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29.00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与苏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丛艳姿|总主编:徐梓)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语

从苏轼祖辈开始形成苏氏家风,中间经过苏洵,再到苏轼、苏辙一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日臻完善。苏轼一生立身立德,心系苍生,乐观豁达,宠辱不惊,这些正是苏氏家风的集中体现。 丛艳姿著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与苏氏家风》为“名人家风丛书”中的一种,详细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家族的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苏氏家风的内容、发展过程和对后人的影响。

目录

引言
**章 眉山苏氏的源流
**节 寻根问祖
第二节 起于寒微
第二章 大器晚成的苏洵
**节 闭户读书
第二节 时运不济
第三节 名动京师
第三章 超然达观的苏轼
**节 少年登科
第二节 祸起党争
第三节 宦海沉浮
第四节 东山再起
第五节 进退两难
第六节 再遭流放
第四章 湮没乱世的子孙
**节 颠沛流离
第二节 四散飘零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试读

因在苏杲九子中行七,所以苏序又称苏七君。少 时的苏序虽然天资聪颖,但在读书上却并不用心,每 每捧书而读时,常常是知其大意便将书册抛诸脑后。
长大后的苏序相貌俊朗,气度雍容,虽性情豪放不羁 ,但为人谦逊,开始时人们见到苏序总是对士大夫曲 躬尽敬,还以为他是谄媚之徒,后来见他对田夫野老 也是同样的态度,才消除了误会。有着侠骨柔肠的苏 序常赈济困厄之中的乡民,有乃父之风。
住在乡间时,他在屋子四围遍种芋头,又将家中 为数不多的旱田全部用来种粟,庄稼熟了的时候,他 还将家中的米全都置换成粟,然后用米仓储存起来。
几年下来,所存的粟多达三四千石。当时人们觉得奇 怪,等到了灾荒之年才知其用意。淳化四年(993), 川蜀大地发生严重旱灾,农田颗粒无收,苏序开仓放 粮时说:“较之于米,谷物*易存储,贮藏的时间也 *长久,所以待至荒年便可渡过难关。”当时,苏序 的族人、妻子的娘家亲人,以及佃户和乡里之中的贫 困之家,都得到了救助。因为苏序的远见卓识和古道 热肠,在饿殍遍野的川蜀大地,很多眉山人却无饥馑 之忧、无荒年之患。
但是因为这一年的灾荒十分严重,所以常有因受 灾而流亡到眉山的饥民,苏序又将原本种在房子四周 的芋头挖出来蒸熟后放在门口,任人取食。芋头一类 块茎植物不仅果实周年可采,而且产量极高,一旦遭 逢灾荒之年,便可蒸食,藤蔓还可作为家中的柴火和 牲口的草料,可谓一举多得,这也正是苏序在房子四 周遍植芋头的原因。
如果说将家中所储粮食赈济乡里,是苏序从父亲 苏呆那里承袭而来的浩然之气,那么为了救济村中灾 民将自家田地卖掉,则可称得上是他自发的圣贤之举 了。而待到丰年,乡人准备偿还他卖屋的钱并对其表 达谢意的时候,他却说:“我本来就有卖掉房子的打 算,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不求扬名于世,亦 藏其嘉言懿行,久而久之,乡人们都说,古代有隐德 的君子,也不过如此。
苏序的父亲苏呆就是在灾荒发生的第二年去世的 ,而就在这一年,蜀地还发生了严重的叛乱。当时, 李顺聚啸西蜀,聚众对抗宋廷,领兵攻打眉州。苏序 给父亲办理丧事之时,恰逢战事吃紧之际,族中之人 莫不相视垂泪,都觉得大难临头。唯有年轻的苏序如 若平常,为父治丧,竭尽哀思,执守礼节,他安慰母 亲宋氏说:“朝廷不会弃我们不顾,李顺他们很快就 会兵败的。”不出苏序所料,当时朝廷派王继恩、雷 有终领兵平叛,成都攻破后,李顺兵败。
苏序个性洒脱,他和父亲一样,待人不分亲疏, 总是竭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他也从不积攒钱银,当 衣食有了节余,或增加开销,或施与他人。但长此以 往,不免落得家业破败,多次陷入饥寒的境况之中。
可待到手中宽裕时,仍是如此,彼时,他口中还念念 有言:“我就知道钱财终究不能捆缚于人。”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