我如何伸?更谈不上把手伸得太长。
上述的局面并不是真正有利于晚清、民国时期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健康发展的正常环境,我所讲的留有空间也只不过是极为有限的活动余地,而且,有很多不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内外因素。一句话,那时的情况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模式,姑且称它为“南通模式”。这样的模式,不是十全十美,垂诸永久的模式,只不过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张謇的做法,即使在那个时期,也只限南通一地,并不适用于其他的地区,也不适用于其他人。毕竟,状元的光环能为几个人所有?
那么,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呢?这个结论是有的,而且是公认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的成熟机制。
我们研究张謇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答案是:我们今天可以从他的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中吸取相关的经验与教训,虽然不能照抄照搬张謇的做法,或者说“南通模式”,但我们可以学习“南通模式”所彰显出来的张謇精神!
前言/序言
晚清的名人不少,在这本书里,我把镜头对准了张謇,不只因为他是晚清的状元,也不只因为他是以状元身份弃官从商的人,而是因为他身为一个让世人仰慕的高级知识分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民族的前途,在晚清上层激烈变动、政局动荡变化的多事之秋,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曲折而壮丽、凄美而动人的人生乐章。
当然,张謇吸引我的远不止这些。生活在当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面对无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人性化管理、信息化时代的极速变化,我在深刻感受、不断领悟之时,深深感到有必要为我自己,也为时代青年在前行的征途上寻找一些有影响力的榜样,以此来激励我们向上。
在与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士接触中,我目睹许多人在大环境变化面前不知所措,有的人甚至在改革大潮中变得迷茫、困惑、失落,现实的刺痛让我对晚清名人们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思考。尤其是张謇这样一位身份特殊的改革家,在社会激烈动荡时期,在政治斗争、阶层斗争、宫廷斗争、民族矛盾、国际冲突、官场内斗的大变化时代,他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睿智、坚定,他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百折不挠的事业心,他的奋斗精神,他的研究精神与探索的勇气,他的巨大成功,都让我十分惊叹和钦佩。我想要深入地探究其中的真相与奥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政治时期的社会背景,从他的实践到当代理论研究,从细微的地方切入,去分析,去感悟。
我也深知自己的不足,但我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用我“感受历史”的解读手法,来探究其中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