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36.00

《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刘茜|主编:程季华)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语

薛伯青这个名字,对于许多电影观众,甚至许多电影从业人员来说可能都很陌生。但是,翻开20世纪2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中国电影史,就会发现,这个名字伴随着许多经典和名作,有时是静静地,有时是轰轰烈烈地投射在银幕上。而本书所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位摄影大师在银幕上所投射的人生轨迹,还用大量 披露的传主本人在他将近七十年的电影艺术生涯中亲笔记载下的珍贵史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活在民族存亡危机时代的文艺青年,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引下成长、成熟,自觉地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生命献给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的瑰丽人生。

内容提要

中国电影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走出了 一条不同于世界上任何 的独特道路。一大批 的中国电影人,在这一 伟大的斗争中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勇敢地挺立在时代的潮头, 与时代的先行者们共同创造着一页页光辉的历史。而薛伯青,就是他们当中 的一位。 本书记述了薛伯青抗战初期到前线拍摄纪录片时,结识了中 员彭雪 枫、任泊生,通过在太原、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与中共领导同志的接触,他开 始认识中国共产党,后来在任泊生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道路的故事。书中 运用了薛老生前留下的大批 手材料,包括他的自传、日记和笔记。这些 材料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其中所披露的许多史实是 次面世,不仅 对于了解薛老的一生,而且对于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在那个时期所发生的许 多历史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和机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该书是一本值得细 读的书,书中所记述的薛老作为摄影大师的成就、他的人生道路、他为党和 人民所做的一切,是对所有电影从业人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 好教材。

目录

出版前言
百年伯青
厚重瑰丽的人生
章 崭露头角
第二章 少壮派摄影师
第三章 《绥远前线新闻》
第四章 小有名气
第五章 与“平型关”擦肩而过
第六章 “孤岛”时期
第七章 往返于上海与新四军淮北根据地
第八章 上海地下斗争
第九章 孤军奋战
第十章 解放初期归队
第十一章 在朝鲜战场
第十二章 重走长征路
第十三章 风格迥异的故事片背后
第十四章 00部影片《东方红》
第十五章 69岁入党
第十六章 试验国产胶片
第十七章 友情与亲情
第十八章 “八一”人眼中的薛伯青
附录
附录一:纪念文章
附录二:薛伯青简历
后记

精彩试读

薛伯青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余巷里。武进县现在归属常州市武进区, 它北眺镇江、扬州;南望太湖、无锡、苏州;向东可至上海,跨长江则到南 通;向西是江苏省首府南京。用现在的方法计算,从武进到这些名城的距离 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1910年4月23日(农历三月十四),在开满油菜花的季节里,薛伯青就出 生在这个风景秀丽的江南名乡,原名薛荣涛。
薛荣涛的父亲薛抑庵,原名薛焕生,是兄弟四人中 小的一个。薛焕生 从小聪慧,其父想培养小儿子成为读书人,遂将他送到乡邻老儒学冯惕庵处 ,攻读四书五经。父亲死后,四兄弟分家单过,薛焕生依靠母亲生活,因家 中贫穷不能继续读书。冯老先生知情后,就免去薛焕生的学费,使其可以完 成学业。在薛焕生19岁时,冯老先生亲自送他到武进县去应试,结果考中了 清末秀才。不久,乡里成立一个半私塾性的学校,设在薛氏宗祠中,薛焕生 就在这所学校当老师。学校后改名余巷小学,后又易名景华高等小学。
薛父是乡里有名的穷秀才。薛荣涛当年听祖母和母亲讲,父亲结婚时的 衣服还是用母亲家中带来的布做的。他们结婚时只分到三间小屋,没有田地 。
薛荣涛6岁进余巷里景华高等小学读书。因是家中老大,在家中经常帮 助母亲做家务,待他11岁时,下面便已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父亲的薪金 已不能维持家中 的生活,于是,父亲准备离开学校,另谋职业。
当时,江苏有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南通,富庶的南通市地处长江北岸 ,从武进向东再跨越长江便是。南通是连接水陆交通的重要港口,被誉为“ 北上海”。
薛焕生的同乡薛秉初年轻时即来到南通创业,在南通已小有业绩,属当 时的商界成功人士。1920年,薛父孤身离开家乡,由薛秉初介绍到南通建筑 工程公司任会计,改名为薛抑庵。之后,他又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任会计。
1923年2月,13岁的薛荣涛随全家迁居南通。薛父即送他到张謇先生创 办的南通省立七中(现南通中学)渎书,改名薛伯青。薛伯青的妹妹薛蓉秋与 薛秉初的长女薛岱云同在小学读书。多年后,薛岱云成为了薛伯青的妻子。
张謇先生乃清末状元,主张实业救国,在家乡南通开办大生纱厂、南通 省立七中、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南通伶工学校、南通博物苑、南通五公园及 俱乐部等。薛秉初当年与张謇先生私交甚密。张謇先生认薛秉初长房太太钱 谨秋为义女。薛秉初与钱谨秋长女岱云之名还是张謇先生所起,“岱”取自 泰山之岱庙。薛岱云与张家孙辈幼年一同读书、一同嬉戏,晚辈问亲如一家 。薛秉初家教极严。薛岱云常常回忆她初次随父到张謇先生家的情景:年幼 的岱云见过张謇先生后,正准备坐下,被父亲一把提了起来。回家后即被训 斥,在长辈面前,晚辈只能站着。诸如女孩坐下要双膝并拢,见到长辈要鞠 躬问好,吃饭不能出声,如何夹菜、端碗、持筷等,这些礼仪规矩都被岱云 继承并传承了下去。薛秉初还在南通开有一问“二吾”照相馆。1931年,梅 兰芳先生两度应张謇先生之邀来南通演出,并在“二吾”留下两张剧照。
从武进农村到了繁华的城市,换了一个新环境,又听不懂当地方言,上 学的第二天,个性倔犟又胆大的薛伯青就逃学未去。父亲知道情况后,体谅 他的心情,就势改变了他的学习计划。因薛伯青在农村小学时对美术有兴趣 ,父亲就请“南通七中”国画老师瞿凤和教他学习中国画。瞿风和老师亦为 武进县人,薛伯青在他家学习中国画,专攻花卉、翎毛、静物等,一学就是 四五年。他画的作品布局讲究、运笔流畅、着墨细腻,画面栩栩如生富有动 感。国画的学习奠定了薛伯青的从艺道路,薛父的这一明智之举造就了中国 的一位摄影名师。
1924年,江苏军阀和浙江军阀打内战,薛家为躲避战争曾一度搬回余巷 里老家。战争平息后又返回南通。
我们往返途经上海时,都住在堂兄薛逸如家。逸如、逸民两位堂兄都会 摄影,我也受他们的影响喜爱上了摄影。此次返程经过上海时,父亲以资鼓 励为我买了一部德国莱卡照相机带回南通。(薛伯青自传) 有了自己的相机,绘画闲暇时,薛伯青 加勤奋地练习拍摄风景、人物 照片。因其有美术功底,所拍照片在构图布局、光效、反差对比等方面都显 出与众不同,博得南通照相馆的好评。薛伯青由此兴趣大增,加深了他对摄 影的偏好。
1928年,薛伯青18岁,瞿老师和薛父商量,建议送他到上海美术专科学 校(简称“上海美专”)学习。薛伯青于当年秋天离开南通前往上海。临行前 ,父亲给他提出两个学习方向:一是进“上海美专”学习绘画,二是学习摄 影。
18岁的薛伯青只身来到上海。他先去“上海美专”参观了两次,发现当 时的“上海美专”教学重视西洋画,开设有素描、速写、水粉、水彩、油画 等课目,并且课时 多。对中国画的教学并不重视,每星期只上两次课。
薛伯青擅长国画,见到西洋画系有大批学生在上人体写生课,这既不是他所 擅长的,也令他有些难堪。于是,他独自做出了决定:放弃报考“上海美专 ”,改学摄影。
薛伯青就这样与“上海美专”擦肩而过,果断地调整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上海美专”虽然与薛伯青无缘,但也带给他一个意外收获。在那里,薛 伯青结识了西洋画系的学生徐维邦,他就是后来成为电影演员、 导演的 马徐维邦先生。
薛伯青放弃报考“上海美专”后,决意投奔堂兄学习摄影。薛伯青的堂 兄薛逸如是薛伯青大伯父之子,时任上海英明照相馆摄影师。自己又办了一 个上海新艺美术照相公司(简称“新艺公司”)作为副业,印制电影院放映的 幻灯广告片,拍摄电影明星照片,销往南洋群岛等地。在薛家,堂兄薛逸如 是个榜样,他率先在上海闯出了一片天地,是薛伯青进入摄影界的引路人。
堂兄薛逸如接纳了薛伯青。薛伯青的二堂兄薛逸民原是上海兆芳照相公 司的摄影师,后来也转入“新艺公司”工作。薛逸如筹资扩建了自己的上海 新艺美术照相公司,地址在上海新闸路北泥城桥。
我在上海新艺关术照相公司全面学习了图片摄影的各道工序:拍人物照 、冲洗底片、底片修版、洗印照片、照片放大、照片上光、照片上色(用毛 笔和颜料给黑白照片涂上彩色)等。(薛伯青自传) 薛伯青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他钟爱的事业, 仅上色就能完成照片100 张。经他上色的照片,尽显他的绘画功底,颜色淡雅自然、明暗对比清晰, 宛如水墨画片一般。不仅如此,业余时问他还不忘画扇面、刻图章。 初在 “新艺公司”的生活忙碌而充实,这对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青年人来 说,无异于每天都沉浸在实践和收获的喜悦之中。这段经历奠定了薛伯青日 后摄影生涯的基础。
P1-4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