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45.00

《老城生活/城的记忆天津》(张显明|总主编:戴晓泉|绘画:王星)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语

张显明撰文的《老城生活》介绍老城市井,从衣食住行,到百姓民俗,向人们展示了老城厢在存续期间,人们的衣食起居、婚丧嫁娶等生活百态。书中囊括了大量 手图片资源,能够全面、直观地再现老城厢曾经的风华,让读者得以零距离走进老城厢,感受历史,品味天津。

内容提要

《城的记忆天津》图文并茂,分为《老城故里》 《老城胡同》《老城生活》《老城逸事》四册,近七 十万字,记载了天津老城几百年的历史沧桑。 张显明撰文的《老城生活》在天津人的衣食住行 部分,尤其是吃的方面,也有精彩记述。天津人讲究 吃,本书就汇集了诸多天津 的菜肴和小吃,颇具 地方特色。

目录

缤纷服饰
明代服饰多尚武
清代装束渐纷繁
近代服装引时尚
老城布铺鞋帽店
西马路上棉布行
津味美食
一日三餐富特色
吃食店铺遍城厢
小吃早点品种丰
时令食品有讲究
地名之中藏美食
津门文人多食容
老城宜居
老城民居形制多
津城古今易房地
城厢之中寻客栈
杏林悬壶场所众
上水下水各有途
行走老城
城厢道路话发展
百年照明故事多
电信邮政老城缘
脚行把头霸商家
城中消防靠水局
艺林百粹
戏园影院环城开
老城里面名角众
艺精花会成皇会
青楼名妓居城外
独特工艺
花样精彩进宝斋
扎彩名家天润斋
魏氏风筝长清斋
回族大家刻砖刘
百姓民俗
城厢婚事讲究多
老城丧俗也繁杂
岁时民俗具特色
城隍庙会好热闹
移风易俗新礼仪
津言源起老城厢
后记

精彩试读

清代装束渐纷繁 清代和明代的服装不同,明代服装讲求宽松,清 代旗装为便于骑马射箭而讲究利落。旗装用料节省, 制作简便,这是后来为汉人接受的主要原因。
顺治九年,颁布了《钦定服色肩舆条例》,强行 废除汉人传统服饰,改成满族装束。 初汉人心怀不 满,引发满汉民族矛盾。经过一系列的明争暗斗,清 政府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形成了“十从十不从”的 约定: “男从女不从”:男子剃头梳辫子;女子仍梳发 髻,不梳旗头,旗女不裹脚,汉人妇女仍按旧俗自幼 裹小脚。
“生从死不从”:允许活着的人穿清朝服饰;死 人则穿明代服装入棺下葬。
“阳从阴不从”:在阳世间要遵守大清律;办丧 事、出殡、做佛事、超度之类,仍按汉人传统习俗办 理。
“官从隶不从”:当官的顶戴花翎,身穿清代官 服;衙门里的捕役人员依旧是汉人的打扮。
“老从少不从”:成年人必须剃头留辫子;儿童 发式自由。
“儒从而释道不从”:儒士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 ,并剃发留辫;和尚、道士不改装。
“娼从而优伶不从”: 要穿新式服装;唱戏 的在戏台上演古装戏,仍穿古装。
“仕宦从婚姻不从”:官员必须穿清朝官服;而 结婚时新郎穿明朝大红官服,新娘着明朝诰命夫人的 “凤冠霞帔”。
“国号从官号不从”:国号改为清朝;官号仍沿 袭明代的名称和品级。
“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清政府强化满语的地 位,但汉人无论是上学读书、科举考试,还是日常所 用语言文字,均使用汉语言文字,所以清朝历代皇帝 都得学习汉语言文字。
官员服饰 清代官员服装虽然和明代不同,但官服上不同品 级的补子变化并不大,只是清代官服前边是对襟的, 所以前面的补子分成左右两片。
清代天津的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先是顺治九年 ,“三卫”合“一卫”,实际是左卫、右卫两卫并人 天津卫。卫的长官也不叫指挥使了,改叫掌印守备, 是正五品。卫以下设左、中、右三所,长官是千总, 正六品。再以下设汛长官,是把总,七品。清代,天 津 武官是正二品的总兵,天津原有左营、右营、 城守营首领,都是从三品的游击。康熙四十年,左营 提升为正三品参将,雍正十年又升为从二品副将,服 饰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品级穿戴。
雍正年间,天津的体制又发生了变化。雍正三年 ,天津改卫为州,设知州为文职官,从五品。雍正九 年,又升为天津府,辖天津、武清、静海、盐山、南 皮、庆云六县和沧州。这时,天津已从军事建制转型 成为工商业城市,在城里建立了府署和县署,知府从 四品,知县正七品,文职官还有整饬天津道(津道衙 门)、长芦盐运使(盐道衙门),两位道台都是正四品 。到清末,天津开埠有了租界,又设海关道,道台也 是正四品。直隶总督也在天津设立行辕,总督裕禄、 曾国藩、李鸿章都经常在天津办公。而守卫天津的武 将聂士成官居提督,是从一品。1902年,袁世凯任总 督,把省会从保定迁到了天津。
P8-10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