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208131798
-
作者
周敬青 著
-
出版社名称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8-01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精装
-
书名
解读林彪
-
定价
98.00
- 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周敬青编著的这本《解读林彪》搜集了30年来大量的有关史料,研究了大量有关研究成果,对林彪集团的兴衰以及“九一三”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林彪现象”的经验教训做了理性剖析,从主观原因、社会基础、制度根源、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该书对于进一步开展关于林彪集团、“九一三”事件及“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有重要理论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搜集了30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大量史料,研究了大量有关研究成果,对林彪集团的兴衰以及“九一三”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林彪现象”的经验教训做了理性剖析,从主观原因、社会基础、制度根源、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该书对于进一步开展关于林彪集团、“九一三”事件及“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有重要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
周敬青,法学博士,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政党研究所副所长。出版《中外执政党制度建设比较论纲》《中国共产党纲领建设研究》《中德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邓小平在重大历史关头》等著作(含合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党内潜规则’研究”;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比较研究”(首席专家)。
精彩书评
★周敬青教授广泛搜集大量史料,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经过认真地比较分析,在综合、继承、批判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林彪事件的来龙去脉、关节点和问题实质,进行比较系统而科学的梳理和探求,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见解,并对这段复杂而曲折的历史,做出比较通俗而合理的阐述。对研究和思考林彪问题,不失为比较可信的一家之言。
——中共中央党校 金春明教授
★作者选择了这个有相当难度的课题,收集了大量资料,对林彪集团进行剖析,廓清林彪集团的来龙去脉,回答了人们的一些疑问,批驳了一些谬误,实事求是地还林彪的本来面目,填补了林彪问题研究中的一些空白,这是一件十分有益的学术工作。
——中共中央党校 于南先生
★该书比过去的研究深入了一步,特别是对几个有关事实的辨析,驳斥了所谓“林彪三冤”等错误的说法,进一步澄清了一些有关的事实,对于进一步开展关于林彪集团及“九一三”事件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是有价值的。
——中共中央党校 郭德宏教授
★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仍然缺乏一些关键性资料的情况下,在充斥许多“伪学术”、假材料的情况下,站在党性、科学性的立场上,考证辨伪,详加论述,并进行一些深层次思考,总结必要的经验教训,仍是摆在党史、国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该书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郑谦研究员
目录
弁言
第一章 解析林彪
第一节 功过是非话林彪
第二节 战争年代的林彪
一、富有军事才能,战功卓著
二、性格弱点:孤傲与狭窄
第三节 建国初期的沉寂
一、解析林彪拒受出兵朝鲜帅印之因
二、高饶事件中的林彪
第四节 1959年庐山会议上开始崛起
一、林彪成为党内斗争“赢家”
二、潜心研究“登龙术”
第五节 步入权力的顶峰
一、“突出政治”屡出新招
二、七千人大会上成功的政治投机
三、造“神”运动的急先锋
四、从“造神者”成为紧邻神位的“天将”
第二章 林彪集团的崛起
第一节 林彪集团的成员
一、“四大金刚”——林彪集团的“台柱子”
二、叶群——维系林彪集团的纽带
三、林立果及其“小舰队”
附:林彪反革命集团情况一览表
第二节 林彪集团的形成过程
一、网罗班底
二、羽翼渐丰
三、粗具雏形
四、控制和改组军委办事组——林彪集团形成的标志
五、中共九大——林彪集团发展的顶峰
第三章 林彪集团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第一节 从亲密到对抗:毛泽东与林彪关系的裂变
一、毛泽东选择林彪作为接班人的原因
二、毛泽东与林彪的分歧
第二节 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的结盟与争斗
一、九大之前,互相勾结,借势自重
二、九大以后,钩心斗角,矛盾日重
第三节 庐山上风云突变 毛泽东和林彪的矛盾尖锐化
一、“设国家主席”和“称天才”问题的争论
二、九届二中全会上的冲突
第四节 庐山会议后的再较量
一、“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角”
二、“联合舰队”铤而走险制定《“571工程”纪要》
[附]“571工程”纪要
第四章 “九一三”事件与林彪集团的覆灭
第一节“九一三”事件探析
一、“九一三”事件的谜团
二、林彪之死,天造地合
第二节 “九一三”事件后中国政局的变化
一、惊雷过后的觉醒
二、毛泽东在政策上进行局部性调整
三、周恩来抓住纠“左”的历史契机
四、江青集团企图扭转批林方向
第三节 聚焦“九一三”事件
一、国内外主要论著及其观点介绍
二、对深化“九一三”事件研究的思考
第五章 几个有关史实辨析
第一节 所谓“林彪之冤”
一、驳林彪“冤屈之一”
二、驳林彪“冤屈之二”
三、驳林彪“冤屈之三”
第二节 对“两案”审判的再思考
一、对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审判依据
二、“反革命罪”罪名评析
三、“两案”审判热点、难点问题
第三节 林彪外逃中一个插曲的真相
第四节 解开林彪是否被挟持之谜——兼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一则史实
一、出逃前的策划与准备
二、放弃南逃广州,改为北叛苏联
三、林彪是否参与了外逃的谋划
四、现场目击者作证
第五节 林彪的“九八”手令真伪之辨析
一、看过“九八”手令的人的供词
二、“九八”手令所起到的作用
三、江腾蛟与“九八”手令
第六节 256号飞机从起飞到坠毁的几个疑点剖析——不正常的转弯、机上大洞、飞机坠毁的原因
一、不正常的转弯
附:林彪座机强行起飞后不正常转弯示意图
二、机上大洞
三、调查飞机坠毁的原因
第六章 对“林彪现象”的反思
第一节 林彪等人蜕变的主观原因
第二节 林彪集团产生和发育的土壤
第三节 林彪集团产生的制度根源
第四节 林彪集团活动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专家评语摘录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节 林彪集团产生和发育的土壤
马克思在论述路易·波拿巴是怎样登上法国政治舞台时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
林彪集团表现出浓厚的封建色彩。在政治上思想上,他们把人民群众对领袖人物的感情,变成祭奠现代迷信的贡品;把人民拥戴的领袖人物神化为“几百年”、“几千年才产生一个”的“天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句句话都是真理的神。他们把对待领袖个人的态度作为“左”和“右”、“革命”和“反革命”的唯一标准。林彪宣称:反对领袖,“就是反对一切”,“什么唯物论,什么辩证法,什么历史唯物论,什么自然科学,不学也行”,唯有学会忠于领袖,才是“超过一切、高于一切”的最大学问。
在那些日子里,神化领袖个人竟成了共产党员党性的最高表现,封建专制主义的愚忠重新复活。林彪、江青一伙编导的“三忠于”、“四无限”的滑稽戏,被强行普及到全国的城镇和农村,“忠字舞”跳得如痴如醉,“早请示晚汇报”异常虔诚。现代封建迷信活动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给林家“选妃”、对林彪、林立果效忠宣誓等一系列活动中,人们亲眼目睹了封建主义思想的猖獗。
在组织上,林彪被毛泽东指定为接班人,领导人自己给自己指定接班人就是沿用封建主义的一套做法。林彪集团是在宗派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以派划线,任人唯亲,排除异己,结党营私,林彪组建了军委办事组这样“嫡系”班子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他还允许夫人儿子参政,造成“林家王朝”的政治形象,这和我国古代那种封建门阀制度、门阀作风,很有几分相似。
林彪在总体素质上存在着局限性,思想意识中的封建遗毒甚深,这就决定了林彪不可能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政治家。
林彪集团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大地上产生,本身就说明封建主义仍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封建社会在我国有着两干多年的发展历史,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它几乎遍及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侵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肌体。
严酷的历史教训,使人们回想起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分析德国时所说的:“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列宁说过,当旧制度灭亡的时候,其思想不可能装在棺材里,埋在地底下,他还在腐蚀着人们。
中国共产党是在具有深厚封建主义冻土层、深土层的环境中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是异常艰难困苦的事业。封建主义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和家长制作风以及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人身依附、关系网等等封建主义的东西,在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不时沉渣泛起,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压倒了党纪国法,破坏了党的团结。
我们已经告别了20世纪,回首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封建主义就像一条又粗又黑的线,时刻在绊缠着历史的脚步,阻拦着历史的进程。这也是思想领域里留给新世纪的一个巨大的消极因素。历史当然不会是简单的重复,但历史由于封建主义的阻挡,进程会迟缓、停滞、甚至倒退,这确是可能的。只有认真清除封建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封建专制主义对各个领域的侵蚀和破坏,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重要报告中,就把反对封建主义的影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当然,彻底肃清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去战胜、克服和代替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消灭封建主义思想存在的条件。
P283-284
前言/序言
四十多年以前发生的震惊全国、轰动全世界的“九一三”事件,是中共党史特别是建国以来党史上罕见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林彪集团问题成为“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尽管中央对林彪问题早已有明确的结论。20世纪80年代初,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及各级军事法院对林彪集团案,依法进行了审理和判决。各种新闻媒体作过详细报道,证据确凿,量刑适当。司法界公布了一些案件有关的资料,学术界也出版了一些研究林彪集团和“九一三”事件的专著和论文。总的看来学术性研究成果不算多。
由于林彪事件的发生十分突然,情节离奇,甚至带有戏剧性色彩,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似乎一夜之间就由“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变成“死有余辜的叛徒卖国贼”,这个人物反差太大,一些人至今对林彪事件仍有某些疑问和难以理解之处,也是很自然的。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也出版了一些有关林彪问题的作品。其中严肃的学术探讨很少,大多是以林彪事件为背景,有的属于猎奇,胡编乱造,还有的是别有用心基于反华、丑化中共及其领导人的目的,散布一些似是而非、歪曲事实的材料和结论,为林彪鸣冤叫屈。国内某些以林彪事件为题材的有些所谓纪实作品、地摊文学并无学术价值,大多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炒作。近年来一些与林彪集团有牵连的所谓知情人、亲历者,以种种借口,歪曲事实甚至捏造材料为林彪辩护,企图翻案,蒙蔽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使本已清楚、明确的问题,又被搅浑了水。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选择了这个有相当难度的课题,收集了大量资料,对林彪集团进行剖析,廓清林彪集团的来龙去脉,回答了人们的一些疑问,批驳了一些谬误,实事求是地还林彪的本来面目,填补了林彪问题研究中的一些空白,这是一件十分有益的学术工作。
究竟如何评价林彪历史上的功过?林彪集团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究竟哪些人属于这个集团?作者在第一、二章中作了评价和界定,是否符合实际、公允、妥当,请读者去评判吧!林彪已是写入党章的接班人。为何还要抢班夺权?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他们坚持设国家主席和天才论的实质是什么?海外有人为林彪喊冤叫屈有事实根据吗?林彪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深入研究?在本书第三、四、五章中。作者都有自己的见解。最后一章作者提出林彪现象的几点反思。相信也会引起读者特别是经历十年浩劫的中老年人的某些反思吧?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但创新又离不开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本书在继承与创新两方面结合得比较好。例如对林彪蜕变的轨迹的描绘,特别是由林彪现象引发的几点经验教训,是从历史传统、体制弊端以及“文化大革命”特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剖析的,说服力强,既富有理论色彩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以充分确凿的史料和事实,批驳了海内外有关林彪事件的一些歪曲和谣传,会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年)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本书作者对该书叙述林彪外逃的一个情节提出批评说:希望外国的学者注意吸纳最新的资料与研究成果,“不要不加分析引用一些纯属臆测的描述,道听途说的材料或别有用心的观点,这样才能保持学术著作的严肃性和可信度。”
1999年7月,本书作者在《党的文献》杂志上发表的《林彪外逃中一个插曲的真相》,2001年春突然被国内外一些媒体转载。当时我在悉尼,当地中文《澳华新报》在3月22日整版转载,通栏标题是:《中国当代政坛最高机密被揭开:“林彪被迫飞往苏联”纯属虚构》。可见影响之大。此文见本书第五章几个有关史实辨析。
历史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常常需要时间的检验和沉淀。好似一个钟摆,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肯定,肯定中有否定,一般情况下摆幅越来越小,功过是非逐渐接近本来面目。但离作出完全的、历史的、理性的科学论断,本书不能算一个终结,它只反映现时的政治历史环境、掌握的资料及作者目前的认识水平。
本书是一部严肃性的学术著作,却又有很强的可读性,许多章节还是很吸引入的。值得关心党史、“文革”史和林彪问题的读者先睹为快。
我当了几十年的教书匠,一名普通的党史工作者,研究成果很少,从未出版过个人专著,也没有给任何书籍写过序言,让我来为周敬青博士的学术专著写序言,实在是难为我了。我勉强答应下来,也是有些缘由的。
其一,二十多年前,我曾有机会接触到林彪案件一些案卷材料。1980年以来,我在教学中经常讲述林彪集团和“九一三”事件这个专题。1987年发表过3万多字的《林彪集团兴亡初探》。至少我对有关林彪问题书刊所引资料是否真实,还有些鉴别力,不至于将所谓纪实文学作品虚构的“何秘书”,当作真人编入“真相一‘全传”中。
其二,我与作者导师金春明教授的关系密切。1977年我调入中央党校后,十余年一直在金的领导下做“文革”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担任博士生导师后,约有七八年时间,我一直是他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之一。周敬青选定论文题目后,金春明让她来找我。我曾给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资料,却未承担指导论文写作的实际责任,因为那时我准备出国探亲。
其三,2001年5月我探亲回来后,应邀担任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
由于这几层关系,我只好写了这几段内容介绍式的话,支差了事。至于本书的学术价值究竟如何,相信读者会作出公正的判断。
2013年2月于中央党校大有北里